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对比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何帆大局观

2016-11-24

|音频转述师:于浩|

大局观预热:

如果你的孩子到国外读书,然后谈了一个男朋友或是女朋友。如果这个朋友是法国人、黑人、俄罗斯人、日本人或是台湾人,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修炼大局观,不妨自己先花半分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再看本文。

关键词: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怎么来的?不是先有民族,再有国家,相反,是先有国家,再有民族。与此相关,亨廷顿讲过“文明的冲突”。但大部分冲突不是发生在文明之间,而是在文明内部。

民族主义的势力突然抬头

今天我们讲一下另一件非常困扰大家的事情,为什么民族主义的势力突然抬头了。

很多已经被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其实历史起源并不久远。我们以前讲过,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理念源自近代的西方世界。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道德观念也源自近代世界。今天要讲的民族主义也是一样。

罗马帝国崩溃之后,西欧一直陷于小国林立、长年征战的局面。战争的结果是催生了国家。为了打赢战争,国家必须尽可能地提高效率、挖掘潜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所谓的民族国家,不是先有民族,再有国家,恰恰相反,是先有国家,再有民族。民族主义是国家之间为了加强对本国居民的控制有意强化出来的意识形态。

著名的历史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讲过,民族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也说过:“除非我们憎恶非我族类,便不可能爱我族类。”

不幸的是,西方逐渐征服了世界,也就将民族主义的毒芽播种到各个地方。巴尔干号称是“欧洲的火药桶”,这里有异常复杂的民族和宗教。但是,当西方人没有到这里之前,当地的民族认同相当淡漠,大家都能相安无事。当民族主义被传播到这个地区之后,战火才开始绵延不断。

文明的冲突

非洲的卢旺达,原本生活着许多不同的部落。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比利时统治者非要把卢旺达人分成两个民族,一个叫“胡图族”,一个叫“图西族”。1994年,在卢旺达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大屠杀。胡图族对图西族赶尽杀绝,杀死了将近100万人。在被屠杀的人中,有很多是胡图族,因为很难分辨出谁是胡图族,谁是图西族。

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在这个电影里,一群惊恐的图西族闯进当地的酒店避难。一个西方记者问当地人,这两个民族究竟有什么不同。据电影里说,区分的标准是鼻子的高度不同、走路的优雅程度不同!

苏联学习了西方的民族主义,中国又学习了苏联的民族主义,其实,中国的民族政策是一笔糊涂账。我有个同学住在湖南,一直都是汉族,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县里突然改为土家族自治县,于是他就成了土家族。我们在课本里学过,台湾有高山族。你要是到台湾旅游,不妨问问他们,啥是高山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民族的概念。中华是个文明的概念,不是个民族的概念。中国古代的世界秩序是按照文明的程度、亲疏的程度,由内而外,一层层推广。《史记·夏本纪》就讲到“五服”,根据距离天子之国的远近,先是甸服,甸服外面是侯服,侯服外面是绥服,绥服外面是要服,要服外面是荒服。这是中国古代理想中的天下。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他预言,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会出现尖锐的对立。其实,绝大部分冲突并非出现在文明之间,而是在文明内部。在长期进化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很少能见到其他种族的人,他们见的最多的是来自山那边的,和他们长得差不多的人。

人们最大的敌人,很可能是熟悉的陌生人,即从同一个大的团体里面分裂出来的另一个小团体。什叶派最大的敌人是逊尼派。红卫兵最大的敌人是另一支红卫兵。

黑白界限

美国的创始人早已经提醒要“合众为一”。美国一直号称自己是“大熔炉”,结果呢?这个大熔炉变成了分离器。

据说,在特朗普当选的次日,很多在美国的穆斯林女孩已经不敢戴面纱去学校了。臭名昭著的3K党专门开派对庆祝特朗普上台。

欧洲的情况比美国更差。欧洲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远比美国严重,最近又遭遇一波一波的难民潮。如何处理不断萎缩的白人人口和潮水般涌来的非洲、中东、中亚人口之间的矛盾?

