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绣娘”展才艺 名家话传承

中山日报

“绣娘”展才艺 名家话传承

10月18日至25日,广东省首届民间刺绣精品展在中山美术馆展出,潮州、广州、中山、韶关、清远五市民间刺绣精品同场亮相。100多件刺绣精品集中展示了潮绣、广绣、韶绣、瑶绣、等多个品类的粤绣。

一件潮绣《迎福》针法多达20余种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技艺,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匠心精神。粤绣亦称“广绣",与黎族织锦同源。明中后期形成风格,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潮州和广州为中心。其中潮绣的工艺极为复杂多样,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喜气、富华特色非常突出。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针法。潮绣始于唐代,形成风格于明、清。清代潮绣绣品大规模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洋市场,并进入欧洲,在海外影响颇大。它的特点是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他绣法,此外,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为人瞩目。如展览中由潮绣大师卓桂芬创作的《迎福》,针法多达20余种,不大的画幅,却是潮绣技法的宝库。

潮州民协会员、绣师谢锐群和搭档陈维芳带来了潮剧剧服(白蟒),素色的底色以金线勾缀,清雅中,又带着大气堂皇。他告诉记者,类似戏服,以及节庆民俗典礼中常用的“老爷服”等,都是今天仍在潮汕民间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物件。活跃的民间生活,是潮绣的生命力所在。而展览中那些绣在女士正装上的缠枝花卉,则是工艺家们在潮绣当代化上的探索。

融入生活的广绣开枝散叶

广州市民间刺绣促进会会长、绣形绣色广绣艺术馆总监唐晓玲在现场介绍时说,她这次带来两件作品,一件取材于广州海珠区小洲村的水边小景,一件取材于从化阿婆六村的林间一瞬,在综合运用了多种针法、绣法的基础上,营造出一种带有强烈画意和现代感的画面风格。一眼望去就能感到,这种作品,与现代家居简约、明快的风格很搭配。这也是她近几年一直探索的方向。她认为,广绣在历史上就是以庞大的日常生活需求为依托的,作品不一定要大件,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它得到最好的传承。

其实,广绣并非只有广州才有,它的分布区还包括了佛山的顺德、南海,以及中山等地。中山的小榄刺绣即是广绣中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分支。它始自古越少数民族日用品的装饰手工艺,在外来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到明中叶后已经逐渐形成自有风格。因小榄有“菊城”之称,故又称“菊绣”。1915年10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当时孙中山的母亲杨太夫人在小榄当时最有名的榄溪绣坊订做了一套裙褂托人送给儿媳妇宋庆龄。“粤绣(小榄刺绣)”项目于2012年成功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成功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7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绣(小榄刺绣)传承基地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小榄学院揭牌成立。小榄刺绣在针法技艺及艺术风格上自成体系,图案纯朴简洁,常配以菊花等花卉图案,富有岭南特色。

也是来自中山的“香山刺绣”则是以苏绣技艺为基础,结合工艺师周雪清探索苏绣,以及粤绣中的广绣、珠绣,和中山本地绣而创新的“雪花针法”的统称。在此次展览中,周雪清一系列动物题材的作品,针法细腻,构图简洁,透出强烈的现代感。她的作品《孙中山》,形似照片,但双眸炯炯,眉须毕现,比平面又多几分神气,针法细密,仿佛有光,神采奕奕,且传出先生特有气魄。金鱼摇曳多姿,反光中活灵活现。

瑶绣韶绣 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

对于很多中山人来说,韶绣这个品种还不为人所知。实际上,这种绣种从“陈氏针绣”发展而来,由韶关市民间工艺协会针绣学会会长陈小琴在传承四代前辈亲人针绣技法的基础上创新而形成。陈小琴出生在中国蚕丝之乡四川宜宾,其母、外祖母、高外祖母都是当地出色的针绣女,专为地方上大户人家定制绣品。因为耳濡目染,天资聪慧,陈小琴自小即手执针线,所出作品亦活灵活现。经过四十多年从未间断的悉心钻研,陈氏绣法日臻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体系。陈小琴告诉记者,韶绣集绒绣、刺绣、珠绣、十字绣、丝绫堆绣、绒线绣于一体,最主要的特色技法是陈氏独创的绒绣。这几种技法,可以根据作品需要单独使用,亦可混合使用。混合使用绣出的作品更加立体、逼真,更具地方特色。

瑶绣也是广东民间刺绣大家庭中老资格的成员。此次清远市民协带来的展品,就以连南瑶绣为代表。据介绍,连南瑶族刺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瑶绣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打板、打图,反面绣正面看。图案纹样多以几何形为主,日月、山河、花草、树木、蜂蝶、花鸟、鹿子等常常被用作刺绣的图案。瑶族服饰刺绣以大红或深红的绒线为主调,再用以黄、白、绿、蓝、粉红丝线作镶边,与底布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衣裙、背带装饰得很精美鲜艳。挑花刺绣艳丽多姿,富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特色。连南瑶绣市级传承人房伟艳告诉记者,自己6岁跟着奶奶和妈妈学刺绣。到了今天,瑶绣已经越来越多地在保持自己特色的情况下,融入新的创作手法。除了传统服饰,还开发出手袋、提包等当代的日用品种。过去瑶族家家都有绣娘,今天虽然不是这样,但创新发展的瑶绣,仍为改善许多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多可能。

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在展览同期举行的经验交流会上说,广东民间刺绣的发展,一是要解决好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刺绣只是艺术品,“它是与我们自己生活紧密结合的东西”。要解决好市场与“人”的关系,要培育市场,要解决好人的认知,顺应时代,培育审美,需要每一位从业者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实践。学校、学术界的研究,艺人的探索,也要尝试和企业的活动结合,用企业的眼光、产业的眼光,解决民间刺绣发展面临的一些难点。(文/本报记者 冷启迪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上一篇新闻

潮州:奋力打造沿海经济带特色精品城市

下一篇新闻

补壹刀:谁说英国航母灰溜溜走了?它还要搞个大动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