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8日 星期六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在《红楼梦》作曲王立平先生和《红楼梦》歌曲演唱者陈力女士的多方努力下,联系到了录音师徐伟胜先生,才有了今天这篇文稿,让喜欢87《红楼梦》和87《红楼梦》音乐的乐迷了解当年更多的录制过程。

——小北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87《红楼梦》原声碟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87《红楼梦》录音师徐伟胜: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中国剧院音响师/主录音工程师,1988年移居加拿大,曾任职加拿大国家广播公、CBCBroadcasting,现任Merging亚洲公司和Merging Fidelity 总裁。

*以下内容来自87《红楼梦》录音师徐伟胜

我是当年19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歌曲(以下简称《红楼梦》)的主录音师,因此有幸与王立平老师结缘,成为好友已有30余载。去年与王老师会面时,他以他的墨宝“高山流水”赠我,我也为能够成为王老师的“知音”感到实在荣幸!

我们清晰的回忆了30年前录音细节,那些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还有那录音母带由王老师以奇迹般的方式得以保存下来,这也许就是我们之间的“红楼奇缘”。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图1)左起:1987年,《人民日报》记者胡思升先生、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录音师徐伟胜先生

王立平老师不仅是一个作曲家,而且他是一个具备作词、书法、摄影等多方面才能的大师,他还是一个高级音响的“发烧友”。我在30年前就听他说过,那时我们还都年轻,在我眼里他充满了正能量,爱生活、爱祖国、爱未来。近年来我们再相聚时,他又多了一个情结“我们要为后人留些东西,要让红楼梦以音乐形式走向世界。”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图2)30年后,王立平先生赠送墨宝给徐伟胜先生

呕心沥血,精心制作、录制《红楼梦》歌曲

1987版《红楼梦》歌曲录音配唱是1987年1月1日大年初一清晨完成的,地点是在中国剧院(总政歌舞团)录音棚。1986年的除夕我们几个就是在录音棚度过的。陈力配唱的最后一首歌曲为《分骨肉》,“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牵念。”、“奴去也,莫牵连”这几句,从1986年的12月31日晚上,一直反复录唱,总有些不满意的地方,直到过了子夜到了1987年的元旦凌晨才录制完。

王老师对陈力开玩笑说:“这一哭从去年哭到今年,哭了一年才算哭成啊。”当王老师告诉她可以通过了的时候,陈力由于兴奋加疲劳,她竟突然失声,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到此时我们才完成了所有前期录音,东方已经破晓,漫天飘着大雪,到处是银装素裹的景象,瑞雪迎春到,一个好预兆!我们整个录音包括后期制作,白天黑夜的加班加点花了整整10个工作日。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图3)左起:迎春之一金莉莉、探春东方闻樱、音乐编辑郭融融、演唱者陈力

在我从事录音工作的生涯中,我感觉王立平老师是最善于合作的大师,这与他具备综合才能有关。录音师的功能就是最大程度理解音乐家的创作意图,才能有效地采用科技手段,完成录音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国内知名的作曲家中有“两王”,即王立平、王铭。作为录音师的我能与他们合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但是当我接受《红楼梦》歌曲录音任务时,却有些忐忑不安。因为听说王老师为《红楼梦》谱曲呕心沥血整整花了四年半的时间,到了最终录音阶段,他选择了我来担当录音师,是对我莫大的信任。

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深感荣幸,同时也感到责任之重大,兴奋之余,就是压力。是否能成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如何将王老师的总谱、乐队、演唱最终实施为一个能够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优秀录音作品?我有一种预感:王老师的红楼梦音乐将是一个大作。因此,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在录音过程要充分运用智慧,积极协调、配合,能提供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不能让录音质量丢分。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87《红楼梦》经典场面探春远嫁

你的耳畔是否响起那首催人泪下的《分骨肉》的旋律和歌词?

1986年的中国已经步入市场经济,当时中国剧院录音棚属于国内收费最高的一个棚,每小时为五百人民币。以一个编号的唱片/盒带①,按照60分钟节目计算,由于预算控制至多可花2-3天的录音棚时间。可想而知《红楼梦》录音如果由于预算问题,受到录音时间限制,仓促之余必定会留下很多遗憾!

