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不要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
□ 李峥嵘
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存,同时增加了人畜共患病的风险。据统计,新兴传染疾病有70%源于野生动物。如何保障彼此的安全?
不要食用野生动物
《跟孩子谈与动物的“安全距离”》一书中说到,世界各地都有形形色色的食用野生动物的方式,或者为了获得动物的皮毛、肉质、象牙、虎骨,还会杀戮野生动物,这样侵入野生动物的做法就有可能会被野生动物的病原体所传染。人类不应该侵扰野生动物的生活,更不应该为了口舌之快而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对大自然要有一种敬畏之心,与动物共存,这是预防动物源性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今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此背景下,中国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因此,拒绝食用野味,既减少“染病风险”,也避免了触犯法律。
不要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
最近一个土拨鼠(旱獭的俗称)尖叫的视频火爆网络,一些人不满足看视频,还跑到土拨鼠栖息地喂食土拨鼠,拍摄土拨鼠。其实土拨鼠身上存在鼠疫病毒,只要人类不进入疫源地,不近距离接触它们,感染的机会很小,但当人们捕捉、触摸、猎捕、食用,就有可能染病。2019年,蒙古国一对夫妇因生吃旱獭肾脏感染鼠疫死亡,118名与这对夫妻有过接触的人被隔离治疗。
现在很多机构组织野外研学,学生也增加了接触野生动物的机会。有的人为了拍摄效果,或者出于好奇触摸野生动物,就会留下隐患。比如,2012年美国弗罗里达州一位母亲在网上公布了一段视频,自己女儿抚摸海豚,被咬伤手部。游泳或潜水时,对任何生物都不要随意触摸。今年7月17日,一名4岁女童在新加坡圣淘沙海滩嬉水,被剧毒水母蜇伤。
在野外还应穿长衣长裤,带好防虫喷雾剂,避免被蚊虫、蜱虫咬伤。去疟疾、黄热病等病症多发地区,还需要提前接种疫苗。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经救治过一个昏睡了6个月的病人,这个病人就是在非洲观看羚羊大迁徙,被冈比亚锥虫感染,导致昏睡症。
不喂食野生动物
你觉得投食野生动物是表达善意吗?其实无论对动物还是对人都会留下安全隐患。比如有人给旱獭喂食雪米饼,这种甜食就不利于旱獭的健康。比如可能引发动物在求食过程中的攻击行为,今年中国有一对年轻人在自驾游的时候喂食路边的猴子,引起猴子围攻。美国曾经有一位游客过于靠近斑马,斑马张嘴抢她正在吃的薯片,不料一口咬到了游客的肩膀。
在人类喂食野生动物过程中,动物身上病毒可能通过飞沫、唾液、染疫、跳蚤方式传播到人身上。例如2015年暴发的MERS病毒(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与染病骆驼的直接接触可能造成了人类的最初感染。
4月8日,武汉解封。一段视频走红网络:一只黄鼠狼围着游人要吃的。大家都觉得黄鼠狼好可爱啊。其实这是一种很反常的行为。虽然黄鼠狼是一种适应了城市生活的野生动物,靠捕猎老鼠、捡垃圾维生,但是通常不会亲近人类。这只黄鼠狼很可能曾经被人类当作宠物饲养,或者被人喂过,破坏了其野性。另外,人类投喂黄鼠狼,互相都增加了染病的风险。
和饲养动物的安全距离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是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不要以为饲养的动物就可以“为所欲为”。在国内多家野生动物园都有游客在自驾参观时违反规定自行下车,受到老虎攻击。2006年9月19日,来自河南的一名游客酒后突然纵身跳进了北京动物园的熊猫运动场内,受到惊扰的大熊猫古古咬伤了他的右小腿。清醒后游客懊悔地说,他本想跳进去和大熊猫握握手,完全没想到可爱温顺的大熊猫也会咬人。
人类饲养的动物也会带来传染病,比如说禽流感就可能来自养鸡场。当然患病的动物是少数,我们食用的肉类都经过了严格的检疫。大规模养殖需要给饲养动物提供好的生存环境,使用疫苗预防疾病的传播,保持安全的距离。
人类饲养的宠物也要为它们的健康负责,接种疫苗,留出空间,不能亲密无间,宠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但它们也是动物,会带有人体不适应的病源体。
环保先驱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里讲到了人类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有一条道路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路,以至于人们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没有阻碍的高速公路,而实际上这条道路的终点总是有灾难在等待着我们。另一条很少有人选择的路,却提供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最后的唯一机会。前一条是控制自然、狂妄自大,让自然为人类提供便利,后一条道路是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人类与动物之间达到和谐平衡。
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十字路口上。
(作者:教育专业硕士,金牌阅读推广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