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赢一半:别踩这8大雷区-3
第3章 不自信
巴菲特曾将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为:“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由此,除了本杰明·格雷厄姆之外,巴菲特另一位师长菲利普·费雪也走向了前台,为更多中国股民所熟知。
如同发现《聪明的投资者》是一部值得仔细研读的经典投资之作,从而坚定了追随格雷厄姆的决心,报考了他的研究生,巴菲特也发现《怎样选择成长股》一书的价值,主动找到费雪。巴菲特成了费雪的超级粉丝,他曾说:“我是费雪著作的狂热读者,我想知道他所说过的一切东西。”
巴菲特逐步将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与费雪的成长股投资理念完美地融合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策略,通过投资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等优秀公司,成为投资界王者,取得了远远超越两位导师的投资成就。
本章中,我们引出了菲利普·费雪这位人物,并不是要让读者记住巴菲特的另一炒股智慧之源,而是费雪炒股巨亏的经历能让许多股民警醒,自信心的重要性。没有自信,何以成事,没有自信,何来炒股大胜。
在前面章节“不专业”中,我们阐述了打造专业性的必要,打造极具个人特色炒股智慧、炒股风格的必要。其实,专业性是要用自信作为保障的,不然,一不留神,专业性就滑溜到道听途说那一面了。
{菲利普·费雪小传}
1928年从刚创立不久的斯坦福商学院辍学,而后在旧金山一家银行担任证券分析师开始投资职业生涯。
1931年创办了费雪公司,在此后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他成功地发掘出并长期持有了摩托罗拉、德州仪器等大型的超级成长股,不仅个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也为他赢得了显赫的名声,被誉为“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
“看空做多”的亏损
话说1929年8月的一天,未来的投资大师菲利普·费雪向上司提交一份“25年来最严重的大空头市场将展开”的研究报告。你别以为,费雪这样的认识使他成功逃脱世纪大崩溃,别认为是因为这篇报告让费雪名垂青史。相反,费雪言行不一,看空做多,这篇报告背后是他迎来第一次重大亏损,也是记忆最深的亏损。
1929年美股仍然涨个不停,热情高涨的股民誓把大地烤焦。不过,费雪评估美国基本产业的前景时,发现许多产业出现供需问题,前景相当不妙。时年8月,他向银行高级主管提交一份“25年来最严重的大空头市场将展开”的报告。
这可以说是一位年轻小伙一生中最令人赞叹的股市预测,要知道,当时极具独立研究精神的最为知名的专家们都宣称,股市没有泡沫。更别说,那些出来发表护盘言论的政治家们了。
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没有预料到1929年大崩盘,还投入了不少钱,最终都打了水漂。
可惜的是,费雪并没有依此作为自己的炒股指导原则,看空却做多。他把大部分钱投入到自己理性思考并成文认定的即将崩溃的市场中,他后来回忆说:“我免不了被股市的魁力所惑。于是我到处寻找一些还算便宜的股票,以及值得投资的对象,因为它们还没涨到位。”菲利普·费雪花了几千美元买了3只股票。这3只股票都是低市盈率的股票,一家是火车头公司,一家是广告看板制作公司,另一家是出租汽车公司。正像我们后面能熟知的,美国股市终于崩溃!费雪持有的3只股票亦无能幸免,损失惨重。
费雪“看空做多”的亏损经历至少让我们明白一点:再准确的分析和预测对投资没有什么价值,你必须付诸实施才能真正获利。按照自己的分析付诸实施,则属自信炒股的范畴。
自信是一种信仰
在战场上,将军并不知道自己能否成为英雄,霍去病不能,朱德不能,华盛顿不能,巴顿也不能。在商场上,即使最成功的企业家也不可能永远纵横捭阖。投资大师们也一样,有时候,信心到最后就成了一种最后防线,是一种信仰。
一个人,面对危机的时候,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能否走出阴影,更不知道能否撑得下去。在最危急的关头,他甚至可能一无所有。这时,最需要的不是帮助,而是自己坚持到底的信心。
