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座谈︱资本的旅行——华侨、侨汇与中华网
朱庆(厦门大学)
相信很多人都会熟悉滨下武志的名字,他对商品、金钱、人的移动或流通特别重视,几本能够代表他学术路向的著作都先后翻译成中文,包括:《香港大视野:亚洲网络中心》(1997、香港商务印书馆),《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贸易圈》(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近代经済史硏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2006、江苏人民出版社),《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领域里,他的著作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滨下教授的网络论、经济圈说法、中心与边缘视角、海洋关怀,都获得海内外学术界的好评。
2021年7月18日,滨下教授的一本新作《资本的旅行——华侨、侨汇与中华网》发布座谈会正式举行,该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亚洲研究院及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滨下教授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历史学家,曾任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龙谷大学教授,现任公益财团法人东洋文库理事及研究部部长,同时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亚洲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等。滨下教授在朝贡体系、亚洲贸易圈、中国海关财政、海外华人华侨多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曾先后被美国历史学会及美国人文及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论坛颁发学术贡献奖。本次座谈会是以网络会议形式举行,近五百名学界同仁进入会议室参与活动。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马敏主持会议,首先对滨下教授和两位特邀与谈人做简要介绍。随后,滨下教授就其著作的写作背景、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进行阐述。《资本的旅行》是作者从1970年代后半期到21世纪初(约30年间)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含香港)和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多次田野调查、资料收集和专题研究而成。本书原著出版于2013年,至今年4月份出版中文译本。滨下教授指出写作本书时受到1970-198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蓬勃发展、1980-1990年代华南地区乡镇企业崛起、侨批资料大量被整理与出版等多重背景所影响,学界对东南亚华商网络、侨汇、华人华侨研究展开了热切的讨论,由于他个人对区域经济、亚洲金融、汇丰银行历史兴趣较浓,接触到汇丰的马六甲和仰光分行、新马泰侨批局的资料后,决定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19世纪后半期以来的东南亚和华南地区的华侨、侨汇和所形成的“中华网”。滨下教授指出他是以侨批为研究的切入点,考察与侨批活跃的相关活动,不过侨批的涉及面广,牵涉到邮政史、交通史、海关史、商贸史、金融史、全球史等多个重要课题,滨下教授认为可从东南亚和中国华南区域网络来考察,连接东南亚、华南、亚太等不同区域,从侨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作用、侨批的流转过程来总结东南亚与中国华南区域金融市场来进行论述,指出由侨批所推动的区域性商贸投资网络和跨区域金融市场网络。
与谈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院长冯立军教授认为滨下教授在“朝贡体系”“亚洲海域”以及“华侨网络”三个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影响巨大,他分别从选题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的创新、多元视角的论证方法,与及可进一步探讨的主题等四个方面来分享自己对本书的看法。冯教授指出本书从亚洲经济圈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存在于华侨华人以及华侨华人经济中的关系网、有关信息交换的互动网、物品与人移动的联系网,和代表着社会性关联及其转型的关系网的系统考察,归纳出侨汇在亚洲金融贸易体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通过对广域体系内的各种内在因素和相互联系分析,通过跨越时代的华侨华人研究来洞察当代中国,以构建新时代的亚洲史和亚洲经济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选题非常恰当。本书之作,由国别拓展至超越国家的广域地区来研究地区经济史,将华侨华人以及中华网置于整个亚洲范围之内进行研究,是十分难得的。在对移民和侨汇的阐释中采用网络概念将华侨与印侨进行比较研究,以得出不同族群关系网的差异,可谓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模式。本书在论述中采取了点、线、面三位一体互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注重时空转换,从朝贡体系、帝国殖民地关系以及改革开放背景等不同阶段进行长时段考察,对华侨华人、中华网的早期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延续性和过渡性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冯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和兴趣,认为本书中提及的东南亚历史中的印侨是非常值得研究和进一步拓展的课题。
