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千年侨乡泉州:从“爱拼才会赢”到“爱拼要共赢”

千年侨乡泉州:从“爱拼才会赢”到“爱拼要共赢”

泉州市景陈英杰摄

因日寇侵华,闽南沿海战火纷飞。1938年,4岁的陈永栽第一次随家人离开故乡福建泉州晋江,远渡重洋,到昔日被人们称为“吕宋”的菲律宾谋生。

从泉州到澎湖,再到菲律宾,是泉州人惯走的一条下南洋路线。

早在800多年前,南宋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列岛造屋200间,遣将兵近千人屯守,确保泉州、澎湖、菲律宾航线的畅通,以维护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宋末元初,逃难到吕宋岛的晋江人董柳轩开族繁衍,成为有名可考的最早的菲律宾华侨。

然而,这还不是泉州人最早的出国记录。泉州人的出国史是随着海上交通贸易史一起开始的。至少在南北朝时期,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上千年来,以海为生的当地人,或由于环境或迫于人事,远赴异国他乡求生谋业,舟楫不断,船笛不绝。

古城处处有侨踪

与大多数先人一样,陈永栽也是漂洋过海到菲律宾的。

从白手起家到数十年艰辛奋斗,陈永栽在菲律宾建立了自己庞大的商业王国,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商业传奇,譬如他是如何成为“烟草大王”“啤酒大王”“银行大王”和“航空大王”的,这些故事在菲律宾和中国广为流传。

但泉州人更津津乐道的是他对故乡、对祖籍国长期以来的无私回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陈永栽就在泉州捐建了多处医院门诊大楼、中小学、图书馆、体育场。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2010年玉树地震等重大事件中,他也都出资出力,为国分忧。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陈永栽的各种捐款已上亿元。

而在泉州,这绝不是个例。

有着千年以上出国史的侨乡泉州,目前共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950多万,超过泉州865万常住人口,有人因此称之为“海外泉州”。海外泉州人秉承“爱拼才会赢”的吃苦精神,加上经营有道,财力颇为雄厚。以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例,排名前20的富豪中就有多位泉籍乡亲。他们不仅为住在国创造了财富,也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从泉州市外侨办提供的数据来看,1979年,泉州市接受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资额达到1361万元,到1988年突破1亿元。改革开放至今,泉州市累计接受捐资额达119亿元,几乎占全省接受捐赠总额一半。

不夸张的说,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几乎每个泉州人出生后的一切活动,都会与华侨华人的捐赠发生关联——医院里大部分门诊楼和病房大楼,中小学校、高校的大部分教学楼,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文体中心,道路、桥梁、机场等交通设施不一而足。

今天,当人们走在泉州各县市的街头巷尾,经过当年他们捐建的“爱国楼”“吕振万大楼”“侨乡体育中心”“华侨历史博物馆”等地方时,都不禁为生于这一方热土上的海外乡亲心生感佩。

教化育人见侨心

泉州籍海外乡亲的捐赠,大约有70%用于兴办教育。

兴办教育是海外泉州人回报故土的一个传统。从20世纪初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的陈嘉庚,到黎明大学创始人梁披云,再到捐建170多座教学楼的吕振万,这个传统薪火相传了一个多世纪。

陈永栽同样注重教育,特别是海外新生代华人的华文教育。

早在1986年,他就开始资助菲律宾华人青年到泉州华侨大学留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菲律宾,他设立了“华教工读奖学金”,资助华校中文程度优良的中学毕业生,到菲律宾境内任何一间大学进修。此外,每年暑期他还资助华校华语教师来中国短期进修。

“孩子学中文,心中才有祖国。”陈永栽常常这么说。2001年以来,他每年用专机送几百名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到福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十几年来上万人受益,在两国间被传为美谈。

2011年,陈永栽向华侨大学捐赠5000万元,建造华文教育培训中心“陈延奎大楼”,成为迄今为止华侨大学建校史上单笔最大的个人捐资。建成后的陈延奎大楼总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名华裔青少年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

