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6日 星期四

“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守根脉“扬”海外

中新社合肥12月18日电 题:“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守根脉 “扬”海外

作者 储玮玮 张娅子 刘鸿鹤

冬日早晨,青弋江面升起薄薄晨雾,江水流经中国宣纸的发祥地——安徽宣城泾县丁家桥镇。地处江畔的紫金楼宣纸厂曾是清代宣纸外运的重要码头,如今成为“曹氏”宣纸守根脉的地方,58岁的厂长曹建勤每天都要给宣纸打浆、配料。

“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守根脉“扬”海外

12月15日,来自香港的李育强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介绍笔墨庄店面。文房四宝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李育强到宣城发展。去年,李育强将家族经营的“百年老字号”友生昌笔墨庄开到内地,把文房四宝出口至国外的同时,也进口外国的纸、墨与大家交流。李育强说,“以前都是从内地带去香港再出口给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现在更方便了。” 中新社记者 张娅子 摄

作为宣纸、宣笔、徽墨、宣砚的原产地,宣城被称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曹建勤介绍,曹家是宣纸世家,宋代末期,曹氏始祖曹大三和青檀“相遇”,从此奠定宣纸基业。曹建勤的爷爷曾是泾县宣纸厂的股东之一,也是当时有名的捞纸师傅。曹建勤的父亲13岁开始学习制纸。1980年,曹建勤高中毕业后便随父亲学习制作宣纸,1986年创办宣纸厂,3年后注册“曹氏”宣纸商标。

曹建勤曾为国家图书馆敦煌残卷的修复、《永乐大典》的重印及故宫博物院的修缮特制过专用宣纸,还为启功、韩美林等书画家定制过宣纸。他还恢复了“羊脑笺”“古法玉版宣”“水印冰纹梅花笺”等传统珍贵宣纸品种,其“古法宣纸的制造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31年间,宣纸将曹建勤的青丝“染”成了白发。“不知不觉宣纸已经融入到我的生命里。”曹建勤说,从不起眼的一根稻草、一片树皮变成洁白如玉的纸张,“纸寿千年”的宣纸不仅有生命,还有代代相守的精神。

“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守根脉“扬”海外

12月15日,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电商产业园内,曹建勤的儿子曹立展示产品。曹立作为“曹氏”宣纸第二十八代传承人,除了跟父亲学习制造宣纸,还通过搭建电商平台扩大销量,销售笔墨纸砚及相关衍生品30余种。 中新社记者 张娅子 摄

宣纸挂历、宣纸春联、宣纸福卡......临近岁末,在泾县电商产业园内,曹建勤的儿子曹立每天都要打包近2000单快递。作为“曹氏”宣纸第二十八代传承人,除了跟父亲学习制造宣纸,他还通过搭建电商平台扩大销量,销售笔墨纸砚及相关衍生品30余种。“不仅要传承,也要发扬。希望传统文化制品能够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曹立说。

文房四宝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来自香港的李育强到宣城发展。去年,李育强将家族经营的“百年老字号”友生昌笔墨庄开到内地,把文房四宝出口至国外的同时,也进口外国的纸、墨与大家交流。“以前都是从内地带去香港再出口给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现在更方便了。”

李育强介绍,祖辈们是在广东兴宁做毛笔生意起家,后将市场转到香港。当时,钢笔尚未普及,学生们上课识字用的基本是毛笔,市场需求量较大,往往一进货就达数千支。

“文房四宝在香港很有影响力,学生用毛笔练字,中老年人则练书法。”李育强说,自己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儿时在香港读书时,就是拿毛笔写字。

“无论在哪里,都很需要这些传统文化,这种需求是不会断的,是一种乡愁。”李育强说,文化没有界限,未来,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想为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尽自己的一份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一篇新闻

这位华侨拥有19家报纸,他的产品你也用过,热心祖国坚决抗战

下一篇新闻

“禁塑令”或推高白卡纸价 造纸龙头晨鸣纸业受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