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纪实〗28组的故事之十七:从缫丝女工到专业演员的华丽转身

李庆洪

题记:《丑小鸭》是安徒生的一个非常著名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是很励志。丑小鸭变成美丽而高贵的白天鹅,是它不懈努力、永不言败的结果。60年前,一个美丽的缫丝女工,通过努力,考进艺术院校学习表演,成为了专业的演员。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山东淄博制丝厂缫丝28组里——

▲1959年5月初,缫丝28组获得团中央颁发的“五四纪念章”时全体人员与厂领导合影

▲后排右三是姜瑞芝,第二排右二是张继英,右四是高玉华,左一是王玉妹;前排中为党委书记庄子群,其右为厂长庞克新,左为副书记韩成斋

寻访张继英

第一次听到张继英的名字,是2018年4月27日,这天经我提议邀请全国红旗班组——山东淄博制丝厂缫丝28组的代表召开了庆“五一”座谈会。原二十八组第一任组长,连续四届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姜瑞芝在座谈会上发言,她说:28组也有文艺骨干,带领大家活跃文化生活,像张继英舞蹈跳得很好,后来被招到部队文工团,进了北京。《人民日报》上曾发表过她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从一名缫丝女工走上文艺舞台》,我看到了挺感动,她没有忘记自己在丝厂工作的经历。

一名缫丝女工成为专业演员,这引起我的兴趣。张继英的表演才能被谁发现,去了哪个文艺团体?在以后的采访中我寻问了一些人,其实认识张继英的并不多,不过知道她的人都说她人长得漂亮,舞跳得好;人缘也好,与大家相处得很好。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张春华是1956年进厂的,开始在27组,后来调到28组,她说:厂里有文艺人才,张继英长得挺漂亮,两条大辫子,唱歌跳舞,人家就是搞文艺的料,后来到北京进了专业剧团。

▲这张照片是用28组宋涛(前排左三)保存的底版洗印的

张继英离开丝厂比较早,开始找到的一批照片中并没有发现她的影子。一个多月后,找到一张1959年5月初28组获得团中央颁发的“五四纪念章”时全体人员与厂领导的合影,因是一张8寸大小的黑白底板,洗印出来不是很清晰。我请姜瑞芝看看有没有张继英,她看到有个人像是,不敢确定。后来咨询曾任市歌舞团团长的王会新,五十年代他曾与丝厂文艺骨干多有交往,我想应该相识。王会新说:“我与她有过交往,张继英后来到中央试验话剧院当演员,是由院党委书记蓝光介绍去的;我与蓝光书记很熟悉,她是光未然的妹妹。张继英出演过《茶花女》等,虽然不是主要角色,但表演不错。”光未然1939年初写出组诗《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谱曲,成为时代经典。我又拿出28组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模糊,但王会新还是认出了张继英,与姜瑞芝指认的是同一个人。半年后,找到了28组甲班组长高玉华保存的同一张照片,非常清晰,与其他照片比对,确定就是张继英。

▲1956年4月5日,28组五姐妹合影。(左起)梁某慧、张继英、邵桂芳、王玉妹、石玉蕙

姜瑞芝还从照片上认出了王玉妹,说同她同住一个宿舍,她性格很好。今年6月,在王玉妹家里,看到了她保存的一张照片,是1956年清明时节,28组五个姐妹的合影,照片上写着每个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第一个姓梁,叫什么慧?记不清了;第二个就是张继英,是1953年丝厂开工以后从济南来的,人长得漂亮,很随和,也很活泼。后面依次是邵桂芳、王玉妹、石玉蕙,三个人同时从博山招工来到丝厂的,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我问什么缘由照相?王玉妹说,也没什么原因,就是星期天五个人约好出去逛街,到了照相馆门口,就进去照了个相。

▲1959年,王恩贤(上)与张继英合影

8月,见到了王恩贤,得知她与张继英是同时从济南来的,问起张继英,她找出两张二人合影。乍一看以为是一张照片,反正面各洗印了一张呢。她回答:不是,就是照了两张,开始并没计划,照完一张,意犹未尽,随即说“再照一张”,马上照了第二张。我问,是什么时候?她说,继英考上学以后第一次回来。她学校毕业后就成了专业演员,曾经演过《茶花女》,我看到一本杂志的封面有继英的剧照,好像就是演的《茶花女》。前些年,我们一直有联系,我去北京到过她家里。这几年家里有些变故,联系也少了;我有她的座机电话,等我与她联系一下,不知道还用不用,但你交代的任务我一定完成。我说,找到她,主要是想知道她写的文章发表在什么时间?什么报刊?我可以想办法找到。如果她能提供一些在丝厂工作、排练演出的照片就更好了。

