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新加坡歌台文化

一 | 什么是歌台文化?

可能有小伙伴会问,歌台文化?这歌台是什么东西?

这歌台是不是像综艺节目“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等,让歌手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然后有各种各样的曲风——饶舌、嘻哈、新曲、怀旧,温柔的、爆发的、古典等?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中国好声音

图源:Wikipedia 网站

又或者是指,那些灯红酒绿的“唱吧歌舞厅”或夜总会的歌台?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唱吧

图源:Tripadviser 网站

其实,都不是。

我们先看看新加坡旅游局是如何介绍的:

“如果选在农历七月来新旅游,千万别错过体验歌台的机会。歌台歌手不但唱功扎实、台风稳健,服装造型更是争奇斗艳,夸张吸睛。亮片和羽毛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颜色方面多选鲜艳的亮色系,目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如此卖力地准备和演出,歌手们只希望博得观众的欢心,收到更多演出红包……除了歌台,新加坡的部分中元庆典也保留了街戏和木偶戏,但这些传统艺术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根据上述的介绍,重点是放在歌台上,并指出歌台是新加坡专属的中元节文化特色节目,只有在新加坡才能看得到。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新加坡中元节歌台

图源:丽星娱乐制作活动站 Facebook

如果,要用几个词语来概括或形容什么是歌台,三叔觉得应该是:“开放式”、“大众化”、“娱乐性高”。

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歌台一般是在空旷的场地进行歌舞表演;为博台下的公众一笑,歌手们在台上劲歌热舞,吸引了大批民众围观,而表演都是由商家或庙宇免费向公众提供的娱乐,作为酬神或“好兄弟”的娱乐活动之一。

由于是在在空旷的场地进行的表演,因此民众在看露天表演时可以随意走动、吃零食、甚至站在台边观看;台上唱歌时,台下可以大声讲笑,没有人会干预或约束。

三叔记得,小的时候在歌台附近都能见到一些小摊位售卖冰淇淋和气球,而现在虽然仍有售卖冰淇淋,不过气球已经由LED头饰或LED气球所取代。

虽然一些歌台会摆放一些椅子,但这些位子经常供不应求,得提早抵达现场才能找到一个位子。无论找不找得到位子都必须带把扇子,否则人一多围成人墙,加上聚光灯的高温和岛国空气的闷热,看歌台不流汗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在这里,三叔需要提醒想在中元节期间去体验歌台的小伙伴一点——第一排的座位总是空的,而且上面放了一捆捆的纸钱。因为七月歌台的“标志”就是第一排座位永远是留给“好兄弟”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没有人坐,就坐在第一排!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中元节歌台第一排的座位总是空的

图源:The Straits Times 网站

虽然新加坡旅游局指出歌台新加坡专属的中元节文化特色节目,不过在这几年的中秋晚会、新年活动甚至邻里小区的国庆庆祝晚宴中,也能看见歌台的,因此歌台已经成为了新加坡华人举办活动时,为了带动以及炒热现场观众不可缺少的娱乐节目了。

二 | 歌台的特色

歌台以前多由新加坡各大庙宇举办,而受邀承办歌台的人叫做“台主”;早期歌台的舞台布景简单不花俏,几根柱子两粒灯泡就算布置完毕,和旧时传统戏班所搭的舞台相差不远。

这几年,新加坡的商联会、公司、集团等举办歌台,而受邀承办歌台的“台主”,一般是拥有音响、投影、专业乐队的娱乐制作公司。有一些眼光独到的台主将简陋的舞台改头换面重新包装,以全新形象出击。

舞台的设计于是变得新颖大胆、歌星造型靓丽清凉、配以专业灯光效果和音响质感,观众突然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时至今日,几乎每一场歌台秀都可以媲美露天演唱会。新加坡比较出名的歌台制作公司包括“丽星娱乐制作”、“千禧舞台秀”等。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配有专业灯光效果和音响质感的舞台

