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荷兰方案应对加速百倍的全球物种灭绝

荷情,荷理,荷你一起发现创新!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荷兰方案应对加速百倍的全球物种灭绝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

文 | 辰君

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导致气候异常现象不断增多,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巨大威胁。

201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下属组织发布报告称,全球物种灭绝速度“至少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速度快数十至数百倍”。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荷兰方案应对加速百倍的全球物种灭绝

1993年,联合国发布《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团结各国,为拯救濒危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努力。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此公约,唤起民众生态意识,联合国于2000年宣布,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2020年的主题为:“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Our solutions are in nature)”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荷兰方案应对加速百倍的全球物种灭绝

自然界的万物是休戚与共的,联合国指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威胁到所有生物,包括人类的健康,譬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会助长动物源性疾病,即从动物传播至人类的疾病。而保护生物多样性除了可以抗击冠状病毒引起的大流行病之外,还能对子孙后代带来巨大的价值。

从天空到海洋,荷兰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片国土上也存在因污染和过度开发而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则成为了荷兰各界探索的重要议题。

荷兰政府出手治理环境

荷兰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全国拥有总面积超过900,000公顷的国家景观(National Landscape),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同时海洋与淡水资源也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并且,荷兰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国之一。

不过,随着国力不断发展,荷兰正面临着更多自然的考验。

在土地使用方面,荷兰发达的农业与稠密的人口,致使全国土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产生的大量氮一方面污染水体,影响海洋生物,另一方面破坏植被并酸化土壤。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荷兰方案应对加速百倍的全球物种灭绝

而在海洋方面,荷兰紧邻北海,渔业发达,有20%的荷兰北海区域处于全球海洋保护区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范围内。然而,只有0.3%真正得到了彻底保护,仅26%的鱼类与贝类的开发捕捞是可持续的。

在生物多样性上,荷兰全国动物种类为36000种,然而在每年更新的濒危动物红名单(Red List)中,上榜的动物超过40%都处于危险状态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荷兰方案应对加速百倍的全球物种灭绝

为此,荷兰政府针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制定了各类政策与法规。国家生态网络(The National Ecological Network, NEN)就是计划之一。这项计划包括了现存自然保护区与未来可能拓展的区域,荷兰政府计划至2025年,将保护区域拓展至728,500公顷。

这其中也包括了Natura 2000中的保护区域。Natura 2000是欧盟于9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覆盖超过欧盟18%的土地与6%的海域。珍稀物种的生育地、栖息地是其中的重点。

而在保护海洋上,荷兰制定了北海2050空间议程(North Sea 2050 Spatial Agenda),强调人类建设与活动一定要与北海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渔业将进一步得到限制,渔业部表示,至2020年,北海将有30%的部分禁止捕捞。

荷兰学界奇招治环境

1.扎根大地

不仅仅是政府在发力,荷兰民间与学界针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也从未停止。在农业方面,以农业著称的瓦格宁根大学正开展各类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农业土地被用于单一的作物耕种,使土地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丧失多样性,从而让病虫害更易繁殖。

瓦格宁根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威南德·苏克尔(Wijnand Sukkel)表示,交替种植作物的农田将具有更多活力。不同物种对养分,水和光的利用不同。一种作物若能产生保护性物质,这些物质也将保护周围的植物。一种生物的排泄物,能成为另一种的食粮。综合起来,相比种植单独物种,交替种植让土壤更健康,产粮率也更高。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荷兰方案应对加速百倍的全球物种灭绝

丰富土壤内部的生态也十分重要。例如,蠕虫的增加能够吸收多余废物,使土壤富含空气与水分。霉菌和细菌循环利用养分并改善土壤结构,并控制病原体。

除此之外,瓦格宁根还在可持续农业经济方面做出贡献。他们提出“从叉子到农场(From fork to farm)”概念,此模型将了解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放到首位,减少农业产出浪费,以更加可持续的方式满足市场需求。

2.探寻海底

而在海洋方面,一项珊瑚研究正在荷属加勒比海进行。珊瑚礁对气候变化极度敏感,而污染、过度捕捞亲珊瑚鱼类等问题都让珊瑚濒临灭绝。

瓦格宁根海洋研究中心的埃里克·梅斯特(Erik Meesters)表示,他们正在尝试通过在死珊瑚骨骼或人造结构上“种植”活珊瑚息肉来进行珊瑚礁修复。这个项目为期三年,内容巨细靡遗,比如: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种植?多大尺寸的珊瑚较易存活?如何繁殖才能最大程度保持珊瑚的遗传多样性?为什么这种珊瑚比另一种更具对环境的耐受力?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荷兰方案应对加速百倍的全球物种灭绝

梅斯特希望这个项目最终能被当地人接管。保护珊瑚的生态不仅是学术界的工作,更应该成为当地人的共识,这样也能为旅游业与可持续渔业继续增添商业价值。

3.关注后院

在某些普通民众的后院中装有一个神奇设备——相机,资源生态学副教授帕特里克·詹森(Patrick Jansen)说,他的团队正在研究动物如何适应于城市环境,这种相机是詹森用来保护生物的独门方法。他指出,保护某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需要取得系统性的数据,所以对生物的监测与统计尤为重要。

詹森协调着一个名为CameraTrapLab的研究实验室,他们所做的,是以自动拍摄的数码相机记录经过的动物。詹森解释道,对于鸟类或植物,系统计数相对容易,但对一些仅在夜间活动或非常害羞的物种来说,捕捉他们的踪迹往往只能借助摄像机。

实验室所做的绝不仅是简单的拍摄。结合红外感应装置,相机对动物进行单独识别。由于相机捕捉动物个体的次数通常与其物种丰度成正比,通过测算,可进一步得出该区域的物种数量。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荷兰方案应对加速百倍的全球物种灭绝

这些相机不但在自然栖息地中发挥作用,也能够被安装到普通人的后院中。这种“公民科学”也能激发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他指出,“人们对自己的花园中发生了什么充满了兴趣”。

荷中不同路径,统一目标

动物摄像机也好,珊瑚研究也好,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机,荷兰政府与民间从生物保护、新型农业、海洋管理等等方面入手,一靠政策,二靠扎实的科学技术,建立起了全面的生态保护网络

再看大陆那头的浩大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便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著称。中国建国初期的快速发展对环境有所忽视,这片大地上的生物多样性经受了严峻考验。近些年,经过系统性的保育,中国的生态多样性建设也算是初见成效。例如,中国的土地退化实现了难能可贵的“零增长”,植树造林成果显著;在野生动物保护上,大熊猫、朱鹮等极濒危动物数量持续增加,藏羚羊等动物保护等级已从“濒危”降为“近危”……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荷兰方案应对加速百倍的全球物种灭绝

五月底六月初是世界聚焦环保的时间。除了生物多样性国际日外,5月20日的世界蜜蜂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都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福祉和经济发展。在疫情仍旧肆虐的当下,我们意外地发觉,人类活动减少后,不少自然栖息地恢复了生机,许多难得一见的动物又重新出现。或许,这也是一个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良好契机。


作者|辰君

90后建筑师、撰稿人。曾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有方空间特约作者,澎湃新闻市政厅供稿人。曾于上海、旧金山、新加坡工作,游历过二十余国。关注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进程中社会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所发挥的作用。


本文来自荷兰在线中文网,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吸"荷"气,赏"兰"花,一点关注带回家!

上一篇新闻

特朗普称甲骨文或购买TikTok美国业务 特斯拉市值再创新高 | 午报

下一篇新闻

2020年度全球最佳可持续发展企业百强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