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厂爸爸「鸡娃记」
我们最近采访了不少深圳的家长,但多数还是妈妈。
这次我们登场的嘉宾却是个牛爸,他不但亲历亲为“鸡娃”,而且还是某著名大厂的核心部门负责人,职场带娃两手抓,可谓时间管理超人,并且发挥出了大厂爸爸特有的理性思考。
他的带娃故事,值得一看。
唐爸:大厂部门主管。两娃爸。哥哥2年级,妹妹幼儿园。太太在投行。
#01
我为啥走上了“鸡娃”道路
我在深圳这家大厂已经十几年了,我太太是事业型的,做投资非常忙,经常出差。所以家里基本上我带孩子多一些。
说到成长背景,我是懒散型的,读书还可以,比较偏科,语文不行。我太太是勤奋型的,从小读书很努力,样样都要争第一的这种。我就是到了某个点能够过关就OK了。
当年我的大学就是广东一所普通二本,能进大厂也算吃了时代红利。高中是广东一所小城市里还不错的中学,当时高考的时候,竞争还远远比不上现在。当年研究生都还很少,也不像现在学校抢尖子生那么夸张。
很多朋友以为按我们家的情况来说,我在大厂,又是核心部门,肯定我比较忙,实际上更忙的是我太太。她好像一直活得像刚毕业那种状态,永远一个行李箱摆在门口可以随时出发那种。
这次6月份广州疫情还蛮严重的时候,她还飞北京,登机后拍了个图发过来,整个飞机就她一个人。
我虽然平时也忙,但好在出差不多,所以孩子自然就管得多一些,家里也有老人帮衬,这也是夫妻相处之道嘛。
#02
大厂人的生活:卷、拼是常态
我厂的办公大楼是全中国加班最多的地方,这是上过中央电视台的。
有朋友来我们这里玩,都开玩笑说这就是深圳的夜场,是夜里最灯火通明的地方。
我们厂现在成立也超过20年了,员工平均年龄也已经30岁了,在互联网公司里并不算最年轻的。不像另一家大厂平均年龄比我们要再年轻4、5岁左右。
现在到处都在说内卷,其实大厂里才是卷得厉害。因为我厂的策略一向都是“革自己的命”——宁愿自己在内部“厮杀”出来,也好过外部把我们吃掉。
因为现在整个大环境来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在前几年就到顶了。我们的行业发展也开始受限。
比方我们看好一个项目,可能有3、4个团队在同时做,记得当年一个项目上线之前,负责人每天只睡几个个小时,头发打开全是包,严重内分泌失调。
别看新闻里面经常说某厂拿了多少年终奖,其实背后的“拼”代价也不小。
我有个同事去年离职了,因为有一天晚上他12点多回家,完全开不动车,只能停在路边睡一觉才有精力开回家。
很多部门都一样。
#03
大厂为什么这么香
以前我们刚进大厂的时候,它还算是个小公司,哪里像现在,连招个编外人员也是海归。
不过,我发现近三年有个趋势,感觉执行岗位越来越喜欢招国内毕业生了。海外的同学非常聪明,有想法有冲劲,但遇到问题就稍微没那么接地气,整体执行推动上呢,又有点随心所欲。在大厂这种体系里,很少会靠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做出伟大的想法和创意。
但国内的同学很多都是典型从码农做起的,执行力特别好。所以招聘越来越向国内倾斜了。
我厂来自武汉、广东、西安的科技、理工科毕业生比较多。其实能招到北大清华的也非常少,上海北京的人要过来很难,还是一个地域的问题。
另外,现在到处都在抢人,学校抢尖子生,大厂抢毕业生。今年的毕业生我们开出很高薪的Offer,也还是不一定能拼得过另外两家。
海归的小朋友,背景很好,方法很好。但是在国外的话,他们没有在大厂实习的机会,有点偏学术型。
国内名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的优点就是会写蛮多和项目、团队比较切合的实习经历,比如他在头条实习过,或者在大学期间坐了一个大作业等等,从大厂的用人角度来说,这样的毕业生当然能更快上手。
整个中国互联网大厂的优点是:你做满一年可以自由换岗,就相当于重新面试一次,哪个部门的老大如果想要你,就可以过去。对于新人成长空间还是很大的。
#04
大厂人怎么选教育
我厂在深圳应该能代表一部分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的特点:都比较喜欢学习。
所以大厂的人选择学校思路蛮多的,各种各样的都有。毕竟上下几万人,没有形成一个特别大的趋向性。我看我周围的同事,想让孩子去香港的、去当地公立的、去国际学校的都有。
我有个同事孩子初二考去了深国交,认为初二比初三考要更容易些;有的同事则是从深圳学校转去了香港那边读书,为了以后考回内地的大学更容易些。
我们大厂内部也会经常请一些国际学校的老师来做分享。有贝赛思、爱文、深中国际、深外国际什么的。我记得有一位女校长还说过IB课程的一段话,我印象挺深刻:
”我不能跟你讲IB到底怎么好,但是它真的是很好,你要学进去之后才知道它的好。“
以前也有朋友买了对口深实验的百花片区学位房给孩子占位,我也去看过,但实在是买不下手,周边环境实在一般,为了教育对生活品质的牺牲好大。
#05
我为什么把娃从国际转到了公立?