你我或许知道,恐惧是信心的反面。如果感到恐惧,我们就不会有信心。在感到恐惧的时候,恐惧就会妨碍我们前进,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多疑的人”。
具体到股票操作而言,自信同样是一种信仰。你一定听说过这类炒股人士:强烈看好某只股票,当机立断并在近乎当天最高价买进股票,一两天后股票下跌,忧心匆匆后又果断抛出,但一两个月后,发现这只上涨的股票和起初预期的一样,大涨30%还多。
这种现象在你我之间上演,也在投资大师们间发生,利弗莫尔就是典范。
{杰西·利弗莫尔小传}
有“华尔街巨熊”之称,20岁那年即积累了1万美金的本钱(当时是一大笔钱)。
经历过四次破产,又重新崛起,最终以自杀作为终局,他的一生经历激起无数后来投资者的研究与解读。以他为原形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一书是经久不衰的投资经典,直到今天,仍是最多人阅读和极力推荐的投资著作之一。
在众多的投机传奇中,最具有冲击力的莫过于被称为“华尔街巨熊”的杰西·利弗莫尔的经历。杰西·利弗莫尔是一个绝对的投机天才,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波士顿一家股票经纪行做记价员,每周薪资1美金,然而这样的背景竟让他总结出了一套根据股票过去价格来推测未来价格的投机理论。
1929年大萧条来临,利弗莫尔的个人财富也因为做空市场而累积到1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但他惊险刺激的一生并非总伴随着好运气。
利弗莫尔的人生经历了四次破产。1940年11月,他的人生走到了悲惨的终点:在曼哈顿的一家饭店大醉后,利弗莫尔给他的第三任妻子写了一封8页纸的信,文中称“我的生活是失败的”,然后在饭店衣帽间自杀身亡,身后留下的财产不足10000美元。
我们从中节选利弗莫尔的一段炒股经历,来诠释炒股过程中过于摇摆带来的亏损。
利弗莫尔的亏损
有一段时间利弗莫尔对棉花强烈地看涨,并形成了明确意见,认为棉花即将出现一轮很大的涨势。他一得出结论,当即一头扑进棉花市场,最初以市价买进2万包。
但是,就像常常发生的那样,此时市场本身尚未准备好。价格受到刺激稍做回升便很快回到原地,利弗莫尔决定平仓;几天之后,该市场再度对他产生了吸引力。它在他脑子里挥之不去,他就是不能改变原先认为该市场即将形成大行情的念头。于是,他再次买进了2万包。历史重演。他买完后市场跌回到起点。于是他又平掉了自己的头寸,其中最后一笔再次在最低价成交。
如此在六周之内重复操作五次,每个来回的损失都在2.5至3万美元之间,累计亏损达20万美元。更要命的是因为这样频繁交易致使理性思维大受刺激,决定再不操作棉花市场,从而与100万美元的利润失之交臂。
在经过多次打击后,利弗莫尔一气之下向自己的经理人下令,让其在第二天将棉花行情报价去掉。可就在他去掉棉花行情报价、对棉花市场完全失去兴趣的两天之后,市场开始上涨,并且上涨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涨幅达到500点。在这轮异乎寻常的上涨行情中,中途仅仅出现过一次向下回落过程。就这样,他失去了有史以来自己判断出的最具有吸引力、基础最牢的交易机会之一。
对于这种令人郁闷的结局,后来他总结出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因。其一,没有足够的自信致使没有充分耐心地等待行情的启动;其二,仅因为自己判断失误,就纵容自己动怒,对棉花市场深恶痛绝,这种情绪和稳健的投机规程是不相调和的。
从最终的结局来看,我们能判断因为利弗莫尔没有耐心地等待恰当时机来支持自己预先形成的意见和计划,才导致了这次巨亏。
和利弗莫尔一样,罗伯特·威尔逊、乔治·索罗斯、斯坦利·德鲁肯米勒、斯坦利·克罗等人都是投机高手,是卖空专家。罗伯特·威尔逊一手托起第一波士顿的威名,他强调说,成为卖空大玩家的第一要义是心态,强大的自信心是制胜关键,只要心理上留有一点点失败阴影,墨菲法则(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编者注)就会生效。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缔造者,全球期货之父利奥·梅拉梅德总结得更简单明了,在他退休之后,有记者问他,作为投资者,你拥有什么样的信仰?