图源:搜狐网站

被誉为新加坡最年轻的歌台台主,丽星娱乐制作创办人的陈志伟表示,为了提高歌台的素质,改变人们的观点,他从舞台灯饰、艺人的服装,到表演项目和整体筹划都大胆创新。

他指出:“我经常反向思考,好比有人质疑歌台在本地难生存时,我们就走出国门,当有人认为歌台落伍,只能在组屋区办时,我们就往高档走。”

因此,他所制作的“丽星舞台秀”, 场子豪华炫目,舞台效果美轮美奂,节目推陈出新,要求尽善尽美,为2000年初期陷入低潮多时的歌台注入了一股令人瞩目的新生力量。

陈志伟不断为新加坡歌台的未来前景努力,成功改变一般人对歌台的刻板印象,也使得被视为日落西山的歌台业变得专业化和年轻化。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新加坡中元节歌台

图源:丽星娱乐制作活动站 Facebook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陈志伟(后排右三)

图源:搜狐网站

尽管如今的歌台业已变得更加专业化,整个歌台的演出并未先进行任何彩排;虽说整个节目有一定的流程,例如歌手演出的先后次序,但主持人之间并没有稿子能照念的,而是全仰赖主持人之间的默契。这非常考验了主持人当时的临场表现与应变能力,务必做到毫无冷场。

再者,由于歌手的报酬是根据一天所演出的歌台数目而收费的,因此歌手必须“赶场”;当红的歌星,一晚不只参加一个歌台,会出现“跑台”的现象。一个非常红的歌星,一晚可以跑上四、五台,甚至是六、七台!

不过,这当中难免出现因堵车而未能按时上台演出的情况。这时,就是考验歌台的主持人的功夫的时候。

主持人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想办法拖延时间,甚至要现场劲歌热舞,来维持现场观众观看歌台的兴致和热情。

乍听之下,小伙伴是不是觉得歌台的主持人个个都是狠角色,都必须配备十八般武艺?

此外,就新加坡而言,歌台本身不但可以通过华语歌曲推广华语,也保留着方言语种的空间。这主要是因为台上的主持人会用各种方言来主持节目;一些金牌主持人更是精通各种方言和语言,可以“零距离”与台下不同籍贯和族群的观众进行互动,甚至有时会相互开起黄色玩笑,来娱乐观众。

至于在歌台上演唱的歌曲,则主要演唱福建歌曲为主,偶尔也会有广东歌与六、七十年代的话语经典歌曲,甚至一些耳熟能详的台湾乡土剧的主题曲和插曲是歌台上必定能听到的歌曲。这些歌曲包了:“我问天”、“爱拼才会赢”、“海阔天空”、高科技舞曲版的“小薇”。

随着越来越多来自台湾还是马来西亚的年轻歌手加入这行,一些流行歌曲也“现声”在歌台上,例如前几年最Hito的歌曲“体面”。

一些台主甚至还邀请了一些歌曲的原唱歌手,例如邀请歌曲“我问天”的原唱者,暨获得2009年第20届金曲奖最佳台语男歌手奖的翁立友登台;他现场为观众带来首首动听的福建歌曲,让观众听出耳油。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歌曲“我问天”的原唱者翁立友

图源:Youtube 截图

由于观看歌台的公众主要以有一定年纪居多,因此歌台近年来也成为了一个很好向民众传达信息的平台。歌台这几年突然多了很多议程,向台下的公众分享一些与政策相关的信息。例如,新加坡全国预防嗜赌理事会就曾通过歌台,提醒民众不要染上嗜赌恶习,防止家庭暴力中心也曾通过歌台,教育民众如何应对家暴。

由此可见,歌台不单为新加坡民众提供一个娱乐活动之外,也肩负着传达信息的平台。

说到这,可能有小伙伴会问,那么歌台的由来是什么呢?

