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9日 星期日

召见吴若兰


3月9日,中方召见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

文 | 海上客

“这篇文章逻辑混乱,避实就虚,以傲慢的口气宣扬所谓西方经验,对中国体制和媒体说三道四,其实质是干涉中国内部事务。”这是昨天(3月10日)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在回答路透社记者提问时所说。

路透社记者所提,即3月9日,中方召见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Caroline Elizabeth Wilson),就其发表的有关媒体作用的文章提出严正交涉。

召见吴若兰

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


1


先说说吴若兰发表的啥文章。标题可是够吸睛的——《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

从内容方面看,其先为因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受制裁的个别外媒鸣冤叫屈,明说了吧——就是在为英国广播公司(BBC)鸣冤叫屈。然后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段,将《中国日报》的报道片段,以及《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的片言只语揉捏在一起。

她先来个“打”招,称《中国日报》曾称外国媒体“憎恨中国人”;

再来了“拉”招,称胡锡进自己在文章中呼吁“中国应多开放言路,鼓励、宽容建设性批评”。

然而,海叔要说,你BBC的“阴间滤镜”是个什么鬼,是不是建设性批评?吴若兰自己心里没点儿数吗?中国人民反感的,难道是BBC之类外媒的批评报道吗?完全就是反感你们的鬼话连篇、“双标”不止!

召见吴若兰

BBC“阴间滤镜”表明了这不是一家合格的媒体

新闻媒体,应该报道事实,而不该玩弄这种鬼把戏!不尊重事实的媒体,还能称为合格的媒体吗?

吴若兰作为驻华大使,难道不该将中国人民对BBC的强烈反感、真实意见呈送回国吗?还写文章来向中国方面兴师问罪?

不如看看她顺手牵羊搞来为自己的文章所用的内容,如何被《中国日报》和胡锡进所回应——

《中国日报》记者回应称,对自己报道中的话又一次被“错误引用”感到失望,“憎恨中国者”本指那些一贯热衷于诽谤中国的人,比如供职于美情报机构操纵基金会的所谓德国学者郑国恩(Adrian Zenz)。而吴若兰却错误地引用,称其指的是所有外国媒体。

海叔感觉,这话说得很客气了,并没有将BBC一棍子打死啊,希望你们改正为是!

胡锡进则发表长文,指出吴若兰对新闻自由的阐述过于简单,“中英媒体的对比应着眼于双方对各自社会前进所提供的建设性”。

在态度上,也算客气、讲礼貌了吧?


2


路透社记者的问题中,有一点,看来问得挺到位。其称,“中国外交官经常在外国媒体和刊物上表达看法,为何外国外交官在中国社交媒体表达观点就是不当的?”那就得看看英国和中国各自的外交官发表的文章,具体是什么内容,以及在什么渠道发表了。

召见吴若兰

赵立坚

赵立坚说得好,“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驻英期间发表的文章,都是客观正面介绍中国和中英关系,对英涉华舆论中的不实之辞和造谣污蔑予以澄清,从未主动挑起争端,从未攻击过英国的体制。其实,刘晓明大使在英国媒体上发表文章也并非像吴若兰大使说的那样‘自由’,近几年来屡屡遭拒。”

在海叔看来,中方并不是不给吴若兰发表文章的机会,然而,所谓的言论自由,当然是有边界的。任由你胡说八道,那还成?

新加坡《联合早报》针对此事的报道,直指吴若兰原本以“热爱中国文化、常与网民互动、端庄而亲和”,来经营自己的形象,她还十分时髦地拍起社交媒体上最流行的视频博客,记录在华所见所闻。凭借多番用心,吴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如鱼得水、粉丝无数。事情在吴发表《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一文后起了变化。

“显然,中国民众并不买账。吴若兰可能无法想明白一点,为何她在中国积累的人气,在那篇‘友好’的文章问世后几乎损耗殆尽。风评陡然转向,同样的阵地,网民开始指责她虚伪。”

海叔觉得,吴若兰真该读一读《联合早报》这篇报道。


3


在海叔看来,吴若兰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她感觉错了。她以为她还置身在哪个时代呢?她该采取平视的视角来看中国,看世界啦!如果还在那儿以优越感十足的心理,充当“教师爷”,要求中国这个,要求中国那个,还想对中国“教做人”,最终的结果就是碰一鼻子灰!

她以“知华派”“中国通”自居,就该明白,今日的中国,不是1840年的中国,也不需要类似赫德这样的英国人来立规矩,做总把关。吴若兰是英国驻华大使,而不是英国派到远东的总督、关长!

召见吴若兰,恰恰是要让她学一学,该如何在中国为人处世,该如何与中国人打交道!

上一篇新闻

外汇交易提醒:美指低位整固等待7月非农报告,澳洲联储或继续加息,澳元有望续涨

下一篇新闻

蓝正辉《知墨》个展将于8月11日杭州三尚艺术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