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数字人才的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基于德国和加拿大等6国的比较




数字经济是技术驱动的经济,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推动力量。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许多国家正面临数字人才短缺的问题,发展数字经济和培养数字经济方面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比较了加拿大、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6国数字行业人才发展现状,并就各国在培育和引进数字人才中的主要举措进行总结。同时从推动数字人才战略的制定实施,探索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拓展全球数字人才引进新路径等方面,提出了对推动我国数字人才加速转型的相关启示。


前言


近20年来,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展迅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释放出巨大能量,数字经济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于2020年公布的报告显示,到2022年,全球GDP的65%将会由数字经济推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优先事项,并出台一系列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议程推动本国和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2017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数字经济概念,旨在依托“互联网+”发展战略,以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并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内在价值。数字经济发展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培育和发展的主攻方向,有利于挖掘新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点,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同时,发展数字经济也是国家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网络强国和构建信息时代国家新优势等方面将产生重大影响。


数字经济是技术驱动的经济,而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推动力量。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才需求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 年)》显示,2018 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 24.6%,同比增长 11.5% ,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发展数字经济和培养数字经济方面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数字人才一般是指“拥有ICT(信息通信技术)专业技能的人才,以及与ICT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下,许多国家包括我国正面临着高技能数字人才短缺的问题。本文基于国际劳工组织“信息和通信技术工作的未来”项目和相关国家的统计数据,对加拿大、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6国,在数字人才发展以及数字人才教育培训和引进策略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其对我国发展数字人才、推动数字人才加速转型的启示。

各国数字领域人才发展现状


从事ICT相关领域人才比例高于其他行业


从占比上看,各国从事ICT相关领域人才比例高于其他行业,加拿大比例最高,约占该国就业人数的7%,新加坡和德国分别占5%和4.8%,如图1所示。加拿大、德国和新加坡50%以上的ICT技术人才受雇于非ICT部门,如金融部门等,而且随着数字化步伐加快,这一比例将进一步增加。从规模上看,印度ICT技术人才的数量最多,2019年各行业雇用了大约1千万名技术人才。从增幅上看,2012—2017年,泰国ICT部门就业年增长率为7%。2014—2018年,加拿大ICT部门的就业增长速度快于加拿大整体经济中的就业增长速度。在印度尼西亚,2018年,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某些经济部门ICT技术人才就业增长率高于整体ICT部门就业的增长率。


数字人才的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基于德国和加拿大等6国的比较

从事ICT领域的人才受教育程度高于非ICT领域


一般来说,从事ICT领域人才的受教育程度高于非ICT领域。如图2所示,加拿大、德国、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具有大学学历的ICT人才的百分比均高于非ICT从业者。加拿大ICT领域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55%,非ICT领域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30%;德国ICT领域和非ICT领域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分别为38%和18%;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对应的统计比例分别为25%和10%以及71%和38%。当然,在比较不同国家ICT领域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情况时还需注意谨慎解释上述数字。例如,德国很大一部分ICT从业人员是在职业培训中获得相关学历和资格;印度尼西亚正规的大学被视为可以比职业培训机构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加拿大有相当一部分ICT人才是从学院而不是大学获得资格证书的,因为前者更偏重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后者偏重理论研究。


数字人才的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基于德国和加拿大等6国的比较


ICT人才的行业工资远高于非ICT行业


由于ICT领域人才短缺、竞争激烈,该领域的行业工资一直在持续增加,中国的增长最为显著。2012—2016年,中国ICT行业的工资增长了一倍,而同期所有行业的平均工资仅增长了50%。2017—2019年,随着印度IT服务业向价值链上游发展,支付给印度ICT人才的工资也大幅上涨。在新加坡,2019—2020年ICT人才的工资以每年6.5%的速度增长。


比较各国ICT和非ICT行业人才工资情况,泰国ICT与非ICT领域工资差距最大,比例为178%,其次是加拿大,工资比差距达到150%,新加坡和德国的ICT与非ICT人才工资比分别为135%和130%,如图3所示。在加拿大,2020年ICT领域工资的最低值也比全国平均工资水平高出27% 。


