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浮桥挖角街:宋代古街故事多

从浮桥(笋江桥)桥头观音宫向西走100米左右,向右90度一拐,曾经有一条南北走向、长四五百米、宽约4.5米、用花岗岩石头铺就的石板路街市,就叫挖角街。挖角街历史悠久,藏着很多乡愁的美好记忆。

浮桥挖角街:宋代古街故事多

市民林育新家的墙进入86版《西游记》镜头。

浮桥挖角街:宋代古街故事多

86版《西游记》在浮桥挖角街取景时,孙悟空在这家店前被围观。

浮桥挖角街:宋代古街故事多

86版《西游记》第一集中六小龄童饰演的美猴王有一部分场景就是在浮桥挖角街拍的,面更是当地阿姨照导演的吩咐煮的。

浮桥挖角街:宋代古街故事多

由于拆迁,浮桥挖角街已经不复存在,煮面阿姨也不知去向何方,但所有记忆都留在市民林育新的脑海中。日前他发的对比图在微博上又火了一把。图为上世纪80年代挖角街的石板路。

历史悠久 交通发达

建于北宋年间的浮桥(笋江桥),北望清源山;南看对山(紫帽山)。美丽的自然景观孕育出古城八景之一的“笋江月色”。

挖角街同样历史悠久,是一条建于宋代的古街。水路交通发达,是通往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的水陆交通要道,物资的集散地。四周为侨乡环抱,是处风水宝地。从晋江、南安等地移民到此居住的多为杂姓,以李氏为大姓。如祠堂口的“凰池李”,分支为“德顺李”;“状元田”的“草埔李”,分支为“卷炮李”。“竖旗杆”仅有两处:曾厝祠堂前和雨伞巷内陈氏古大厝前。

商铺林立 经济发展

历史上,挖角街是一条十分繁华、车水马龙的街市,两边商店经营着五光十色五花八门的商品,吃的、用的一应俱全。然而四乡五里凡遇到“普度”“佛生日”等民俗节日,都会挑着篓筐到挖角街购物,有时人多为患,挤得水塞不通。然而,挖角街最繁华路段要数从王爷馆到和光宫的下街了。两边大都建起二层楼房,甚至三层楼房,经营较起色的有:吴寿山布庄、黄阿樯布庄、卖米万米店、傲春堂药局、成德号干果店、南益号文具店、五芳号厚烟店、碗糕好糕粿店、柯札先药店、吴阿淡粿饮店等。由于此段商业繁荣,经济发展,戏捐特多,因此演戏戏棚常搭建于此。最常演的是,盲人唱“四锦班”,其次木偶戏和布袋戏。

挖角街顶街尚有林秋水镶牙店、“卷炮李”炮店、林阿城豆干店、“刣猪张”猪市、傅家声照相馆、“菜粿佑”糕粿,扬振昌医馆等。

教育先进 文化繁荣

1920年,由新门外一带旅菲华侨,在塔山顶晋水边创办的学堂,得名新华小学。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为之题词:“教育者,教为人而已,为人之道安在?在立己后立人而已,吾愿新华学子人人能自立,则教育之大效著矣!”校训为“忠实果毅”。师生大都来自挖角街,可谓是挖角街乃至浮桥周边之文化摇篮。老师者有施厚德、吴志大、李德远、张维香、沈丽英、洪明德、林曾宛、柯子铭、李其昌等。

学校采用对称式的西式建筑,其中轴线建一座四层楼高的富有特色钟楼,大钟系从南洋进口。入学、放学、警报均以钟声为准。钟楼两侧建有四个花圃,栽种各种绚丽花卉。

新华小学办学有方,治学严谨,基础教育扎实,为新门外一带培养造就数以千计的莘莘学子、栋梁之材。挖角街更是人才辈出,曾出现众多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较为出众的就有“德顺李”的李法西,现为厦门大学教授、化学系系主任;黄建榕,现为华侨大学化学系教授;洪明栋,现为深圳中航公司教授级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更为自豪是的1953届班主任周泽雨、1954届班主任廖镇国、1955届班主任洪明德,他们所带班级当年小学升初中考试成绩均居全市第一,创造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学辉煌。