这时我们得到了时任中国剧院主任,原总政歌舞团政委,车得载先生鼎力相助。他也非常喜爱王立平创作的红楼梦音乐,经常到录音棚来听我们录音。由于他的支持,为《红楼梦》录音大开绿灯,录音时并没有按小时积累算时间只是按天收费,所以没有把加班时间也算在内。每天只按八小时工作时间收费。

在刚放开市场经济的时代,能保证录音质量而舍弃创收,这个绿灯开的好!如果1987版《红楼梦》音乐的录音因为预算问题而大大压缩录音的时间,必然会因为时间仓促而留下诸多瑕疵和遗憾。正是因为录音时间相对充分,才留下了现在我们大家听到的被大家誉为经典的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全部歌曲的精彩录音。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图4)录音棚留影/左起:演唱者陈力、录音师徐伟胜、作曲家王立平和音乐编辑郭融融

在进入正式录音棚前,我主动要求与王老师面谈,目的包括分析乐谱、理解他的创作思维、主题思想,以便确定日后的录音工艺。我归纳王老师当时阐述了以下两个要点:

1)在红楼梦音乐配器方面,他采用了中西乐器混合配器,以往配器往往是西洋乐器为主,中乐器仅作为特色乐器,而在红楼梦歌曲的配器中,民族乐器非常重要,经常处于主体的地位,而又要与西洋乐器非常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为了做到这一点,全部胡琴都改为丝线,有时还要更改定弦的音高。希望达到中西乐器相互抗衡、交织的音响效果,使得民族乐器不再仅仅是点缀。

2)他的理解:林黛玉表面上看似一个弱女子,实际上她是众多红楼女子中最聪明的一个,对严酷的现实生活看的最透彻、最明白,因而她内心的痛苦也是最大、最深的。

《葬花吟》以全新的理解一改与过去全然不同的诠释,写成了一首‘天问’,着力表现在封建礼教压迫下一个弱小女子发出的悲鸣和呼号。这首歌曲其实是全剧的另一首主题歌,既是惆怅和感慨,更是抗争和反叛,王老师就是按着这个思维来谱写《葬花吟》的,与过去戏曲和其他以悲悲切切为基调表现葬花的各种作品形成了巨大反差。是非常有智慧的。

我记得王老师当时说,他不指望《红楼梦》歌曲能成为很容易上口的流行歌曲,因为红楼梦就是红楼梦,不能为了便于广大群众接受而降低红楼梦的高度、改变红楼梦的深度。关键在于一定要表现出红楼梦原著思想的精髓和艺术的魅力。这是音乐最要担当的责任。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87《红楼梦》之黛玉葬花

分析《红楼梦》歌曲音乐,乐队编制既有西洋乐器,又有中乐器,属于原创音乐。如果采用“同期录音”工艺㈠,要求乐队和演唱发挥都在最佳状态,不能出错,否则在录音时,一人出现演奏或演唱错误,其他人都要重新录音。要成功录制10多首《红楼梦》这样的原创歌曲,没有长时间的排演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则考虑陈力是新手,在录音过程中不能让她有心理压力,过分疲劳。

我与王老师一起权衡各方的利弊关系,决定大胆采用“多声道分期分轨”录音工艺㈡。王老师谱曲的《红楼梦》实际上根本不符合分期录音工艺。分期录音通常要求乐曲有比较固定的速度,事先要创建一个节拍轨道,乐手们需要佩带耳机跟随节拍演奏,进行分期分组录音。

为了确定总谱中每一小节,每一拍子的速度,王老师花了一整天边哼边唱,通过节拍器计算出每一小节、每一拍的速度,事后,很惊讶地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小节,包括小节中的节拍速度是一样的。甚至经常在渐快、渐慢过程中每一拍的速度都各不相同,虽然是打点分期录音,完全听不出打点的痕迹,演唱自如而流畅,就如同实时录音,完全没有区别,这是一次没有先例的“分期录音”,这种录音方法也是王老师诸多细致周到的设想和安排之一。

王老师不仅仅是一个作曲家,而且擅长歌唱,他对《红楼梦》演唱中的虚实、拖腔、停顿、从哪里换气等细节都很注意,《红楼梦》歌曲是他专门为陈力“量身定做”的。总谱的速度是定出来了,这种千变万化不规则速度的节拍又如何实现呢?1986年日本Yamaha推出一款可编程鼓机RX-5,我记得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此类设备,而且我应该是当时北京最早掌握鼓机编程并用于乐队的人,利用这项新技术可以编辑出不规则速度的节拍,否则当时“多声道分期分轨”录音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但采用“多声道分期分轨”录音方式又碰到一个难题:即如果要求乐手佩带耳机,跟随不规则速度的节拍来演奏,这样的演奏会显得非常死板。

