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6日 星期三

中国和印度的现状与未来:印度到底想要什么

中国对于印度的态度,或者说要求,其实更多的是一个“观念性的承诺”,并不实际,但印度对于中国的态度,却是明确的、实质性的,且应当让我们去警惕,即使中国满足了印度所有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后,印度依旧会倒向美国和日本。

这才是中印关系中最大的不平等。


中国和印度的现状与未来:印度到底想要什么

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古老复杂的国度。这就是印度。有人称他为“月亮之国”。又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

我对印度的印象,或者说,印度之外大部分人对印度的印象,其实都可以用成龙历险记中发生在印度的那一集来概括。盛产咖喱、神圣的牛在集市上悠闲自在地溜达、身负奇特力量的神职人员……这其实说明,全世界对于印度的态度都是一样的,这并不正常。

如果我们过滤掉传播媒介的局限性,再次反观印度在国际世界中的形象,会发现对于印度的吐槽,中国网友和美国网友并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对印度糟糕的种姓制度、令人震惊的环境现状以及居高不下的妇女强奸率而愤慨与调侃(尽管这话并不正确)。

印度的每一件事情都值得被谴责甚至苛责,但无论是在中国,或者是在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人们对于印度总是抱着惊人的宽容:仿佛所有政治不正确的事情,只要印度做出来了,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以我自己为例,印度任何新闻我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毕竟是在印度。

在印度,什么事情都能发生。


中国和印度的现状与未来:印度到底想要什么

印度——脆弱政治联邦上的文化统一

在《文明》中,有这样一句话:传统和仪式感是先人在适应当地自然与人文过程中沉淀的,必须不计成本地加以维护。吴哥窟曾经是一个伟大的文明,但现在爬满猴子。

日本的天皇制度、中国的居委会、英国的贵族……无不反应着这个道理。

印度也是如此。

印度既是由不同地区,同样也是以不合常规的方式拼凑在一起的传统的混合体,它从未能将这些相异的东西成功地完全融合为一体。除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之外,从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力量把整个南亚次大陆置入自己的统治之下,昨天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印度的历史,真正可以理清的人很少。

简单地说,印度的历史可以这么概括,大致上分为五个阶段:古文明时期、吠陀文化时期、列国及宗教改革时期、外力入侵时期(阿拉伯人、波斯人和近代英国人的入侵,使现今的印度文明与古代印度文明出现很多断层)和现代文明时期。

再详细一点呢?


中国和印度的现状与未来:印度到底想要什么

占印度主体的人种并非印度土著,而是来自其西面的雅利安人,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入主印度次大陆。之后他们经历了亚历山大东征,直到英国人来临之前,印度的老妈们依旧会用这位大帝的名字来恐吓哭闹的孩子们。

古老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笼罩在超古代文明的阴影中,且与当代的印度无关,我就暂且跳过,从印度的封建时代开始讲一下。

雅利安人在侵入印度河流域后,渐渐拓展到森林茂密的恒河流域。公元前800年时,雅利安人开始使用铁器,其扩张的步子也就随之大大加快。这时,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动也由畜牧业转向农业——恒河流域的季风气候则也比较适宜于栽种水稻。雅利安人在这里建立起了王国。

原先印度雅利安人像他们西方的亲族那样,由得到长老议会和部落大会认可的部落首领组织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恒河平原的部落让位于王国,旁遮普和喜马拉雅山山麓的部落让位于共和国。在这些早期国家中,恒河下游区的摩揭陀王国由于地处两条主要商路的交汇处,又控制着铁矿丰富的地区,因此它很快就强盛起来,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摩揭陀凭借自身的有利条件,后来成为孔雀帝国和笈多帝国形成时的基地。

公元前364—前324年统治摩揭陀王国的王朝,建立者为摩诃帕德摩▪难陀。该王朝统治时期摩揭陀统一了恒河流域地区,初步具备了帝国规模,同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虽然该王朝试图统一印度的进程被亚历山大东侵所打断,但是为其后孔雀王朝向印度河流域推进作好了准备。

公元前324年,他被自摩揭陀国新兴的孔雀王朝取代。

公元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撒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月护王)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人。随后,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定都华氏城。

旃陀罗笈多儿子宾头沙罗统治时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达阿拉伯海的广大领域。旃陀罗笈多孙子阿育王就是这强大王朝的继承者之一。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在位时国势强盛,统一了除印度半岛外的印度全境。

