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学江浙,到底该学啥?
【见闻】
经验一
“榨”干一棵桃
株洲日报社首席记者 王军
通讯员/尹照
桃路能走多远?“+园区”“+民宿”“+制造”,两万多亩土地生出15亿元财富!
闲置房咋升值?村集体“上线”,引社会资本“穿衣戴帽”,养在深闺有人识!
垃圾如何消化?源头减量,就地利用,废弃物转变成田间宝!
……
9月7日至9日,我市“三农”考察团深入江苏、浙江等地,寻找“三农”工作破题之策。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桃树依旧笑秋风。
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田间,桃树英姿挺拔,叶片间留着纸袋。“卖到新加坡,一颗桃能有50新币,折合人民币200多元。”无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士良介绍。
阳山是我国著名的水蜜桃之乡。2008年,当地以新一轮桃树更新为契机,按照自然村为单位,推动土地流转,搞农场化改造、规模化经营,一门心思走“桃路”。如今,阳山镇种植水蜜桃2.4万亩,今年桃产业经济创收达15亿元。
周士良认为,重视品牌开发、延伸产业链,是关键所在。一方面,当地引入“双商标”: 阳山水蜜桃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每个经营户除了打上“阳山牌”,还要冠上自家商标;另一方面,阳山镇深挖农业+,让桃树“+园区”“+民宿”“+制造”。
桃花中的马拉松,赛道就设在桃花丛中。去年,阳山桃花节在经历20年政府主办后,首次由无锡一家企业承办,企业将半程马拉松的内容植入桃花节。
园区周边的桃源村的老宅子,由村集体与上海一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公司先期出资1500万元,加固老民居,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民宿村落。租赁合同到期后,使用权由村里无偿收回。
桃农尝试做桃花酒、桃花糕、桃花面膜,还有的利用更新下来的桃树、桃根雕刻工艺品。
【启示】
在工业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走桃路并非想象中从容淡定——桃花好看,盛开的光景也就十来天;桃子卖得再贵,终究比不上周边乡镇动辄上百亿的工业产值。
但阳山镇不为所动:“你穿你的西装,我穿我的花裙”。十几年来,当地选择“榨”干水蜜桃的剩余价值,坚持一条桃路走到底。
对比炎陵黄桃,8.9万亩种植面积、综合产值20亿元,差距显而易见。“重加工、强融合,就是发力的方向。”炎陵县副县长盘晓文说。
桃是一块敲门砖。目前我市正在全力培育农业特色小镇,而特色产业是第一步,因为有特色产业,就业就有岗位,创业就有空间,发展就有前景,炎陵黄桃便是切入口。
经验二
村集体“上线”
【见闻】
一面之缘,难以爱上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岔路口嵋山村。
山势陡峭,蜿蜒曲折的路挡住向前的视线,拥挤的民房,陡峭的石板路,让人略感压抑。但进入刻石山文化旅游公司打造的名宿,只见破旧的土坯墙体被钢化玻璃包裹,雕栏玉砌的装饰和变换色彩的灯光交相辉映,钢架护栏外满山险峻尽收眼底,越往深处走反差越明显。
作为绍兴市首个“闲置农房”改革试点村,嵋山村以“三权分置”为切入口,宅基地所有权不变,房子建筑的房产权也不变,要变的就是把使用权变活,使它流转起来、活起来。
具体而言,在一部分闲置率较高又靠近旅游景区的村落,先由村集体统一把农民的闲置房屋流转起来,再通过村集体进入第三方进行盘活利用。
比如,一部分有条件的村自主投入开发,把闲置农房改造成为文化礼堂、农家客栈、民俗馆、“红心租”等文体场所和经营实体。有的村鼓励青年回村,已有300余名大学生回乡盘活闲置资源创业,变身创客“农小二”。有的村打出“乡贤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平水镇长塘头村正在改造的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就是知名企业托普集团创始人宋如华打造,一共租用了10余栋闲置民房,目前已对本村老人集中开放食堂。
据绍兴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38个闲置农房激活项目中,乡贤开发占六成以上,光是柯桥区,今年引进的社会资本就达到4.2亿元。
【启示】
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关键要让农户心动,社会资本“冲动”。
绍兴市注重发挥村集体作用,通过村级平台将社会资本和农民意愿串联起来,同时,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转变角色,不再大包大揽,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的过程中,将一颗颗散落各地的“珍珠”串联起来,让优质资源发挥抱团优势。