我知道王老师最早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由王老师跟随编程的速度与节拍,用电子琴演奏录制一个替代陈力演唱的参考轨是最合适的,有了主旋律参考轨和编程的节拍轨就好办了。可选择仅由乐队指挥佩带耳机跟随节拍,而乐队按照传统方式看着指挥演奏即可,然而再用电子琴演奏的参考轨来播放给指挥和乐队,寻找有歌手演唱的感觉,这样就解决了“分期分轨录音”工艺在艺术表现上死板的弊端。请大家有机会再仔细听1987版《红楼梦》,是否每一小节,小节中的每一拍速度都是不同的?能否体会到我们当年采用“分期分轨录音”工艺的用心良苦?

乐队正式进录音棚之前,我们至少花了一天时间计算总谱每一小节速度,我又继续通宵达旦编程供“分期录音”用的节拍轨,还有录制主旋律参考轨,加上给乐队指挥熟悉的时间。那几天的录音前期准备工作显得非常枯燥,尤其是用节拍机来卡每一小节的速度,一整天都是“哒、哒、哒、哒”单调的节拍机声,我用鼓机编程就更枯燥乏味了。通常选择“分期录音”工艺,创建节拍打点轨至多花1-2个小时即可完成,而《红楼梦》录音前期准备花费了几天时间。这的确超出了我以往工作经验,非常重要的是王老师始终没有质疑过我对录音工艺的选择,这增添了我信心。终于要正式进棚了,分组分期录制乐队工作开始。乐队以王老师的电影乐团为主,并挑选了首都各大乐队的首席加入。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时兴流行音乐,也是盒式磁带发行的鼎盛时期,通常乐手们在完成自己的录音工作后就会匆匆离去,或赶下一个录音棚录音。在录制《分骨肉》那天,录完弦乐器已经是后半夜两三点钟了,一如反常的是那些已完成任务的乐手们都不肯离开,他们被王老师的精彩配器所吸引,也一再要求重新播放并不包含主旋律的由弦乐队演奏的丰满而动情的副旋律段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模仿港台音乐为时髦的时候,《红楼梦》这样的旋律在那个年代很难听到。在我担任录音师的生涯中,上述录音棚的场景至今让我感动和难忘,《红楼梦》录音在半成品阶段已经被乐队和圈内的艺术家们关注了。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图5)30年前,陈力女士在录音棚录音

《红楼梦》采用“分期录音”工艺,有众多的优势,录音后期制作对于音乐整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非常大的影响,也是一个艺术再度创作的过程。我设定的目标是:争取让听众很难听出录音有后期制作的痕迹,中西乐队要融合,立体声解析度要有层次和纵深感,我将主唱,作为一种乐器来理解:人声是一种最美妙的乐器,将它融合在大乐队中,主唱的声音既要清晰、有宽度、深度,但声强不压过乐队。为了让二胡音色与小提琴融合,王老师还特别建议将二胡钢丝弦改用丝线,避免二胡音色过分突出。现在,我们可以感觉《葬花吟》、《分骨肉》中的二胡群与西洋弦乐之间的缠绵、纠结的音响效果。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王老师还提出了许多具体而细致的要求,我会仔细聆听他的创作意图,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技术解决方案以满足王老师要求,不但按时完成了任务,更受到了王立平老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的忘年交直延绵不断到三十年后的今天。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87《红楼梦》经典场面之晴雯撕扇

《红楼梦》录音乐队编制并不大,为了获得大乐队的效果,我是采用了乐队多次录音叠加的方法。而声音在物理上的表述属于矢量,当多种声音叠加的时候,处理不好会产生相位失真,声音变得模糊,层次不清,这在“分期分轨录音”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原本《晴雯歌》是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女生合唱来完成,合唱队在进棚前已经排练过多次了,但试录后的效果并不理想。怎么办呢?我记得当时我问了陈力,她能否唱《晴雯歌》?她说会!于是我提出了大胆建议,可由陈力多次演唱,叠加成合唱效果,王老师也欣然同意。我们试录开始了,陈力唱得很好,开始叠唱,但是发现陈力演唱的第一遍,第二遍,一共唱了七遍,经过叠加后只感觉音量的增加,几乎没有合唱的效果,因为陈力的唱法基本上属于中国民歌唱法,没有颤音,谐波相对少,简单的叠加很难形成合唱效果。最终我通过布话筒技术,拾取了陈力演唱的直达声和反射声,再通过不同的延时和混响量的后期处理,创建很多虚拟轨道,模拟出有合唱队的效果,可基本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合唱效果。陈力在录音棚照片。(参见照片5:1986年陈力在中国剧院录音棚配唱)现在看来,王老师当年为了找到最合适演唱《红楼梦》歌曲的人,居然花了三年多时间,专门定向培养业余歌手陈力,今天看来绝对是上上策。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87《红楼梦》之探春远嫁