民族主义是西方人打开潘多拉盒子之后放出来的第一个恶魔,到现在西方也没有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西方世界经历过极其残暴的种族歧视,矫枉过正,现在的西方人非常在意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这在政治上是自由主义,在文化上是多元主义,遗憾的是,这样的努力可能适得其反。

这种政策尽管不像过去的民族主义那样咄咄逼人,但其历史基因和过去的民族主义是一样的。说是要区别对待少数民族,给他们更多的补偿、给他们更多的自由,但这一政策的结果是在不断强化族裔之间的差异。

美国社会中的“黑白界限”依然分明,黑人不仅没有感到满意,反而变得越来越愤怒。如今,白人也变得愤怒了。美国社会的伤口已经被撕裂,不得不忍受更多的疼痛。

或许,有一个古老的国度能够为西方世界提供智慧。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民族的概念,汉族人口中包含了人类学意义上完全不同的人种,包含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包含了异彩纷呈的语言、习俗和文化。

有种说法讲,北方人是蒙古人种,南方人是马来人种,当然,这一说法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中国各地的方言差异极大,但统一的文字使得人们能够互相交流。

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残暴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骚扰中原农业地区,“五胡乱华”的时候,北方汉人几乎惨遭灭族,蒙古铁蹄南下,汉人也被大肆屠杀。但和西方世界相比,中华文明才是真正的“大熔炉”。

我曾经读过一本《犹太史》。书中说到,犹太人漂流到世界各地,都遭到当地人的白眼,因此他们在异乡仍然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习俗和传统。唯独有一支犹太人,到了中国的河南,被当地善良而懒散的农民同化了。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何帆

大局观点评:

1.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先有国家,才有民族,民族主义是国家为了凝聚国民的产物。

2.西方经历过非常残暴的种族主义,现在想洗白,所以非常反对种族歧视,但矫枉过正,效果并不好。

3.中国传统文明中并没有民族、民族主义的概念。中国也有种族之间的屠杀,但相比西方文明来说,更像“大熔炉”。

大局观引申

本文也是借特朗普现象做的一个反思。据说,在特朗普当选之后,少数族裔在街道、学校和商店受到很多骚扰。这是一种类似球赛之后的冲动行为,还是会引发更多的暴力升级,我们很难讲。不过,看看欧洲的难民问题,中国的新疆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狂热民族主义的危险。

我们今后将继续介绍: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真的存在文明的冲突吗,它们究竟在争论什么?巴尔干、中东、非洲等地的民族、宗教的冲突会如何演变?

大局观修炼

民族主义并非都是洪水猛兽。如果想要超越小的社会群体,比如家族、部落,在更大的范围内凝聚人们,形成大范围的社会群体,就必须借助宗教或民族主义进行动员。

很多国家就是这样人为地制造出来的,比如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想象一下印度尼西亚的民族解放者,当年,他们身处一个传统社会,到处都是家族、部落,彼此都很陌生,基本互不往来。

他们想创建一个新的民族国家,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更好地动员大家?

请你帮个忙:

如果你觉得这期的内容特别适合你身边的某些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给对你重要的人。