数字人才的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基于德国和加拿大等6国的比较

就ICT领域内部来看,大多数国家的ICT制造业工资低于ICT服务业,薪酬最高的部门因国家而异。在中国,集成电路行业收入最高的是ICT设计,而印度尼西亚ICT的最高收入者集中在电信行业,过高的工资水平使得中小型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ICT人才。除了有竞争力的工资外,这些国家ICT领域的技术公司都试图通过提供其他福利和便利设施,如持续培训和用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来吸引人才 。


ICT领域女性人才从业比例普遍低于全国女性从业平均水平


除印度外,各国从事ICT的女性所占比例都远低于本国女性从业的平均水平,如图4所示。德国、加拿大和泰国的ICT领域女性从业人员比例和本国女性从业平均水平之间的巨大差异可见一斑。德国全国从业人员中女性比例为47%,而ICT领域从业人员中女性仅占18%,比例相差29个百分点;加拿大全国从业人员中女性比例为48%,ICT领域从业人员女性占25%,相差23个百分点;泰国女性在ICT领域的从业比例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从事ICT领域女性的比例与本国平均女性从业比例差距相对较小,如新加坡相差9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相差4个百点。印度2014—2018年全国从业人员平均水平显示,ICT领域女性从业比例占22%,高于全国从业人员女性比例2个百分点。在印度,由于性别歧视、职业隔离和妇女缺乏正式工作机会等一系列因素,女性就业的比例较低,所以ICT领域女性人才就业比例相对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字人才的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基于德国和加拿大等6国的比较

此外,各国按职业分组划分的ICT女性人才比例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加拿大、德国和新加坡,很少有女性从事软件开发和编程工作。与管理职位相比,女性主要是在初级职位上占比较高。例如印度ICT部门中女性在初级、中级和高级管理层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7%和3%,德国和加拿大也有类似趋势,女性往往被排除在管理和决策层之外。


ICT人才存在巨大缺口,因技能差异的结构性需求有所不同


根据德国信息技术和通信新媒体协会(Bitkom)在德国进行的一项调查预测,截至2019年9月,德国面临约12.4万名IT专家的短缺。泰国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国缺少45万名ICT专家。印度行业协会NASSCOM认为,该国的IT和业务流程管理行业在2018年额外需要14万名ICT专家。


未来,ICT人才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根据加拿大经济和社会发展部(ESDC)职业预测系统(COPS)2018年提供的数据,预计2019—2028年,ICT核心职业的职位空缺数量将增加40%。德国联邦委托进行的劳动力市场预测估计,到2035年对ICT人才的需求将增加26.3%。新加坡《Infocomm媒体人力资源年度调查2019》(Infocomm Media Manpower of 2019)预计2019—2021年ICT人才需求将增长28% 。除此以外,各国对ICT人才的短缺程度因学历、技能和职业资格水平有所差别,如表1所示。综上所述,高素质ICT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成为制约各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瓶颈,未来应从部门、职业层面理解人才短缺的重要性,明确人才的具体技能,以解决ICT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


数字人才的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基于德国和加拿大等6国的比较


各国培育和引进数字人才的主要举措


在学校教育中纳入软技能培训课程,促进技能发展的跨学科方法


为了满足数字时代日益增长的软技能需求,德国和加拿大等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已开始将软技能纳入其课程,围绕数字经济主题,开展有针对性、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加拿大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利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来传授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激发创造力。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MUAS)的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学院开发出自己的测试方法来评估ICT相关专业学生在逻辑、抽象和分析思维方面的认知技能,学生收到他们的个人结果并与预期的基准进行比较,学校提供预备课程,以弥补技能差距。教职员工收到学生队列的平均结果,以帮助他们了解学生提高技能的需求,并相应地调整课程。


