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的成功密码


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的成功密码

新加坡鱼尾狮公园


该文章为《环球》杂志记者/蔡蜀亚为世界开发区研究院撰写(发自新加坡),并于《环球》杂志进行发表。


提到工业园区,很多人就会想到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区,它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早已成为全球工业园区竞相模仿学习的典范。作为新加坡经济的标志,裕廊工业区的发展,也反映出新加坡整体国情的特点,包括领导人治国理政的特色。


新加坡是城市型国家,各种自然资源都极度缺乏,危机感促使其决策者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从建国开始,每一届政府就在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工业发展方向,推出不同经济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管理和开发园区,包括及时提出相应对策更新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新加坡工业园区发展和产业升级大致以10年为一个周期,从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密集型工业园到80年代的专业型园区,再到90年代的高新技术科技园区等,共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每个阶段,由政府主导的工业园区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


产城融合著新篇

裕廊工业区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离市区约10公里,占地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1961年,新加坡政府决定在此建设工业区,1968年工业区的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管理局(JTC),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他各工业区,2001年,裕廊管理局进行改组,成立了现在的裕廊集团。


经过50余年的发展,裕廊工业区已形成完整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主导产业为石油化工、修造船、机械工程、现代物流等,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产中心之一。目前有超过100家全球大型石油、石化和特种化工企业在裕廊工业区设有工厂,包括壳牌、埃克森美孚、杜邦、巴斯夫等诸多世界级石油化工巨头,产业涵盖炼油、化工、仓储、物流等石化产业链各环节。


裕廊工业区的工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新加坡城市化过程的缩影。工业区规划秉持总体观和人文观,重视工业用地的合理利用,在科学规划园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居生活的各种需求,进行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发展成为配套体系齐全的工业基地和环境宜居的新型工业城镇。现在,这里已建成多层次工业区兼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园区工业基础设施和生活基础设施齐备,轻、重工业兼备,同时设有自贸区、公园等,形成了良好的产城融合。


经验良招


政府主导开发、科学规划、精准化产业定位、全球范围内集中招商、园区实行企业化运营管理等,都是促使裕廊工业区成功的经验良招,其中有几点尤其值得研究学习。


首先,采取政府垄断的开发运营模式,对工业园区的资金筹集、土地使用、招商引资等进行统一规划,可以快速以较低成本获取私人土地,保证园区项目快速启动并尽快达到规模经济,同时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并降低园区之间的竞争。


需要注意的是,JTC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机构,它实质上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及专业服务提供商,采用的是公司模式,通过投资于土地和设施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来获得收入。在裕廊园区的开发运营过程中,JTC不断调整管理体制,目标是通过对法定机构的调整,使其行为更加企业化和市场化。


2001年,JTC改组,成立裕廊集团,下设腾飞公司、裕廊国际、裕廊港三个全资子公司。其中,腾飞公司负责科学园、商业园、工业园等商务空间的开发和管理;裕廊国际负责咨询、规划设计及项目建设和管理;裕廊港口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8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运输关系,被评为“亚太区最佳货柜码头”。改组后,裕廊集团的经营运作更加企业化,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并在吸引、挽留和激励人才方面更具灵活性。


其次,工业区由一片荒芜之地,发展成为新加坡的工业核心。在园区发展中,裕廊工业区根据自身区位和资源禀赋特点,以及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机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先后实施了4次成功的产业转型,从初期的传统加工业,逐步转向发展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提升了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为本国工业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确立园区核心产业后,裕廊工业园会围绕核心产业进行深入拓展,并按照产业链进行合理延伸,不断增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实力,提高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从而保证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工业区取得成功的前提在于其规划科学合理,先导性强,且工业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与其规划保持一致。裕廊工业区通过产城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区域内员工的住房安家问题,为工业区吸引企业、吸引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区深知,“硬环境”是园区发展的基础,“软环境”则是保障园区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的关键。过去50年中,裕廊工业区一直保持旺盛的招商吸引力,与其施行“‘硬’先行、‘软’制胜,硬软环境建设并重”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为高效、迅速改善裕廊工业区发展的“硬环境”,新加坡政府在园区建设初始阶段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总长度100多公里的区内现代化公路网、发电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的裕廊电厂、裕廊港码头、自来水厂以及300多幢标准厂房等,为工业区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园区还兴建了学校、科学馆、商场、体育馆等各种社会服务配套设施,成功将生产、商务、生活、娱乐、休闲融为一体,充分满足园区内人才的多方位需求。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在统一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裕廊工业区更加注重管理体制和职能创新,积极为入园企业创造稳定、透明、低廉、高效、舒适的营商环境,而并非只是简单的“政策特区”。比如,制度安排方面,裕廊工业区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一的单一层次体制,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有效提高企业在办理投资许可、营业执照、城市规划与建设设计许可等事务方面的效率,并提高劳动力、税收、进出口报关服务等与政府相关的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


