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联邦介绍
英联邦(英语: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一个国际组织,由53个独立主权国家(包括属地)所组成,成员大多为前英国殖民地或者保护国,现任英联邦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则身兼包括英国在内的16个英联邦王国的国家元首,此16国构成了一个现代版的共主邦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势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纷纷要求独立,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殖民体系渐趋瓦解。为挽救颓势,1926年,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获得独立。自治领与宗主国以“共同忠于(英国)国王”而组成英联邦,双方权利平等,互不隶属。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决议,确定各英属自治领都获得完全独立的主权,大英帝国名存实亡,英联邦正式形成。英联邦不是一个国家,也没有中央政府。英国国王是英联邦的君主与国家元首。英联邦不设权力机构,英国和各成员国互派高级专员为外交代表。主要组织机构: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联邦财政部长会议及其他部长级专业会议。1965年起设立英联邦秘书处,其职责是促进英联邦各国的合作,筹划英联邦各级会议。秘书处设在英国伦敦。组成秘书处英联邦没有书面章程,也没有中央政府。1965年,各成员国政府首脑决议在伦敦设立秘书处。英联邦秘书处是英联邦的行政机构,同时也承担各成员国间交流和协商的工作。主权国各个主权国都是自愿加入英联邦的,也可随时退出英联邦。附属国在独立后可自行决定是以主权国身份(若得到其他成员国的承认)留在英联邦还是退出英联邦。各个独立的成员国都是由其民选政府管治,内政和外交完全独立。英联邦的现任元首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兼任,是成员国自由和平等联合的象征。2018年4月21日英国王储查尔斯获批准继任下一任英联邦元首。除了有自己君主的成员国(如马来西亚)和实行共和制的成员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其他所有成员国的女王,总督代表她出驻在这些成员国(英国除外)。女王根据相关成员国政府的推荐任命总督。成员国之间互派高级专员(不是大使)为外交代表。各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定期在不同地方举行会议。但这些会议只是供他们交流意见和商讨问题,所做决策对英联邦成员国没有约束力。附属国尚未实现完全自治的领地成为附属国。英国的附属国基本上全部都在逐步走向全面自治,它们拥有独立的行政、立法和司法系统。除了英国附属国之外,还有一些受其他成员国管治的领地。职能机构1、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前身为帝国会议,1944年易名为英联邦总理会议,1975年改现名。通常两年举行一次,以前一直在伦敦举行, 1966年起轮流在各成员国举行,由东道国政府首脑主持。会议不通过决议,会议发表的总原则对成员国无约束力。2、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1978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讨论共同关心的地区性问题。3、英联邦部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的有教育部长会议,卫生部长会议、司法部长会议和电信部长会议;不定期举行的有贸易和经济会议、青年会议、工业合作会议、农业会议等。4、英联邦秘书处:1965年成立,负责组织成员国间的协商和合作、交流情况、组织会议等。秘书长每五年改选一次,可连任。5、英联邦基金会及其他组织:英联邦基金会成立于1966年,1983年改组成一个国际基金组织,资金由成员国政府提供,用于推动英联邦内专业及其他非政府间的更密切的合作。英联邦研究所主要靠英政府资助,通过举办展览、讲座、放映电影、开放图书馆等活动促进人们对英联邦的了解。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性组织,如英联邦议会协会、英联邦新闻联盟、英联邦广播协会、英联邦青年交流理事会、英联邦体育运动联合会和英联邦艺术协会等。国际影响英联邦在极大程度上是大英帝国的延续。这个帝国曾经覆盖了世界1/4的领土。冈比亚退出后,该俱乐部仍有53个会员国,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尼日利亚、南非和大不列颠,这些国家经由自愿联合结合在一起。20世纪20年代,当"英联邦"这个词第一次被使用时,形成了一种保持联系的方式,同时消除了"帝国"这个词所含的令人不愉快的殖民意味。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1942年新加坡的沦陷,清楚表明大不列颠已没有能力保卫其帝国,而笼罩其权力的神秘性也同时消失。在20世纪50和60年代,英联邦是大不列颠管理那些它已无法统治或保卫的非殖民化国家(这些国家多数碰巧都渴望独立)的工具。对于这些前殖民地而言,英联邦的好处一目了然。大不列颠有特殊的贸易措施,例如,在香蕉进口上其前加勒比海领地优于中美洲。英联邦国民有权移居英国,许多人都这样做了。居住在英国的英联邦公民至今仍享有某些选举特权,而这些特权是其他外国人,甚至其它欧盟国家的公民所没有的。 英联邦商会,一个由该俱乐部出资的机构,坚称英联邦仍存在显著的贸易和投资利益。一位发言人宣称,由于享有一种共同语言,不成文法传统和会计规范,英联邦成员国相互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10-15%的效率。