为了孩子择校,我也请教了不少业内人士。结果学到很多知识点,去一些新学校参观的时候,有一圈爸妈围在那里问问题,我可能问的问题比较“尖锐”,类似于投资人的问题,或者师资的问题,结果招生老师都很不待见我,直到我把工卡拿出来,他们才愿意接待。
老大之前在蛇口一所国际学校幼儿园,一开始也纠结过,是不是就直接走海外体系了。但是后来我们觉得,还是希望扎根在国内,希望他的朋友啊圈子啊都在国内,至少大学之后再考虑让他出去。
其实读国际学校的时候小朋友真的很开心,每次见他都是两眼带光的,学校也非常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师资确实不错,尤其是外教资源有优势。但是后来我们还是选择回到了公立,就是希望他基础扎实一点,先把国内的体系学好。
因为说到底,将来国外国内的发展到底会怎么样,也真的不好说。
孩子也其实刚好经历了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换,所以其实不适应的感知没有那么明显。对我们家长而言,想清楚了就也还好。
倒是当时给我们办理转学的老师震惊了,反复问我,确定要转走吗?我们这里一千个人竞争一个名额,你确定要转走吗?!
#06
公立的隐形竞争
每个体系都有它的优缺点,这是我们一开始就想明白的。国际学校外教多但是不够稳定,个性化教育但是学术不扎实,公立学校的最大缺点就是短板理论,老师是按最平均的要求来教学生。
我们现在这所南山区的公立学校,其实校内压得不太厉害,学校也不鼓励我们上某思,老师会说学校的体系已经足够了,大家学那么超前没必要,但实际上家长们隐形的竞争还是很厉害的。
你很难做到不去上外面的培训班。因为我们就住同一个小区,大家知道你去考什么试,上什么班。
所以在培训班的时候经常能“偶遇”孩子同班同学。
带娃以后我发现妈妈群很多,要打听信息要么就混进妈妈群,爸爸们很少会互相交流教育信息,不知道是不是男人都觉得自己能hold得住。我唯一见过爸爸们聊天聊得比较多的是儿子的橄榄球群,哈哈。
#07
我是如何鸡娃的?