《红楼梦》采用的是“分期录音”工艺,但分期录音不容易再现音乐空间感和交响感。我扬长避短,在话筒制式、话筒分布以及前期录音方法上,更多采用的是“同期录音”方法,在布置话筒时,我特别注意泛音的拾取。分析陈力的演唱属于民歌唱法,相对西洋唱法泛音少,高音容易炸,为了使她的声音含有磁实感,保持厚度,以球形包络融合在乐队中,适当的应用了声音激励器增加其泛音,在混响器输入端加设压限器,为避免高音过载。在拾录陈力的独唱时,我采用了三组话筒,占用7个音频轨道,而模拟多声轨录音机最多只有24个轨道,其中自动码要占用2轨,节拍打点和主旋律参考轨各占1轨,实际可用轨道仅有20轨,我设计的《红楼梦》录音工艺需要60轨以上,因此在录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缩混和并轨,模拟磁带缩混和并轨后是不能逆转的,这需要考验录音师的技术与艺术水平。在前期《红楼梦》录音时,我虽有把握,但是在缩混和并轨过程中,记得我还是紧张得双手冒汗。反观如今,已有了非线性数字化音频工作站,这为录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可以支持多达几百个音频轨道,就不再需要并轨的过程了,而且万一出错是可以及时恢复的,数字化时代为录音提供了便利。

立体声音乐是通过左、右两个音箱重放,两个音箱可以理解成两维空间中的两个点声源拉成的一条直线,而音乐5.1环绕声重放可以理解成两维空间中5只音箱组成的一个面。立体声音乐录音不难再现立体声的左右感觉,但要展现舞台纵深感会比5.1录音难度相对大得多。要通过两只音箱立体声重放再现纵深感,这需要了解人耳听觉功能,包括听音心理学等。人耳辨别声音的远近、方向定位是靠双耳接收音频的时差产生,如果仅用一只耳朵听音你只能辨别音量的大小,并没有方向感。人耳容易辨别高音乐器的方位和远近,但辨别低音乐器方向性和距离感相对比较弱。人耳辨别声音的相对强弱可通过音量对比,如果一段音乐持续大音量,耳朵很快就疲劳,不再感觉很响了,一声惊雷会让我们感受巨响;要体现乐队的纵深感也可通过乐器的合理分布,获得声像有前后距离,甚至上下的空间感。我们知道低频乐器方向性差,单靠低频乐器来扩展层次会比较困难,因此在前期录音和后期制作时都需要合理分布人声和各乐器的声像定位。我将上述归纳的有关对声音的理解,全部应用在《红楼梦》的前期和后期录音中了,这也是我几十年来从事现场扩声、录音工作中自己对声音的理解和感悟!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红楼梦》单是前期录音就花了整整十天时间,之后又花了几天时间进行缩混。最后一首合成的是《葬花吟》,这首作品场面宏大,有独唱,还有合唱,经过多次组合并轨,合成缩混工作整整花了一天时间,多天的录音我们就要收工了。记得收工前,王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对此次录音非常满意,录音后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他怕我不理解又解释说:“你知道录音作品比我想象的要好,这个评价意味着什么?过去每次录音总有遗憾,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能做到比想象的效果还好,实际上太难了!”王老师还特别让我在他《红楼梦录音总谱》上签名留念。对我来说,能参与王老师倾其所能、呕心沥血创作的大作的录制工作,并能得到王老师如此高的评价,实在荣幸!我们合作非常愉快,《红楼梦》旋律让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痴迷。我当时全力以赴也是尽了自己的技术所能,包括感情投入, 衷心祝王老师创作的《红楼梦》音乐成功!

