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水危机!报告称全球四分之一人口面临水荒

水危机!报告称全球四分之一人口面临水荒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近日发布报告称,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曾经不可想象的”用水危机正在变得越发普遍。

敲响警钟

WRI是一家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研究机构,此次对189个国家(地区)的水资源情况、干旱和洪水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全球有17个国家“极度缺水”,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东和北非,养育着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

其中,卡塔尔被列为用水压力最大的国家,其次是以色列、黎巴嫩、伊朗和约旦。在非洲,利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严重缺水。印度虽然位列第13位,但其人口是其他16个国家人口总和的三倍多。

究其原因,水源供应不足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变化、水源浪费、污染等管理不善和人口增长。研究指出,在这17个国家,农业、工业和市政当局平均每年消耗80%可用地表水和地下水。

此外,即便是在总体用水压力较低的国家,个别地区仍可能面临缺水。例如美国在WRI的名单上位列第71位,总体用水压力不大,但包括新墨西哥州在内的少数几个州面临缺水。随着全球变暖,这种情况看似只会加剧。

WRI导水风险项目主任保罗·瑞格(Paul Reig)指出,这些地区相对于供应的高需求“对现有的水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并对依赖水资源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构成威胁。”此外,人们高度依赖地下水也令人担忧,因为地下水很深,难以测量和管理。据悉,全世界大约30%的淡水资源都以地下水形式贮存在地下,构成了人类所有潜在可用淡水资源的97%左右。

随着水资源耗尽,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可能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包括粮食供应不足、卫生条件恶化导致疾病肆虐,甚至爆发冲突。“有许多研究报告指出,水资源短缺会加剧移民和冲突,目前,水资源短缺是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和暴力不断加剧的一个根源。”瑞格说。

“没有人谈论缺水这一最大危机。但其后果显而易见,包括粮食安全问题、冲突、移民和经济动荡。”WRI所长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斯蒂尔(Andrew Steer)说。根据联合国人权高专办今年6月发布的报告,世界正迅速走向“气候隔离”。在此情况下,面对致命的干旱、饥荒和热浪,只有富人才能负担得起基本资源。

专家们还警告称,水资源供需差距如此之大,或将导致更多的“归零日(day zero)”,即水资源枯竭的那一天。去年1月,南非第二大城市开普敦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水库逐渐干涸,城市供水告急,当地决定采取更严格的节水措施,“归零日”这一概念进入人们视线。在此次用水危机中,不仅百姓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整个经济,尤其是起着支柱性作用的旅游业将遭重创,开普敦当局因危机处理不力而饱受非议。

无独有偶,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今年6月遭遇严重缺水,民众在运水车前排起长队,用脏水清洗餐具,节省净水烧饭……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是印度第六大城市,人口大约1000万。随着水资源危机的蔓延,人们或许可以借此窥见未来。“最近金奈的用水危机引起全球关注,但长期来看,印度的许多地区也面临着用水压力,”印度水资源部前部长、WRI印度分部高级研究员沙什·谢卡尔(Shashi Shekhar)说。在印度新德里发生水荒后,印度总理莫迪上月公开呼吁大规模节水。

未雨绸缪

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获得淡水被视为理所当然,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奢侈。根据联合国数据,地球上水资源总量大约是14亿立方千米,淡水资源总量约占水资源总量的2.5%。在这些淡水资源中,大约70%都是山地、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冰和永久积雪。

“全球许多地方的情况令人担忧,但要注意,缺水不是命中注定。我们再也不能假装这种情况会自行消失”,WRI全球水资源主任贝奇·奥托(Betsy Otto)说。专家认为,为了应对全球水资源危机,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好的规划和管理,未雨绸缪。谢卡尔说:“印度可以利用与降雨、地表和地下水有关的可靠数据来管理其水资源风险,从而制定加强恢复力的战略。”斯蒂尔认为,“新一代的解决方案正在出现,但还远远不够快。不采取行动将对人类的生命和生计造成巨大损失。”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WRI的研究人员罗格·霍夫斯特(Rutger Hofste)认为,在一些因社会经济导致水资源短缺的地方,可以通过提高水资源管理来解决问题。比如新加坡建立了一个可持续的供水系统,可谓全球城市高效用水及创新水循环科技的范例。

新加坡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资源管理领域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国情的制度,通过本地集水、进口水、新生水、海水淡化,即众所周知的“四大水喉”为国民提供清洁低廉的用水。

此外,以色列在先进的水技术和水管理方面是另一个领导者。以色列地处中东,国土面积超过六成被沙漠占据,水资源十分匮乏。但临海的地理环境为其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几十年来,通过科技创新,以色列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污水处理、节水农业等技术。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新闻

任南琪:海绵城市理念与黑臭水体治理对策

下一篇新闻

“不进步即意味着倒退 需加快布局定制化市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