每逢寒暑假,各中学的校友都会借母校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学唱歌,或学游泳,或排练节目同解放军联欢等等。

浮桥挖角街由于经济发展,必然促进文化繁荣。挖角街“后白”的吴世煌一人就办了三棚戏《大元春》《小元春》《金元春》,经常在挖角街或浮桥周边乡镇演出。上世纪40年代,曾有一对北方夫妇受聘在挖角街传授京剧技艺,女士拉京弦;男士打拍鼓并教唱。颇有点墨汁的洪明德、林曾宛曾是其中成员,洪身材魁梧唱大花,曾则唱老生。顶辈的林秋水、柯孝恩、林孝泉还经常在“傲春堂”三楼,敲锣打鼓唱京剧。更有甚者,吴开清、林勋模、李招义竟在“状元田”搭棚化妆演京剧。

新中国成立初,《习风剧社》乃是挖角街又一张名片,经常在浮桥周边进行宣传演出诸如《血泪仇》《刘胡兰》《南霸天》等剧目。以柯孝山为队长的浮桥文工队也颇为优秀,曾演出《扫秦》《挑女婿》《借女冲喜》等剧目,南音高手高炳辉为其配曲,很受群众青睐和喜爱。

挖角街王爷馆还供奉着文龙王神灵,信众甚多,香火兴旺。这里也是挖角街文化活动中心,无声电影《四锦班》,十音、车鼓、放天灯都在此举行。手艺超强的吴开清、傅奎就住于此。最能展现浮桥文艺风采的那门活灵活现的土大炮,正是出自他二人之手。

每逢端午节,“塔顶”的搬运工人就会成群结队到繁华的挖角街,挨家挨户唱《嗦啰嗹》、插艾叶、分“孩儿”、发香袋,祈求平安而进行募捐。孩子们跟随其后,兴高采烈地和唱《嗦啰嗹》,场面十分热闹。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挖角街“土台”旧址,建成“大华戏院”,这大大丰富了浮桥周边乡镇群众的文化生活,不用进城就能欣赏各种电影、戏曲。

“浮桥南音” 名扬艺苑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在挖角街“涂内”有位书塾先生,名叫吴序抗,他不仅能教书塾,还能教南音。活跃在泉州南音艺坛的张金泉、萧荣灶、张德意、林大目均系“抗先”之爱徒。“抗先”执教的弟子们还经常组织踩街或出场活动,这种有趣的艺术实践深受群众的欢迎。

有着50多年历史的泉州市区南音研究社之中,挖角街南音人占有一席之地,如第四届与第五届被聘为顾问的阮祝三、洪明良;第四届社长吴天增,副秘书长林宗鸿;第五届、第六届及第七届副社长张金泉;第五届、第六届副秘书长林大目等。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泉州文化馆工作的南音艺术家马香缎和吴造,最喜欢和挖角街南音人一起玩南音。1981年,香港一出版商来到泉州录制南音盒式带,几经挑选,伴奏者全系挖角街南音人,如琵琶萧荣灶,洞箫林宗鸿,二弦林大目,三弦张金泉。张金泉和张婉斌还曾应邀到印尼、新加坡以及我国宝岛台湾进行南音交流活动。林宗鸿、萧荣灶曾应邀到印尼传道。吴天增的学生则在“1994年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

由于浮桥南音源远流长,薪火相传、长盛不衰,人才辈出,以及在泉州南音界的种种突出表现,在泉州南音界享有盛誉。

浮桥挖角街历史悠久,建筑颇具特色,历史风貌独特,故曾有《西游记》《海囚》《忍无可忍》等电影、电视剧在此选拍理想镜头,可见其历史价值确不一般。

(洪明良/文 图片为林育新微博图片)

上一篇新闻

《时代荣光——闽南红色风华录》作品研讨会在厦门举办

下一篇新闻

台海危机演练第三天,知名媒体人胡锡进首未发声,民众关注度下降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