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 星期五

马凯硕:美阻止中国发展注定不会成功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8月2日报道(文/马凯硕)

国际社会如何正确评估一个更加自信进取的中国?有人批评现在的中国外交过于“霸道”。但中国已不是从前的小猫,已经成长为大虎,老虎不会像猫一样行事。中国的确更加进取,但与“霸道”之间有很大差别。

美国应该调整对华心态

国际社会应该认识到,任何世界大国都将对世界产生大冲击,应调整心态迎接新的大国。

要加强与中国对话,维护基于规则的秩序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相信这也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所希望看到的。另一方面,美国等国如果想借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问题挑战中国,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中国人对始于鸦片战争的百年屈辱史记忆犹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暴行比塔利班在阿富汗炸毁巴米扬雕像更加恶劣,香港之于中国就如同果阿邦之于印度,香港暴力示威就如同美国国会大厦骚乱。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上述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而中国人不会淡忘这段历史。中国政府面对外部势力妥善疏导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这是中国积极提供的全球公共产品,但西方媒体对此鲜有报道。

中美竞争结构性驱动因素将长期存在。未来10至20年,中美竞争将持续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版图,主要受以下三个结构性因素驱动:

一是美遏华心态更为焦灼。过去近20年,中美力量对比剧变,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中国的8倍降至1.5倍。未来10年内,中国将赶超美国。美难以接受中国全面崛起的强劲态势,非理性思维越来越深地主导美对华战略。

二是美对非西方文明竞争对手的恐惧和仇视根深蒂固。美战略界、学术界、舆论界拒不接纳和适应新兴大国崛起的可能。而事实上,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复兴是历史的正常回摆,也必将成为21世纪的新常态。

三是美判定对华接触战略失败。美曾傲慢地认为,对华竞争是美苏争霸翻版。这种战略自恋导致美难以接受中国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现实,而中国也决不会走上美设计的道路。

拜登对华策略行不通

拜登延续了特朗普盲目对华竞争老路,视中美博弈为非黑即白的竞赛。拜登政府与特朗普一样,也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缺乏应对中国崛起的长远战略。

中美竞争本质绝非所谓“民主—专制”之争,而是“金权民主—贤能政治”之争。“美式民主”曾经充满活力,但现在已沦为仅代表和服务于1%最富裕阶层的“金权民主”。过去30年,美国一半人口的平均收入持续下滑,美国不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而过去40年是中国历史上民生改善最快、发展最好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并非僵化封闭的政党,拥有高效人才选拔模式,治理能效远超美国,深得中国民众拥戴。

乔治·凯南在著名的“长电报”中列出了冷战前夕美国相较苏联的四大优势,即国家实力、国际团结力、制度优越性和对外宣传,这是支撑美国赢得冷战的主要支柱。但反观今日中美,美国的这四大优势正逐渐向中国转移。中国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能成功解决自身内部问题,更能承担世界大国责任,也更富有精神活力,这在新冠疫情应对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美国这样一个年轻稚嫩、深陷危机的国家试图改造历史悠久、蓬勃发展的中国,足见其天真和傲慢。拜登现行对华策略注定行不通。只有放弃惧华反华的路径依赖,集中精力改善美底层民众生活,美才能修复活力。对拜登而言,中国不是其最大挑战,应对美内部危机、阻止特朗普回归、避免美实力地位受到更大损耗才是。

国际社会反感选边站队

中间地带国家如何在中美博弈间自处?

美苏争霸时,世界上多数国家均站在美国一边,但在当今中美博弈情况下,鲜有国家真正支持美国的遏华战略。部分国家在一些问题上同意美立场,但总体反对美发动对华战略竞争和对抗,希望同时与中美两国保持良好关系。国际社会最反感美国要求其选边站队。

很多美盟友与中国有更密切的合作纽带,东盟就是发展中国家典型。近20年来,东盟对华贸易从140亿美元增至6800亿美元,这个代表着6.7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群体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一致反对被迫在中美间选边站队,普遍质疑澳大利亚追随美公开向中国发难的做法,认为这不是与亚太近邻相处的明智选择。澳方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未来中国市场还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中美实力对比将继续发展变化。

中美之外的国家应该就中美地缘竞争更多发声。巴西、东盟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问问美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阻止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吗?是孤立中国吗?还要一起站出来告诉美国,这都不可能。美国不可能阻止中国发展,上述做法注定不会成功。只要持续、系统地向外界发出这种呼声,就能阻止美对华地缘博弈损害自身利益。(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杰出研究员,本文为作者7月23日在其著作《中国赢了吗?——中国对美国优先的挑战》葡文版首发式上的发言)

上一篇新闻

我们为何期待太古里来到西安?

下一篇新闻

周周有戏看 | 活动来袭!中国煤矿文工团走进三明……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