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上海乐队学院成立五周年,确立一套培养演奏人才的标准体系

上海乐队学院成立五周年,确立一套培养演奏人才的标准体系

毕业生和嘉宾合影

文 |孟绮

上海之所以成为中国分量最重的古典音乐重镇,最核心的要素,是它在培养古典音乐人才方面的成就。而且每一个时代,它都有“独门秘笈”。

7月1日,成立整5年的上海乐队学院举行了2017级演奏证书学生的毕业典礼,海内外近10家知名交响乐团团长前来道贺见证,吸引他们欣然而至的,是乐队学院培养出的高水准演奏员。“上海乐队学院诞生最大的意义,是它在衔接音乐学院和职业乐团时,给中国乃至世界职业乐手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整套标准化理论体系。”上海乐队学院院长、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说。当天,恰逢余隆55岁生日,这无疑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五年的成绩有目共睹

上海乐队学院成立五周年,确立一套培养演奏人才的标准体系

余隆致辞

余隆这番话的背后,是5年来,乐队学院傲人的战绩。

有上海乐队学院的初步设想,是在2011年冬。当时,中国的古典音乐发展越来越迅速,但包括余隆在内的中国古典音乐人士却面临这样一种尴尬:演奏员队伍需要扩大,音乐学院刚毕业的学生却又非常稚嫩,舞台经验不足、职业化认知缺失。

余隆担任音乐总监的上海交响乐团,彼时正与纽约爱乐乐团密切接触,而两支百年名团合作的第一大构想,就放在了成立上海乐队学院上——培养人才,这对名团而言都意味着责任。

他们积极接触了上海另一家世界级音乐机构——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前端”,上音也正在探索毕业生从学校到职业乐团的转化课题。三方一拍即合,2012年迅速开启了对国内外现有乐队演奏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2013年开启全球招生,2014年9月,首届学生正式入学。

上海乐队学院辉煌的一页就此翻开。2016年,第一届学生正式毕业,就业率达到了100%,毕业生遭到各地交响乐团“预定”。今年毕业的第四届学生,毕业人数共10人,目前已有9人考上职业交响乐团。

据统计,5年来,包括毕业生和目前在校学生,乐队学院一共招收了75人,在职业乐团就业的人数达到了52人,就业的职业乐团既有上海、浙江、湖北、甘肃、广东、四川、陕西、福建、内蒙古等国内的团,也有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际乐团。

更重要的是,有不少人考进乐团都是考取了重要位置。上海交响乐团周平介绍,有19名上海乐队学院毕业生在上海交响乐团就职。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亦说:“在广交任职的6名毕业生中,4人是首席或副首席。”上海歌剧院乐队首席陈阳岳彤、上海歌剧院第二小提琴副首席孙敏娴、上海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刘宽、杭州爱乐乐团小号首席姚天浩、贵阳交响乐团大管副首席陈宥安、兰州交响乐团长笛首席兼副团长霍定、河南交响乐团圆号首席郎嵩等,都是上海乐队学院毕业生。

教技术也练心理素质

上海乐队学院成立五周年,确立一套培养演奏人才的标准体系

毕业生代表陈宥安

能考进上海乐队学院的学员,自身素质都不差,但能有这样的成绩,却是得益于学院设计好的一整套完整、科学的训练体系。

刚刚收到贵阳交响乐团大管副首席聘书的台湾学员陈宥安,至今都记得两年前入学后的第一堂专业课,给她授课的是上交大管首席成敏。印象深刻,是因为她第一次见到了优秀学生和职业演奏员之间那道看似细微实则巨大的鸿沟。“我想着开始一定要给老师好一点的第一印象,所以做好了心理准备,深深吸气。”她选择了吹莫扎特的大管协奏曲,结果吹完第一个乐句,老师就叫了暂停,“她跟我说要轻拿轻放。第一个乐句就有这么多的细节要处理,90分钟的上课时间甚至都不够用了。”

从那一刻开始,陈宥安知道了两年的学习时间,将会有多紧凑。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乐队学院5年来,上海交响乐团首席授课达3万课时。周平说,首席们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很多老“拖堂”,工作人员告知“超过课时上限没有报酬”,但老师们仍然愿意为学生们加课。

除了“主力军”上交的首席们,纽约爱乐乐团每年近30位演奏员分四批次抵沪教学,共提供近500课时专业课和室内乐指导,5年来也已经上了约2800课时。上海乐队学院2017级大管毕业生石仕斐谈到了进入乐队学院最让他兴奋的一件事:“我从小就是个乐迷,有几百张CD。小时候我就买过一个老奶奶的巴松CD,就是Judith LeClair,纽约爱乐的巴松首席。没想到进乐队学院之后,我真的跟封面上的这位音乐家上课,一起吹音乐会。感觉自己追星成功了。”

乐队学院还经常邀请世界各名团的演奏家来上海开大师课,5年来已经开设了1028课时的大师课。“既然是注重职业演奏员的培养,那自然不仅仅是上课,实战机会也同样重要。”周平说,5年来,乐队学院给学员们提供了23场次国内的校外实践、86场次国外的校外实践,参与校外实践演出曲目套数高达77套。

