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资政吴作栋遗憾小时未读华校,掌握双语会有不同视角
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Goh Chok Tong)坦言,本身最遗憾的是未能在小学时期就读华校,掌握双语可助人们理解事物的两面,而不只是局限于一种视角。
他透露,自己6岁时原本就读华校,但因同学年龄都比他大得多,父母发觉他跟不上进度,因此在他8岁时将他转到另一所英校。
他认为,倘若自己当年就读华校,他会成为非常不同的人。
“没能在小学时期接受华文教育,是我最遗憾的地方。或许,我也能在中学时期掌握华文,但当时还没有双语政策,我们大多不在乎华文。”
吴作栋传记的中文译本《高难任务》上月问世,他昨日下午出席由醉花林俱乐部、国家图书馆和新加坡现代企业管理协会联办的《高难任务》导读与对话会,被问及希望改变人生哪一部分时,透露人生遗憾。
身为人父后,基于新加坡已推行双语政策,吴作栋为了确保一对双胞胎儿女的华文都及格,华文甚至是他唯一为他们安排补习的科目。
他认为,语言是人们获取知识所须的技能,尽管掌握双语未必就能在人生中取胜,但却能让人享有巨大优势。
懂得两种语言 宛如拥有两只手。“这不仅仅是就中国经商而言,当你懂得两种语言,就宛如拥有两只手……如果你懂得华文,你对中国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你将能够阅读华文文学、报纸、社交媒体。你也可以阅读英文,从中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只是跟随一个媒体。”
此外,也有出席者就上世纪80年代关闭南洋大学一事询问吴作栋,倘若当年是由他担任总理,会否做出不同的选择。
对此,他认为,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当年的担忧,并非出于南大是华校,而是因为其大学教育水平每况愈下。
“倘若能预见到中国将崛起,即便是李光耀,当年或许也会采取不同方式,如投入更多钱聘请好教授,或是经由国家资助让南大成为国立大学。”
他强调,新加坡政府并非不理解华校生对南大的情感,因此在成立南洋理工大学时,也一直很重视要保留“南洋大学”这个名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