让你的朋友也能第一时间学习到新知,建立大局观意识。

点击右下角“请朋友读”,一键分享知识红包。

对了,今天是感恩节,借此机会,感谢所有陪伴《何帆大局观》成长的朋友们。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用户留言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晨曦
  • 23 赞
  • 在传统管理理念里,团队内部分裂是最糟糕的事了,就如本文所述,小团体给组织带来巨大创伤。不过根据最近几年的产品思维,我们已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主动的利用这种分裂,即所谓小组制、胶囊团队、细胞组织等。腾讯让手机QQ和微信PK,就是个好例子。
  • 2016年11月24日
  • 作者回复
  • 这些都是要有意地打破利益集团的做法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瑚哥
  • 17 赞
  • 中国真的没有必要在每个人的户籍里有民族这一栏,这只会强调区别,也不应该有任何优惠政策。
  • 2016年11月24日
  • 作者回复
  • 是啊,我也觉得应该取消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cq
  • 13 赞
  • 补充2个观点:1、关于卢旺达大屠杀,除了何帆老师推荐的《卢旺达饭店》,还有几部电影可以参考:《四月的某时》、《杀戮地带》、《与魔鬼握手》(纪录片),而想了解为何在文明社会还会有如此惨烈的种族灭绝,可以再看一部电影《黑鹰坠落》,然后思考一下为何93年的一次美军行动失败会导致94年的卢旺达惨案?2、关于高山族,这其实是台湾南岛语系民族的统称,包含了13个民族。而且也是当时日本殖民者对于台湾少数民族的称呼,含有歧视之义,现在已经不再官方使用,就像爱斯基摩人这样的称呼一样,应该叫因纽特人。
  • 2016年11月25日
  • 作者回复
  • 谢谢补充
  • 2016年11月25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小金先生
  • 7 赞
  • 何老师如果给你贴个标签以区分得到里的另外专家,你觉得喜欢你的人会不会抵制李笑来?如果会,你觉得怎么样的标签最合适。
  • 2016年11月24日
  • 作者回复
  • 怎么会呢?根据我的观察,笑来老师和我的订户有很大的交集,我也是他的粉丝。干吗要抵制笑来老师?我的标签:一个刺猬型的学者。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乔吉
  • 4 赞
  • 何老师,什么时候讲写作课呀?
  • 2016年11月24日
  • 作者回复
  • 等放假了以后讲,如何?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牟海望
  • 26 赞
  • 西方从以往的种族歧视改变到现在对少数族裔过于保护,这种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效果并不好,原因是这种改变属于“第一序改变”,把“A”变为“非A”,并不能解决问题。民族歧视和民族保护共同之处都在于强调民族问题,而强调民族问题正是引起民族问题的原因,解决之道是进行“第二序改变”,即类似于新加坡的做法,尽量消除民族差异,弱化民族问题,让大家都认同一个更大的想象共同体。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杨宫明
  • 12 赞
  • 民族主义和生物的防疫系统有几分神似。它们都是被外来侵略激发,都是遍布整个系统的,都可能伤及无辜。另外,它们是结果而不是原因。那么就不能想着消灭狂热民族主义,而是想如何与民族主义和平共处。消灭导致他们爆发的原因,而不是消灭他们本身。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蔡晓利
  • 10 赞
  • 中国现在相信我们祖宗的“天下”观念是未来人类的解决方案的人不少,以前觉得不可理解:都救不了自己的思想如何救得了天下?今天读了何老师的文章我的感觉变化了,如果仔细分析二战后世界各国内部及之间的冲突,民族主义确实是重要原因,民族主义类似于基督教之后的最有影响力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一统天下1000年也终于黯然关闭了宗教裁判所,我相信人类的智慧能够驯服民族主义这个恶魔。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庐山烟雨_浙江潮
  • 8 赞
