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工科革新既是“天大”的事,也是天大的事

4月25日,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推出“天大方案”,被称为新工科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施工图”。

4月26日,“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在深圳成立。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50多所高校率先加入联盟,天津大学是首任轮值主席单位和秘书处单位。

在“新工科”上,天津大学频频发力,引起教育界关注。

什么是新工科

早在2018年3月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天津大学共有9个项目入选,位列全国高校之首。

“新工科”新在哪?先要看看传统的工程教育“旧”在哪里?看看这组数据: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

“缺人才”不只发生在未来,还发生在当下。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脱节的短板。

现实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2017年发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指出,中国已经建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专业齐全、区域匹配的世界最大工程教育供给体系。报告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工科毕业生供给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专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工科毕业生供给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人才培养链与国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有待进一步增强。

“新工科”人才,不仅需要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还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的观念里,新工科的“新”,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新”一段时间之后就变成了“旧”,所以,工程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应该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

一年前,教育部新工科项目正式认定,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分为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三大类型。“新工科”专业改革类则涵盖了包括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热门“新工科”在内的19个项目群。

在“新工科”背景下,物理学科的基础地位依旧不会动摇,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将更加强调应用性和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而技术科目的重要性将大大加强。

为什么是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的工科研究所为孱弱的国家培养了首批3名工科硕士。“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校歌传唱了80多年,天津大学是我国工科教育的“长子”:针对水患问题的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落成,开创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在一架德国飞机的基础上,机械系著名教授邓曰谟成功试制出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曾经的校长、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改变了外国人垄断中国大桥建造的历史。

“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做出变革和调整,真正面向未来培养人才。人类社会10年以后、20年以后是什么样的面貌,取决于我们现在培养的人才,这个使命是非常光荣的。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初衷就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不了适应未来的人才。”李家俊在“天大方案”发布的当天如是说。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也公开表达过对目前工程教育存在问题的焦虑:“在全球范围内,工程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以理科教育的方式培养工程师的现象。工科教师工程背景缺乏,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高,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不够等问题广泛存在。此外,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工程师的专业技能需要不断更新,然而由于成本和机会等原因,很多工程师难以接受充分的继续教育,工程师的终身学习面临巨大挑战。这些问题不是一所学校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我们全体工程教育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从‘天大行动’到‘天大方案’。在工科改革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天津大学都冲在前面,是实验者也是领路人。”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说。

什么是“天大方案”

此次推出的“天大方案”,核心词是“项目”和“平台”。

新的工科课程体系强调,由项目与课程形成“课程元”,各“课程元”以课程内项目、课程组项目、多学科团队项目、科研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研发项目“三类五种项目”为主链,形成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更加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学生的创造和创业,强调毕业生支撑新兴产业,创造产业新领域。

为达到此目的,“天大方案”设计了多学科联合、多方参与的开放式培养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推进“产学—校企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国内—国际培养融合”“教—研—学融合”,将学校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创客空间和创新创业孵化器形成一个整体链条,并与书院制和导师组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品格、思维、能力和知识。

王树新是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机器人与汽车技术研究所教授,他曾经带领科研团队研发出了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妙手”,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在,他又是参与主持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的校领导,多重身份让他对此次新工科建设方案给天津大学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理解更深。

“在教学上,最核心的变化是,原来是以教授知识体系为主,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而‘天大方案’中,在课程教学上,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而且,学生做的实验要有创新性。”王树新说。

王树新认为,师资问题是“天大方案”中的瓶颈和关键问题。他介绍,新的方案实施后,教师先从校内调整。一方面,不能以头衔、论文和奖项等作为全部评价教师的标准,而是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接受和适应这种交叉的、创新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天津大学非常欢迎全球的有志青年加入进来,一起为中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出力。

王树新还介绍,“天大方案”的推出更重要的是对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并不会影响目前天津大学的招生方式。尽管新工科建设与中学阶段的教育在将来应该有一个对接,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专家系统研究。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上一篇新闻

中美经贸摩擦的这些问题你真的清楚吗?

下一篇新闻

27个项目集中落户中新天津生态城助智能产业跃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