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渝论场|吸引创新人才“西南飞”重庆为什么能?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李袅 姜念月 佘振芳/文

5月17日,中共重庆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召开,会议提出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在聚集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上下更大功夫,持续优化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让重庆成为各类人才向往之地。

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已瞄准新机遇,选择将重庆作为干事创业、激发创新活力的人生舞台。他们为何选择“西南飞”,又缘何扎根重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庆从哪些方面发力,在持续吸引人才方面,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渝论场|吸引创新人才“西南飞”重庆为什么能?

邓向星在位于重庆的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01

花香蝶来——

科技创新人才加速“西南飞”

波光粼粼的明月湖畔,青山如黛,花香四溢。

“生态唯美的地方很多,创新土壤丰厚的很少,兼而有之的地方更是少之又少。”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以来,湖南人邓向星对这里的环境赞不绝口。

邓向星是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工学博士,现任两江协同创新区内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轻量化平台”项目负责人。自由开放的科研氛围,以及各项政策的支持力度是重庆吸引他的关键因素。

凭着原创科研成果——铬基纳米硬质合金,去年11月,邓向星从631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夺得国际性赛事的金奖。他透露,铬基纳米硬质合金是一种新型硬质合金,在提高性能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目前这一科研成果正在转化中,进行小批量化生产。

去年底,邓向星拿到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除了人才项目申报、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服务,他尤为关注企业注册登记服务:“当项目完成成果转化,实现大批量生产后,我们将孵化创新企业,在申请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可享受‘绿色通道’。”

邓向星只是创新人才“孔雀西南飞”的一个真实写照。

来自重庆市委组织部的一组人才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重庆新招收博士后人员238人,其中超过八成是在国(境)外、市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后;博士后出站留渝比例超过八成。

2020年,重庆实现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资助项目、招收博士后人数三个“倍增”。

不仅是博士后,被重庆求贤若渴的诚意打动的还有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等。2020重庆英才大会上,重庆就引进了紧缺急需优秀人才1821名、项目267个,同比增长3倍和1.2倍。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重庆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25年,重庆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00名、产业急需紧缺高端人才3000名、优秀青年人才2.5万名的工作任务。

02

政策加码——

激励“塔尖”“塔基”人才在渝创新创业

重庆引才的底气何来?人才新政的不断升级是答案之一。

2019年,重庆出台《重庆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遴选支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高层次人才2000名、团队500个,示范带动各地区各部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其中,对符合条件的博士、博士后等将给予30—50万元的支持。

这一政策支撑解决了人才引进“散杂弱”等问题,在拓展人才资助范围的同时,构筑层次清晰的人才梯队,加快了人才聚集的步伐。通过实施“重庆英才计划”等,重庆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772名,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为支持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2020年,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六个部门,出台进一步加快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黄金18条”。从博士后引进、培育、评价、使用等各环节入手,对博士后科研人员较为关注的科研资助、研发平台、安居保障、子女入学等需求给予重点保障。目前,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中,博士后占到40.7%,博士后研究人员已成为重庆塔尖人才的重要来源。

今年4月,重庆又出台重磅引才政策——《重庆市加快集聚优秀科学家及其团队的若干措施》(简称“塔尖”政策)和《重庆市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简称“塔基”政策)。此次人才政策进行了明显“升级”,既打造金字塔顶端“高精尖缺”人才,又培养支撑产业发展的“塔基”人才。

不难发现,这些人才引进政策并非独立发挥作用,而是综合施策、互相关联,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形成最大合力,也很大程度上彰显了重庆求贤的决心、用才的诚心和留才的用心。

渝论场|吸引创新人才“西南飞”重庆为什么能?

人才公寓装修齐全,可拎包入住。(资料图)

03

引来、留住——

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如果说人才因政策而来,要留住人才,则需要平台和不断优化的人才生态。

李璐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软材料实验室的博士后。2015年,他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担任重庆文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入选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0年初,李璐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与重庆再升科技联合研发的超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被运用到雷神山医院的新风系统中。他希望这项解决国外“卡脖子”难题的技术,能运用到我国载人宇宙航天飞船的载人舱,发挥减震、隔音、降噪、保温等作用。

为何愿意“留下来”?李璐直言,重庆为科技人才提供平台是关键:“学校把归国人才吸纳进入创新团队后,通过‘老带新’的模式,政策、资金、实验室、设备……科研小组需要的配置,可以‘一夜备全’。”

在他看来,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超前,有了研究成果,企业接不住,无法实现落地转化是很多科研项目面临的难题。为此,2018年重庆市人力社保局、重庆市教委授牌成立了重庆市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地,实现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通过该基地,由李璐团队自主研发的纳米银线关键材料和设备成套技术,以5100万元估值,实现了在重庆的转化落地,解决了我国新型显示领域部分原材料依赖进口的难题。

正是因为科研价值得以实现,才提升了李璐等科技创新人才的信心,让他们愿意留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资源引进,《重庆市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文件的出台,推动我市累计签约引进91家(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学家团队。

西部(重庆)科学城落地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大装置、大平台、大院所;两江协同创新区吸引西北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3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驻……

一系列创新平台加速积聚,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更为全市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渝论场|吸引创新人才“西南飞”重庆为什么能?

2020重庆英才大会闭幕式现场(资料图)

04

建言献策——

更好发挥人才聚集效应

在持续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方面,重庆亮点频出,但也存在短板。在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看来,目前,重庆高端人才的流失情况依然较为突出。

易小光建议,要为创新人才提供能“施展拳脚”的平台,提供并嫁接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在工作中,要使这些人才担负起领军主力的作用,尤其要尊重人才的主创精神。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培养一批本地人才,让重庆创新人才体系更加完善。

重庆西南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王志坚认为,相比此前关注引进人才的“量”,现阶段应更重视引进人才的“质”。他坦言,近年来,在引进博士后方面,重庆出台了具有吸引力的政策,但将博士转化为高校优秀人才储备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一些“瓶颈”:“比如有的博士后一直是‘团队作战’,一旦独立就无法拿出成果。”

王志坚建议,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需更加注重“增长板”,而选择性的“补短板”:“若是国家战略需要或重庆市发展需要,在某个领域确需在人才引进方面‘补短板’,那么应该团队引进。但通常情况下,只有抓好‘增长板’,才能更好发挥人才聚集效应。”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人才投入便是这项政策聚焦的方向之一:对急需的顶尖人才及团队,量身定制“一人(团队)一策”,通过这种方式让科研人员安心做研究。

为了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的创新创造,重庆组织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20条行动。

在生活上,提出解决好配偶就业问题、解决好子女入学问题、解决好看病就医问题。比如,为高层次人才筹集公寓1万套,为青年人才筹集保障性住房、公租房6万套,定向配租。

在工作上,提出“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服务、优化出入境服务、优化法律服务、优化休假疗养服务”。

在成长成才上,提出“实施重庆科技人才启明星专项、支持科技工作者申报表彰奖励”,其中启明星专项主要培养集聚博士、博士后等各类优秀青年人才。

让近者悦、远者来,筑巢引凤,重庆一直在路上!

(本文来自新重庆客户端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上一篇新闻

迷惑…为什么老这么假呢?

下一篇新闻

4位不尊重历史,辱华的明星们,现在都过得怎么样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