▲2019年9月1日,采访王恩贤

王恩贤今年去了青州一家康养中心,见面后第二天本来是返回的,因家中有事一直没回返。9月1日,联系上了她,再次到了她家。她说张继英的电话要了两次,没要通。然后,拿起手机再次拨号,听到铃声,她说“看来这次有戏”;话音未落,就听到对方询问“哪一位?”,她报上姓名,两个老朋友就寒暄了一番。聊了聊老同事和几年来各自的状况,然后引荐了我。王恩贤问到,看过一个杂志的封面刊登了你的剧照,是《茶花女》吧?张继英说,不是《茶花女》,是一个西班牙的戏。我接过电话,就听她还在说,自己因老伴中风,需要照顾,所以没有时间写东西,如果当面采访,我愿意说一说。她的话音带有京腔京韵的标准话,中气很足,极像话剧念白,可见台词功底深厚。我首先介绍了我编写《二十八组的故事》的情况和找她的缘由,随即问道:听姜瑞芝说,你曾发表过文章?她说,没有在《人民日报》发表过文章,倒是在《求实》杂志发表过业务理论性文章。请她简要说一下工作经历,她是1954年从济南来到周村,在丝厂工作了四年时间。1958年,中央戏剧学院到周村招生,她与五六个姐妹去应试;然后去济南考了一周,她自己考上了。1963年毕业,被招到广州军区文工团;后来结婚有了孩子,因她爱人在北海舰队文工团,遂调入北海舰队文工团;到1978年转业到了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成立于1956年9月,首任院长是中国话剧事业奠基人之一、著名戏剧家和教育家欧阳予倩。张继英转业进入中国实验话剧院的1978年,正是蓝光担任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央实验话剧院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于2001年12月已经合并组建为国家话剧院。

▲1959年8月16日《淄博日报》

张继英说,我个人没有什么可写的;我很感激丝厂,让我带工资上了几年学,我却无以回报。回忆起在丝厂参加了不少文艺演出活动,还记得一起参加演出的同事孟玉春、钱清芳等人,特别是她参与演出的“钱鼓舞”。她说了两遍“钱鼓舞”,看来记得非常清楚。我曾看到报上刊登过图片报道,说的是丝厂排练手鼓舞,不知道哪一个准确。回来后再看图片,似乎更像是张继英说的钱鼓舞。钱鼓舞是流行于广东的汉族民间舞蹈,又称“踏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的民间歌舞。

▲当年与张继英一起参加过演出的工友王恩贤、张玉兰、孟玉春、钱清芳等

提起在丝厂工作的火红的年代,张继英不无骄傲地说:“我还是先进生产者呢!”她初中毕业后,从济南考入丝厂的,当年的初中生就是高学历的了。姜瑞芝说,28组里有两个初中生,两个高小生,其他就是初小或文盲的了,不少人是在丝厂业校脱盲的。

我提到姜瑞芝,可能是我说得不标准,她听成了“张瑞芝”,立即“纠正”道:不是张瑞芝,是姜瑞芝,马上问道:“她健在吗?”听我说健在,身体挺好的。她说:“太好了!她是我亦师亦友的好大姐,我们当时住一个宿舍,工作上是我的老师,生活中是好朋友。见到她时一定替我问好,就说‘继英非常想念她!’如果不是因为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又脱不开身,我真想去看看她。”她的话充满感情,让我感动。我介绍了姜瑞芝的近况,表示一定给代为问候。她不断地说“一定带好,一定带好!谢谢,谢谢!”

▲1960年2月,《淄博日报》报道了丝厂的女生小合唱在全市业余文艺汇演大会上进行表演

丝厂的文艺活动

当年丝厂的文艺活动非常活跃,1956年就成立于职工剧团,有音乐组、舞蹈组、戏剧组等,他们排演的舞蹈多次在全市业余文艺汇演大会上获奖。王恩贤出生于1938年10月,不到12岁就参加了工作,1954年1月到丝厂后就是文艺骨干,也是当时年龄最小的演员。刚到丝厂不久,就选派她去周村文化馆参加训练班,学习山东快书。她听到的山东快书都是男演员说的,怎么让一个女孩子学山东快书?她一听,直摇头:“不去不去!”领导上看她年纪小,又气又笑,觉得她的机灵劲就适合说山东快书;那就给她找个伴一起去吧,这样,又派了一个,看前排右边第二个人,短发,穿着球鞋,手里还拿着一个像小皮球的东西。王恩贤不记得她的名字了,但记得她男孩子一样的外形和性格;不仔细看,真看不出是个女孩子。左边第一个是王恩贤,当时不满十六岁,是个五官清秀、满脸稚气的小姑娘呢。

▲1954年3月,周村文化馆山东快书训练班学员合影。前排左一是丝厂缫丝女工王恩贤

1959年,全市业余文艺汇演结束后,选择了部分优秀节目,组成了淄博专区暨市群众会演优秀节目巡回演出团,到全省各地进行演出。丝厂的“提灯舞”,参加了巡回演出。据参加演出团的王会新回忆,他们所到之处受到各地党政领导的高规格接待,甚至没有感受到已经到来的“生活困难时期”。在淄博,他们面向工矿与农村,常做街头、广场演出。全团80余人,主要成员来自淄博师范、淄博第六中学、博山区文训班。李庶敏、尚光明任副团长,王鸣任艺术指导,分演唱、舞蹈、乐队3个队与舞台工作组。他们中大部人成为刚刚成立的淄博市文工团的基础“班底”。丝厂演出“提灯舞”的舞蹈队员也选中了几个人,最终王恩贤与黄淑贞调入了文工团,成为专业舞蹈演员,王恩贤还担任了舞蹈队长。