约在公元前187年(或公元前185),孔雀王朝末代国王布利哈德罗陀为其部将普士亚密多罗·巽伽所杀。

公元前185年,孔雀王朝灭亡,非常迅速。到约公元前180年,印度又回复到更常见的地区性独立王国的分治局面之中。

最稳定的反而是印度次大陆的南端地区,阿育王未曾征服的一些王国这时期仍然存在。

这一时期,月氏人、贵霜人等外族相继侵入北印度,但是都没能建立起巩固的统治。在南印度,畔地亚、哲罗、朱罗三国鼎立对峙。

上述历变,基本已经成为印度古代历史的一个模式。印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而印度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间以长期的分裂。

小城邦和村落的历史,使得印度缺少完整的历史叙事史,也造成了我们对印度历史了解的匮乏。直到现在,印度依旧有着众多民族,众多文字和语言。

这并不是说印度就没有统一。

印度有统一,但这是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印度文化强调的是忠于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这从种姓等级制度的地位高于任何政治制度这一点可以证实。也可以说,印度文明在一个范围里增进了统一的文化的同时又在另一个范围里破坏了政治统一。

这也是为什么,种姓制度在印度如此根深蒂固。【尽管三代世袭的纽约州州长也无非是另一种种姓制度】这是社会秩序的底盘。

必须要先理清了印度的古代史,才可以了解那些隐藏在外交政策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和印度的现状与未来:印度到底想要什么

大英帝国殖民的特例:二房东与奴隶

在古代文明之后,第二波重塑印度叙事观的,是英国。

殖民历史对印度外交烙下了深刻的印迹。与我们不同的是,印度与前宗主国的情感其实很复杂。一方面,印度感激大英帝国的努力,导致“在南亚次大陆形成一个核心区和一个周边区,核心区即独立后的印度,周边区即环绕印度四周的小国”,这样,印度在南亚形成了霸主的地位。请注意这个细节,我们能将印度称为南亚大老虎,印度有一个“大国梦”,是英国殖民的结果。正如此前我所讲的:印度本身并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治统一基石。

另一方面,从经济实力上而言,印度与英国的差距毫无疑问是在缩小,加上印度内在的自尊情节和被殖民的羞辱感,一方面印度还是在英联邦内玩,但另一方面又对英国的领头羊地位很不服。因此,在印度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中,最好的是德国,其次是法国,然后才是英国。印度和缅甸的关系也严重地受制于殖民历史的影响,因为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事实上是委托给了印度,印度就像是大英帝国的“二房东”,因此现在很多缅甸人对印度也有很复杂的情感。

作为殖民国,英国人对印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有过不同的认识。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印度被视为掠夺的目标和英国人发财的地方。19世纪末,印度被认为是英国在海外的财产——“皇冠上的宝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印度才被看成是大英帝国大世界格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后,反帝国主义的工党掌权,英国很快从印度撤出,同意让印度独立。

换句话说,印度对于英国而言,更像油田,而非战略要地。

在英国撤出的时候,英国给印度留下了一个遗产——这个遗产直接导致了印度与周边国家复杂的纠葛。近代国家之间的边界形成,完全受到殖民历史的影响。很多国家在被殖民之前是没有明确边界的,现在的国家边界基本上是殖民者划定的。

西方殖民者划分边界的依据不是民族、文化,而是依据所谓“科学”,就如同法国路易十四的“天然疆界”一样。

他们依据的理念是,国家之间的边界划定不应该对殖民者造成安全威胁,这样的边界划分才是科学、合理的。中印边界之所以存在争议,也是因为印度继承了前宗主国英国的思维方式,以所谓“科学”边界为准,主张大部分按照喜马拉雅山山脊来划分,个别地区则要出于保障印度“安全”而做出有利于印度的调整。

洞朗也好,以前的锡金也罢,印度都是出于这个考量的。从这个角度而言,硅谷聘用那么多印度裔做高管是有道理的:他们永远忠实地执行着最上层的人制定的宏观规划。

但印度的奇葩在于,他们在具体进行战略规划时,太过于天马行空以致于“脱缰”,在硅谷,体现在他们坑死了一家又一家科技巨头,在边境问题上,他们一次次用各种骚操作,在我们每一次将要忘记他们时,忽然跳将出来。


中国和印度的现状与未来:印度到底想要什么

印度的现代化:发展经济学的巅峰

在印度经济史上,1991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印度爆发了国际收支危机,政府财政赤字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5%,外汇储备仅有10亿美元,只够维持三个星期的进口支付。当时刚上台不久的拉奥政府不得不用黄金作抵押,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换回了2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下,这次危机也终于促使拉奥为首的国大党政府痛下决心,进行经济改革。当年的拉奥政府提出,印度经济需要走上更加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国有企业的两项核心的改革政策就是私有产业的放开以及对革来拉动经济增长,推进社会福利改革。