本部位于泉州的华侨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华侨”命名的国家部属高校。学校目前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生4627名,其中华侨华人生源占大多数。作为华侨华人华文教育的重要培训基地,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目前有境外生1275人,短期培训生每年2000人以上。而在2012年前的15年间,短期培训生总共才5000人。

中国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今天,与许多中国青少年热衷于学习英文、留学欧美形成对照的是,世界上有许多外国人正在奔赴中国学习中文。面对这样的新变化,但凡有机会,陈永栽就会提醒华裔青年学生,要多学中文,多了解中华文化,将来在职场或商场上才会拥有更多机遇。

新生华裔聚侨缘

李伟汉就是把握住了这个机遇的一位华裔青年。

这位出生于1994年的小伙子,有个寄托了殷切希望的名字“伟汉”。“奶奶取的名字。她希望我成为一个伟大的男子汉,也希望我记住伟大的汉族。”李伟汉告诉记者。

李伟汉出生时,他的家族从广东新会、福建泉州迁往印尼已经60多年。即使离开故土已过一个甲子,老一辈华人仍然希望子孙能记住自己身体里流淌的华夏血脉。

小时候,李伟汉只会听说闽南话,不会说普通话。直到18岁,他才开始有意识地学。至于学普通话干什么有什么用,李伟汉不知道也没想过。

改变是从2016年开始的。李伟汉从印尼来到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就读华文教育本科专业。在中国度过的几年时光,首先改变的是他对中国的认知。以往,他接受到的关于中国的讯息,要么是落后,要么是不安全,来了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这几年每次放假回印尼,他都会和家人朋友分享在中国的故事,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实的中国”,什么是“新四大发明”,什么是“一带一路”。去年,他跟随华文学院的“华文星火”实践团,回到印尼巴厘岛进行短期教学。这个活动主张让华侨华人留学生返回住在国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通过实践,李伟汉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毕业后我想继续攻读研究生,然后回印尼当一名华文教师。印尼的华文教师现在供不应求,我想我有这个优势去做好这份工作。”

奔向未来圆侨梦

像李伟汉一样,新生代华人与中国、与祖籍地产生的联系,更多的不再是离开与思念,而是机会与共赢。

30多年前,陈永栽似乎就预见了这一天。他大力推动华文教育,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种远见卓识。

“有人说,新生代华侨华人和他们的父辈祖辈相比,与祖籍国和家乡的联系变得薄弱了。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海外华侨华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祖国的发展联系得这么紧密。”华侨大学前校长、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贾益民表示。在他看来,进入新历史时期的中国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如“两个一百年”目标、“一带一路’建设,恰恰为新生代华侨华人提供了无限机遇、广阔天地以及美好的前景。

长期与海外乡亲保持密切联络的老侨乡泉州,也敏锐察觉到新时代带来的深刻变化,并迅速调整为侨服务理念。怎么调整?就是要向海外华侨华人讲清楚未来的前景,讲清楚他们的优势,讲清楚大家的共赢。

2010年,泉州成立了“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目前已有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位泉籍新生代华裔加入。成立以来,联谊会为促进合作共赢,先后举办了多场高峰论坛和投资讲座,组团10余次赴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柬埔寨、阿联酋等国宣介,促成多个合作项目落地。“我们将全力打造最优的投资环境,让大家可以在这里投资创业,不仅有鲜花和掌声,还有利润和前景。”2017年6月,泉州晋江市委统战部负责人如此向到访的菲律宾菲华各界联合会访问团介绍。

2017年,泉州市经济总量超过7500亿元,连续19年位居福建省首位。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晋江,也连续17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前10位,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想象1000多年前,董柳轩是怎么离开晋江逃到吕宋岛的,同样我们也难以想象60年前,陈永栽是经过了怎样的艰辛才抵达菲律宾。如今,位于泉州晋江的机场每周有42个航班往返马尼拉。密集的空中航线,搭载着更多年轻的面孔往返两地,步履不停。

上一篇新闻

东风浩荡好扬帆,风华正茂谱新篇

下一篇新闻

中国扩大开放跑出“加速度”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