《注解》:

录音工艺通常有同期录音㈠和分期录音㈡两种,而同期录音又细可分《立体声同期录音》和《多声道同期分轨录音》。多声道同期分轨录音可以允许适当的后期处理,其它类似《立体声同期录音》的工艺。

㈠同期录音

同期录音工艺属于古典录音方式,演唱者和乐队的所有组成部分集中在同一个场地一起,跟随指挥演奏音乐作品。要求乐队和演唱发挥都在最佳状态,不能出错。否则,在录音时,一人出现演奏或演唱错误,其他人都要重新录音。理论上说同期录音声音是最自然的,比较适合录制整体感、融合感要求强的古典音乐,但对演奏、演唱,以及录音场地的建筑声学有相当高的要求。同期录音工艺允许剪辑,挑选出好的录音片段加以编辑整合,而后期处理手段非常有限。

㈡分期录音

分期录音一般为“多声道分期分轨录音”,即在不同的时间里把声源信号记录在多轨磁带,也就是说乐队乐器/演唱可分组、分期录在不同的音频轨道上,最后由歌手配唱,然后通过后期制作,将多声道不是同一时间、空间录制的分轨素材,缩混生成为立体声母带,其主要优点是可以在录音后期制作过程中有大量的人工干预,包括允许调整每个单独轨道的音色、音量、声像、动态等艺术加工处理,有较大的灵活性,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较强,同时需要录音师具备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分期录音其弊端是缺乏乐器与乐器之间,乐队与演唱之间的配合,很难再现音乐空间感,交响融合感。通常多声道分期分轨录音工艺并不适合古典音乐,比较适合流行音乐。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歌曲母带版的保存和重见天日


保存1987年版《红楼梦》歌曲母带想法的缘起。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歌曲录音采用的是模拟设备,上世纪80年代模拟录音设备的发展基本上到了一个顶峰,之后才进入音频数字化时代。1987版《红楼梦》歌曲通过盒式带形式大量发行,那时国内还没有激光唱片CD④加工能力。据唱片收藏圈报道,中国大陆最早的激光唱片CD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据王立平先生回忆1987年中国电影出版社违反了与王立平先生事先达成的只授权该出版社在国内发行87版红楼梦音乐磁带的协议,背后以极低的2000元美金加上为该社相关一行人提供出访新加坡的食、宿、国际旅费为代价,将版权转让给了新加坡爱销私人机构,出版了中国首张CD——87版电视剧《红楼梦》原声碟,爱销编号7701,由日本天龙制压光盘,在新加坡发行,后来又在香港再版过!几年后王立平先生在国外发现了这张红楼梦光碟,追问中国电影出版社,他们承认此事作法‘非常不妥当’并正式道歉,还按当时的汇率返还了相当2000美元的人民币。同时将87版红楼梦歌曲立体声母带交还给王立平先生,终止授权协议,中国电影出版社不再发行该作品。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CD的声音质量要比盒式带好,但是与模拟开盘录音机1/4英寸,2轨,15IPS(标准母带)相比,声音的质量相差甚远。我当初为《红楼梦》录音设定的录音工艺时,考虑到要兼容《红楼梦》电视剧单声道播出,立体声盒带机播放,以及高端音响设备重放。我们在最终合成时,不断用录音棚大音箱与模拟电视机的小音箱对比试听,因为王老师也是一个音响“发烧友”,我们对声音评价有共同语言。

《红楼梦》开盘1/4英寸母带解析力高,信息量大。当有机会在录音棚重放时,我总被王老师创作的旋律,与陈力的演唱感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中国剧院录音棚。这让我意识到应该设法保存好《红楼梦》开盘母带,随着科技进步,将来会有更好的载体发行。长期保存磁带需要恒温、恒湿度,据统计一般很难超过20年。1988年我离开总政歌舞团赴加拿大时,作为我的录音作品资料,同时能代表中国音乐的作品,我选择拷贝了三套1/4英寸母带,

1)杨洪年指挥《中国少年儿童合唱团》;

2)刘廷禹作曲《中国芭蕾舞选曲》;