三 | 歌台的由来

专门研究华人民间信仰和庙宇文化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丁荷生博士指出,新加坡歌台的演变,要从上世纪30年代说起。

他表示:“那个年代的野台戏,搬迁到固定的表演场所(类似“大世界”的地方)后,汇集了当时巴黎的肯肯秀、上海、香港与好莱坞的舞台表演方式,再融入情感丰富的闽南歌谣,塑造了如今的歌台。”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丁荷生博士

图源:联合早报网

综合资料显示,新加坡歌台的前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来自中国的歌舞团。战乱发生时,一些歌舞团团员选择留在新加坡,却又心系祖国,于是举办一些歌台演出为抗战筹款。当时,歌舞团的表演时间,一般是从晚上8时到午夜12时。

新加坡的歌台起源于1942年日军占领时期。由于当时的舞厅遭日军禁止营业,导致许多歌舞界艺人失业。后来,“大和剧场”楼上的“大家乐”食堂开始增设简单乐队在晚上演出,并聘请女侍应生登台唱歌,为客人提供娱乐。

为了逃避战争期间生活的艰苦,渴望通过娱乐寻求短暂慰藉,歌台的出现满足了新加坡民众的需求,他们对歌台反应十分热烈。

新加坡的第一个歌台,是位于大世界游艺场的大夜会歌台。当时,大夜会只有五名乐手和两名歌手,每天晚上都表演。

另一个主要的歌台是同样位于大世界游艺场的安娜食堂,他们的歌手演唱的曲目多数是民谣或传统的中国歌曲。当时,观众想看歌台表演都无须购买门票,只需买杯饮料就能免费观看表演,因此食堂的营业额激增,唱歌风气一时风靡全新加坡,几乎所有的食堂都附设歌台。

到了50年代,三大游艺场——大世界、快乐世界和新世界的歌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盛期每晚都有多达20场歌台表演。这些歌台包括香格里拉、百老汇、满江红、凤凰、双喜歌台、新生歌台、金露华歌台、中国酒家歌台、野草歌台、快乐天歌台、百乐汇歌台、仙乐歌台(后来改名为桃花江歌台)、百乐门歌台、夜花园歌台和夜莺歌台等。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大世界的入口处

图源:Roots 网站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快乐世界

图源:Roots 网站

表演内容除了唱歌之外也加入了民族舞蹈、小品、话剧和相声等等,后来又添加舞台剧如《雷雨》、《阿Q正传》、竹竿舞、小提琴伴奏、自创歌曲等。多数的歌台寿命都不长。

后来,新加坡一些专演酬神大戏的传统戏班,如潮州戏班、福建戏班和粤剧班,在中元节的酬神戏开场前,都会邀请歌台前去“热场”吸引观众。歌台会先唱1小时,戏班再演出3小时。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福建戏班——新赛凤

图源:Roots 网站

不过,随着时光流逝,歌台慢慢地开始“喧宾夺主”,“热场”变成主场;歌台演出如今成为了中元节庆祝活动上献给“好兄弟”的一项必不可缺的娱乐节目。

至于早期的专演酬神大戏的传统戏班,如潮州戏班、福建戏班和粤剧班,则受到了环境变迁,日常用语的改变,导致新加坡年轻一代听不懂方言,而流失戏曲观众;此外,上戏班演出量大减,演出的保持30年不变,戏班难以糊口,加上演员青黄不接,促使戏班在新加坡逐渐式微没落。百年戏班“新赛凤闽剧团”已在2014年封起金字招牌,不再唱戏。

虽然歌台表演是献给“好兄弟”的看的,并顺带娱乐公众的一个表演平台,给一般民众不少欢乐,但有一些人士却认为,为了迁就平民口味,歌台难免流于媚俗,让人觉得难登大雅之堂。

然而,事实上,歌台真是如此吗?