上海乐队学院成立五周年,确立一套培养演奏人才的标准体系

除了教技术,还要训练职业演奏员需要的心理素质。陈宥安曾经得到一次到杭州爱乐乐团担任大管首席的机会,“那次是演奏贝多芬《第四交响曲》,其中有许多大管的困难片段,我顶着巨大压力顺利完成了。我很兴奋,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老师报喜。”但老师给她的回应是:“收拾好心情,这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这些挣扎和压力在你的未来会不断出现。不论今天的演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要过度开心或者过度沮丧,这就是身为职业乐团管乐人的生活。”

办学经验启迪音乐圈

5年过去了,乐队学院当年设计的这套人才培养系统,被证明是精密、完善的。余隆也颇为欣慰:“上海乐队学院诞生的意义,远超过它5年来共培养了多少名学生,它的影响是巨大的、且源源不断的——未来乐队青年演奏人才怎么培养?它帮助中国交响乐事业确立了一套标准体系,这套体系,甚至也在影响着欧美。这也是上海交响乐团这些年来国际化、职业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上海乐队学院成立五周年,确立一套培养演奏人才的标准体系

首届毕业生代表巴桐

余隆的话,在首届毕业生巴桐身上也得到了印证。巴桐毕业于上音,毕业后直接进入上交。得知自己的乐团要创立乐队学院,巴桐立刻申请报考。“我觉得乐队学院非常适合我,因为我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要解决。我从乐队学院学到了很多,可以直接应用到工作中。”就这样,巴桐和丈夫一起利用婚假准备乐队学院的考试。入学后,为了高效学习,小夫妻特意到上交隔壁小区租房子以节省路上通勤时间用来练琴,被同事们戏称为“住团艺术家”(住在团里的艺术家)。“在乐队学院学习期间,我通过选拔先后参加了纽约爱乐乐团、悉尼交响乐团、NDR汉堡易北爱乐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的实践,让我们这届同学‘羡慕嫉妒恨’地称呼我‘大满贯得主’。”巴桐开心地说,“这些宝贵的实践机会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受到了不同的音乐传统,同时也验证了我在乐队学院学到的与国际前沿接轨的乐队演奏法以及高级的演奏意识。”

三方机构之一的上海音乐学院,也从上海乐队学院的办学经验中得到了更多启迪。上海乐队学院理事长、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透露,经理事会决议,上海乐队学院2017年从全方面、多途径进一步与上海音乐学院的实行教学资源平台互享,开设两门研究生选修课程,“办乐队学院的经验已经在反哺上音。”他还表示,上音借鉴上海乐队学院的办学模式,正在积极筹备民族乐队学院,把这一套培养机制,再复制到中国民乐音乐领域来。

致敬历史也拥抱未来

上海乐队学院成立五周年,确立一套培养演奏人才的标准体系

毕业生代表演奏

上海乐队学院这个年轻体又给有着140年历史的上交带来了什么?

“从上海交响乐团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更多来自中国、来自亚洲的年轻演奏家们,借助上海乐队学院的平台与国际连通。反之,乐队学院的学生,除了教学实践,他们还参与很多教学的音乐会、社区的活动。他们的存在和作为,也带给我们大量的机会,加快了我们和社区之间的沟通,加快了我们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带来了非常多的活力。”上交团长周平说,这正是一个百年老团做这个项目有意思的地方。

纽约爱乐乐团新任团长黛博拉·博达(Deborah Borda)第一次来到上海,“为什么我们如此看重这个项目?当我们看到交响乐未来的时候,我们认为音乐家的角色,不仅是在台上坐着演奏,他们的身份是公民音乐家。公民音乐家这个概念是马友友提出来的,它更强调我们作为音乐家的一种责任。我们这个项目有特别大的外延范围,覆盖了很多社区,不仅仅是我们的演奏员要将自己的技艺练到非常精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去帮助更多的演奏家。”黛博拉·博达强调,“我们也要向这些年轻的演奏员们学习,在数字化的时代,用一些新的方式传递交响乐。纽约爱乐已经有177年的历史了,我们也需要更多地了解如何跟上时代变化,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艺术。”

- THE END -

欢迎关注《音乐周报》

快手、抖音账号

声乐教师,当以自重为重

独家披露 | 安天旭详解柴赛“错曲”事件内情

北京合唱节开幕,音乐周报与北京音乐家协会邀全国合唱团晋京展演

张国勇:由一次历险而想到……

《梁祝》诞生60周年,见证者终于还原作品创作历史真相

歌唱的高音技术可以速成吗?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圣母院和音乐的故事

音乐教师有哪些隐性负担?| 争鸣

足不出户,跟世界排名前30音乐院校导师直接上课

订阅2019年《音乐周报》,戳这里!

民族管弦乐队座位究竟怎么排?

唱合唱,你的声音“炸”吗?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上海乐队学院成立五周年,确立一套培养演奏人才的标准体系

上一篇新闻

【下篇】仙童的蒲公英和中芯国际的朋友圈

下一篇新闻

高学历妈妈和低学历妈妈,各自花了多少时间陪孩子?答案让人吃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