在服务方面,裕廊集团经常以登门拜访、年度聚会、客户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对园区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征求企业意见,通过不断调整管理架构,为入园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第四,工业区重视入园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由新加坡政府主导,建立了多个产业研发机构,通过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三者相互合作,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在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分别建立研究中心,加强研究机构和工业区之间的研究合作;引进各国不同领域的精英,融合不同思维方式激发创新,使工业区紧跟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升级新亮点


新加坡产业发展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升级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而随着中国制造业崛起等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新加坡的工业发展再次受到极大冲击,政府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快认识到,必须转变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探索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新增长点,那就是顺应当时科技发展潮流,将新加坡建设成“知识型产业枢纽”,通过提升制造业价值链,把制造业从下游的产品生产环节提升到研发和设计等上游环节。


为了更好地培育知识型产业,新加坡政府在2000年提出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活力社群概念,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打造综合产业平台,投资150亿新元(约合人民币734亿元),用15~20年时间在裕廊工业区中打造产业升级代表项目——“纬壹科技城”。


纬壹科技城从选址到布局规划,都显示出新加坡政府工作的深谋远虑和细致入微。纬壹科技城这个名字寓意新加坡处于北纬一度,此外在中文中“纬壹”和“唯一”读音相近,有一语双关的含义。该科技城与中央商务区和西部工业区的距离都在20分钟左右车程范围内,能很好地联系承接这两个区域的功能;科技城到机场和港口也都很便利,无论是公共、私人交通还是货物运输等都非常便利。而且,科技城毗邻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理工学院,国家教育部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就在项目区域范围内,人才资源优势显著。


纬壹科技城集住宅、商业中心、高等学府、研究机构、休闲体育设施等于一体,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字创意多媒体为三大主导产业,辅以商业娱乐与教育生活配套组合,同时预留远期拓展区。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商务办公区域包括:以生物科技为主的启奥城,以资讯通信为主的启汇城和以起步公司为主的纬壹科技城起步谷。


据了解,从2000年开始,新加坡政府以启奥园为产业平台,先后不惜重金邀请了一批国际知名生物科学家来启奥园设立自己的实验室,发展相关项目。目前全球30多家知名生物制药公司都将新加坡作为主要研发基地,来拓展各自在东南亚乃至亚洲地区的业务。


目前来看,裕廊工业区以及其中转型升级的代表品牌纬壹科技城,基本实现了当年的规划目标: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和优美社区氛围的创新产业新经济体,在一小片土地上打造未来无限的产业发展空间;创造宜人的硬件环境,催化科学研究技术社群,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新加坡充满活力的技术研发和休闲娱乐中心。


当然,也不能否认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纬壹科技城的开发进度太冗长。前后已经开发了20多年,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速度越来越快的情况下,这种慢速度可能会带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潜在风险。随着技术不断更新,纬壹科技城正面临一定程度的更新换代,如何将这些技术、设施、设备进行无缝衔接,是纬壹科技城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另外,纬壹科技城开发尚未完成,但其开发建设理念已被其他地区和国家所周知并纷纷借鉴,世界不同地区出现了类似于纬壹科技城的其他科技新城,如巴塞罗那22@区、阿联酋迪拜知识村、印度海德拉巴知识城市、丹麦哥本哈根边界的奥里桑德地区以及中国的张江科学城等,这无疑增加了纬壹科技城在全球范围内科技竞争力与人才吸引力上的竞争压力。

上一篇新闻

环氧丙烷:化工核心原料,高景气赛道加速爆发

下一篇新闻

傅向升分析石化行业运行情况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