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 · 资国寺
资国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郊东南桐城镇莲花峰上,距市约五公里,始建于唐咸通元年(公元首60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莲花峰顶宽阔平坦,山峦环拱,林壑幽美,形如莲瓣环抱。每逢董江朔涨潮,山影映现水面,酷似莲花。每当黎明东方泛白,远眺莲花峰,又似一朵浴水而出、蓓蕾初开、亭亭玉立于江波之上的碧莲,莲花峰因此得名。月朗风清之夜,又仿佛可以窥见蟾宫,故素有“莲花曙月”之雅称,正是“玉轮扎露湿团光,老兔寒蟾接桂陌”。后被推为“桐城八景”之一,为福鼎近郊一大景观。
资国寺为唐朝叶庞、叶宠兄弟所建,并施舍周围所有山场。开山祖师大全禅师,谨随师道,戒行清高,道风远播。鼎盛于宋朝,明朝中兴。清朝福钦老和尚之徒孙博忠上人为当山住持,又兼僧会司司长,戒行精严,道风大振,众赠匾曰:“法门领袖”,深得各方敬仰,上人圆寂三年,肉身不坏,移入棺。道行之深,可见一斑。
资国寺历来与名人高僧有缘,清朝宰相孙锵鸣为寺题咏“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状元王寿彭题联“清香满室佛入定,明月出海天为高”;近代高僧圆瑛老法师为寺题写“无法向人说,将心与汝安”。天台山耆宿谛闲老法师曾来寺讲经,弘扬圣教。
在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波澜起伏,兴废不一。资国寺古建筑群,雄伟壮观,工艺精湛。现有大雄宝殿和法堂均为明朝建造,清乾隆十八年重修。大雄宝殿占地220.4平方米,仿明木构,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覆莲花式柱础,寺内尚有宋香炉座两只,宣和七年(1125年)石斛一个,有“灵源洞”、“卧陀岩”、“谈经台”等刻字。宋井一口,元丰六年(1038年)碑刻一块。此外还有莲花台、石槽及千年铁树一棵。相传在兴盛的宋朝有九井、十三墩,可惜湮没已久,现有宋井系1987年在伽蓝殿后发现的,是宋朝政和二年所辟。
1983年被定为省开放寺院,圣训法师率领僧众重回祖庭,农禅并举,卓树道风,整顿名蓝,佛日重辉,历年被评为先进单位。1987年在龙华寺方丈明旸法师倡议和支持下重建天王殿,1991年新加坡广化寺学航法师赠送缅甸白玉释迦牟尼佛像一尊,1992年又向泰国陈晋环居士募来一尊工艺精湛的皇家释迦牟尼佛铜像,1992年创办“闽东佛学苑”,得到海内外佛教界人士的支持。1993年筹建藏经楼,在新加坡龙泉寺广平法师支持下,群策群力,共襄盛举。1994年监院贤志法师迎请缅甸白玉卧佛一尊。1995年秋藏经楼兴建落成,广平法师亲自主持佛像开光暨藏经楼落成典礼,盛况空前。
随着佛教文化的发展,前来资国寺朝圣、观光的游人逐年增多,资国寺的规模亦不断扩大,徵地总面积达一百三十多亩。在总体规划中,特划出60%的绿化园地,1996年获宁德地区“绿化先进单位”称号,近年来,资国寺为弘扬佛教文化,开设了佛学院、武术班、佛国书画院等机构,还成立了“圣训佛学教育基金委员会”,又特聘中国五环工程公司第四设计院(国家级园林设计院)对本寺还景进行详细设计。现在山门、放生池、伽蓝殿、客堂等部份建筑已付诸施工,在不久的将来, 要将资国寺建设成为集朝圣、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园林式寺院,以佛教文化为灵魂,以唐宋建筑为风貌,再现莲峰妙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