在时任财政部长、后任印度总理的曼莫汗·辛格主导下,印度政府开始全力推行举世瞩目的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特色的、被称之为四化的新经济政策。

与中国改革开放前期不同【中国的开放之路主要依靠FDI和出口。换句话说,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开放是高度对外依赖投资的开放,换句话说是为了开放而开放】印度选择了保守开放的道路,在逐渐吸引外来资本和发展贸易的同时,也同样重视本国企业的发展,因此印度有如塔塔公司这样的大企业。印度国内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也相对较低。

但是印度被动接受了跨国公司将IT服务业转移印度的选择,跳过了工业化阶段直接发展服务业,其服务业缺少产业支撑,使得其国内基础设施、交通建设、工业发展等处于短腿。

换句话说,现在的印度,是在IT技术和第一产业两大极端间来回蹦跶——莫名有点像转移第二产业后的美国。

美国和印度,真的可以互相比较。

这种模式也非常符合印度的传统。发展IT等高端技术需要的劳动力很少,且需要大量的精英化教育,这有利于巩固印度的种姓制度中的高等人。而农业则可以使更广大的人限制在低种族。

印度如果放开工业,结果就是对现有秩序的破坏——那样种姓制度就会崩溃。

而我前文说过,印度的统一是一种文化的统一,而非政治上的认同。

这也是莫迪改革的原因。作为政治家我其实挺钦佩莫迪的,他要用政治上的认同去对冲文化上的顽疾。这一点,我觉得是我们在看笑话时必须要注意的。

莫迪并不像他的前任们——他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要模仿他的前任。


中国和印度的现状与未来:印度到底想要什么


在新一代中印关系上,我依旧觉得2018年是最重要的一个时刻。

2018年5月30日美国防长马蒂斯宣布将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改名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6月1日到3日,第17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亚洲安全峰会,简称香会)在新加坡举行。马蒂斯还在此次香会上将印度捧为“印太地区的安全支点”。

印度总理莫迪参会,在开幕讲话里强调了“航行自由”、“和平解决争端”和“让印太地区一些国家负担债务的行为”。不料,莫迪话锋一转,开始向美国“开火”,他批评了超级大国(显然是指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他还说,如果印度和中国携手合作,相互信任,谨慎对待彼此的利益,亚洲和世界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莫迪直接把“印太”定性为一个地理概念,公开表示“印度不认为印太地区需要成立一个成员有限的俱乐部,也并不需要一个支配或对抗其他国家的组织。”

我觉得这也是6月5日,《环球时报》社评中想要表达的含义。

在2017年洞朗危机和今年加勒万河谷等地的摩擦中,都不能说这样的影响是零。中印两国领导人2018年举行非正式会晤,达成了重要共识,两国高层接触在过去的两年中非常频密,印度领导人表现出难得的战略冷静。希望这种冷静能够在印度的对华事务、特别是在边界问题上起主导作用。

不要被美国忽悠了,这是印度长期的战略课题。华盛顿现在热衷于纵横捭阖,然而所有那些拉帮结派都是服务于美国对华战略施压的,它们不可能是服务于其他国家的地缘政治安排。

毫无疑问,华盛顿很希望中印冲突,最好两国打起来,彼此消耗,成全它的渔翁之利。美方现在每遇中印摩擦都取同情、支持印度的态度,就是要给新德里打气,鼓舞它与中国对立的勇气,为点燃中印新的边境冲突预热。

中国的确不想与印度交恶,事实上,睦邻友好是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基本国策,和平解决边境纠纷也是中国的坚定思路。我们没有理由把印度搞成自己的敌人。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不会放弃自己的一寸领土,一旦印方做出战略误判,采取蚕食中国领土的冒进行动,中方决不会纵容之,以强有力的方式做出反制是中方的必然选择。我们相信,印度方面对中国有力量不在中印边境地区的任何军事行动中处于下风有充分的了解,他们能够形成冷静的判断。

我们现在来反观目前发生的事情。

首先,莫迪自己的执政,在这次的新冠疫情中受到了挑战。由于过于了解自己国家的国民特性,莫迪下令封锁国境,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印度的医疗体系,实在支撑不了这样的疫病。

但是他过于激进的措施,而又没有中国的底蕴和物质保障的本事,使得印度的封国,伴随着太多的惨剧。以致于莫迪不得不公开道歉。

当印度的执政受到挑战时,他们往往选择通过中国来转移注意力。我认为这一轮的冲突是形势的演进。

事实上,印度与中国在边境地带发生对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5月18日,媒体报道称,印方在中印边境实控线西段、加勒万河谷地区越线进入中国领土、进行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修建边境公路和桥梁。对此,中国边防部队加强了对加勒万河谷地区管控,同时中印双方边境一线部队通过已有的会晤交涉渠道进行会谈,就当前事态保持沟通,但没有得出一个解决方案。