3)王立平作曲《红楼梦》。

1989年我加入加拿大CBC国家广播公司时,将上述磁带寄存在CBC广播公司的资料室。CBC的设备先进,使得我有机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将《红楼梦》1/4英寸模拟开盘带②先后采用DAT③数字音频磁带和通过刻录CD-R方式保存。我有机会对比模拟磁带、DAT以及CD的声音质量,经比较发现模拟磁带声音最好、DAT次之,CD最差。这使我明白了:数字化只是一个技术手段,为我们带来了便利,经模数转换的声音要无限接近模拟才能够达到“原汁原味”效果。而DAT, CD数字音频格式还无法接近模拟开盘录音机的声音质量。因此有必要继续保存好《红楼梦》模拟磁带,随着科技发展,期待将来有更科学的方式保存《红楼梦》磁带,可将红楼梦母版在录音棚的听音效果传至千家万户。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带着对声音的更高追求,为探索更好的数字音频格式,2000年我加入了瑞士Merging Technologies团队,世界上第一台商用DSD⑤/DXD数字格式Pyramix音频工作站就是出自该公司。DSD/DXD属于高解析数字音频格式,非常接近模拟音频的质量,如果能将《红楼梦》模拟磁带采用DSD格式数字化,这应该是理想的。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有机会采用DSD数字化格式将《红楼梦》模拟磁带得以永久保存,因为《红楼梦》模拟磁带已存放超过18年,开始脱磁脱胶。除了需要Pyramix DSD工作站,那时,还需要一台当年Studer A80模拟开盘录音机来完成抢救工作。2003年,好不容易在加拿大CBC广播公司几十台老旧Studer A80找到一台性能尚可的Studer A80,并邀请我老同事,资深录音师DonHarder 作为顾问。为了固定磁带磁粉脱落,开盘带先要用专用烤箱60度温度焙烤,经烤箱处理过的磁带会变得很脆,往往只能播放一次,要求录音机走带一次成功,磁带在播放的过程中有断裂的风险性。记得那次磁带抢救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录音机开始播放,我们听到的声音质量是CD无法比拟的,大家极其兴奋!但是磁带走带时多处发生断裂,特别是《葬花吟》这样重要的片段无法完整抢救,实在可惜!Don Harder是获得过多次格莱美奖的录音师,他说1987版《红楼梦》录音绝对属于模拟时代的录音精品,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音乐家和录音师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水准,虽然他听不懂唱词,但感觉旋律非常美。他也曾经录制过二胡,但《红楼梦》音乐中这么一大群二胡出现,与西洋弦乐器呼应,他还是第一次经历。

1987版《红楼梦》音乐已经成为中国音乐的经典,其中陈力的原唱是无可挑剔的。为后人永久保存好《红楼梦》母带,作为录音师的我责无旁贷。难道1987版《红楼梦》音乐母带要像《红楼梦》书籍,只能保留部分曹雪芹原著吗?2004年王立平老师告诉我,他的家里还保存着两盘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歌曲1/4英寸立体声母带,保存已近20年了,包括搬了2次家,磁带用塑料袋和泡沫塑料包着,放在床底下,始终夹在许多书的中间,既没有良好的恒温条件更没有定期倒带等保护措施,他始终没打开过,不知道会不会发生串磁、脱磁粉、断磁带等现象。但总算找到了一份当年的立体声母带,这可是好消息。我觉得老天也许会再次给我们机会!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图7)陈力女士和徐伟胜先生1997年合影于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广播总控室

为了避免磁带出口过海关扫描,我决定进口一台Pyramix工作站运至北京,选择这一次《红楼梦》母带转换成高解析DSD数字音频格式的抢救工作在北京进行。要完成模拟磁带数字化工作还需要找到一台已经停产多年的开盘录音机,校准这类录音机需要标准测试磁带,能懂得这种技术支持的工程师已经不多了,一定是“老法师”。

我们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找到一台Otari MX5050,中国唱片社找到一台Studar A80,后来选择由中国唱片总社原总工程师吴永健先生负责Studar A80开盘录音机的技术支持,著名的主任录音师李大康先生负责操作开盘录音机,通过Pyramix DSD/DXD音频工作站,Emmlabs模数/数模转换器实现红楼梦模拟磁带的数字化。

