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北漂”李英豪:我是生逢其时的香港创业人

文|大晨 孔灵

2011年成立至今,主打移动POS机的钱方QFPay已累计融资5亿多人民币,成为全球领先的移动支付专家。

而随着近期粤港澳大湾区持续走热,钱方的创始人,中欧创业营校友,来自香港的李英豪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位媒体口中的IBM前高管、香港“北漂”明星,每每提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却很谦虚,总是爱把“幸运”挂在嘴边——

生长于香港,有幸成为全球首批互联网用户;去美国做交换生,有幸聆听比尔·盖茨演讲埋下创业种子;金融危机后被派去北京,有幸遇见中关村的创业沃土……

但与其说李英豪是因为幸运成就了钱方在移动支付领域的领先地位,不如说,他是“越努力越幸运”的典范。在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在那些今天看来“幸运选择”的背后,是这位80后工科男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积累。

那些巧合的“预准备”

1994年,注定是被载入中国互联网史的一年。这一年的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学示范网络工程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标志着中国大陆首次全面接入互联网。

也是在同一年,8月的暑期,尚在读小学的李英豪第一次使用互联网,比随后去美国时“触网”的马云还早了两个月。

某种程度上说,李英豪的互联网“起步”不仅比杭州的马总更早,甚至要更好——彼时的香港已连入互联网3年,网络生态远比内地成熟。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英豪很早就对互联网产生浓厚兴趣。2002年,他如愿考入香港中文大学,进入了时任校长、光纤之父高锟创立的信息工程系学习。

大学四年,李英豪除了本专业,还同时辅修了市场营销和广告学两个副专业。今天回头看,他把这三个专业解读为同一个事情的三个维度:

市场营销是如何将产品信息传递给顾客,广告是怎么包装产品信息,信息工程则是通过数码化把信息从传统媒体硬广转换成受众更大的互联网内容。

他因此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奇妙的巧合。比如他后来做的刷卡器项目,无论是用音频线连接手机,还是用蓝牙连接,本质上也是将信息从一个介质传输到另一个介质,与当年的专业可谓一脉相承。

走上创业路“都是缘”

李英豪出身潮汕家庭,从祖辈开始就长于创业。他的爷爷在香港创立银行,往前推六代,是在潮州开砂糖店的糖商。外公也早年从商,一直从事和新疆的贸易。

家族传统熏陶下,不仅是李英豪,他的妹妹李颖英后来也做起了KOL“微网红”创业。而除了家庭影响,李英豪在提到自己为何想创业时,总会提到两个关键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大学时去美国交换,聆听了比尔·盖茨的演讲。在了解盖茨的人生故事后,李英豪整个人都被点燃了,“当时就是觉得,我也想走这样的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世界,我想创业。”

但可惜的是,当时香港的创业氛围几为零,科技创新概念远未普及,人们关于创业的理解更多还是开个餐厅、开个咖啡馆。

由于缺乏创业土壤,2006年毕业之际,李英豪选择先去恒生银行“打工”,从中小企业贷款经理做起,了解真实的商业世界。而这段不长的工作经历也帮助他形成了一个重要判断:来料加工制造业的最佳进场时间已经过去,要创业,必须找到新风口。

基于这一判断,李英豪很快跳槽去了老牌科技企业IBM。在IBM做咨询的第三年,他迎来了创业路上第二个重要节点。

2009年,金融危机几乎导致IBM香港全线业务被砍,与此同时,内地实施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创造了大量项目,李英豪主动向公司请缨,前往北京工作。

在北京,浓厚的互联网创业氛围成为李英豪调岗的最大收获。一到周末,他就跑去中关村参加各种创业沙龙,互联网的、科技的,不仅大咖云集,还全都免费。

“我就像哈利·波特进入魔法世界,见识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李英豪说。

也是在中关村的魔法世界里,李英豪结识了后来创立钱方的合伙人。没多久,他便从IBM辞职,正式踏上自己一直向往的创业之路。

两次失败后“入对行”

尽管终于迎来了在中关村的创业开局,在2011年创立钱方前,勇敢“下海”的李英豪也毫不意外地经历了2次创业失败。

他的第一个项目是利用iPhone进入香港和内地的3年时间差,做APP开发转包业务。但一年下来,作为中间商却没挣到什么差价,这让李英豪感觉是在变相打工,也意识到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

第二个项目是copy当时美国很火的“签到”概念,他们做了一个能让用户在微博上晒定位的项目。但做虽做了,李英豪却不怎么满意,“中国人不像美国人那么无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签到’撑不起一项持久事业。”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的竞争对手投资人找上门,询问团队有没有意愿做中国版的QPOS——用刷卡器加手机组成一台移动POS机,让小商户也能刷卡。

投资人的话点醒了李英豪,他发现中国的小商户比美国还多十倍,而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安装了POS机,也不像香港一般四处能刷八达通,说到底,内地消费者还没养成电子支付习惯,这无疑是一片巨大的空白市场。