随着技术复杂性的增加以及创新的数字技术在各部门和领域被广泛采用,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变得越来越重要,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的开设日益普遍。德国开设了商业信息学的综合学习课程,特别关注培训能够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ICT人才。新加坡提出的人工智能学徒计划,是一项旨在提升新加坡人工智能能力的国家计划,目标是为本国人工智能人才提供跨学科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劳动力市场任职。


推动建立持续培训体系,缩小ICT行业就业技能差距


由于技术迭代速度快,ICT人才比其他领域人才更需要持续培训。随着技能需求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帮助数字人才适应快速变化至关重要,与信息和通信技术有关的终身学习有可能促进和加速数字转型,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促进职业流动,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并提供更多的技能发展机会。加拿大、德国和新加坡等国都制定了终身学习的政策和战略,主要侧重于对数字人才和技能的持续培训,通过将教育主管部门、数字化企业协会、高等院校及大学校长协会、培训机构与投资基金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纳入数字教育框架,成立日常管理机构协调推进,为在校学生和劳动者提供相匹配的数字能力培训与认证。印度和新加坡等国数字领域的公司正在扩大对终身学习和持续培训的支持,通过建立与工作相关的教育激励机制,重视职业规划,并通过工作跟踪和轮岗等方式引入在职学习,进一步加强以工作能力为基础的数字技能培训,以缩小在大学或职业培训机构所获技能与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印度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IIITM)开设了一个硕士学位课程,其中包括一个年度项目,学生们致力于开发研究应用程序或其他软件。有证据表明,该项目大大增加了学生毕业后在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受雇的机会。德国的公司为ICT人才提供的持续培训多于其他职业,ICT领域从业者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免费在线课程。持续培训可以多元化形式进行,如内部培训、非正式工作场所学习、自我指导的在线培训、基于公司的结构化培训和获得证书的培训等。


鼓励更多女性学习STEM课程,从事ICT相关职业


构建包容性的就业环境,鼓励更多女性从事ICT相关职业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大多数国家都发起倡议,鼓励年轻女性学习与信息和通信技术有关的科目。例如德国的MINT-Mädchen(STEM girls)选拔女性接受包括技术投入、关于性别典型角色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培训。同时,大学教师性别敏感的STEM教学方面也得到支持,如印度政府对所有印度理工学院的女学生实行配额制,2017—2018年的配额设定为14%,2020年增加到20%。配额的引入使印度理工学院的女性学习比例从2016年的8%提高到2018年的18%。加拿大代码学习项目(CANADA LEARNING CODE)是提高年轻女性数字能力并建立她们职业信心的一个例子,根据该项目统计数字显示,67%的参加代码学习方案的女性对编码技术感到更有信心,81%完成加拿大代码学习课程的女性希望更多地了解这些科目并从事相关职业。新加坡计算机学会成立一个妇女技术特别兴趣小组(WiT@SG),旨在通过为职业女性提供一个平台,让她们在行业中建立相互联系,增加科技行业的女性人数。


推动对外国职业资格和工作经验的双边互认


职业资格和工作经验的双边互认是促进数字人才进一步移徙的关键。一项针对欧洲的印度高技能移民的调查发现,超过1/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无法将印度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转移到欧洲。国际工程联盟《华盛顿协议》是ICT领域重要的互认框架,该协议由加拿大、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等20个国家签署。该协议促进了包括ICT领域在内的专业工程师的流动,各国签订双边劳工移徙协定,不仅是为加强移徙治理,而且也是为解决技能差距和短缺问题。国际劳工组织于2020年公布了双边劳工移徙协定中技能单元的准则,推动了这一进程的加快。


实施高技能ICT人才的特别签证方案,吸引国际人才


吸引国际人才可以在短期内帮助目的地国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为其带来重大效益。过去30年,各国吸引人才竞争激烈,全球ICT领域跨国人才的流动呈上升趋势。包括加拿大和德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实施了优惠的移民政策,以吸引高技能ICT人才,如表2所示。此外,为了解决ICT部门的技能差距和短缺问题,针对高技能ICT人才制定签证方案,以吸引高技能ICT人才。目前,加拿大某些ICT部门移民雇员达50%以上,加拿大和德国ICT领域的外籍人才比例高于整个经济体的平均水平,新加坡则基本持平

