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上海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上海的疫情有没有出路,出路又在哪里?

我是一名普通的上海市市民,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下上海的疫情,上海的疫情怎么样了,然后就开始思考,上海的疫情究竟该怎么办,有没有出路,出路又在哪里?

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简单说,上海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坚持“动态清零”与“科学防疫”,甚至这也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上海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上海的疫情有没有出路,出路又在哪里?

新冠下的上海——为了美好的生活,我们守望相助

在上海,有很多人有跟病毒共存的念头,这个念头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毕竟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多数据支撑的。但是现在上海疫情到这种程度,不论怎么科学,不论你能说出多大的道理来,也必须摒弃这个念头,为什么呢?

有人说,防疫也该转换思路了,两年多的防疫,人也疲惫了,现在疫苗也开发出来了,特效药也有了,对,你也说得有道理,但是,不管你能说出多少道理,说出的道理多么靠谱,那你也必须服从“动态清零”的总目标。因为,坚持“动态清零”,这是中央的决策,是上海必须落实的行动。

有一段时间,全国各个媒体都在表扬上海,表扬上海“瓷器店里打老鼠”的这种精准防疫模式。那个时候的上海,让人羡慕不已,风险地区只有十几个平方,周围的店铺照样经营,社会活动正常。那个时候,外地的很多人都是由衷地羡慕上海,精准防疫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那上海疫情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有人说是因为上海放松放松了“动态清零”,才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疫情。我周围的朋友,有两个说法。

一种说法是,上海城市太大,管理太复杂,而且我们也不能搞清政府那一套闭关锁国吧,上海暂时就承担了国家门户的重要职责,承担了40%的国际航班,自疫情以来,这么多人从上海进进出出,上海的防疫工作压力十分巨大,时间长了难免出现疲劳,出现一点儿疏漏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要感谢上海,在关键时刻承担这么重要的工作,替其它地方承担了风险。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国外以前坚持“动态清零”的那些国家,比如新加坡、韩国等,以前的防疫工作做得也不错,不过现在都转变了思路与方法,开始“与病毒共存”,且在疫苗接种率比较高的情况下,损失也可以承受。现在很多国家已经放松了疫情管控,如果国外的那一套成熟了,中国就会变成疫情孤岛,所以上海才会大胆地尝试,探索一种新的防疫模式,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这两种说法,哪种说得对呢?其实我也不知道,这种事情也弄不清楚,但是有些事情,大道理还是可以弄明白的。

如今的上海,像香港那样“躺平”行不行?绝对不行,那像深圳那种短时间内全城封锁,可不可以呢?有人说,学习深圳当然可以,上海没有几天也可以清零了。我想说的是,每个地方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上海的情况极其复杂和特殊,但是,这些只是让防疫的难度增加了,并不能改变上海要服从中央的总策略,总方针,还是要坚持“动态清零”,不能放松。

为什么不能像香港那样“躺平”?香港在世界上也算是发达地区了吧,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医疗资源,相比上海都要丰富得多吧,结果呢?

上海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上海的疫情有没有出路,出路又在哪里?

中国香港2022.1.1-2022.4.2各年龄段死亡人数统计表

从2021年12月31日到2022年4月2日,香港感染1155082人,死亡7848人,其中80岁以上为5569人,总体死亡率为66.9人/万人,死者年龄中位数86岁,超过95%死者年龄大于60岁,这说明疫情造成死亡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而全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如果要是学“与病毒共存”那一套的话,这部分人怎么办,看着他们死去吗?中国人有一个观念,就是人命关天,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是等价的,让老人去死,大家再去生,这其实是社会达尔文,这不是中国的文化,我们没有办法去面对这种损失。

如果还有谁坚持这样,那就从谁家开始,谁愿意呢,你家愿意吗?都不愿意吧,大家都不愿意,那不就很简单地推论出中国的防疫方法了吗,坚持“动态清零”不放松,全国都一样,上海也不能例外。

那是不是说,上海就应该学深圳那种短时间内全城封锁,可不可以呢?不是说不行,这样上海肯定也能在一段时间内快速清零,那下次遇到疫情怎么办,是不是一遇到疫情就封城,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所以上海就是要在老方法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是什么道路呢,那就是“科学防疫”之路,要为中国放开做好铺垫。

去年上海的精准防疫是不是还让大家记忆犹新,这就是上海的成功,这就是“科学防疫”的成功典范,通过上海的这次疫情,我来分析给大家。

2022年3月1日到2022年4月2日,上海通报阳性感染者51178人,无一死亡,全国通报阳性感染者127109人,其中死亡2人,两人均患严重基础疾病,这一次疫情,上海的病死率为0,全国病死率不到1.6/100000。

