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9日 星期日

7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近日,欧洲科学院(Acadamia Europaea)发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7位中国科学家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7位中国科学家包括北京大学教授胡振江、中国科学院自化研究所研究员蒋田仔、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梁应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永龙、山东大学教授张友明、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金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吴德胜等。

▎北京大学教授胡振江

7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胡振江,北京大学讲座教授。分别于1988年和199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信息工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担任东京大学情报理工学研究科担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 (1997-2008),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任教授/系主任 (2008-2019),东京大学情报理工学研究科担任教授 (2018-2019),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2015-2018),是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胡振江教授长期从事程序设计语言和软件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在程序语言设计、结构化函数式程序设计、程序的自动综合和优化、并行程序设计、双向变换语言的设计和实现、以及软件的演化和维护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开创性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曾获全日本最佳博士论文奖,日本软件科学会基础研究成就奖,被评为21世纪先驱科学家(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日本工学会会士。

近年来,胡振江教授将研究重点放在程序演算及其在自动并行化的应用、双向变换的语言计、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求精过程的形式化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在POPL, PLDI, ICFP等程序语言的顶级国际会议以及ICSE,FSE等软件工程的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众多成果。

胡振江教授担任(或曾经担任)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函数程序设计国际会议(ICFP)指导委员会委员主席,日本软件科学会理事,国际信息处理联盟IFIP TC 2 (Software: Theory and Practice) 日本分会代表,IFIP WG 2.1委员,亚洲软件基础学会(AAFS)指导委员会主席,NII湘南国际系列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Scien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国家科学评论,中国科学等学术杂志的编委。

▎中国科学院自化研究所研究员蒋田仔

7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蒋田仔,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脑网络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主任。1984年7月兰州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6月和1994年6月在浙江大学分别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马普人类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英国女王大学计算机学院、美国休斯敦大学计算机系工作五年。现任IEEE TCDS, Frontiers in Bioinformatics, BMC Neuroscience等多种国际刊物编委,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神经环路及其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解剖学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解剖学学会脑网络组分会会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常务委员。曾任国际“医学影像计算与计算机辅助干预学会”理事及第13届年会(MICCAI 2010)大会主席。主要从事领域包括多模态跨尺度脑网络组图谱研究、基于脑网络图谱的脑机融合和脑疾病早期预测和精准治疗。在所从事的领域已发表SCI收录的论文240多篇, SCI他引10000多次。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已受权28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4)。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梁应敞

7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1989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吉林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1月至1997年7月在清华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及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12月至2003年12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作访问学者。曾任新加坡科技局资讯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2010年当选IEEE Fellow,2014荣获IEEE Jack Neubauer Memorial Award, 并被Thomson Reuters授予Highly Cited Researchers“高被引用科学家”称号。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加坡IES杰出工程成就奖等奖项。2011年及2012年分别当选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Society和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杰出讲座人(Distinguished Lecturer)。现任IEEE通信学会认知网络专业分会主席、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编委会成员。曾任IEEE JSAC认知无线电系列(Cognitive Radio Series)主编、IEEE TWC副编辑、IEEE TVT副编辑、IEEE JSAC认知无线电专刊客座编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永龙

7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吕永龙,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欧洲科学院 (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长期从事环境地理与可持续生态学研究,主持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在城市和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环境污染的区域生态效应及风险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就。发表核心刊物论文320多篇,其中Nature、Science、Science Advances等SCI收录190余篇,国内外总引用1万多次,多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杰出成就奖等奖项。

吕永龙研究员是一位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学家,现任太平洋科学协会(PSA)主席,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前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专家组成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科学顾问、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生物技术中心、日本综合地球环境研究所等国际科学顾问。Science Advances副主编,经美国生态学会与中国生态学会全球遴选担任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EHS)创刊主编,创建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Transdisciplinary Journal of SCOPE并担任副主编,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Research顾问编委,《生态学报》责任副主编,并担任多个国内外核心刊物编委。曾任国际科联(ICSU)科学计划与评估委员会委员、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成员。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19年当选欧洲科学院 (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

▎山东大学教授张友明

近日,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友明教授在欧洲科学院2019年度选举中当选为院士。

7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张友明,微生物学家,山东大学教授,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1964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神仙桥村。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化学系,198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1994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2000年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医学院、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创立了革命性的Red/ET基因重组技术,并于2000年以Red/ET技术为基础创立了德国基因桥公司(Gene Bridges GmbH),任首席科技官。2013年被聘为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7年任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微生物基因组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尤其是应用于微生物医药领域,累计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其中Nature及子刊论文10篇,总影响因子超过620,总引用次数超过10300,H指数46。首创的Red/ET基因编辑技术在Nature Genetics发表,单篇引用次数超过1230;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1项。

张友明教授以其在微生物基因组编辑及改造技术等领域的卓越学术贡献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是山东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杰出人才”体系队伍建设取得成效的标志之一,也是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综合改革过程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金龙

7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张金龙,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4月出生于苏州吴江,1985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感光材料专业,1993年在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1996-2000年在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JSPS),长期从事高效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及在环境和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在光催化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就,累计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被引用20000余次,H因子为72;连续入选Elsevier公布的2014、2015、2016、2017和2018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2018年度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获2017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度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二等奖、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2001年度上海市第七届“曙光学者”、2012年度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2年度上海市领军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姑苏人才”等称号,入选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01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担任Res. Chem. Intermed.副主编,Scientific Report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mental国际编委;《影像科学与光化学》编委。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吴德胜

7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吴德胜教授主要从事金融数据挖掘、金融风险管理等复杂管理系统的研究,曾长期在国外工作,2015年初回国,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工作,在经济与管理学院任教。

吴德胜教授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方法论、多主体结构下博弈与社会化网络中用户偏好、复杂管理系统效率评估理论与方法,其研究工作受到多位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获得者高度评价,其中一个研究工作被国际同行学者命名。

研究成果广泛发表于POM(A+期刊)、DSJ(IF 2.562)、IEEE TII(IF 6.383)、IEEE T C(IF 4.943)、IEEE TKDE(IF2.476)等顶级国际期刊上,134篇论文被SCI收录,75篇论文被SSCI收录,H-index 44,且在Springer等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全面风险管理学术著作7部。有多篇学术论文被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等国际核心期刊评为“最有影响力的论文”。吴德胜教授还担任Springer出版社全面风险管理丛书主编,是Omega,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Expert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SMC,Information Sci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等10多个重要期刊的编辑、编委和客座主编。

▎关于欧洲科学院

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是欧盟的“国家科学院”和法定科学顾问,由英国皇家学会与欧洲各国的国家科学院共同发起并于1988年成立,目前总部位于英国伦敦。

作为国际上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包括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顶级学者,主要在欧洲各国的院士中遴选,是一项崇高的国际学术荣誉。院士选举每年举行一次,其程序包括同行提名、严格的学术审查、学组与学部多轮投票,最后由欧洲科学院的理事会批准产生。

目前,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包括7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6位图灵奖获得者等。

来源:欧洲科学院官网 百度百科

7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编辑整理:刘旸

审核:毕永华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原帖转载或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转载自煤传媒,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上一篇新闻

陈义旺任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下一篇新闻

每年培养全国近1/5集成电路毕业生?南京论道芯人才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