2004年的夏天,在中国唱片社石碑胡同录音棚。吴永健总工程师以他高超的技术,通宵达旦的工作恢复了中国唱片社仅有保存完好的一台Studar A80录音机,并换上他珍藏多年的新磁头,采用标准测试带校准了基准偏磁和频响曲线。那天准备工作一切就绪,王老师拿来了他所保存的磁带,被塑料泡沫包裹的塑料袋里的情况谁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大家的心情既兴奋、又不安、都紧张地期待打开包装的时刻,又迟迟不敢下手。想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万全之策,有的提出要不要先将磁带处理一下以防磁粉脱落。最后还是由王立平先生下决心拍板,什么都不做。打开土法包装土法存放的珍贵母带,大家紧张得心跳都加快了许多,一起围上前来观看,情况让人充满希望,一切正常。再查看磁带头,不硬、不脆,用点力拉也没有拉断,让大家更无比兴奋。李大康熟练地将磁带放置到精心维修过并刚换上崭新的精细调好角度的磁头的古董录音机上,同时打开最先进的Pyramix工作站,开始!顿时扬声器里传出了清晰而美妙的乐声、歌声,优美而动听,一点也没有串磁和抖动的声音,大家当即决定,只要磁粉不糊磁头影响声音,每一首过后都不停机地播放下去,一直到第一盘磁带的结束,一切顺利,完美之至。接着第二盘大家兴奋地忍不住鼓起掌来。当李大康从机器上拿下磁带,让我们最最惊讶的是居然一点都没有掉磁粉,如同当年的新磁带一样,这简直不可思议!正当大家以无比激动的心情互相击掌相贺,庆祝完美成功的时候,细心的王立平先生一脸严肃,声音不大的一句话震惊了现场所有的人,他说“我觉得好像少了一首歌。”这好像一桶冰水泼下来,浇得现场鸦雀无声,怎么会缺一首,又重放了一遍刚转下来的数字版,声音完美,技术质量极好,但确实是缺了一首,是《紫菱洲歌》。李大康先生又重新操纵机器最终还是找到了让大家悬心的这首歌,功德圆满,皆大欢喜。

1987版《红楼梦》母版抢救工作,DSD数字化大功告成!我和王立平先生在中国唱片公司的石碑胡同录音棚又听到了当年的母版,经DSD数字化转换的音响效果与模拟磁带非常非常接近。吴永健总工曾负责过中国唱片社老唱片抢救工作,他说1987版《红楼梦》模拟磁带能保留如此好纯属奇迹。至今,我依然保留了那天的工作照。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在此要特别感谢吴永健和李大康两位专家为抢救《红楼梦》磁带作出的贡献。王老师土法保存磁带方式,竟然比我以现代化方式存放在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最专业的磁带库里的还要好,这可以编入创作《红楼梦》音乐故事的一部分。我们携手共同努力让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典音乐《红楼梦》原声带重见天日,而且通过采用高解析DSD/DXD数字音频格式将它永久保留,奉献出了一份当年条件下人们从未听到过的最美音质的被当今广大公众公认为无法超越的87版《红楼梦》音乐经典的原汁原味的高质量版音乐光盘,是广大红楼梦迷和爱好者的幸运,是创作者王立平先生和我们这些合作者的幸运,如果还能继续流传下去,也会是后人的幸运。相比之下,其它中国音乐的经典作品恐怕就不会都有如此好运。

我在国外生活、工作将近30个年头。通过我的调查发现,西方人对中国音乐了解甚少,更多人认为京戏就是中国音乐,只有少数专业人士知道中国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协奏曲黄河》、《春节序曲》、《大海啊故乡》等,仅此而已!而著名的《茉莉花》实际上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编曲的。我曾经有机会将1987版《红楼梦》音乐介绍给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瑞士、挪威、英国等国的西方专业人士试听,他们普遍反映都相当好,称赞中国有如此好的音乐!他们虽然听不懂演唱的唱词,还有部分朋友不太习惯中国民歌唱法,但是他们能感受到王老师想表达的“满腔惆怅,无限感慨”音乐语汇,能判断这是描写爱情悲剧的,甚至能听出《红豆曲》中由王洁实演唱的男声角色是表现一个出生于大家庭,特别落魄的人。当我用专业系统播放《红楼梦》母版时,不少人会有旋律打动心灵时的强烈兴奋感,这些由专业人士的反馈说明:音乐无国界,王老师的《红楼梦》音乐成功之作。还有我的瑞士同事Dominique Brulhart,国际著名音频软件专家,Pyramix音频工作站总设计者,被《红楼梦》音乐的旋律吸引,又找来《红楼梦》法语版小说开始阅读。

音乐代表一个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世界在等待中国的声音。虽然近年来有马友友,朗朗等一批华人演奏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但是需要有更多的中国作品出现。王老师谱写的《红楼梦》音乐为后人筑起了一道艺术高墙。这些年,我与王老师见面时,我们之间更多的话题是如何将《红楼梦》经典旋律以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形式走向国际,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红楼梦》,了解中国文化。

