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古老文化的跨界演绎——来自第四届山西文博会的观察

新华社太原12月11日电 题:古老文化的跨界演绎——来自第四届山西文博会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菲菲、马晓媛、解园

只需戴上VR头盔,通过手柄操作,“沉睡”千年的文物就能“活”起来;当传统工艺对接市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不仅实现了产业化、精品化,更走出国门;而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让你在古城中游得更有“范儿”……

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山西正深挖文化资源,将其进行跨界融合。

科技加持 文物“活”起来

在“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的展台上,两位戴着3D眼镜的小朋友不时伸出双手,尽力“触摸”眼前的佛像;旁边的展位上,刚刚体验过VR技术的市民郭先生连连赞叹:“太棒了!连石像的神态都看得清清楚楚。”

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是本届山西文博会上最火的展区之一。“很多游客一到文博会就直奔这个展台而来,人多的时候需要排号体验。”工作人员说。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正在重塑人们了解文物的方式,借助高科技的手段,沉睡千年的文物现在能够走出博物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数字复原技术一方面可以记录文物原貌,为后世提供修复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多元的、交互的呈现方式,可以增进观众对文物的全面了解,从而提高大家对历史文化的热情。”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副馆长崔晓东表示。

科技的进步也让文物保护变得更加容易。山西文物博物产业集团依托第三方公司打造了文物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集成呼叫中心、视频监控、巡查监督等系统,实现文物安全态势综合感知、灾害风险智能预警、应急处置联动融合等功能。

“通过连接当地的摄像头,安装消防报警、环境监测等传感器,对相应文物和区域进行实时监控。针对偷盗、警戒区入侵、烟雾火灾的情况,险情出现后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人员及时处理。”工作人员刘杰介绍说,该平台的应用未来将实现对全省所有文物24小时不间断监控与监测。

传承创新 “三宝”重现芳华

在文博会上,传统工艺项目种类丰富,其中,绛州澄泥砚、平遥推光漆器和珐华器尤其引人注目,被称为“山西三宝”。这些传统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历经时间洗礼愈加光彩夺目。

在平遥推光漆器展位前,一件件工艺精美、古朴雅致的首饰盒、屏风、摆件等工艺品吸引了众多游客。

平遥推光漆器以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其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在2012年,平遥县就成立推光漆艺文化产业创意园区,集教学研究、设计生产和展览销售为一体,形成了以国家级大师和省级大师领衔,以民间艺人为主的设计创作团队,恢复了濒临失传的民族传统工艺。

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绛州澄泥砚一改原来单调色彩,通过工艺创新让澄泥砚色彩更加丰富,硬度、密度都有提升。自2000年赴新加坡参加“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动以来,绛州澄泥砚不断走出国门,已在波兰、阿联酋、美国等30多个国家展出。

在晋城展区,一件“珐华莲池鹭鸶纹罐”吸引众多游客围观。“珐华器”,一个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的名字,却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一朵绚丽奇葩。

据展区工作人员介绍,珐华器始于元,盛于明,在清雍正时期终了,断烧时间已近300年。2008年始,山西高平人张勇勇带着复原珐华工艺的心愿,回到家乡,搜寻史料,走访老工匠,筹备复烧珐华器。经多年努力,终于使得这项文化艺术瑰宝重见于世。“下一步,还要走产业化道路,让珐华器走向世界。”张勇勇说。

“文旅融合” 旅游更有“范儿”

“打起竹板板响连声,请问这位师傅是哪里人?兄弟我本是山西人,从小就生长在太原城……”文博会主舞台上,一段名为《老街老巷老情趣》的太原莲花落引来声声喝彩,诙谐幽默的曲调中,太原城八道老城门、70余条老街、60多条老巷子在观众脑海中铺开。

这是太原府城游的推介现场。文博会期间,山西11个地级市在主舞台轮番亮相,举办文旅推介会,除了讲述好山好水,还呈现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

山西近年发力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文旅产业发展已融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势头强劲,活力十足。”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说,文旅融合不是传统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简单相加,其融合势必会产生新的业态,因此在文旅融合过程中要格外注重新业态的培育。

中国旅游集团中旅风景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卫权建议,在文旅融合文化活化的趋势下,山西旅游应以景区联动乡村,扩大游览空间,丰富体验载体;以创意活化实现“古宝”到“活宝”的转变;以专业化运营管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为游客带来极致的文旅体验。

上一篇新闻

汉阳归元寺,隐藏在闹市中的佛国妙境

下一篇新闻

“最美医生姐姐”跪地救人背后:良好家风造就善美品质 医院环境成就医者仁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