我市农村闲置房盘活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比如天元区三门镇响水村成立石三门乡村民宿服务合作社,一部分村民将闲置的房屋改造成有品位、有特色的民宿,但与绍兴市的做法相比,村级平台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村级组织中介作用,建立紧密连接的三方共赢关系,或许是破题之路。”天元区副区长包剑说。
经验三
资源化利用
【见闻】
诸暨市枫桥镇三江村垃圾中转站,6个白色小隔间分外显眼,分别贴上“布料”“金属”“塑料”“纸质”“玻璃”“其他”指示牌。
每天,这里都有交易。市里的“垃圾快递员”根据APP接单,将纸张、塑料等废品分好类称重回收,其余垃圾通过机器处理后生成有机肥,村民可自行领取用作肥料。
据了解,诸暨市引入专业化运营服务,启动“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优化农村回收网络和回收模式,构建便民利民的废品回收网络。村垃圾收集员或村民首先自行对废品进行资源重新归置,再由杭州中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诸暨分公司的4名专职“垃圾快递员”上门按市场价回收废品。
“资源化利用,实际上是花小钱办大事。”诸暨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对全市27个镇街的465个行政村试行上门回收。
而做好资源化利用的前提,是对垃圾进行精确分类。三江村投资10万元建成诸暨市首个垃圾分类宣教中心,设置分类处理体系展示区、一周垃圾量展示区、垃圾分类游戏互动区以及废品回收创意作品墙,让村民更直观地接受分类、选择分类、通过分类领奖品。
【启示】
资源化利用,其实我市早有尝试。比如,一些农户通过建沤肥池,在家门口实现就地利用;一部分村建立垃圾中转中心,集中处理生活垃圾。
实际上,垃圾分类没有想象中复杂,主是要逐步养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把今天的垃圾变成明天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因此,打通分类各环节的流水线,让老百姓看到分类的实效,让垃圾分类定成为生活新风尚,就必须在资源化利用方面因地制宜。
经验四
优待新农人
【见闻】
沿着苏州御亭路一路往西,翻滚的稻浪跨河越村一望无际,粉墙黛瓦的农舍淹没在满眼绿色中,丰收的气息越来越浓。
一路上,一头短发、满面笑容的80后农民林亚萍,自信地讲述“稻香小镇”的点点滴滴。她不是苏州人,却已深深扎根苏州。
林亚萍是扬州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8年毕业后,她在望亭镇新埂村蔬菜基地从事技术员工作,2009年租赁15亩土地种植草莓,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一场农村创业大赛改变了林亚萍的命运。2011年,她获得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大赛一等奖,并被评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这样的新农人,苏州自然厚爱一等,一次性奖励50万元。如今,林亚萍已成为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副总经理,其创立的“林莓莓”品牌成功打进各大商超。
农民吴惠楠的种植基地里,一个个瓶瓶罐罐也引起大伙注意。原来,吴惠楠通过6年摸索,把农业废弃物、厨房蔬果残留等变废为宝,制作成酵素菌肥来全程养土、施肥、除草和驱虫。目前,吴惠楠研制的农业酵素菌肥种类多达几十种,粮食蔬菜基地也扩展到1800亩,其酵素菌肥已获得3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型专利。
这只是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农人挑大梁的一个缩影。目前,园区有注册企业35家,培育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个、阳澄湖科技领军人才3个、新型职业农民31个、实用人才33个。
乡村振兴的蓝图,需要有理想、有情怀的新农人共同绘就。
林亚萍最感谢的,是江苏省搭建的创新创业平台,让她有机会脱颖而出,并且在草莓一度被挤出商超的情况下,通过品牌创建实现王者归来。
近年来,我市出台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引导帮助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年轻人投身农业。眼下最缺的,或许是广大新农人集中展示自我的创新创业平台,或者是新农人数据库。
因为只有认识新农人、优待新农人,才有更多人愿意在广阔的农村舞台施展才华。
【启示】
【来源:株洲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