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现实版的“真实人生图鉴”
《人生第一次》可谓是2020年开年纪录片口碑大作。片中讲述了万千普通中国人,一生中12个普通的“第一次”: 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
这些弥足珍贵的“第一次”串联起来,凑成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特别的一生。
自从播出以来,《人生第一次》的口碑持续走高,也收割了屏幕前万千观众的眼泪和欢笑。
扒叔看完,也是感动到不行,不管是初为人母的艰辛,还是生老病死的别离,基本上每一幕都很戳我。
《人生第一次》选取的题材都来源于现实,容易让我们有代入感。
出生
对于每一个母亲来说,怀孕的艰辛,孩子出生是母体所承受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新生命的诞生历经千险,但“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上学
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幼儿园是告别的第一站。孩子在这里成长,收获,悄悄的一点点长大。
整部记录片结束的时候,说上幼儿园不哭,要勇敢的小男孩,学会了做蛋炒饭,这真是不小的成长啊!
长大
对偏僻村庄里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陪伴和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样匮乏。
还好有诗歌。诗歌点亮了他们心中,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因为有了诗歌,孩子们孤独寂寞的时候,不会去砸玻璃。
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在上了诗歌课以后,写出了“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这样令人心疼的诗句。
当兵
每年都会有一批热血男儿奔赴训练场,他们在骄阳烈日下长成了铮铮铁骨般的存在。
第一次跳伞、第一次开枪、第一次知道军装的意义,都是人生中难得的体验。
他们离开父母和伴侣跑到部队去苦练基本功,然后在风吹日晒的磨砺中,长成了能保家卫国的参天大树。
上班
工作的主体是一群特殊群体,他们普遍都身有残缺。他们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却因为身体上的残疾而失去了和同龄的健康人竞争工作岗位的机会。
还好有创业英雄王邵军,尽管他自身也坐着轮椅,但他尽己所能的联合线上平台帮助身边的残疾人就业。
于是有越来越多身残志坚的残障人士,选择参加就业培训,积极去投身社会,当一名淘宝店小二。
看着他们认真生活的模样,看着他们面对生活的磨难,倔强生活的脸庞,我会忍不住感叹坚强无价。
结婚
一个上海女孩嫁给了一个新加坡男人,她梦想着要办一场中式婚礼。回上海领完结婚证后,她妈妈带着男生去菜市场买菜,并邀请男生跟她一起下厨。妈妈想要教会女婿很多生活技能,以便他更好的照顾女儿。
另一对新人是异地恋。两人相恋八年后终于决定要结婚。男生老家徐州,在上海工作;女孩老家西宁,在昆山当老师。
决定结婚以后,女孩决定推掉昆山的房子,辞掉昆山的工作,跟老公一起到上海组建家庭。他们决定结婚了以后,女孩的父母从老家西宁赶到了徐州。女孩是暴脾气,急性子,任性还霸道,爸爸在婚前一遍又一遍的教导女儿要如何维持夫妻关系,要收敛一下性格,要对男方温柔一点。女孩直言可能做不到。
当女孩的父亲牵着她的手,把它放进男孩手中的时候就莫名觉得很好哭。
进城
云南曲靖马龙是个贫困县。在这里生活的家庭,平均收入在每年3万块左右。于是,就有政府牵头,派专人在诸如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搜索工作机会,然后让贫困县的一部分民众走出来,到大城市打工就业。
马龙的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怎么出过远门,他们有的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但很多人还是选择去大城市走一走,多寻找一些就业机会。
进城打开了他们的视野和眼界,也让他们后代的人生,多了少许选择。
买房
随着房价的攀升,年轻人要在大城市里买一套满意的房子,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当英语老师的闫晶在北京买了个不到60平的房子就花了三百多万,这笔钱足以掏空她和男朋友两家的家底。