数字人才的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基于德国和加拿大等6国的比较


外国移民、回流人才与国际学生成为各国ICT领域行业人才的重要来源。印度等传统移民输出国通过吸引国外工作的人才返回原籍国来推动创新。为了支持人才回流,印度外交部在海外设立侨民服务中心,通过接触在海外发展的印度侨民吸引他们回国发展。吸引国际学生也是引进ICT人才的关键途径之一。2016—2017年,约18.6万名印度学生在美国大学就读,超过1/3在学习数学或计算机科学。加拿大2016年人口普查显示,在ICT部门有43%的移民是在加拿大学习的毕业生。在德国学习ICT相关学科的国际学生比例是其他学科的两倍。

对我国推动数字人才加速转型的启示


作为一种新经济业态,数字经济需要既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又掌握理解企业、行业运作方式的实践型人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正在面临来自人才短缺的巨大挑战,且对数字人才的需求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还将不断扩大。通过对各国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经验的总结,提出推动我国数字人才加速转型的几点启示。


明确ICT行业需求及行业优劣势,推动数字人才战略的制定实施


吸引和培养新阶段所需要的人才,是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国正在从国家层面上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推行人才政策,但在落实和开展过程中仍处在“摸石头过河”和“广撒网”阶段,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目前的“人才强国战略”框架下并没有清晰的说明;数字人才的储备情况、人才结构、有哪些优势和短板,这些问题在制定人才战略时并未得到充分的考虑;哪些因素对吸引数字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是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制定数字人才战略应该对数字人才的现状和需求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从行业特征、人才职能、人才特征多个角度对人才储备的现状、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推动人才战略举措的落地。


构建数字人才知识能力体系,探索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助力数字经济,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基础概念、原理、发展历程、相关术语和应用场景等均为数字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在数字人才综合素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要针对当前技术在数字经济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和研究数字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从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三个层面着手,研究探索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政府应在政策、财政、基础教育设施等层面加强力度,不断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为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成长机会和途径。企业应注重为数字人才提供充足支撑资源和持续发展措施,营造积极宽松的氛围,鼓励人才自我提升。对于高校院所而言,要将数字经济相关技术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另外,要建立与数字经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参与数字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使培养的学生能深度贴合企业需求,缓解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企业要求、用人企业招聘难的矛盾。


把握全球人才竞争新态势,大力拓展全球数字人才引进新路径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聚焦高科技人才的争夺,国际人才争夺进入加速调整期。参照国际惯例,世界顶尖级科技人才、关键领域急需的特殊人才适当采用行政手段引进,其他类型的国际人才经由市场配置,完全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国际人才流动规律,必须准确把握全球人才竞争的新态势,以更宽广的国际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大力探索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双重冲击下全球引才新路径,包括但不限于强化源头引进,着重引进国际顶尖大学资源;破除人才流动“中梗阻”;率先创设“求职签证”,就地引进优秀的外国理工科博士、博士后;对标国际与市场规则。进一步规范市场化评价标准,采用市场化的评价结果;开辟后疫情时期高端人才绿色通道,推出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加强版,进一步探索建立外籍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试点,形成“统一领导、多方参与”的社会融入促进系统。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中国科技人才杂志,原作者陈 程。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2021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态势

2021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态势——信息领域

2021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态势——生物领域

2021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态势——能源领域

2021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态势——新材料领域

2021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态势——先进制造领域

2021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态势——航空领域

2021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态势——航天领域

2021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态势——海洋领域



转自丨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作者丨陈 程

编辑丨郑实



数字人才的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基于德国和加拿大等6国的比较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上一篇新闻

商务部: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万亿元

下一篇新闻

中国发布丨商务部:我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万亿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