  • (1)关于孩子出国找男女朋友的问题,我思考和介意的是这个国家或文化中男女生活的相对地位和状态,譬如我自己是女儿,在国内我是愿意让她就在浙江或去上海北京等地的,她这样地方和城市,女性相对地位高,不愿意让她去东北啊华北等女性地位相对弱势的地方,当然一般经济发达,女性地位独立,地位就高;但世界上,像韩国日本是相对相反的,可能他们学习了我们文化中不变的部分,较少学习了变的部分,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是性别地位的差异还是很大。所以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就是让孩子去相对更可能获得幸福的文化环境中去,不过去了也有可能找一个来自保守文化的人,然而相对概率就小了。 (2)长知识了,原来我们口语中常用的还没出五服背后有这么一个文化概念。
  • 2016年11月24日
  • rpllily
  • 7 赞
  • 我的孩子到国外读书谈朋友,我不会干涉。只要三观合拍,他们自己乐意就行。由此想到新疆和西藏问题,总觉得是因为民族优惠政策太多,反而在不断提醒我们不是同一个民族的。如果在法律政策等和其他省份一样对待,仅就偏远地区给予一些地域优惠而不是因为民族不同区别对待是不是效果会好些?
  • 2016年11月25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十三
  • 6 赞
  • 很多年前看过一个电影,一个魔法师要消灭一个邪神,但最后之战,魔法师没有使用咒语,也没有使用魔力,只是选择遗忘。神,因为人的祭拜而存在,又因人的遗忘而消失。 其实现代社会的很多概念又何尝不是我们想像出来的,国家、民族、公司、法律。如果我们都选择遗忘,那这些事物又如何存在。 很久以前看和菜头的文章,讲女权,大意是,只有不把自己当弱势群体,不要处处要求公平,反而更容易获得公平。 回到民族主义。美国有一个政策,就是给弱势群体不断改名,越来越委婉,越来越含蓄,因为名字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暗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歧视的发生。 所以我的建议是,减少对民族这一观念的关注,不刻意给关照,也不刻意强调以示民族团结。公民权益上一示同仁,不再搞民族优待,而在法律法规上更要一视同仁。 这感觉有点像,爱的对面不是恨,而是无视。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小勇
  • 4 赞
  • 我觉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大家感觉到生活的更美好,美好一个词但是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感受到美,一个是感受到好,对于渴望物质追求的人着重点在好,而对于渴望精神追求的人着重点在美,关于物质追求,司马迁《史记》有一句名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可以快速的形成共同体,而精神追求思想的快感是以我们叫做美的那个字来表达的,美,是一件事物,或一个知识和你原有的思想链接而产生的一种快感,这种链接越容易,产生快感就越容易,这种链接越广泛越深入思想快乐的感觉就越强烈越持久,所以一致的价值观,统一的口号可以让人们快速链接形成共同体,而广度的知识链接和深度的宗教链接让这种共同体更持久和牢固,而之所以美好是一个词,也是说明了,我们绝大部分人是既需要物质快乐也需要精神快乐的。最后小勇的问题是,您说我们中国传统文明比西方文明更像大熔炉,那您怎么看待由于大融合而带来的竞争活力不足而导致的落后那。您认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社会的定律吗。
  • 2016年11月24日
  • 作者回复
  • 什么叫落后,真不好说。中国古代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和分裂的时间大约各居一半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你先走
  • 4 赞
  • 当年迷信托马斯弗里德曼那批人疯狂嘲笑亨廷顿的拥趸,如今反过来了,这叫世事无常还是有常?呵呵!1.西方文化起源于城邦林立的欧亚大陆西端,其从未有过一个强力威权治下的统一欧洲——罗马帝国严格意义上更像中国的夏商周,故先天性缺乏大一统的认知和体验,小城邦太多,如同华夏民族战国时期,每个小城邦的领主从来不会问生命与尊严哪一个更重要,活下去,自然就有尊严,所以文化对外更多体现出斗争性而非融合性,对内则是如何确保自身稳固,强调血统纯正高人一等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种族主义的幽灵由此诞生。2.西方文化能成为当今主流有其先进的一面,也有偶然的原因——发现美洲大陆——美洲土著几乎灭绝——贩卖非洲奴隶到美洲——大量白银和蔗糖等回流欧洲——贸易搞垮亚洲主要是中国,欧洲文化于是传遍了全球,打着先进、科学的旗号,背后却是——钢铁、枪炮和病菌,可以参考两本书《钢铁、枪炮和病菌》、《五百年来谁著史》。3.为什么反而是文明内部出现冲突?看似不理性,但这恰恰是人类理性的结果,要么像蒙古铁骑肆掠亚欧大陆那样,以疯狂掠夺维持内部稳定,但这不可持续,向外不成,唯有向内找敌人,共同的敌人本身又是加强小群体凝聚力的纽带,中国人讲远亲不如近邻,但其他人看来好处都被近邻占了……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蔡晓利