买房不易,卖房也不易。房产市场里,房似锦那样几乎时时都在开单的房中介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像小楼那样迟迟开不了单,还要为客户操碎心的黄昆仑们。
相守
医院里有一群特别的群体—癌症病人。为了让这些病人能在病痛中吃上家常饭,就有了医院对面小胡同里的“抗癌厨房”。
吃饱就有力气和病魔战斗了
在医院和“抗癌厨房”之间,总有亲属在和病魔斗争……“抗癌”厨房讲述的是关于相守的故事,哪怕病魔刁难,也有人愿意拼尽全力为你分担,为你烧制一餐餐家常饭。
退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上老年大学,成了城市里退休老人们的首选。
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每天牵着老伴的手,奔波在家和学校之间,他们一个作诗,一个写手法。日子过的温馨又多彩。
某种意义上来说,退休并不是工作的结束,更像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
养老
人活到一定岁数,就要面临养老的问题。养老院在这个阶段,又成了新的追捧对象。
有些人选择收拾干净房子,到养老院去安度晚年;有些人守着一个空房子和一屋子的旧回忆,等待着与故人重逢。
告别
“当你老的忘了世界,那我拿什么来爱你。”巢爷爷和聂奶奶的爱情,我数度看到落泪。
70多岁的聂奶奶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她记不得很多东西,走路还爱摔跤,但她自始至终都记得巢爷爷。她在清醒的时候,会跟爷爷一起手牵手散步,会对爷爷笑,会嘱咐爷爷要记得给拍摄的摄影师钱,当被告知拍摄不要钱时,她又口齿不那么清楚的,让巢爷爷帮她表达感谢。
聂奶奶住到了养老院,巢爷爷便一周三次,转完地铁转公交,然后走很远的路带上好吃的去看她。
疫情期间,因为不能出门,巢爷爷怕聂奶奶忘了自己,便动情的写了长信,录了视频,让护士放给奶奶看。
爷爷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聂奶奶走在他前面,这样他就可以照顾她一辈子。
这些“人生第一次”,有难忘、有喜悦、有平淡、有明亮、有灰暗、有积极、有感动……它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更多面化的社会;也让我们,对这必走的一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有网友说:“这部纪录片根本没有煽情的痕迹,但我心里却被煽出了一座火焰山。”
我想,我们之所以被触动、被感动,大概是因为这人生许多个第一次精准捕捉到了,我们每个人,人生这条河流中每一朵翻滚的浪花,每一次用心的抉择,每一种生活的状态。
它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让我们觉得这人间值得。
产房里,尽管产妇辛苦又难受,但新生命的第一声泣哭,一定是对辛苦最好的馈赠。
幼儿园里,尽管有哭闹,但孩子的天真烂漫、童言无忌,一定是成长最好的嘉奖。
大山深处的孩子,尽管孤独也物质匮乏,但他们心里有诗,就不惧黑暗。
部队里,空降兵纵身一跃,从万米高空中跳下,不仅完成了自我的历练,也更明白了保家卫国的力量来自何方。
在并不顺遂的命运当中,残疾人士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找到尊严和希望。只要用力生活,生活一定不会辜负他们。
结婚是人生大事,在男女双方确定结婚的那一刻,爱情也就修成了正果。但这仅仅只是婚姻这个故事的开始,结局究竟该怎么写,需要两个人、两个家庭,通力合作。
有了外出的勇气,就会有看更大世界的底气。王银花的孩子会比她站得远,看得高,这是一定。
有了房子就有了家,卖出去房子就有了生存在大城市的底气。房子只是外物,但它对国人来说,至关重要。
据说,因为疫情的原因抗癌厨房关闭了,但抗癌厨房的主人还在营业,他们还在传递爱和温暖。抗癌厨房会关闭,但人间的爱和温暖不会关闭。
退休后的生活也许无聊,但有了老年大学和那双不离不弃的手在牵着,一切都温暖又坚定。
不管在哪里养老,只要还有回忆,在哪里都一样。
生命中总会有一次告别,但这一次足够刻骨铭心。也许她有一天会忘了世界忘了你,但曾经相携走过的人生路不会忘记这段相濡以沫很多载的唯美爱情。
《人生第一次》用12个娓娓道来的40多分钟短片,一次次撩拨着我们的末路神经,它不仅在记录人生,也在记录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生存现状。
也许《人生第一次》中,故事背景的选取有些片面,叙事视角略显单一,但这不妨碍它在我眼里是一部优秀的,值得一刷再刷的记录片。
往期回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