四 | 歌台文化是独特的新加坡文化

歌台是否难登大雅之堂,则见仁见智。

三叔以为,艺术或表演的呈现手法,在不同的年代难免会受到当下的氛围或者是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可能会受到批判而认为是不入流的艺术。

就好比70、80年代的金庸武侠小说,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属于“禁书”;三叔记得曾经有家中长辈称,学校的老师是禁止他们阅读武侠小说的,而在中国国内也属于禁书之列。然而,时过境迁,部分金庸的作品已进入教材当中。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1983年版《神雕侠侣》海报

图源:搜狐 网站

再说了,近几年,歌台就走入校园,盼通过歌曲的熏陶感染,学生能更亲近华语。陈志伟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带领歌台艺人到务能中学以及莱佛士女中表演。就在音乐和舞台灯光迸出的那一刹那,学生们雀跃的叫声和陶醉,反映了歌台对年轻人来说,也有其魅力。

或许,歌台目前的表现手法、场所、内容过于庸俗,但假以时日,经过科技的包装、岁月的洗礼,演出地的改变,歌台或能摇身一变成了一门民间传统艺术。

正如丁荷生博士认为:“歌台在新加坡‘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还是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歌台会借助新科技在网上发扬光大,也会吸引更多各地的明星来新参与表演。”

关于新加坡歌台文化,若要一语蔽之,三叔认为,《线报》一篇关于新加坡歌台文化的文章中的一句话最为贴切:“你说是类近台湾的歌台文化,可以;你说是以前香港庙街、后来菜街的街头表现,可以;你说是华人社区少有的草根夜总会文化,亦可以。总而言之,新加坡的歌台,确实经过多年后,承先启后,是独特的本土文化。”

如果小伙伴看完这篇文章后,对新加坡歌台文化意犹未尽,想进一步了解,三叔建议可以看看以下两部新加坡电影——《881》、《七月俏佳人》。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电影《881》宣传海报

图源:Wikipedia 网站

《881》是由新加坡知名导演陈子谦执导,是关于新加坡7月中元节的一个文化,透过对主角(木瓜姊妹)讲述他们跑歌台的经验,要让年轻人认识福建话的美在里面。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七月俏佳人》宣传海报

图源:豆瓣电影 网站

《七月俏佳人》是一部上映于1995年新加坡的电视电影,由新加坡艺人陈汉玮和香港女星朱茵领衔主演,讲述了歌台艺人和富家子弟的爱情故事;当时的朱茵可真是青春逼人,单纯美丽。

这部电影的歌曲“关怀方式”的传唱度在当时可是相当高的,一点也不输现在的的抖音神曲。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下。

知道多一点点——什么是中元节?

中元节是东南亚一带的习俗;农历七月在东南亚一带称为中元节,也叫“鬼节” (Hungry Ghost Festival) 。东南亚的华人相信,过世之人的灵魂会在中元节期间到访人间,到了农历七月十五这天,阴曹地府的大门将会全开,是阳间阴气最盛的日子。至于在香港,则相信农历七月十四这天是阳间阴气最盛的日子。

按照传统习俗,如果没有多加关照这些鬼魂,对它们不理不睬,它们一旦遭到忽视就会捣乱。因此南洋一带在中元节期间都会举行各种仪式,供奉各式各样的祭品来“祀奉”这些孤魂野鬼,包括包办它们“用餐时”的娱乐节目如:歌台、街戏、木偶戏等。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竞标福物

图源:Youtube 截图

新加坡歌台文化

图:流水席

图源:联合早报网

中元节的起源,据说是道教相信,人出生时借了一笔钱,过世时,往生者的后人或亲戚必须帮他按年龄算出数目后,焚烧这笔钱象征归还,还得举行一些仪式来确保纸钱不会被其他的鬼魂抢去,后来渐渐发展成“普度庆讃中元“的活动。

佛教则相信,佛陀弟子目连因母亲堕入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难以下咽,目连亦不能安心拜佛,于是前往地狱救母,第一次失败后借来武器最终将鬼门打开成功救出母亲,却因而导致所有鬼魂随之而出,于是又通过咒文念佛,将祭拜的贡品转化成食品,让饿鬼们饱食一顿后安心返回地狱。于是,就有了后世的“盂兰盆会”祭拜活动了。

新加坡歌台文化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PSB学院学生事务处:省钱技巧话你知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男子见外卖小哥举止异样,热心下车查看,随后举动令人泪目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