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黄氏祠堂江夏堂 外观雄伟 祠堂连接海内外黄氏子孙
在厦门繁华的中山路片区,有一座古老的宫殿式建筑静窝路边,笑看厦门百来年的风云变幻,却鲜有人踏至。这座古建筑便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钦点武状元黄培松御赐建立的黄氏宗亲总祠堂,虽说是宗祠但它的前身却是清朝初年闽粤江浙四地的海关所在地。
江夏堂 厦门网讯 据海峡导报报道(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我们的根在这里。”厦门79岁的黄金火,指着身后一座103岁的祠堂说。老人嘴里的“根”,是一座祠堂,里面摆放着先人牌位。 尽管里面牌位上的先祖老人没见过,老人的父亲也没见过。但每年清明,老人和海内外的宗亲们都会在祠堂里,虔诚祭拜。他们知道,这是黄氏祖先,黄家的魂。 清明、祠堂、先祖。虔诚焚香祭拜的,不仅是一个姓氏的祖先。寻根问祖的,还有中华民族的文化。 清明将至,本报即日推出这组“清明·寻根”系列报道,探寻厦门百年祠堂背后的人事、流年,以及现在的生存状况。我们以期通过祠堂,寻找这座城市的人文脉络。
江夏堂旧影(闽海关遗址)
黄氏宗亲下南洋的出发地 黄金火嘴里黄氏宗亲的“根”,是江夏堂。 黄金火,厦门江夏堂黄氏宗亲会副秘书长。逢清明、中秋,他都会和其他黄氏宗亲一道,到厦门江夏堂寻根省亲。 江夏堂,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黄培松在1910年奉旨建造的宗祠,是黄氏广大宗亲“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被誉为“厦门最具艺术价值的老建筑”。
“早些年,厦门周边的很多黄氏农民,放下锄头、扔下扁担,到江夏堂赊船票下南洋。”黄金火说,当时人们下南洋得买船票,但只要姓黄的人过来,可以直接到江夏堂赊船票。 因此,通过江夏堂下南洋的宗亲非常多,许多人后来寻根,都寻到了这里。 在黄金火的印象中,宗亲寻根规模最大的一次有600多人前来,单单境外的黄氏宗亲就组了好几个团,几百人从菲律宾、吉隆坡、金门、台中跨海而来。
江夏堂
皇帝派监工指导祠堂建设 思明区钱炉灰埕2号、文安小学内,江夏堂就在这里。 隐藏在老城区里的百年祠堂,靠近了,便看出气派来。 坐南朝北,占地373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八椽,高12.5米,重檐歇山顶,抬梁砖石木结构。顶部中央设藻井,呈斗八形,以层层斗拱叠架而成。 细细看来,祖龛精雕细刻,全部以漆金装饰,底座为青石须弥座。 “因为江夏堂是清朝皇帝下旨兴建的,所以当时朝廷特派匠作前来监工和指导,建制规格相当高,是清代典型的宗祠建筑。”黄金火说。
“建于清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1918年竣工。”黄金火娓娓道来,说着这座祠堂的历史。 江夏堂原有建筑规模宏大,包括“紫云屏”、“宗贤堂”、“拜庭”、“祖祠”、“宗亲会馆”、“后花园”、“望海亭”和“江夏小学”,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其中,“江夏小学”于1949年解放后成为公立小学,后改名“文安小学”,沿用至今。历经百年沧桑,江夏堂现仅存祖祠和宗亲会馆两座建筑。
祠堂连接海内外黄氏子孙
早些年,江夏堂里,摆放了很多牌位,“破四旧”时被毁了。现在,统一摆放了一块黄氏历代祖先牌位。
这个祠堂,很不一般。2004年,被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先后被列为市级第二批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黄氏宗祠“江夏堂”正式动工修缮。这也是厦门首次对城市中的大型宗祠类建筑进行大规模维修。
它的不一般,不仅是建筑,还在于它的文脉、人脉。
黄氏宗亲,名人辈出,这座祠堂便连接了海内外的黄氏子孙。“从大范围来说,凡是姓黄的,都属于黄氏宗亲。在厦门的常住人口中,就有9万多名黄氏宗亲。”黄金火说。
最后一位武状元奉旨建祠堂
厦门海关1909年迁址,1年后南安武状元黄培松在那儿兴建江夏黄氏宗祠。
“黄培松选择旧海关地建祠堂也是有两大前提的,虽然他是皇帝钦点的武状元但建祠堂也非一帆风顺的。”黄千忠说。
当时的海关归户部衙管辖,又因闽海关所在地为黄姓族人的聚集地,一度闽海关被称为“户部黄”。厦门的文史专家郭坤聪老人也证实了这点,早年今老虎城一带人多姓黄。光绪六年(1880年),黄培松荣中庚辰科武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钦点状元及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钦赐建状元府和江夏黄氏宗祠各一座。宗祠依制应建在状元祖籍地泉永海防兵备道辖区内,但道辕建在厦门,由此产生了道府的泉厦之争,宗祠日久未能定址。
