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白釉瓷器都有这些,甜白釉是巅峰
白釉是瓷器传统釉色之一,真正的白釉应该是乳白色的乳浊釉,这种釉是近代才发明的。我国古代仅有元代枢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并不是白色的釉,而是将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胎骨洁白的器物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的透明釉, 釉色因白润瓷胎的映衬而显出白色,现在习惯上将这种透明釉也称为白釉。
瓷器釉料中的含铁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洁白的瓷胎上,入窑经高温烧制,就会出现白釉。
白釉烧制工艺比青釉复杂,出现的时间也较青釉晚,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
隋 白釉罐
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代。与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从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较之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质已有较大提高,全不见早期白瓷白中闪黄或闪青的痕迹。如果以北齐范粹墓出土的初期白瓷为起点,到隋李静训墓为止,历时33年,白瓷的烧制技术终于成熟。
唐 白釉梅瓶
此种造型习惯上称为“梅瓶”,是装酒用具,亦可插花用作“花瓶”。一般认为,瓷梅瓶始烧于宋代,此件实物证明,其在唐代就已出现。
唐 邢窑白釉罐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在河北省内丘曾发现其窑址。创烧于初唐,流行于中唐,唐末五代时由于原料匮乏等原因而日渐衰落。唐人对邢窑多有记述,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产品如雪似银,李肇在《国史补》一书中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使用的极其广泛。
唐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弦纹碗、弦纹匜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银器,除白釉外,还有蓝釉品种。
辽 白釉刻花鸡冠壶
鸡冠壶始见于辽代。契丹族入主北方建立大辽国后,将惯用的皮囊改变成瓷器,早期的瓷壶提手部分形似鸡冠并有系绳的穿孔,故名鸡冠壶,此种器形保留了游牧民族生活用品的特色。后来穿孔逐渐演变成提梁,体现了契丹工匠在制瓷工艺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
金 霍县窑白釉凸花带字小碗
此碗特别之处在于其花卉和文字装饰,文字巧妙地穿插于花卉间,既是一种装饰,又是一种广告语,得以宣传窑主。宋、金时期,许多民窑窑场为了市场竞争、扩大销路都采用这种行销手段。
元 磁州窑仿定窑白釉水丞
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证明,今日的河北、河南、四川、江西等地窑场在宋、金、元时期均曾烧造过与定窑风格相似的产品。其影响不仅表现在造型和纹样上,在薄胎器成型、覆烧法推广、煤燃料利用等技术方面,更有开创之举,推动了当时制瓷业的进步。
元 霍县窑仿定窑白釉印花牡丹纹盘
模仿定窑白瓷是金、元之际山西霍县窑的主要特色之一。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下“古窑器论•霍窑”条载:“出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君宝效古定折腰样者,甚整齐,故曰彭窑。土脉细白,与定相似,皆滑口,欠滋润,极脆,不甚值钱。卖古董者称为新定器,好事者以重价收之,尤为可笑。” 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制作考究,装饰精细,与宋代定窑产品酷似。
卵白釉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因为底款有枢府铭文,所以卵白釉也叫枢府瓷。卵白釉瓷器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壳色泽,故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云龙纹、芦雁纹、缠枝花纹等。因卵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常模印“枢府”两字,故又称“枢府釉瓷”。
元代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枢府”是元代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枢府”字样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景德镇为“枢密院”烧制的专用瓷器。除“枢府”字样外,在元代卵白釉瓷上还见有“太禧”、“东卫”、“福禄”、“白王”等铭文,更多的则不带铭文。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器的创烧,为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甜白釉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元 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定窑白釉