▲1960年,文艺演出团巡回演出路上

关于“提灯舞”,王恩贤骄傲地说,全市汇演获奖后,我们又到省里参加汇演,省里选中作为进京参演节目;因为花费太高,厂里最终放弃了。我问,为什么丝厂能排练出这么高水平的舞蹈?原来,他们正在排练期间,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来了两个人,一个舞蹈编导,一个作曲家。看到丝厂的提灯舞,形式新颖,就对舞蹈作了进一步编排,臧东升还专门为舞蹈歌曲谱曲,使整个节目有了很大的提升。表演提灯舞,她们腰上捆绑着电池,有一根线顺着手臂延伸到手中的道具灯笼里,可以控制开关;开始表演时,舞台灯光关闭,只见演员们手中的灯光随着舞蹈在流动,煞是好看。她们边舞边唱,王恩贤仅记住一句歌词:“一轮红日出东方”,其它想不起来了。这一说法,也从王会新那里得以证实,并进一步补充道:来的舞蹈编导是魏松涛,他后来调到北京中央艺术团体了;还有作曲家臧东升,他们是到各地考察、指导的,歌词也不记得了,还记得曲调是南方音乐风格。

▲1959年2月,丝厂女工表演的提灯舞在全市业余文艺汇演中大获成功

知道臧东升的名字,首先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大型彩色影片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重新放映,其中邓玉华演唱的歌曲《情深意长》就是臧东升谱曲的,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当年,我曾在八一礼堂观看过前卫文工团的演出,臧东升出现在舞台上,现场掌声雷动。他曾任前卫文工团副团长、艺术指导兼创作室主任,于2015年11月22日病逝,享年78岁。

延 伸 阅 读

中央实验话剧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蓝光

▲著名剧作家蓝光(1921——2005年)

蓝光原名张惠兰,女,湖北老河口人。中共党员。1938年肄业于汉口市立一女中。曾参加周恩来、郭沫若等组织的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后改为剧宣二队),1948年起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研究员,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创作员,后转入中国戏剧家协会,1978年任中国实验话剧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国剧协理事,中国话剧研究会常务理事。蓝光同志一生勤奋,学识渊博,著作颇丰,为党的文艺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编剧。建国前后写作了大量具有影响的剧作,如话剧《婆姨家》、《民族魂》、《人民的意志》、《归去来兮》、《最后一幕》等。合作改编苏联小说《叶尔绍夫兄弟》获1963年文化部优秀剧本奖。蓝光同志非常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了戏剧事业的发展。在担任院长职务期间,经她策划演出的剧目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为话剧事业的振兴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于2005年12月24日逝世,享年84岁。

原中央实验话剧院

中央实验话剧院成立于1956年9月。50年来,剧院上演了众多的优秀剧目。通过剧院的演出,不仅使中国戏剧大师欧阳予倩、郭沫若、曹禺、阳翰笙、陈白尘等的力作在当今舞台上再现光芒,也使外国戏剧巨匠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契诃夫、歌德、莎士比亚、哥尔多尼、易卜生、马赛尔、巴纽尔、萨特、让•日奈、桑顿•怀尔德等人的名著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大放异彩。剧院的公演剧目涉及中外古今,以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体裁、形式绘制成剧目长卷,使剧院的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实验特色。进入90年代以来,剧院先后到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韩国、挪威等国家访问演出,受到国外艺术界和观众的好评。

在剧院的艺术实践中,老一代艺术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后继者亦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构成剧院的编剧、表导演、舞台美术、戏剧评论等艺术家群体。剧院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话剧舞台上各领风骚,同时也活跃在电影、电视、广播剧领域,在全国话剧、电影、电视界所设的各类奖项中剧院的获奖者多达几百人次。

剧院上演的代表性剧目主要有:《一仆二主》、《同甘共苦》、《大雷雨》、《棠棣之花》、《桃花扇》、《黑奴恨》、《三人行》、《最后一幕》、《未来在召唤》、《大风歌》、《灰色王国的黎明》、《阿Q正传》、《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思凡》、《和氏璧》、《周君恩来》、《老顽固》、《浮士德》、《伐子都》、《玩偶之家》、《坏话一条街》、《生死场》等。

新书发售

李庆洪老师的《二十八组的故事》已出版发行,该书共五十多万字,三百多张历史珍贵图片。

定价:80元包邮

详询请扫右方二维码,或添加微信号:hong_58520

本文为李庆洪先生原创文字,若需转载请联系此公众号
未经授权转载者,将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转发时切勿删除版权信息

发现更多精彩,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