利奥回答说:想要投资,首要的就是对自己有信心,自信是一种信仰。
“假如你对自己缺乏信心,你不会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你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只要你感觉你是胜者,你就有机会。应该相信自己的观点是物有所值,你有实力提出可行的观点。你必须拥有这样的心理。”
再问他炒股所需的其他信仰时,利奥回答到:“必须果断而持之以恒”。
我们能从自传体著作《逃向期货》中,更详细地了解到利奥·梅拉梅德的生平及其投资建议。2010年4月,利奥·梅拉梅德来到北京大学做演讲时,阐述了同样有关自信的认识,在他眼里,自信是一种信仰。
三个层次的赢家都信心满满
炒股最令人泄气的信息是:炒股人群中80%是亏损者。但又让能振奋的是,还有20%的人能成功。我们总希望成为那部分少数成功者。也因为对自己的那份自信,散户们在股市中乐此不疲地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成功者有何共性呢?我们找到中国第一代股民、散户王杨百万做过的总结。杨百万把这些成功者分成三大类:实战级,高手级,大师级,具体特点如下:
◎实战级,这种人能分析大势和个股的基本面,能根据股票的成交量感觉庄家的脉搏,能抓住市场热点搏浪一击。
◎高手级,这种人坚韧、果断,做常人所不能所不敢做的事,善于顺水推舟,也敢于逆流而上。他们是操盘手和极少数有原则的散户老兵。
◎大师级,这种人绝对冷静和理智,不为外物干扰视线,看股票如胸有成竹,看趋势如过眼云烟,这种人才能无往不胜,获取股市最大利润。
以上的描述,我们发现三大类的赢家有着各自的个性,但共性也非常明显:都信心满满,坚信炒股能带来不匪的收益。
针对震荡不定的股市行情,我们都会说要当机立断;要临危不乱;要泰然处之,其实这些都是坚定自信的另外一些说法。凡事没有主见、不能坚持正确判断的股民,十有八九是输家。
有时明明是自己熟悉的、经过深思熟虑要想买进或抛出的股票,仅仅凭人家随便说的一两句话,就轻易地改变自己原来的打算,如果不能克服这种幼稚病,还是远离股市为好。
要做一头勇敢的猪
“要做一头勇敢的猪”大概意思应该是猪不会脑筋急转弯,不撞南墙不回头。其实,这句话是有特指的,它是华尔街新贵斯坦利·德鲁肯米勒的名言,它的含义正是炒股需要超级自信的最好诠释。斯坦利·德鲁肯米勒是金融大鳄索罗斯最知名的徒弟,索罗斯经常教导斯坦利·德鲁肯米勒说:看明白了,就要做一头勇敢的猪。
{斯坦利·德鲁肯米勒小传}
1997年与索罗斯成功的策划了震惊国际的东南亚金融风暴,1998年再次手握巨资与香港政府进行了一场“世纪豪赌”,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令金融界认识了这位年仅40多岁就掌管着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
2000年离开量子基金,创立属于自己的基金。
出生于费城的德鲁肯米勒,在早期的职业生涯中,基本没有引起媒体的关注。他是投资能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他以优异的成绩从缅因州鲍登学院毕业,获得英语和经济学的本科学位,在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的硕士研究生。1977年,他在匹斯堡国民银行担任股票分析师,开始他的投资生涯。
斯坦利·德鲁肯米勒是除了吉姆·罗杰斯之外最为公众所知的索罗斯最佳拍档。话说,吉姆·罗杰斯拂袖而去,且用起诉的方式索要千万美元的佣金之后,索罗斯就为找量子基金的接班人揪心不已。
年年岁岁十几年过去了,斯坦利·德鲁肯米勒填补了罗杰斯出走留下的空位。
索罗斯的亏损(1)
1987年,索罗斯估计日本股市即将崩溃,于是用量子基金在东京做空股票,在纽约买入标准普尔期指合约,准备大赚一笔。
但在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他的美梦化成了泡影。道指创纪录地下跌了22.6%,这至今仍是历史最大单日跌幅。同时,日本政府支撑住了东京市场。索罗斯遭遇了两线溃败。
索罗斯没有犹豫,开始全线撤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卖压随着他的离场而消失了。
