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皮卡丘”真人化的“取与舍”:经典IP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

本文为东西电影研究组根据外媒报道和自身研究梳理。

关键词:皮卡丘|真人化|日本|好莱坞|衍生

“皮卡丘”真人化的“取与舍”:经典IP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

撰文:EW RA |金晶 Jocelyn Jin 唐红杨 Koyo Tang

撰文:EW MP|霓虹绶 Rainbow Shou

作为日本全民IP“皮卡丘”的首次真人化的作品,《大侦探皮卡丘》虽然目前口碑不一,但相比以往好莱坞改编日本IP作品,影片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些进步背后,一方面是日本公司对于IP改编参与度的提升,一方面,是好莱坞公司对于角色把控的提升。

“皮卡丘”真人化的“取与舍”:经典IP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

从IP真人化的角度来看,随着越多越多日本IP进入真人化改编进程,我们认为《大侦探皮卡丘》在内容取舍、形象构建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IP运营的角度来看,我们则认为,与2016年的Pokemon GO一样,真人电影某种程度上也承载着对一批新观众的吸纳和对一批老观众记忆唤醒的使命,其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票房数字,更重要的是其对于IP长线运营的一种把控。

所以,在介绍影片的幕后开发故事之余,我们希望试着分析影片带来的真人化电影启示,以期为国内的IP长线运营带来些许参考。

“皮卡丘”真人化的“取与舍”:经典IP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


《大侦探皮卡丘》内容定位

盛名之下的取舍

日本ACG文化是IP真人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早期的《哥斯拉》(1998年,艾默里奇版)《七龙珠》(2009年)等改编作品,多是由日本企业出售作品的电影版权,好莱坞公司负责电影制作等后续工作。

这种偏“买断”式的合作,容易造成改编作品与原作品之间的断裂感和违和感,是过去日漫改编真人电影难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改编案例的频频失利,日本国内对于好莱坞改编日本IP的态度褒贬不一,改编进程也一度陷入停滞。

近些年来,随着好莱坞向多元题材的广泛吸纳和接收,日漫题材改编再度进入一个热潮期。除了已上映的《攻壳机动队》《阿丽塔:战斗天使》,《机动战士高达》、《老虎和兔子》、《AKIRA》、《进击的巨人》等作品的电影化进程也正在启动中。

这种趋势的回归,既是为了缓解好莱坞内容不足的状况,也是日本IP国际化的必然选择(相关链接:吉本兴业外扩追求亚洲地位:日本百年娱乐巨头的地域野心和数字化筹谋|东西全球观)。

手握“哥斯拉”改编权的传奇影业对于日本IP的真人化并不陌生。

消息称,传奇影业于2016年4月开始就“神奇宝贝”的真人电影版权进行谈判。2016年7月20日,也即“Pokemon Go”应用程序发布的当月,传奇影业与神奇宝贝公司共同宣布了将拍摄真人电影的消息。

影片的日本地区发行由东宝负责,环球影业则接管了全球发行业务(日本和中国除外),鉴于传奇影业的关系,中国的合作方少不了万达电影的身影。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日本方面与好莱坞的合作不再是单纯买卖版权的关系,而是进一步参与到影片的开发中来。比如,神奇宝贝公司的总裁Tsunekazu Ishihara担任电影的制作总监,而东宝此次不但作为发行方,还参与了影片的制作和出资。从组局层面,为影片的开发提供了保障。

另外,为了配合《大侦探皮卡丘》的上映,神奇宝贝公司还与传奇影业合作,在北京和沈阳开设了两家配套的周边零售快闪店,主要贩售阿里鱼授权的本土周边商品以及日本原版宝可梦商品,同时还有中国大陆版电影衍生品毛绒玩具的售卖。

“皮卡丘”真人化的“取与舍”:经典IP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

在《大侦探皮卡丘》项目宣布之前,神奇宝贝的电视剧集和大电影都是围绕主角“小智”展开故事,而此次首发的真人电影却采用了一位相对陌生的角色——蒂姆·古德曼(Tim Goodman)

对此影片的导演罗布·莱特曼(Rob Letterman)解释说,“在第一部真人电影中用新角色来尝试一些新东西是个不错的主意,它是宝可梦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它遵循着宝可梦世界的规则,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我们喜欢的东西。”

可以说,这种决策一方面是维持所谓“新鲜感”,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是神奇宝贝公司的一种保守考量,毕竟在此之前,游戏电影化成功的案例非常少,好莱坞的日本IP改编作品更是经常受到粉丝们的诟病,作为首部大电影,显然需要一个更加稳妥的做法。削弱与“主宇宙”的关联性,既保障了对非粉丝群体的友好度,又相对减轻了粉丝群体的抵触情绪。

影片以任天堂3DS同名游戏为蓝本,故事基本沿用了游戏的主线剧情,皮卡丘“大叔嗓”的配音也是还原了游戏中的设定,而影片中的莱姆市则是参照伦敦的场景,利用后期制作合成。