黄千忠老人说,那时,厦门作为清朝华侨进出国的中心港及其过渡台湾的出发点,华侨出洋归国前后都要在厦门找一个歇脚点,以便办理手续等待船期,避开“出洋问讯处”和“保商局”的盘剥。海外黄氏宗亲一致认为,若在厦门设立一个江夏堂,可以实现上述目的,并及时把各侨居国的情况反映到国内。因为,海外黄氏宗亲一致敦请黄培松将钦赐的江夏堂建在厦门作为总堂,黄培松欣然答应。恰逢当时海关迁址,于是黄氏宗族人便出面赎回闽海关地皮,由多位黄氏宗亲共同出资,于1910年开始兴建江夏堂,由于工程浩大,8年后才竣工。竣工后,在新加坡的《振南报》上专门刊登了题为《厦门江夏堂黄氏大宗祠落成广告》的广告,告知海外黄姓人士。
黄千忠研究黄氏族谱数十年,他说黄氏族人素有漂洋过海,拓殖他乡的传统,而当时相当一批黄氏族人是从厦门这个口岸出发的,厦门的江夏堂在很多海外黄姓人士的观念里就是“家”。近年来,江夏堂虽然是危房了,但仍是海外黄氏华人寻根问祖的宝地。
黄氏祖先像
厦门大姓黄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现有的统计中,黄姓人口在全国各姓人口中排第七位,是厦门三大姓氏之一。 黄氏家族在厦门颇具影响力。比如黄奕住,这个名字,在厦门响当当,他是印尼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年轻时,他就出外谋生闯世界,直到1919年结束侨居印尼35年的生活及事业,返回厦门鼓浪屿定居。回厦后,他先后创办银行、建厦门市自来水公司、厦门电话公司,还积极从事厦门、鼓浪屿的房屋及市政建设。 还有黄仲训,“房地产大王”,他经营的房地产业遍布越、法、英、美、港、台等地,在厦门建造一座“瞰青别墅”及50多座楼房,还花费近百万元筑堤填海,称为“黄家渡”。在鼓浪屿,黄仲训也建有五六十幢房屋。
厦门网讯 据海峡导报报道“我们的根在这里。”厦门79岁的黄金火,指着身后一座103岁的祠堂说。老人嘴里的“根”,是一座祠堂,里面摆放着先人牌位。
尽管里面牌位上的先祖老人没见过,老人的父亲也没见过。但每年清明,老人和海内外的宗亲们都会在祠堂里,虔诚祭拜。他们知道,这是黄氏祖先,黄家的魂。
清明、祠堂、先祖。虔诚焚香祭拜的,不仅是一个姓氏的祖先。寻根问祖的,还有中华民族的文化。
清明将至,本报即日推出这组“清明·寻根”系列报道,探寻厦门百年祠堂背后的人事、流年,以及现在的生存状况。我们以期通过祠堂,寻找这座城市的人文脉络。
黄金火,厦门江夏堂黄氏宗亲会副秘书长。逢清明、中秋,他都会和其他黄氏宗亲一道,到厦门江夏堂寻根省亲。
江夏堂,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黄培松在1910年奉旨建造的宗祠,是黄氏广大宗亲“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被誉为“厦门最具艺术价值的老建筑”。
“早些年,厦门周边的很多黄氏农民,放下锄头、扔下扁担,到江夏堂赊船票下南洋。”黄金火说,当时人们下南洋得买船票,但只要姓黄的人过来,可以直接到江夏堂赊船票。
因此,通过江夏堂下南洋的宗亲非常多,许多人后来寻根,都寻到了这里。
在黄金火的印象中,宗亲寻根规模最大的一次有600多人前来,单单境外的黄氏宗亲就组了好几个团,几百人从菲律宾、吉隆坡、金门、台中跨海而来。
祠堂连接海内外黄氏子孙
早些年,江夏堂里,摆放了很多牌位,“破四旧”时被毁了。现在,统一摆放了一块黄氏历代祖先牌位。
这个祠堂,很不一般。2004年,被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先后被列为市级第二批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黄氏宗祠“江夏堂”正式动工修缮。这也是厦门首次对城市中的大型宗祠类建筑进行大规模维修。
它的不一般,不仅是建筑,还在于它的文脉、人脉。
黄氏宗亲,名人辈出,这座祠堂便连接了海内外的黄氏子孙。“从大范围来说,凡是姓黄的,都属于黄氏宗亲。在厦门的常住人口中,就有9万多名黄氏宗亲。”黄金火说。
厦门大姓
黄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现有的统计中,黄姓人口在全国各姓人口中排第七位,是厦门三大姓氏之一。
黄氏家族在厦门颇具影响力。比如黄奕住,这个名字,在厦门响当当,他是印尼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年轻时,他就出外谋生闯世界,直到1919年结束侨居印尼35年的生活及事业,返回厦门鼓浪屿定居。回厦后,他先后创办银行、建厦门市自来水公司、厦门电话公司,还积极从事厦门、鼓浪屿的房屋及市政建设。
还有黄仲训,“房地产大王”,他经营的房地产业遍布越、法、英、美、港、台等地,在厦门建造一座“瞰青别墅”及50多座楼房,还花费近百万元筑堤填海,称为“黄家渡”。在鼓浪屿,黄仲训也建有五六十幢房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