索罗斯把全年的利润都赔光了。但他并没有为此烦恼。他已经承认了错误,承认自己没有看清形势。
1987年10月,索罗斯的量子基金随着美国股市(而不是日本股市)的崩盘而剧损3.5亿多美元,他全年的盈利在短短几天内被席卷一空。
在量子基金开始工作后不久,德鲁肯米勒有了一次正确的操作。他对于美元不是很热心,于是做了美元对马克的很大空头,这个仓位开始对他有利了,他对自己的判断很高兴。索罗斯来到办公室,顺道去看他,并且和他讨论了这桩交易。
“你有多大的仓位?”索罗斯问道。
10亿美元,德鲁肯米勒回答说。
“你管那个也叫‘仓位’?”索罗斯嘲笑道。
这个问题后来成为了华尔街民间传说的一部分。索罗斯暗示德鲁肯米勒将仓位翻一番,而德鲁肯米勒照做了,正如索罗斯所预测的,量子基金因此大赚。
此后,德鲁肯米勒对外传递出来的信息是:“索罗斯教会我,当你对一桩交易有很大信心时,必须要直击要害,你需要勇气和自信。”
德鲁肯米勒表示,索罗斯教给他最重要的一课是:问题不在于你是对是错,关键在于,你对的时候挣了多少钱,错的时候又损失了多少钱。而这一切,都要以对自己的判断有无限的自信作为保证的。
后来德鲁肯米勒成为华尔街的新贵,他的“做一头勇敢的猪”名言广受流传。在知名对冲基金经理巴顿·比格斯的专著《对冲基金风云录》中,我们找到了广泛流传的痕迹。
巴顿·比格斯在书中讲述了一则故事,通过这则故事,巴顿·比格斯同样传递出自信炒股的重要性。
一位叫蒂姆的朋友来请我吃午饭。我们深感荣幸,他是对冲基金业中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蒂姆大约55岁,清瘦、英俊,深色头发。他说话带着不明显的英国口音,显得沉着冷静,举止文雅而迷人。
蒂姆在肯尼亚的一个咖啡种植园长大,现在还是那里的主人。他的教养和学问都很好。虽然他现在不再公布业绩,但我们知道他做得很出色。蒂姆的投资组合如此集中,又使用了如此高的杠杆,这使得他的业绩波动巨大。但这又何妨?如果你是一名长期投资者,你会更乐意接受一个高波动的25%五年复合回报率,而不是稳稳当当的10%,但前提是你得经得住起起落落,并且能在坏年景里避免焦躁。
蒂姆在伦敦郊区一个树木葱茏的小镇上拥有一间安静、宽敞的办公室,里面满是古董家俱、精美的东方地毯和瓷器。他只有一个秘书。我猜他管理的资金超过10亿美元,可能有一半是他自己的。在他美丽的十八世纪齐本德尔式写字桌上放着一只小牌子,上面刻着“Totisporcis”,意思是“完整的公猪”。还有一只小小的瓷猪,写着“做一头猪需要勇气”。我猜正是在上面刻字的人—斯坦利·德鲁肯肯米勒—送了他这只小猪。
为得到真正的巨额长期回报,你必须做一只猪。猪绝不会把吃进嘴里的食吐出来,你也得守住能赚钱的投资,不要急着跑掉,直到真正赚足为止。
有谚言: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徒弟总有要超越的一天,师傅也只能或主动或被动接受这样的现实。2000年,斯坦利·朱肯米勒离开量子基金,自当老大。不过他完全继承索罗斯的狠辣风格,深信因积极进取而获利,就该更积极进取。他的血液里已流淌着这一因子:看明白了,就要做一头勇敢的猪。
垃圾股中淘金的自信
做一头勇敢的猪,等待翻几番是一种自信。碰其他人不敢碰的股票,从垃圾股中挖掘金股,且以此为终生炒股准则,更是超级自信的体现。
约翰·聂夫就是这样一位超级自信者。聂夫是价值型投资的倡导者,高涨的股价和诱人的市盈率不足以使他热血沸腾,相反,他更看好那种“倒霉”的公司。这些公司都曾经风光一时,但出于某些原因,目光短浅的投资大众把它们彻底打入了“冷宫”。
{约翰·聂夫小传}
生于1931,1955年进入克利夫兰国家城市银行工作,1964年成为温莎基金经理,并一直担任至1995年退休。执掌温莎基金31年间,投资增长55倍,年平均收益率超过市场平均收益率达3%以上。
有评论说,格雷厄姆之后,谁是最纯粹、最传统的价值投资大师?不是巴菲特,而是约翰·聂夫。
喜欢那些不被看好的股票中淘金,这样的投资方式多数投资者不敢轻易尝试。聂夫的选股心态与趋势投资者有天壤之别,趋势投资者往往把股价创新高看做是买入的信号,而聂夫则喜欢在低迷的股群中寻找黑马。
其实,很多实力雄厚的大公司都曾“倒霉”过,不过聂夫发现了他们,并在他们身上赚了一大笔钱,其中包括克莱斯勒、大西洋富田、IBM和花旗银行这些声名远扬的公司。
