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头号周刊#

有看过我前几篇文章,或者有一直听香港流行音乐的朋友,会发现,在80年代这一时期的乐坛已经跟许冠杰他们刚开始唱粤语歌的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情歌成为主流

在我之前分析的文章里面有说过,许冠杰之所以成为第1代歌神,除了他是粤语流行音乐的先行者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歌曲涉及范围宽泛,特别是针对社会民生大众问题的反映,让香港民众都能产生共鸣。例如第一首《铁塔凌云》讲的是在异国他乡的一种思乡情怀;《半斤八两》、《加价热潮》、《钱钱钱钱》等讲的是社会百态;还有《浪子心声》、《世事如棋》等讲的是人生道理。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同样的在这一时期的其他一些歌手所唱的歌,纯情歌类也不是很多的。例如那段时间播放的都是武侠剧比较多。所以主题曲基本上都是富有江湖侠义、家国民生等情怀,就算讲爱情也是比较婉转含蓄的。

但进入80年代开始,从十大中文金曲获奖名单里可以发现那些获奖歌曲基本上都是情歌为主。例如之前说到的歌手“三王一后”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讲男欢女爱的情歌为主。如陈百强的《眼泪为你流》、《偏偏喜欢你》;谭咏麟的《爱在深秋》、《爱的根源》、《爱情陷阱》;张国荣的《无心睡眠》、《Monica》;梅艳芳的《赤的疑惑》、《心债》等。其他歌手的情歌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为什么情歌会成为主流音乐呢?在下认为:随着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推移。现在听音乐的主流听众已经变了。

在许冠杰开始唱歌的70年代或者更早以前在庙街卖唱的带点儿童不宜的“口水歌”。主要听众都是市井的工薪阶层。听音乐主要也是他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活动而已。

但进入80年代后,香港的经济突飞猛进。很多香港的家庭生活都得到改善,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已经不用像以前那样小小年纪就要肩负帮忙养家糊口的责任,甚至要到工厂上班,而是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及空闲时间去玩乐。于是学生跟一些刚出来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便慢慢成为听粤语音乐的主流。

那么对于这时候的他们来说,国家大事太遥远了;工作的劳累艰辛,他们也体会不到。对他们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当然是恋爱大过天啊。那么听情歌,讲情话,看爱情片便是最大的潮流。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题外话:当时著名填词人卢国沾曾尝试发起“非情歌运动”。不过最终还是敌不过市场品位和商业原则而无疾而终。虽然卢大师搞这个运动像唐吉诃德一样倒在时代的风车下,但他的勇气还是值得肯定的。

偶像的诞生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这时候发展起来的不管是陈百强,张国荣还是谭咏麟。都是长得帅气、阳光、自信、有活力的富二代。正好代表80年代的香港经济腾飞的年青一代的那种自信、从容与活力(每个年代的年轻人的精气神是不一样的,对比我们当下也能体会到)。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张国荣,陈百强,钟保罗合演的《失业生》就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一个写照。

不知道有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让他们去唱许冠杰的那些“半斤八两”的歌,会不会觉得很别扭呢?或者又让他们去像郑少秋那样唱大侠的歌,感觉也是很奇怪的样子。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刚好上文讲到现在的主流听众都是学生跟一些刚出来工作的年轻人,而由谭咏麟等来代表唱出他们心中的情歌便再适合不过了。于是他们便成为了当时的顶流,偶像自此诞生,也是当时年轻人不自觉选出来代表他们的代表。

梅艳芳便是那时候的女孩子的“反叛”代表。

偶像之所以出现,除了他们自身的条件和唱片公司的推动以外,究竟也是时代的产物。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虽然说他们是偶像,但也是有实力的偶像派(还是偶像中的实力派,一样意思)。不然也不会红到今天,还有这么多人惦记着。

港日韩台的音乐交流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乐坛就已经跟日本韩国等音乐界作出深度交流。这不仅限于把日韩的歌曲改编成粤语歌这么简单。