两天后,印度媒体称,中印双方在边境实控线西段的紧张局势升级。双方在该地区都增派了部队,特别是加勒万河谷以及班公湖地区。

印度媒体还特意点明,称加勒万河谷地区正是1962年中印冲突发生的地方。(其实就那巴掌大的地方,怎么都是中印冲突的焦点)不少印度媒体都回忆起了2017年的“洞朗对峙”事件,甚至1962年的中印战争。甚至有媒体认为,这是印度和中国自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僵局。

印度工程师、教育专家旺楚克,近日在推特上发文,呼吁印度民众抵制所有中国产品,包括中资背景的手机应用程序TikTok。所以才有了最近大家都熟知的……一件下架你手机里所有的中国APP软件。

但与印度民间的“闹腾”不同的是,中印双方对此的政治表态都非常低调。这种低调甚至显得有某种默契。我认为这种默契还是2018年,莫迪在峰会上公开表示的意思。在那之后,国家主席对印度正式访问。

最初有关双方军人发生冲突的视频是从印度社交媒体上流出,而对此印度政府方面几乎没有透露实际情况的细节,只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最近中方采取行动阻碍了印度的正常巡逻模式。”印度国防部长辛格一方面强调“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会让印度的尊严受到损害”,但随即话锋一转,“我们要同邻国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他还表示,印度努力确保“紧张局势不会进一步升级”,“两国之间在军事和外交层面的谈判都还在进行”。

中国这边,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5月2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中方对中印边界问题的立场清晰明确,中国边防部队一贯致力于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目前,中印边境地区局势总体是稳定的、可控的,双方有能力通过既定的涉边机制和外交渠道沟通解决相关问题。外交部的表态同样强调了“稳定”“可控”。

毕竟,疫情之下,中印同为新兴经济大国,两国复兴经济的共同利益需要恐怕要超过对边境不毛之地寸土必争的决心。印度还需要中国的帮助。

特朗普几天前自告奋勇表示愿意调解中印矛盾时,中印双方都表示不必了。

中印在1962年曾经发生战争,结果是印度惨败。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场的小仗,但对于期望成为世界大国的印度来说却留下刻骨铭心的仇恨。再加上,原本中印两国发展水平相差无几,印度一度时期比中国发展得还好。却不料,中国迅速崛起,目前已经是印度经济总量的5倍。中印不仅经济总量差距巨大,而且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军工制造水平差距更大。印度对中国的感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羡慕嫉妒恨。

在我看来,印度至少目前不会公开与中国交恶。

这次的新冠疫情,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他的战时动员能力。印度——或者说,没有哪个国家敢和中国硬碰硬。

公开与中国站在对立面,就会失去了回旋余地,使印度与中国相互消耗,而美日则坐守渔翁之利。此外,中印都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金砖五国成员和亚投行成员,以后还要常打交道,关系搞对立了就不好合作了。并且,印度加入“印太战略”就被矮化为类似日本一样的美国的跟班,与印度想与中美平起平坐的大国战略意图不符。印度一直都有做大国的梦想,这对他坚持不懈地递交常任理事国申请的原因。

我说过,英国给了印度这样的愿望。

更现实的是,美日都靠不住。一个自己国内还在着火,另一个甚至在和中国签自贸协定。这个时候搞事情,怕是要比2017年还草草结尾。

所以印度这一波最后应当是会销声匿迹式地结束的。

中印之间既存在矛盾,又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因此中印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是难以避免的。 但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我对印度的戒心,是比较大的。

南亚大老虎一直盘踞在喜马拉雅山的另一侧,倒逼着中国的外交智慧。

因为中国和印度,在政治诉求上不一样的。

印度的诉求清晰且实际:希望中国减少在印度这里的地缘影响力,放开洞朗、甚至西藏的管控权,与巴基斯坦划清界限。

这些都是只有实际行为才能终了的事情。

但是中国对于印度呢,似乎实在没有什么实际的诉求。无非只是希望印度可以尊重分歧,或者说,维持平和,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这些都是弹性的。

这才是中国在对待印度外交上的“劣势”。

我们想一想,以印度的无赖,完全可能中国同意了他所有要求后依旧选择“制衡中国”。

所以,对于印度,我们要做好时隔几年骚扰一次的准备。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坚决地说出: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们开炮!

上一篇新闻

D网周评:瑞波币走高,美国SEC打压令加密币走势再陷泥潭

下一篇新闻

34胜1负!国乒4人进正赛!8人迎最终战!1老将被打11:0仍顽强获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