与华尔街其他投资精英们不同,聂夫从中西部,自小家境贫寒,因此,他的成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教育之路,不是“从私立学校到名牌大学”的阳光大道,而是一条坎坷的道路。他小时候住在德克萨斯洲,父母离婚后,他就跟随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好不容易才完成了他的学业。他常说,自己不是“出身豪门”,为了谋生,曾当过球童、送过报纸。他还自豪地说,从11岁开始他就自己赚钱添置衣服了。
坚定不移的信念也是成功投资者必备的素质,因为他们常常要孤军奋战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胜利。聂夫从小就表现出坚定的意志。他母亲过去常说,“约翰,你长大应该当个律师,连路标你都能和它辩论半天。”
换了任何人,如果不是聂夫那样充满自信,都很难说他将来能够成功。
他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通过函授完成了大学课程。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期间,他有缘结识了“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高徒悉尼·罗宾斯教授,从此对价值投资有了一定了解。在罗宾斯教授的熏陶下,聂夫对金融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价值型投资就是寻找有广阔前景的公司作为投资对象,以低于一般投资者预期的价格买进它的股票。在一次年度报告会上,先锋集团董事长约翰·博格称赞说:这种以低市盈率、高股息和稳定的账面价值为特色的“价值型投资者”,不是聂夫先生首创,但他却在价值投资的实践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聂夫的事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1962年,股市经历一次了痛苦的衰退。聂夫也因此在投资上受到了重挫。宝丽来股价一泻千里,仅几周时间,就从每股240美元跌至80美元,IBM从近乎600美元的高点跌至300美元。无论如何,1962年的这次衰退对聂夫今后的事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聂夫在任期间,温莎基金投资组合的平均持股时间是两年,有少数股票持有的时间长达八九年。普通投资者可以从聂夫的经历中汲取到3点经验;第一,不仅要纵观全局,还要注意每个组成部分的情况;第二,不要完全相信媒体,因为媒体的意见常被严重的恐慌心理所误导;第三,保持一点耐心。
自信力量1:不迷信
炒股就是炒心态,心态要靠自信,自信要从自己长年坚持的操作方式中获得,迷信高手,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炒作方式,也很容易滑落到不自信的道听途说上来。
通过对比30多位投资大师各自的成功经验,我们有理由认为,不论何种买卖手法,本质上没有任何对错之分。基础分析、顺势操作、逆市操作、成本分析、技术指标选股、纯成交量分析、纯价格分析等,各有各的道理,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最为关键的是,我们有没有对这些方法中其中的一种进行过长年累月地研究,通过自己不断地试错,不断的总结,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分析方法。
肯定会有人说,在股市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或者股市处于历史最高点时,如何能有赚钱的自信呢?我们用让日本股神邱永汉走进我们的视野,因为他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堪为经典。
{邱永汉小传}
福建客家人的后裔,1924年出生于台湾的邱永汉是第一获得日本最高文学奖青直木奖的外国人,在日本、台湾和香港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被称为股神。炒股初期,即在一年内把200万日元炒成5000万日元。
1955年,邱永汉首次投资股票,股价指数1000点上下盘旋,每次来访的财经记者一开口就说:今后投资股票是否比现在更难赚钱?