第二位与谈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席教授燕红忠指出,本书创新性地考察了移民、贸易、侨汇三位一体的关系网络的发展过程、现实表现和未来趋势。他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从金融史和贸易史的视角来讨论本书,强调侨汇与金融市场的紧密关系、汇款与区域贸易结算、以侨汇为内容的金融文化与信用特点三个方面来阐述。据燕教授分享,滨下教授在著作中指出侨汇业者通过私人、信局及其联号、银行等互为连接,形成了一个横跨外汇、金银、商品市场的金融市场网。信局并非一接到委托就立即汇款,而是等收集到一定金额的资金或利率较为有利时才处理汇款业务。业者对金融市场的操作包括:利用各地的汇率波动来买卖货币,或者利用新加坡和香港的黄金差价套取盈利的同时来实现汇款;或者进行货币期货的投机来赚取利润,呈现出许多现代化的金融手段。侨汇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香港金融市场,积极开展各种投机和投资活动,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无疑也参与到侨汇业务中,这极大地扩展了地区间资金流的规模以及金融市场的覆盖范围。侨汇也是调整近代中国实现贸易入超局面的重要手段。侨汇不仅是向国内的汇款,还在贸易投资和贸易结算的金融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数以千万的华侨向国内汇款的渠道与商品及外汇市场相互联系,最后达到了扩大金融市场的效果。历史上形成的华南与东南亚之间、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和移民关系也包含在侨汇的金融市场之内,发挥了进一步扩大金融影响的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李培德就与谈内容进行总结,他指出此次座谈会的设计是希望从华侨史和金融史两个角度来展开讨论,两位与谈人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角色,为本书给与很详实的解读。滨下教授学识渊博,这本书可以说是他对侨汇问题研究三十余年来的综合,无论是排除万难的研究态度或在复杂的资料上建立宏观的理论和框架,滨下老师的经历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有一点可以补充的是,本书第五章和附录中大量列举了战前日本对南洋华侨问题的研究报告和资料,都是难得一见的珍贵材料,直到今天,对我们研究东南亚华人华侨仍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随后进入了与会嘉宾和听众的提问环节。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虞和平认为滨下教授的研究,对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理解十分有帮助,并就新书的名称为何取“资本的旅行”与滨下教授交流。滨下教授指出侨批虽大部分是华侨寄回故乡亲属的日常生活用款,但是侨批在汇寄过程中因参与到金融市场的运转,侨批业的汇兑网成为海外华人与中国金融资本运行的重要内容,书名“资本的旅行”无疑是对资本概念的一种动态理解。
复旦大学历史系朱荫贵教授对滨下教授在这个领域所积累几十年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展表示钦佩,本著作一定程度上在全国学术界引起关注,可进一步推动学术界对相关课题的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张梅教授就印度的侨民历史进行提问,滨下教授对有关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移民的研究成果给与概括式介绍,逐一提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印度本土等地区的情况,指出其在英系势力范围内特别活跃的原因。
宁波大学龚缨晏教授认为本书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并且能与宏大的叙述和微观的考察互相结合,对各不同地区华侨社会的差异性也有很好的论述。
中国人民大学何平教授指出滨下教授的著作能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西方近代金融体系的认识,其实也就是在与东方进行商业贸易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结果。
广东五邑大学刘进教授认为本书虽然探讨二战前的侨汇,但基于历史演进的原因,对改革开放后的侨汇也有很好的启发,他就1949年到1978年之间的侨汇与中国大陆经济改革的关系问题向滨下教授请教。
华中师范大学魏文享教授提出本座谈会的热烈讨论,好比一场思想性的旅行,带给我们很多不同概念的碰撞。本书是滨下教授对亚洲金融贸易圈研究体系的重要一环,侨批市场是一个高度组织化、制度化和国际化的网络,为侨汇具有长久生命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滨下教授回应侨批局的联号关系是其能在现代金融中立足的重要因素。
华中师范大学马敏教授作最后总结,认为滨下教授的著作是一个长时段、大视野的研究,里面包含了大量甚有启发性的问题意识,可以预见该书必能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建议今后还可以在学术期刊开辟专栏,以对本书进行系统性的讨论,并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
本座谈会的讲者和听众来自东京、北京、武汉、香港、台北、新加坡等多个城市,可以说是亚洲区内一次“中华网”的伟大盛会,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不减大家对本书的兴趣和讨论,两小时的活动在融洽和热切讨论声中结束。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徐亦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