定窑白瓷的造制始于唐代,至宋代发展到顶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工艺水平极高。定窑的白瓷胎体洁白,质地结实,釉色润泽如玉,白中微微闪黄。定窑的烧制在使用匣钵的基础上又创造了覆烧技术,提高了瓷品的产量,但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垂釉现象。
唐 定窑白釉盒
五代时期,定窑白瓷造型比晚唐增多,制作也更加精致,并开始出现简单的刻划花纹。刻花和划花是在半干的坯体表面分别以竹、木、铁质的刀具或锥子、篦子,雕刻或浅划出图案花纹,然后再施釉装烧。就装饰效果而言,刻花常见一侧深一侧浅的刀锋,立体感较强;划花线条纤细,婉转流畅。刻花与划花常结合使用,以刻花表现图案轮廓,再用划花描绘细部,称刻划花。
五代 定窑白釉刻划花莲瓣纹“官”字款盖罐
此罐纹饰简练明快,是定窑刻划花装饰发展初期的代表。
北宋后期白瓷装饰工艺也成熟起来,有刻花装饰者,纹饰线条粗犷有力:有划花装饰者,线条纤细流畅;印花装饰为多,印花纹饰构图严谨,层次分明,题材有牡丹、莲花、萱草等花卉纹,凤凰、孔雀、鸶鸶、鸳鸯和鸭等禽鸟纹,龙则辅以云纹或海水,此外还有婴戏、水波游鱼等。
定窑由于釉色和装饰多有可取之处,一度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北方窑口争相模仿其风格,以提升品质,形成了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瓷系,名噪一时,传世品较多。
北宋 定窑白釉葵口碗
北宋定窑装烧方法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此碗采用支圈挂烧法, 或称支圈正烧法。即把碗、盘口沿架于支圈上, 若干个按一定间隔放在一起置于匣钵中烧造, 其产品特征是口沿外撇,胎体普遍较薄, 内壁施满釉, 外壁在口沿处因与支圈接触形成一周约1cm宽的无釉涩胎痕。
北宋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
定窑白瓷的工艺水平很高,原料加工筛选精细,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匀净。北宋早期白釉常白中闪青,之后则白中微泛黄,呈象牙般柔和质感。这是由于以煤取代薪柴作为烧窑燃料、窑炉气氛由还原转向氧化所致,它是北方地区制瓷业的重要技术革新。
金 定窑白釉剔花莲花纹腰圆枕
枕呈腰圆形,枕面前高后低。通体剔划花装饰。枕面为两朵莲花,花朵之间及枕侧均剔划卷枝纹。从制作工艺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妆土,然后勾勒出花纹轮廓,再在花纹内刻划叶脉,最后剔去花纹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浅褐色花纹。素底无釉。
金 定窑白釉刻划朵花纹葵花式盘
元 定窑白釉刻划花卉纹罐
象牙白
象牙白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明 德化窑白釉象耳弦纹尊
明 德化窑白釉鹤鹿仙人雕像
明 德化窑白釉兽耳瓶
瓶的釉色莹润,乳白如凝脂,因而人们常称德化窑白釉为“猪油白”
清 德化窑白釉暗花胆式瓶
清代德化窑白瓷与明代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它的白釉不像明代那样在釉中微微闪红而呈“猪油白”色,清代德化白瓷色泽是釉层微微闪青,因此与明代相比,缺少了温润的感觉,这是胎、釉中含氧化铁增加的结果。
清 康熙 德化窑白釉楸叶式洗
“楸”与“秋”谐音,楸叶象征着秋意,对于多愁善感的文人而言有吟诵不尽的秋意诗文,楸叶也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题材。
甜白釉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
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明永乐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
宣德 甜白釉暗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
明代黄一正所撰《事物绀珠》中载有“永乐、宣德二窑内府烧造,以鬃眼甜白为常”之句,此后“甜白”称谓沿用至今。甜白瓷在我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文献称其“白如凝脂、素犹积雪”。此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种特征。
清康熙 白釉青花四字小盅
本盅直口,敛腹,圈足。内壁有青花篆书“黄、中、在、流”四字。外底青花双圈内有“大清康熙年制”6字楷书款。此器造型小巧,装饰简洁,胎体极薄,几近脱胎,为康熙官窑精品,代表了康熙朝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
专业送拍,目前国内业务有送拍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国嘉德;海外业务有送拍澳门中信,香港皇室贵族,中国艺海,台湾中正,香港劳伦斯,新加坡金沙,美国大联盟,阿联酋迪拜拍卖等,承诺送不进去全额退款,根据各拍卖行历史成交记录为您选择您藏品适合的拍卖行合作上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