对这种问题,邱永汉总是这样反驳:那今后出生的人该怎么办呢?“今后仍会出现卡内基第二或者松下幸之助第二啊!我们一定要相信,凭自己一代的光景,同样能完成了大事业。当然,这需要几分逞强性格,需要我们的乐观自信精神。”
我们都知道炒股需要好的心理素质,但好心理素质应该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只有坚信自己的能力,坚信炒股能带来收益才会变得更加自信。
我们的总结是:炒股须有灵魂,灵魂来自自信,自信来自“勤奋”。
邱永汉的亏损
在炒股初期,我拜访一科技专家,了解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日本,因为天然气开发的前途,液化天然气的船愈大愈好,造船公司将会像以往建造油轮热潮一般,重新缔造造船热。
我得出结论,造船热潮将再度来临。
隔天,我大清早便打电话给证券交易所购买播磨造船的股票,当时播磨似乎称不上是热门的股票,面额50日元的股票以同额就能买进,买了后我有些得意,因为我知道其他人都还不知晓的事情。不久液化天然气船的热潮将来临。当其他大众了解之后,这家股票不但会涨到100日元,甚至会暴涨150日元或200日元。
我抱着这种想法,每天拿到报纸就要抢先看这只股票是否启动行情了。
可是,以同额购买播磨造船的股价却稳如泰山毫无所动,顶多在涨跌1日元之间平缓浮动。
转眼间已经过一年,我等得不耐烦了,开始反思或许抓错了时机。
这位叫吉村的专家以科学技术家眼光来论谈可能在几十年后会实现的梦想,而武断的我却认为可能就发生在明天。一切事物都有所谓的“时机”,尤其买卖股票,抓准时机极为重要。
当我脱手后,以前价位完全没有变动的播磨股价,开始60日元、70日元持续上涨。究竟是怎么回事?不久发现石川岛与播磨两公司合并的消息,行情启动,立即上涨到90日元。
我学到了“所有股票的买卖必须把握时机”的教训,不过,此时的我与播磨造船没有任何关系了。更别谈自己的赚钱美梦。
这是我的一次过于武断而招致失败的惨痛经历。
自信力量2:不要怕失去机会
顶级营销人员在推销新技术时会说,购买他们的产品,就是购买赢的机会;不购买他们的新技术,就失去机会,等于失去了成功。在股市中机会是否也那么重要呢?炒股没有终点,我们要告诉大家:自信的另一强有力的支撑信条其实是:不要怕失去机会。
没有哪个重大市场运动会在一天或一周内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完成发生、发展、终结的整个过程。
在投机中一个害怕失去机会的人,就会错过机会!人性往往这样,太专注于害怕失去机会,就会忽略或不清楚自己需要怎样的机会。这时我们处于期待状态中,而不是思考状态,所以,不明了或忘记了自己等待的是怎样的机会,没有使自己处于一种局外观状态。
在市场不明朗,或自己看不懂,或市场表现总是与自己的判断相左或不合拍的时候,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保持冷眼旁观,学会放弃和场外观望,这是炒股的一种至高境界。我们要提醒,尤其是要放弃哪些自己不能把握的,不属于自己的投资机会。
自信力量3:乐观精神
如何做坚定的乐观主义者,彼得·林奇的超越熊市观,杰出基金经理马克·默比乌斯等人的乐观精神值得借鉴。
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逐渐觉得好时光永不再来了。他们不能透过悲观绝望的迷雾看到沉沉雾霭之后即是光辉灿烂的未来。每当此时,彼得·林奇就会出来喊话,他说:如果你买入证券,并持有到经济繁荣时期来临,那么,对国家未来抱有基本的信心,便会让你取得成功。
我曾翻阅一本叫《超越华尔街:8位投资大师的成功秘诀》的投资著作,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投资于新兴市场的大师,名叫马克·默比乌斯。他是年度最佳基金经理,有新兴市场的“印第安纳·琼斯”等称号。
阅读完该书,有如下几点印象深刻:其一,默比乌斯是最早成立新兴市场的美国基金经理,这位投资人物值得重点关注。他的坦普尔曼新兴市场基金,总部设在新加坡。其二,基金经理属于超级忙碌阶层。每年马克·默比乌斯在总部的时间很难超过一个月,每年出差的空中行程长达16万公里。做一名出色投资者,几乎没有个人生活,这类印象是在读彼得·林奇的相关著作中形成的,没想到在《超越华尔街》一书中也找到了印证。
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最为受用的还是默比乌斯的乐观精神。默比乌斯认为,乐观是从事投资新兴市场的人最重要的先天条件。
默比乌斯说:“经验让我们越来越出色。”当你走遍世界,见证了各种萧条和繁荣时,你自然就变得镇定自若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学会趋利避害,化腐朽为神奇。“要是抛下这一切,解甲归天的话,那未免太可惜了。
在新兴市场投资时必须保持乐观,因为世界是属于乐观主义者的,持悲观态度的人只能充当旁观者。全世界到处充斥着矛盾,今天有,明天也会有,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然而我们正迈进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时刻;通讯更发达,交通更便捷,国际贸易更加密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都更为改善,新兴市场投资者所面临的机会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默比乌斯如是说。
默比乌斯还用成功的投资案例作为这一理念的支撑。1989年菲律宾之行遇上政变,困在旅馆的马克依旧忙碌着自己的投资计划方案;1996年,阿尔巴尼亚发生一场巨大的“庞氏骗局”,愤怒的民众冲上街头,引发暴乱,而此时,默比乌斯却依然乐观,他说: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一次又会有什么机会呢?