  • 4 赞
  • 请教何老师,中华文明两千年都没有民族主义这个东西,为什么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变成它的最忠实拥趸?是源于晚清以后国破家亡的危机带来的集体求存反应吗?民族主义的流行程度与国家的整体实力及其价值观的受认可程度有因果关系吗?是否有一天中国人恢复了农耕时代华夏文明的自信与优越就会不再如此痴迷民族主义?当然我的问题不暗示民族主义不好,我知道不好的是狂热民族主义。我希望知道狂热民族主义的解药可能是什么,并把它解释给我的孩子听,我曾经被民族主义羁糜许多年,但如果日后我的孩子去参加类似于围攻肯德基的狂热活动,我绝无法原谅自己。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小芽
  • 3 赞
  • 中国没有民族主义,不见得吧!中国不是有句古话,非我族内,其心必异吗?
  • 2016年11月25日
  • 作者回复
  • 这句话典出自左传,讲的是晋、楚之间的矛盾,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我们讲夷夏之防,更多还是文化概念,即你接受不接受我的文化。
  • 2016年11月25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用思想来思考
  • 3 赞
  • 这一周何帆老师的所有观点,让我想到一个词“叛徒”的反思,以前一提到叛徒一词,我们就会本能的鄙视甚至恨的咬牙切齿,但是仔细思考历史上的“叛徒”人物,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做的事是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但谁知最后却成为了自己都不愿意成为的“叛徒”,所以,叛徒的定义谁来下,怎么理解,估计就是团体差异所决定的吧,毕竟谁的做事动机都不会是奔着当叛徒去的。
  • 2016年11月24日
  • 作者回复
  • 可以拿汪精卫做个案例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Toyz
  • 3 赞
  • 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错看成文明。何帆老师,在我看来一些知识分子着眼于主义思想,制度优劣,针砭时弊,警惕行为,而另一些知识分子着眼于人的本性,警惕着民众,我猜您属于前者,我说对了吗?
  • 2016年11月24日
  • 作者回复
  • 我什么主义都不是,也不敢称知识分子,也就是个混迹江湖的读书人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神仙
  • 3 赞
  • 听完今天的大局观,先想到的是朝鲜和韩国,同宗同族,但如今却水火不容,这是为什么呢?第二个反观中国,封建时代基本不强调民族而是强调融合,承德避暑山庄周围的寺庙即是例子。第三想到加拿大,它们国家民族比中国还多,但是由于强调国家认同很好的解决了民族问题。结合前几天的大局观内容,过分强调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然会排斥另一个群体,解决方法要么让他们知道有更强大的群体在,以至于他们必须团结起来应对,要么就弱化身份认同。
  • 2016年11月24日
  • 作者回复
  • 北朝鲜和台湾可能是最后的两个坚持冷战思维的地方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杏雨
  • 3 赞
  • 我记得流落到河南的那一只犹太人好像叫挑筋教人
  • 2016年11月24日

中华文明为什么更像“大熔炉”


  • 人间游
  • 3 赞
  • 河流百折终入海,人类在追求幸福终极目标的道路上,宗教、民族、民粹....等各种意识形态的展示都将是其呈现方式之一,过程或有起伏,历史或有进退。而当前,人类只能借助于“想象共同体"把不同地域、文化、习俗的人联系起来,达到暂时的统一性、一致性,但从人类整个发展史来说,终究会到达中国古人所说的“天下大同”。
  • 2016年11月24日
  • 以上留言由 作者 筛选显示


上一篇新闻

骗人生二胎系列!二胎家庭最幸福的时光居然是这个时候...

下一篇新闻

世界大了,什么新年习俗都有!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