“皮卡丘”真人化的“取与舍”:经典IP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

在日本上映4天后,观影人数超过67万人次,票房为9亿4800万日元,票房收入预测在25亿日元以上。从外界评价来看,71%的烂番茄新鲜度,7.3的IMDB评分,算是中规中矩的成绩。

这部作品的不完美之处有很多,比如影片的侦探元素寥寥无几、神奇宝贝对故事的作用没有凸显,几乎沦为背景板、故事的主线剧情推进也略微勉强,但其在形象还原、口碑评价等方面,相较之前的作品已经有一定的提升。

据了解,2019年1月,传奇影业宣布电影的续集已经进入开发阶段。作为首部真人电影,《大侦探皮卡丘》这个“打头阵”的功能算是基本完成,在形象构建方面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个“毛茸茸”的皮卡丘,这点于我们的IP真人化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大侦探皮卡丘》的形象构建

可爱是第一位


作为一部游戏改编作品,影片对于角色形象的构建和还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改编的成功与否。

在以往的改编作品中,好莱坞的一概“白人化”容易引起粉丝的不满情绪,也充满了东西文化强行转换的违和感。但作为神奇宝贝的首部真人电影来说,影片中多数角色为CG制作的“神奇宝贝”们,真人化难度相对较低,其核心就是要维持神奇宝贝的“萌感”。

在电影的角色建构中,创意团队首先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许多神奇宝贝都是虚构的、完全不存在的,它们夸张的身体比例是将2D动画转换为立体形象的一大阻碍。

摄影总监约翰·马蒂森(John Mathieson)说,在建模过程中,大约有25个形象因为过于复杂而被删除。例如,动画师们未能就其柔道风格和皮肤的质地达成一致意见,打击鬼(ダゲキ、Sawk)因此无缘电影。

“皮卡丘”真人化的“取与舍”:经典IP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

另一个极难确定的形象是魔墙人偶(バリヤード、Mr. Mime),与其他小精灵的偏动物属性所不同的是,这个角色的人类特征更加明显。


据了解,宝可梦公司曾试图劝阻创作团队使用这个角色,但导演罗布莱特曼(Rob Letterman)认为这个角色在审讯场景中必不可少,并有助于塑造影片的侦探风格,最终角色得以保留。

导演透露,他和制作团队有多达802个神奇宝贝可供选择,经过筛选研究小组选定了大约65只带入电影。

创作团队为每只神奇宝贝创建了详细的骨骼和肌肉系统,将它们当作真实的动物来建模,并通过与动物专家合作,以便为每只宠物小精灵的喙、尾巴或爪子找到参照点。比如,妙蛙种子的动作参照了幼年牛头犬,而皮卡丘既有借鉴兔子,也有类似狨猴类动物的地方。

作为角色授权方,神奇宝贝公司对于角色的形象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在影片的角色建构中,对他们来说有着不同的诉求。比如神奇宝贝不能看起来太脏或有陷入“恐怖谷”理论的风险,影片的艺术总监拉维·班萨尔解释说,“他们不希望我们添加指甲和睫毛等元素”同样重要的是,设计师要保留每个角色的“卡哇伊”感。

“皮卡丘”真人化的“取与舍”:经典IP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

从预告中可以看出,皮卡丘皮毛的质感非常好,毛发有长有短,还会随着动作上下波动,据称研究小组用了几块真正的皮毛样本到拍摄地点,通过观察其颜色对自然光的反应作为建模的重要参考。“死侍”雷诺兹担任了配音的角色,也利用面部捕捉技术演绎了皮卡丘。

来自神奇宝贝公司的制片人Hidenaga Katakami表示,“皮卡丘已经是一个世界知名的角色了,我们不能破坏这个标志性的神奇宝贝形象,它必须很可爱,这是第一位的。”

《大侦探皮卡丘》发布预告后不久,世嘉旗下角色“刺猬索尼克”的真人电影预告也迅速出炉。围绕二者的比较和讨论无可避免,在大批萌物们面前,索尼克的角色建模遭遇了大规模的差评。

《大侦探皮卡丘》的摄影总监约翰·马蒂森(John Mathieson)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提名,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两部作品的区别根结底在于胶片摄影和数码摄影之间的区别,《大侦探皮卡丘》采用35mm胶片拍摄,并且尽可能地避免使用绿幕,这进一步强化了电影的逼真质感。


《大侦探皮卡丘》的真人化启示


自1996年在日本Game Boy上发布第一款“神奇宝贝”游戏以来,“神奇宝贝”这个IP已经行进到第23个年头。

截止目前,其电视动画剧集已经突破了千集大关;21部动画大电影的日本总票房为860亿日元,约合10.23亿美元,全球总票房约为13.06亿美元。而其系列电子游戏更是世界上第二热销,仅次于任天堂的马里奥系列。

作为日本长盛不衰的全民IP之一,其对于IP业务的多元化经营、严格的品牌管理、国际化意识的建立以及IP焕新策略,对于国内的IP运营者来说,或许可以作为IP长线发展的策略参考。