经过一些网友的提醒,这里重申一遍。改编跟翻唱是两回事。在此借用网友点评,他的总结得好,我就不再赘述了。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刚刚提到的深度合作具体例子就有在1984年。香港的谭咏麟、日本歌手谷村新司和韩国歌王赵容弼共同创建PAX MUSICA,中文名为“音乐的和平世界”。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说是促进世界和平是有点过了,但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三地的音乐文化交流,这有助于让三地的音乐在欧美音乐的垄断之下闯出一片天地。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除了相互改编各自作品成本地语言版本以外,也有专门为香港歌手创作的作品,例如《讲不出再见》就是赵容弼为谭咏麟写的;《朋友》、《夏日寒风》本身就是芹泽广明,日本作曲家为谭咏麟操刀的作品;还有《似水流年》是日本大师喜多郎为梅艳芳创作的作品。

这里面这里面的深层原因也不复杂。我们读政治学经常会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又作用反映在文化上。”

在80年代经济腾飞的除了我们的香港以外,就还有另外的是三小龙(韩国、台湾、新加坡),还有当时就已经逐步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经济上去了,自然在文化上也要寻找话语权,输出音乐就是其中文化话语权的一个代表。

很多人只看到香港的乐坛在改编或者跟风他们的作品,却没有发现其实他们也有反向影响了日韩的潮流。谭咏麟,张国荣甚至张学友其实在日本韩国都有为数不少的粉丝。我相信那边的一些创作人也有改编或者翻唱他们的作品,但是我没有去查找数据来验证(资深乐迷有资料的话可以提供一下)。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常有人说“音乐无国界!”。我觉得对于很多喜欢听音乐的朋友来讲,就不用拘泥于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例如我很喜欢陈百强的两个作品,《今宵多珍重》和《一生何求》。前者是改编自30年代上海旧歌,我觉得是旧瓶装新酒,别有一番风味;后者则是改编自王杰的国语版《惦记着一些》,由潘伟源重新填的粤语歌词,更是唱尽了人生冷暖无奈。个人觉得都是对原作的一次升华(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创作型歌手的涌现

虽然说那时候有很多改编的歌曲。但本土的创作也是精品无数,甚至更多。有些人真的不能一竹竿打死一船人,以偏概全。

陈百强是出了名的创作型歌手就不说了,还有谭咏麟跟张国荣,其实是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的。例如谭咏麟自己作曲的《傲骨》、张国荣自己作曲的《沉默是金》等。

另外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一些一批创作型的歌手和组合,下面就再来简单介绍一下:

蔡国权,在我上一篇的文章里面有介绍过,主要作品《不装饰你的梦》;

伦永亮,自己唱的不多,大多是为他人作曲。代表作有为梅艳芳作的《烈焰红唇》、《孤单》,跟梅艳芳合作的《心仍是冷》;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周启生,代表作《躲藏的眼睛》、《浅草妖姬》、《天使魔鬼混合体》;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黄凯芹,有音乐诗人之称,发表作有《焚情》、《伤感的恋人》、《情深缘浅》、《情未了》等;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乐队有Raidas、达明一派、beyond和太极,都是自成一派的创作队伍。在上一篇文章有写(大家可以点击我主页浏览)。

前文未提及的乐队还有蓝战士,这个组合大家可能很陌生,但是里面的创一个成员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单立文(香港扮演西门庆的专业户)。代表作有《下雨天》、《蓝战士》等,后来解散了黄良升跟苏德华退居幕后,单立文则在幕前扮演西门庆,现在也活跃在TVB的一些电视剧里。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随《声生不息》热播,一起来了解香港乐坛发展之80年代篇(二)

其实这一时期的香港乐坛商业运行机制已经非常成熟,创作的人才也是数不胜数。

——————————————————

还没看之前的文章的朋友可点我主页浏览,后续会继续更新90年代乐坛发展,有兴趣的朋友记得点关注,评论区留言点赞,如有错漏,欢迎资深乐迷指正。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告知删除。

本文原创,请勿不请自来抄袭搬运,如有发现侵权必究!

上一篇新闻

盘点那些年的亚洲小姐,你又认识几个?

下一篇新闻

在香港读书,这5大书店不得不逛,你pick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