我的日程表基本上是每天7:15点起床,7:35送女儿去上学,儿子就不用送了,学校就在楼下。
因为晚上经常加班的原因,所以会选择每天中午让孩子给我视频交作业,还帮他批改。然后下午放学后他们上各自的培训课,反正都是爷爷奶奶接送。
现在老大的暑假安排是两个高端数学班。一个英语班。数学我们有请私教,1000块2小时。老师以前是某思的。英语的话将来想请一个外国老师教,以前是教ACT、PET的。
我认为数学、物理是基础学科,所以比较重视。也认为第二门外语很重要,一直在联系西班牙语老师,但是因为暑假日程表太紧了,一直没排上。
语文没找到好的教学体系,所以就比较放养,让他多看点书。我现在给小朋友选课的时候都会看一下体系,小朋友的学习体系很重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学习体系,能很好的提升时间效率,也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不同培训机构、不同体系下切换,感觉时间效率低,小朋友学习也累。
对老大来说,规划是先在体制内把知识学扎实了,然后至少有一个体育的爱好。他拿过橄榄球的NFL全国冠军,后来因为手指打骨折了才不敢让他去的。体育这块还会继续培养,身体是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然后再学一下他很有兴趣的机器人。他学过很多东西,钢琴、游泳没坚持下来。
老二是女孩子,就想让她压力不那么大。感觉女生在后续职场上面的整个生存会更有优势一点。
万一女儿长大了像太太——那就会很夸张。(笑)
其实我给孩子排的时间表还好,也没有精确到分钟那种。这个表主要是给老人看的,方便接送。表格按月更新。
暑假表会连续放2个月的,暑假的时间能更好安排一些;也一直在找合适的夏令营,但明显感受是北京上海的夏令营比深圳的丰富太多,希望深圳后续也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唐爸给孩子安排的时间表
比如周五晚上我能早走就我去接,基本上都是老人接送,周末的话如果不加班也是我接送。
当然上这么多课,主要是看小朋友的适应度。我经常会跟他聊,会不会觉得压力太大之类。适应就上,不适应就不上。
我有个同事孩子现在初二,他就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我,千万不要让孩子压力太大了,他孩子班上抑郁的孩子其实不少,而且可能亲子关系没有建立得很好,然后到了青春期,孩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跟家长沟通,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
所以小朋友的身心健康也是很重要,如果让他重来一次,他不会按之前压迫的方式逼小朋友学习;现在小孩子的成长路径有很多,不一定只能走学习成绩好这条路。
#08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国内还是国际?
目前在考察新加坡的教育。因为我们厂准备在新加坡成立一个分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总部都在新加坡,Facebook、Google、阿里、头条、小米等等,然后新加坡也没有时差,三个多小时的飞机,所以选择做一个布局很合适。
我了解下来,新加坡好像是小学分流很严重,很卷,但是会越读越顺利。
据说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每年招一万多人,毕业也差不多一万多人,学校对本国公民很友好,拿了永居以后,孩子容易升学。而且新加坡南洋理工、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也都是不错的大学。
△截图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官网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大学留学应该尽量在大国读书,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毕竟是一个小国,它可能对于一个人格局的历练就会有一点局限。
有朋友的孩子在香港读哈罗,三年级就回来了,主要觉得对小朋友整体的思维影响太大。后来还是回到了深圳读国际学校。
所以,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根基还是要打好。
至于孩子呢,先让他们在国内体系上学,起码上完小学,到时候是看在福田买个房子考深中还是怎么样,再看看。
至于深圳的中考问题,焦虑感还是蛮大的。前年高中升学率是接近5成,去年不到4成,其实这个蛮难的。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这几年的好处是新学校造了很多,应该会缓解一下就学压力,过几年这个效果就能出来,中考环境会好很多。
但提前布局国际教育也是没错的。
#09
以后希望孩子也进大厂吗?
拿我们厂来说,竞争很激烈,很多海外名校回来的都过不了一、二面。甚至很多特殊关系过来的人,都很难过面试。对执行部门来说,需要的是能干活的人。
我想,对孩子来说,在大厂的经历会是一种宝贵的见识。
我会鼓励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招聘体系,可以分几阶段实行:首先是选择实习(暑假实习,就已经可以了解商业化公司的运转机制);如果觉得合适,可以尽量争取留下来;如果觉得不合适,再找其他品牌、或者行业。
总之,多接触真实的商业化社会,增加见识和经历,大厂算是一种相当不错的选择。
至于孩子们那一代进大厂还会不会像我们现在这么卷,这么辛苦,我认为不会。
根据联合国数据(2019)预测,到2025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4%,成为“超老龄化社会”,人少活多,不会卷的。
00后这一代人,出生率最低,国家经济发展最快,是一个典型的剪刀手曲线,他们这一代,会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