1997年8月,亚洲金融风暴肆虐,大多投资者纷纷撤离,人人自危。然而,马克·默比乌斯,这位支配着拥有130亿美元的坦普尔曼新兴市场基金的总裁却做出了惊人的逆势之举。他解释说:“我们恰恰是因为泰国股市在实质性地走低才毅然向这里进军的。相比牛市,我们更爱熊市。当看到股市强劲上涨时,意味着我们可能很难寻觅到投资的良机。”默比乌斯如说:“当听到天灾人祸、经济萧条或者是革命爆发这些消息时,就意味着我们的机会来了。”
能在经济萧条时保持乐观,这是成就投资大业的必要心态吧。
附文3:大师们的启蒙读物
巴顿·比格斯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职业投资家,但他对投资一点兴趣没有,他喜欢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做英语老师,业余打打橄榄球,还梦想着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直到有一天,他的二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之后,他发现自己被排斥在晚餐桌上的谈话之外,便发誓进军华尔街。
父亲推荐的启蒙读物是《证券分析》,比格斯认真读完了那本600多页的著作,划了重点,做了笔记,然后去见父亲。由此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第一步。
我们熟知的巴菲特,是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找到顿悟。在这之前,他接触过各种投资方法,也听消息炒股,也信奉图表,但成果平平,插上价值投资理念的翅膀之后,他便一飞冲天,独领风骚。
后来巴菲特说,《聪明的投资者》的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著作”。
如果让格雷厄姆列举影响他的十本著作,巴鲁克自传肯定是其中一本。某种程度上说,巴鲁克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启蒙老师。格雷厄姆29岁进入华尔街,这时巴鲁克已经是华尔街的大腕,身价百万了。巴鲁克曾经两次帮助格雷厄姆进入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还把他介绍给当时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和英国首相丘吉尔。
格雷厄姆在26岁时读了巴鲁克自传,对其巨大成功投资印象深刻。在格雷厄姆有资格写自己的传记时,他坦言没能和巴鲁克合作是巨大遗憾。
那伯纳德·巴鲁克最喜欢的书又是什么呢?它是《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第一版写于1841年。该书目前享有的声望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位赫赫有名的金融家。巴鲁克曾经鼓励、促成了该书在1932年的再版发行,并且为之撰写了一篇序言。
巴鲁克称赞这本书为研究自于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人的心理现象提供了启示。约翰·邓普顿也对该书推崇备至。
影响吉姆·罗杰斯献身华尔街的是一本《超级金钱》的书,书中“把股市比作美女”的言论吸引了他。其实,该书更为有名的细节是,它第一次把巴菲特作为成功投资人介绍给美国大众,从此巴菲特成为了公众人物。
20多年后,罗杰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了投资分析的一堂课请来了巴菲特,巴菲特在课堂上把罗杰斯大肆吹捧了一番。试想一下,我们阅读到一值得仰慕的图书人物,20年后,我们能跟他并列在行业最顶端,该是多么荣耀的事呀。
马克·默比乌斯的投资启蒙读物是勒布的《投资生存之战》,读了该书,默比乌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投资信心:即基础性的、长期的、关注普通行业的投资策略要优于其他投资策略。可以说,勒布是马克·默比乌斯的偶像1935年,勒布出版了广受欢迎的《投资生存之战》,出版即卖出20万册。在这本书要上架的时候,另一本关于投资的畅销书也将出版,它就是《证券分析》,被认为是那些“买入和持有”的交易者的圣经。
如果我们翻看更多的投资类图书,会发现《股票作手回忆录》是最多投资大师们提到的参考之作。
威廉·欧奈尔在《股票作手回忆录》的序言中写到:“数年前,我购买了2000多本股市和投资类的书,然而,根据我45年的从业经验,发现仅有10-12本书真正是有一定的实际价值,《股票作手回忆录》是其中的一本,《投资生存之战》也是一本。”
比格斯认为投资专家都是阅读狂人,巴菲特最亲密的战友、伯克希尔·哈撒韦副董事长查理·芒格曾在一次公司年会表达了类似观点,他:“在我的一生中,还从没见过一个人不整天阅读却能无所不知—这样的人没有,一个也没有。投资是个广泛的领域。所以,如果你认为你不用整天读东西也能成为好的投资者,那我无法同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