1)多元业务经营和严格的品牌管理

1998年,Game Freak(神奇宝贝的原始版权所有者)、Creatures和任天堂共同出资成立了Pokemon Center株式会社(后更名为PokemonCo.,Ltd),专职负责神奇宝贝相关的游戏、衍生品经营、形象授权等业务,这成为神奇宝贝日后经营发展的重要基石。

与其他公司有很大不同的是,神奇宝贝公司专注经营“神奇宝贝”这一IP,其游戏软件、纸牌游戏、动画等业务都是围绕角色的许可业务而展开,这使得公司可以根据市场条件和需求灵活快速地做出决策。

“皮卡丘”真人化的“取与舍”:经典IP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

在神奇宝贝游戏越来越受欢迎的同时,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非常迅速,基于神奇宝贝世界的交易卡游戏于1996年10月发布;东京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系列节目于1997年4月开始在日本播出;第一部神奇宝贝电影《超梦的逆袭》于1998年7月在日本上映。游戏、电视动画,周边商品、漫画电影等大量的衍生产品的不断推出,快速形成了品牌的协同效应。

有评论指出,IP开发对于品牌的管理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单纯增加曝光率,而劣质产品和假货猖獗,很容易造成内容价值的下降甚至削弱角色的生命力。神奇宝贝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巨大成功背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其公司对于品牌管理的严苛和负责,以及对衍生品开发权的收紧。

据了解,在发展初期,公司每周会举行一次版权会议,对10到20个衍生产品的新提案进行监督和审议。在公司看来,衍生不是简单地将神奇宝贝的图片贴在各种产品上那样简单,必须知道为什么神奇宝贝应该用在这个产品上。

在神奇宝贝的世界观设定中,每个角色都有其符合世界观的详细档案,包含了它们的个性特征和命名规则,这些可以帮助粉丝更好地理解角色并传播品牌文化。

而在相关衍生品方面,神奇宝贝公司早在1998年4月就于东京开设了首家神奇宝贝中心,负责神奇宝贝相关的周边产品售卖,目前日本境内共有12家直营周边店,并在新加坡设有一家。

据悉,2018年神奇宝贝中心的净利润为1亿200万日元,同比增幅高达64%。

2) 国际化意识的建立

在日本市场形成规模之后,神奇宝贝公司于2001开始在海外建立公司,负责海外业务的运营,并将美国作为其国际化的第一站。(The Pokémon Company International负责亚洲以外的地区。神奇宝贝韩国公司处理在韩国的业务;在泰国和越南等其他亚洲地区,由神奇宝贝亚洲公司负责。)

对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美国用户来说,“神奇宝贝”这种强故事情节、并带有浓厚日本文化特色的原创RPG(角色扮演类)游戏很难产生共鸣,所以初期的游戏售卖并不理想。

考虑到神奇宝贝虽然带有出生国日本的浓厚文化背景,但其世界观设定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即使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可以轻松理解,这为其海外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所以神奇宝贝公司将其海外策略转变为,先利用动画作品来提高对包括世界观在内的人物的认识,之后再通过针对不同地区的“本土化”策略,推出既能被海外市场接受又不失其原创性的作品,从而扩大了其海外受众群和市场。

截至2017年3月,神奇宝贝的累计市场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超过6万亿日元。其中,日本和海外的累计市场规模比例分别为35%和65%。

大约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海外,神奇宝贝已成为一项庞大的全球性业务。

3)IP焕新策略

“神奇宝贝”系列在90年代推出之时,吸引的多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群体。随着这批用户长大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它的目标受众群体必定发生着转移。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对成年人怀旧情怀的唤醒和对于新受众的吸纳成为了神奇宝贝品牌增强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2016年,在神奇宝贝系列迎来二十周年之际推出的“Pokemon Go”正是朝此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款利用AR技术的游戏,一经推出便迅速登上了各大app榜单,成为年度游戏话题之最,其设计的初衷其实就暗含了这是一款为父母和孩子提供共同体验的游戏的理念。截至目前,《Pokemon Go》的全球销量超过3亿款,仅2018年这款手游就赚了近8亿美元。

真人电影显然也是其IP焕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全家欢”式的娱乐化倾向,帮助其在新时代对原受众群体唤醒的同时,将IP推向国际舞台,并进一步搜寻受众的新增量。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神奇宝贝外,东宝的“哥斯拉” 、三丽鸥的“hello Kitty”等形象也都在积极推进与好莱坞的电影合作。

日本方面目前对于好莱坞这种吸纳日本IP的现象也普遍持积极态度,认为这是一次能重新将日本的ACG文化推向世界的机会,同时也是扩大日本电影受众向国际化发展的好机会。

上一篇新闻

北京首家蛋黄哥五星主厨餐厅,可拍可吃又可玩,还不快来打卡

下一篇新闻

中国首家Hello Kitty酒店预计2025年于三亚开幕;迪士尼主题公园元宇宙技术专利获批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