这个效应可能不像听起来那么含混,某些经济学家指出了不成文法和民法经济体之间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英联邦将其目标主要限定在社会文明方面:鼓励民主﹑人权及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英国,联邦对不同的人似乎有不同的意义。因循守旧者喜欢它与跨掉的帝国之间的联系。其他人认为它是鲁迪亚德-基普林(Rudyard Kipling)关于殖民地观点的现代注释:殖民地是"白种人的负担",简言之,西方国家有责任让发展中世界文明化。某些左翼人士把它看成为无人想要的老古董,而另一些人则争辨它是英国为其殖民罪恶补偿的一种方式,同时为民主化进程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英联邦的支持者还指出对这些前殖民地来说存在某种有益的文化纽带。英国的大学与英联邦国家保持着牢固的联系。英国外交部,全称"外交及联邦办公厅(th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设有偏向英联邦国民的实习交流计划,例如专为印度记者而设的薛维宁(Chevening)奖学金。此外,尽管某些人批评英联邦只是一个清谈馆,那也是一个穷国(津巴布韦除外)喜欢的议论场所。对前殖民地而言,它是非美国主导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虽然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是英联邦的元首,但英国并无特殊地位。事实上,联邦内所有表决必须一致,前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曾对此表露出沮丧之情。他对于有可能解除对津巴布韦的禁令极为愤慨,而英国和其反穆加贝同盟军不能凌驾其上。英联邦是为数不多的国际机构之一,其中像圣卢西亚这样的弹丸小国与英国和加拿大这样的七大国(G7)成员可以平起平坐。承担作用英联邦是国际合作的一种独特试验,促进来自不同种族、文化和环境的民族之间的协作。各成员国享有平等地位,但在处理英联邦事务上英国常扮演主角。成员国在许多领域进行商讨和合作,包括贸易、金融、国防、教育、技术、科研、法律、医药和农业。但是成员国享有的主要利益为各种贸易协议和资本投资配置带来的经济效用。英国和其他富裕的老成员国是新加入或贫穷成员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援助计划由英联邦开发公司(CDC) 等机构执行。有些成员国根据英联邦特惠制互相实行关税优惠,以促进互相之间的贸易往来。
成员国
现成员国
新加坡(Republic of Singapore)1965年独立
安提瓜和巴布达(Antigua and Barbuda)1981年11月1日
澳大利亚(Australia)1931年12月11日
巴哈马(The Bahamas)1973年7月10日
巴巴多斯(Barbados)1966年11月30日
伯利兹(Belize)1981年9月21日
博茨瓦纳(Botswana)1966年9月30日
文莱(Brunei)1984年1月1日
喀麦隆(Cameroon)1995年11月13日
加拿大(Canada)1931年12月11日
多米尼克(Dominica)1978年11月3日
斯威士兰(Eswatini)1968年9月6日
斐济(Fiji)1970年10月10日
加纳(Ghana)1957年3月6日
冈比亚(The Gambia) 1965年2月7日
格林纳达(Grenada)1974年2月7日
圭亚那(Guyana)1966年5月26日印度(India)1947年8月15日
牙买加(Jamaica)1962年8月6日
肯尼亚(Kenya)1963年12月12日
基里巴斯(Kiribati)1979年7月12日
莱索托(Lesotho)1966年10月4日
马拉维(Malawi)1964年7月6日
毛里求斯(Mauritius)1968年3月12日
莫桑比克(Mozambique)1995年11月13日
纳米比亚(Namibia)1990年3月21日
瑙鲁(Nauru)1968年11月1日
新西兰(New Zealand)1931年12月11日
尼日利亚(Nigeria)1960年10月1日
卢旺达(Rwanda)2009年11月29日
圣基茨和尼维斯(Saint Kitts and Nevis)1983年9月19日
圣卢西亚(Saint Lucia)1979年2月22日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1979年10月27日
萨摩亚(Samoa)1970年8月28日
塞舌尔(Seychelles)1976年6月29日
塞拉利昂(Sierra Leone)1961年4月27日
南非(South Africa)1931年12月11日
斯里兰卡(Sri Lanka)1948年2月4日
坦桑尼亚(Tanzania)1961年12月9日
汤加(Tonga)1970年6月4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1962年8月31日
图瓦卢(Tuvalu)1978年10月1日
乌干达(Uganda)1962年10月9日
英国(United Kingdom)1931年12月11日
瓦努阿图(Vanuatu)1980年7月30日
赞比亚(Zambia)1964年10月24日
斯里兰卡(Sri Lanka)1948年2月4日
坦桑尼亚(Tanzania)1961年12月9日
汤加(Tonga)1970年6月4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1962年8月31
日图瓦卢(Tuvalu)1978年10月1日
乌干达(Uganda)1962年10月9日
英国(United Kingdom)1931年12月11日
瓦努阿图(Vanuatu)1980年7月30日
赞比亚(Zambia)1964年10月24日
退出又加入的国家
南非(South Africa)1931年12月11日加入,1961年5月31日退出,1994年6月1日重新加入。
巴基斯坦(Pakistan)1947年8月14日加入,1972年退出,1989年重新加入。
斐济(Fiji)1970年10月10日加入,1987年退出,1997重新加入。
冈比亚(The Gambia)1965年2月7日加入,2013年10月2日退出,2018年2月8日重新加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