于是,在95%的商户只支持现金的2011年,李英豪一头扎进了移动支付市场。一年后,拿着50万的启动资金,李英豪搞定了和银联打通的整套技术,在2012年9月发布了全球第一台无线连手机的密码刷卡器。

从2012年到2015年,通过将POS机成本从2000元降到200元,李英豪的QFPay为小型商户提供了低成本的电子收付方案,很快覆盖了300多个城市、200多个行业。

这些前期积累使得钱方成为移动支付界的前辈,也为李英豪后来与支付宝、微信等“手机钱包”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尽管很多人会误以为钱方与后者是竞争对手,但事实上,他们分属移动支付的前端与后端,大家保持非常友好的合作关系,钱方也是这些巨头最早的战略合作伙伴。

“对商家来说,他不关心钱会进入哪个钱包,他关心的是能否顺利完成交易”,而钱方所做的,就是扎根支付的受理端,提供从移动刷卡器到二维码扫码枪的智能硬件。

在细分赛道上,李英豪深耕多年,如鱼得水,包括支付宝、微信在内的37个国内外“钱包”公司与钱方达成了合作。他并不惧怕钱包端会向下游延伸发起冲击,“越大的巨头越懂得生态圈,我们的蝇头小利他们看不上。”

一个更直观说明问题的例子是,当香港出现第一家使用支付宝的商户时,港媒热议香港是不是落后于内地了,于是李英豪一回去便和支付宝、微信讨论,“你们要不要出海?”带着巨头们的肯定答复,钱方也随之开启海外扩军的新篇章。

放眼全球的战略规划

作为香港人,李英豪一直认为自己与内地有妙不可言的缘分。他的生日是7月1日,恰与香港回归日一致。2006年,他从港中大毕业,2010年在北京创业,2015年,他又带着创业项目从内地回到香港,打响QFPay出海的第一枪。

用他的话说,以华为战略为借鉴,他们利用内地庞大的市场打磨产品,获取了向其他市场输出的优势。

但尽管李英豪对自己深耕的产品自信满满,对熟悉的香港市场自信满满,公司进入香港的头半年只能用惨烈形容——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6个月只有100万交易额,按照1%的抽点,总共才赚了1万块。

好在很快他就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营销策略。基于香港的实际消费情况,他放弃了以中小商户为主的内地打法,转攻国际连锁品牌,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时至今日,QFPay在香港的月交易额已经超过10个亿。

汲取在香港市场的经验,李英豪也制定了公司“走出去”的本地化策略——出海前,必须把当地的文化、法律、产品各种东西先搞明白,并且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寻求本地的合作伙伴甚至是本地化股东。

具体来说,一是跟当地的技术机构合作,成为他们的系统输出方,二是跟当地的银行合作,为当地银行的移动支付提供技术支持。这不仅解决了营销打法经常“水土不服”的问题,也更容易获得所在国金融系统的信任。

凭借本地化策略和“一带一路”的东风,QFPay沿着中国政府投资和中国游客的足迹一路拓展,海外业务已覆盖包括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柬埔寨、泰国、老挝,阿联酋等在内的多个市场。

而随着公司在海内外的成长,作为掌舵人的李英豪也开始更频繁地审视公司的整体战略。专注移动支付8年,他庆幸自己做到了细分赛道的很多个第一,但也并不满足只做好了支付本身——除了支付,本可以还做到很多事情。

这并不是说要盲目拓展业务线,事实上,在经过几次弯路后,李英豪越来越清楚,竞争越大专业性要求越高,“你融了多少钱,一摊薄就不是钱了,不管是10亿还是100亿”。

就像麦当劳不会自己做可乐,但会不断推出汉堡新品一样,李英豪如今思考最多的,不是涉足不熟悉的产品线,而是如何未雨绸缪,让有生命周期的产品软着陆,不要断崖似掉落,而是在慢慢掉的同时,有其他产品慢慢起飞去接替它。

回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自己琢磨,更需要不断学习。为了更敏锐的把握市场趋势、了解最新的商业知识,2016年,李英豪自己报名了第三期中欧创业营,一边读书一边建立人脉,在课程和同学的帮助下拓展了不少思路。

他越来越意识到,移动支付正面临关键转型期,从方式来看,以前是刷银行卡,现在是扫二维码和人脸识别,未来会不断发展到无感支付。

从内容来看,以前是纯粹的付,现在是带有广告营销的综合应用,未来则将走向大数据化。比如一家店,可以凭借移动支付的数据证明自己经营良好,从而获得无抵押贷款。利用支付数据,也可以建立商业预测系统,作出回头客比例低于35%-40%的店很可能黄掉的预判。

总之,创业的路上总是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和由此带来的机遇挑战。李英豪喜欢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形容创业过程:在一个创业的大海上飘着,船上总有一只可能把你吃掉的老虎——或是竞争对手,或是政策调整,“但你仍要相信,经历了各种挑战挫折,只要坚持,终有一天会上岸。”

上一篇新闻

苏州稻香村月饼新鲜上市 百年老字号铸造匠心品质

下一篇新闻

南京鬼事合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