30年前的《红楼梦》录音属于模拟立体声技术,如果我再有机会与王老师合作,现在可以采用3D全景声录音技术。那些曾经聆听过1987版《红楼梦》的国际录音专家都表示很有兴趣参与《红楼梦》新的录音计划,包括国际著名录音师挪威2L唱片公司Morten Lindberg先生,。Morten Lindberg先生比喻中国《红楼梦》类似英国《唐顿庄园》电视连续剧,他认为:“《红楼梦》音乐以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表现形式更容易让西方社会接受,到时候可以一起发行1987版《红楼梦》歌曲。”他还强调说:“凡是经过时代考验的经典音乐作品,不要轻易改动,这也包括乐队配器,能用现代科技DSD音频文件格式永久保存1987版《红楼梦》是最好的。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如何将模拟时代的宝贵音乐资料数字化也是各国音像资料馆和唱片公司的研究课题和当务之急。模拟音频数字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了解美国、加拿大、德国的国家音像资料馆当时并没有急于采用CD格式数字化模拟资料,显然专家们认为CD数字化格式不是长期保存模拟音频的理想格式。2014年我有机会在137th AES 年会上访问了我们Pyramix工作站的用户RobertFriedrich先生, 他认为DSD/DXD是理想的模拟转数字的音频格式。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图10)徐伟胜、Morten Lindberg,

2016年在德国慕尼黑赠送由王老师签名87版《红楼梦》CD限量版

此事,说来太具传奇色彩,有太多的不可思议,太多的怎么可能。但事情原本就是如此神奇。最奇怪的是王立平先生迫于无奈用最简陋的方法将母带放在书堆里,竟然比我将母带藏在专业磁带库里保存得更好。塑料袋、书堆真的更能恒温、恒湿吗?还是另有原因?没有人能说清楚。毕竟结果是明明白白,一边是完好如初,另一边却磁粉脱落、磁带脆断,完全不能还原。

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为了安全,是按顺序一气呵成不停机录到底的,怎么会中间缺了一首?如果没能及时发现,把国内外的专家再次聚在一起,再将诸多设备重新组合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只是为了试着再找一找,看能否找到,缺失的那首歌,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及时发现了问题,并顺利找到了,谢天谢地!可为什么失而复得?也没有人能说得明白。说不明白就说不明白吧,也许是曹雪芹在天之灵的护佑,也许就是天意,谁知道呢?不知道就不知道吧。在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三十周年的日子里,大家能听到三十年前没有几个人能听到的,最好音质的《红楼梦》歌曲,让王立平先生的奇思妙想和陈力天籁般的美妙歌声,长久地回响在我们和我们的后人的耳际,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一件奇事。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后记:

我的“红楼缘”是1986年参与《红楼梦》录音开始的,我的录音代表作品之一就是1987版《红楼梦》,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保存《红楼梦》模拟磁带,让我发现了数字格式DAT/CD的声音质量并没有模拟磁带好,从而使我确定了日后在音频领域研究的方向。回顾音频从模拟进入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中,先是模拟密纹LP黑胶唱片和模拟磁带被 CD 取代。然而 MP3 /苹果AAC网络流媒体格式的出现使得基于物理介质 CD 倾向于淘汰,音频的发展受到科技条件的限制,都以牺牲音频质量换取便利性和经济性,实际上人类始终在利弊关系上寻找一个平衡点。反观视频发展是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而进步,清晰度从标清、高清、2K、4K、8K、12K,便利性从物理介质DVD, 蓝光碟逐渐消失,到互连网流媒体在线播放。

我认为音频要跟上当代科技发展步伐,势在必行!当今的电脑技术,包括储存器与英特网带宽的性价比都今非昔比。音频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同时,可不必牺牲音频质量。近年来,高解析率音频High-Resolution audio⑥正在快速发展,消除录音-发行-还原的技术瓶颈,采用高解析率的数字音频格式,而非有损压缩音频格式通过网络云端直接送至千家万户的解决方案只是时间问题。随着网络带宽增加,可实现多通道3D全景声的现场音频实时传送。笔者近年来积极参与MergingNADAC的研发和推广就是为了实现,让更多的听众能享受到在录音棚试听母带录音的质量,体验接近在音乐厅聆听音乐的感受。

我和我的朋友,包括不少外国朋友都被王老师的《红楼梦》旋律所吸引,我们希望能架起东、西方的桥梁,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87《红楼梦》原声碟

“将中国经典《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这应该就是我的中国梦。”

上一篇新闻

澜湄职业教育合作实现新突破 已在老缅柬建成培训基地

下一篇新闻

宿州疾控紧急提示!这些人员请主动申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