这个死亡率跟流感比起来是高还是低了?《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一篇论文,分析了中国 2010年-2011年到2014年-2015年间的流感死亡率,60岁及以上老年人流感呼吸性死亡率为38.5/100000,60岁以下人群的1.5/100000。比较发现,这次新冠疫情的死亡率已低于流感的死亡率了,这是不是也说明了上海甚至全国的防疫算是一次小胜呢?这就是“科学防疫”的一次探路。

首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在2021年10月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指出,这一次对抗新冠肺炎疫情,体现了我们国家中医几千年来“上医治未病”这样一个思想,也就是说,对付疾病的最好方法就是健康,具体到政策,就是以预防为主。随着时间的发展、各种病毒的变异,我们要解决(新问题)的办法,一个是加强社区的严防严控,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是大量接种疫苗。

社区的严防严控这个就不需要过多的赘述了,中国绝对可以在疫情发生时做到世界前列,那么主要就是接种疫苗的问题了,那中国的疫苗接种比例是多少呢,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比例是多少呢?

截止2022年4月1日,全程接种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8.11%,完成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49.22%,其中老年人完成全程接种人数占其总人口的80.51%,完成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占其总人口的54.40%。

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但是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完成接种,下一步就是要动员没有完成疫苗接种人员的接种,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建议,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没有禁忌,不是缓种的对象,要尽快接种疫苗,并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接种加强针,让老年朋友产生抵御新冠病毒侵袭的特异性免疫力,包括目前正在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

上海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上海的疫情有没有出路,出路又在哪里?

中国香港接种三针疫苗在各种人数中的占比

当中国所有可以接种疫苗的人都完成接种,在面对疫情时,就可以避免重症甚至死亡。

这就是“科学防疫”的第一个方法——预防,结合了中国中医的传统思想“上医治未病”,同时通过现代手段接种疫苗来获得免疫力。

其次,就是感染新冠后的治疗,需要使用到特效药,目前美国辉瑞公司的新冠特效药已正式进入我国,但价格高达2300元/盒,不具备大规模使用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科研力量的投入,尽快研发出国产新冠特效药。

不过刚刚收到一个好消息,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以及腾盛博药共同研发的新冠特效药BRII-196和BRII-198联合用药成效明显,治疗28天后,终于实现了零死亡,该特效药与目前欧美获得批准紧急使用的药物相比,是唯一一个治疗被变异株感染的患者并成功获得有效评估数据的。这也为国产新冠特效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当然,科学永无止境,我们还要不断地推出更多更有效的特效药,保证更多人的生命安全。

这就是“科学防疫”的第二个方法——治疗,通过有效的药物,遏制病毒对人体的伤害。

再次,应该避免医疗资源的挤兑,在历次新冠爆发后,总会伴随着医疗资源的挤兑,不仅造成直接死亡,而且会发生次生死亡,这应该怎么解决呢?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消除人们对新冠病毒的恐惧,正确看待新冠病毒,个人、社区、单位、各个公共场所要做好防护工作,个人不要故意去感染新冠,从而获得免疫力。

第二,一旦不幸被感染,如果没有任何症状或者症状十分轻微,鼓励居家自我隔离,避免与外界接触,保证其他人不被自己传染,直到转阴7日后再解除自我隔离。

第三,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人口结构与健康情况,建设更多的传染病医院,保证能够有足够的医疗资源来应对重症新冠患者,同时也要保证正常患者的就医需求。

这就是“科学防疫”的第三个方法——加强科普、统筹安排。

上海有上海的特点,这个城市他拥有全国第二强大的医疗资源,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防疫专家,有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是张文宏教授说出了,“最困难的工作、最辛苦的岗位,党员必须先上,这个没有商量”,这就是一名医生的担当。

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是朱谓萍医生说出了,“你这样,把我的录音放出去,可以的”,让专业的声音让更多的人听到。

所以,上海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个问题我不够专业,真的说不清楚,但是上海是有出路的,有且仅有一条,那就是就是坚持“动态清零”与“科学防疫”,这是一条既能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又能保证中国未来的光明大道。

上一篇新闻

西岸金融城功能定位出炉,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级名片

下一篇新闻

一天104艘,上海港成世界巨轮展示厅,海上巨无霸、万吨装煤船进出好忙……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