厦门走透透 “吃”在厦门
视频加载中...
具有浓郁海岛生活风情的厦门生活环境好,空气清新,生活节奏慢。而厦门美食也继承了相似的气质:以咸鲜为主,清淡适口,既营养,又健康。沙茶面,海蛎煎,烧肉粽,炒面线,鱼丸汤……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厦门小吃背后,也隐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积淀。今天的《厦门走透透》,带您既吃出味道,也吃出门道。
央视记者王春潇:“美食总是令人期待。每天上午8点,老街巷里的这家馅饼店就会排起这么长的长队,厦门人好的就是这口,清晨的时候能够吃上新鲜的、金黄色的馅饼。厦门人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清晨喝一杯茶,而馅饼就是配茶最好的茶点了。”
厦门市民:“我经常来买,经常来的,隔两天就来买。记者:为什么就认这家的饼?这家饼比较新鲜,刚做的。”
在厦门街头,馅饼店随处可见。和耐着性子排队的厦门人不同,匆忙的游客更喜欢一箱一箱地买。
店员:“像这种礼包,一天订个几十盒都有,不一定,送礼是挺好的。游客:我们人多,人手一份。”
记者:“买了多少? ”
游客:“9套,人手一份。”
据说厦门一年至少要卖出1亿个馅饼,有趣的是,许多饼家都打上了鼓浪屿的标签,这并不是在蹭热度,因为馅饼最早就是在鼓浪屿诞生的。中国的糕饼师傅结合美国的西饼工艺和日本糕点的精细活,烤出的馅饼曾是外国人的舞会上最受欢迎的点心。据说鼎盛时期,鼓浪屿一共有17家馅饼店,后来又合并成为一家国营厂,馅饼从作坊进入了生产线。
鼓浪屿馅饼第五代传承人曾华山:“当时的饼都是一个个卖,因为当时经济比较差,饼的生产量也有限,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饼就是一盒盒卖,甚至大家把饼当成结婚,或者礼饼,小孩子满月用,到了2000年厦门旅游开放了,游客来到厦门都是一箱箱买。饼其实见证了厦门的发展史。”
曾华山7年前从老师傅手里,接下了这家已经有70多年历史的饼店,坚持馅饼制作要做完30多道工序,擀三次皮,起八层酥,留住小时候的味道。
鼓浪屿馅饼第五代传承人曾华山:“小时候吃这个饼,掰开要八层(酥皮),饼放进嘴里,手还要跟上去,为什么,怕饼(屑)掉得整个地板都是,就是一直要传承这个饼的酥。”
饼店每年都要接到来自东南亚的大批订单,他在工厂里办起了馅饼博物馆,希望每个来买饼的客户,都能知道馅饼的历史。
鼓浪屿馅饼第五代传承人曾华山:“记得老人家跟我们说过,我们的馅饼是洋皮中国心,其实很多华侨来到我们店里,要求买这个饼,其实买的是故乡的味道。”
央视记者王春潇:“厦门的美食很多藏在街巷中,如今游客手里拿着攻略也能轻易找着。有的店面看着不起眼,却是大有来头,比如说我吃的这碗沙茶面。”
对于厦门人,沙茶面就是生活的味道,日日相伴,从不厌倦。沙茶不是“茶”,它来自马来西亚,是闽南先民漂洋过海下南洋后,带回来的一种叫作“SATE(音:沙爹)”的香料。饮茶成风的厦门人,毫不犹豫地把它翻译成“沙茶”。
沙茶面店老板陈月华:“全国的人都知道来这吃,就连新加坡来的也来吃,香港的回来,还没回家,先来这吃完再回去。”
今年87岁的陈月华已经熬了32年的沙茶汤,汤头是沙茶面店的招牌,几乎每一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这家位于戏台前的的沙茶面店也是30多年的老店,每天凌晨4点,老板就开始熬制沙茶汤,原料包括了花生、虾皮、鱼干、葱蒜、沙姜等30多种。老板坚持用猪颅骨熬制汤头,配上鱿鱼,虾仁,海蛎,蛏子,猪腰,豆腐,鸭血等辅料,让食客趋之若鹜。
游客:“料比较实在,感觉比较新鲜。里面应该是有鸭胗,油豆腐,鱼丸吧。”
游客:“名声在外,特意来吃一次,试一下口味怎么样。”
丰富的配料,就着面条细细品嚼,再嘬一口汤头,甜香爽口,油而不腻,不管你来自哪里,这一口就能让你迅速融入厦门的生活。还有什么是比美食更最接地气的交流呢?
这是厦门琼坑村李氏宗亲一年一度的祭祖的日子,李氏据说是唐朝时从甘肃陇西县迁徙到福建的,六百多年来,李氏后代足迹遍布全球。只有在祭祖的日子,大伙才会回到家乡,一起吃顿团圆饭。
办桌师柳家奖:“好,来这里。1.28(公斤),刚好。”
柳家奖是这顿家宴的主厨,在厦门称为办桌师,要掌管一百多桌宴席,办桌师是闽南自古就有的行当,但如今却有些变化。
办桌师柳家奖:“我们以前办桌,主要是以肉类跟菜类为主,现在就是说以海鲜为主,我们一般只做16道菜,根据客人不同的需要,它就会选用不同的食材。”
办桌师柳家奖:“加酱油,好,来。上菜,来 ,开始!”
后厨的忙忙碌碌,成就了宴席的热火朝天。虽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只要共同的根还在,情感和文化就在这一桌桌美食中维系、传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