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凡“出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派财经,作者|陈庆之 编辑|派公子
阿里巴巴出海,再一次来到了关键的转折点。
日前,企查查APP显示,蒋凡不再担任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浙江天猫网络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不再担任阿里巴巴迅犀(杭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也就是说,蒋凡已经不再担任任何淘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实际上,这一变动并不出人意料。早在去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发布内部信,宣布升级多元化治理体系。海外业务方面,整合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和国际贸易(ICBU)两个海外业务,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场的多家子公司,形成“海外数字商业板块”,加码“全球化”战略,由原天猫淘宝总裁蒋凡分管。
对于蒋凡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再次证明自己实力,实现风评逆转的最佳机会。这一战,既决定了阿里未来的发展上限,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蒋凡自己“太子”之位的得失。
01 阿里必须出海
阿里可能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流量与增长有如此强烈的渴望。
刚刚发布的阿里2022财年第三季度(2021年10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财报显示,阿里该季度营业收入为2425.8亿元,同比增长10%;经营利润为70.68亿元,同比下降86%,作为阿里的利润支柱,淘系电商的营收增速下滑至10%。即使是“双11”加持的电商旺季,淘系的客户管理收入同比负增长1%。
当然,这样的数据有来自反垄断监管的原因,但更多地是因为国内流量红利的枯竭。根据阿里财报,截至2021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中国市场消费者增至9.79亿,预计本财年末国内年度活跃消费者达10亿的目标将按计划完成。但10亿消费者,也意味着国内互联网用户除老弱病残之外,几乎已全部成为阿里的消费者,再想向前一步都只能是高投入换低增长。
财报显示,中国商业部分在本季度收入为1722亿元,作为核心业务占整体营收比例为71%,同比增长仅为6%。该部分业务中,淘宝和天猫的GMV仅实现增长缓慢,仅实现个位数据增长。
不仅如此,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新竞争对手的抢食,也让阿里巴巴感受到了威胁。今年2月,快手电商发布公告称,因第三方电商平台与快手合作协议变更,自2022年3月1日0时起,淘宝联盟、京东联盟等将无法在快手直播间发布商品。而在更早的时候,快手已经拒绝了阿里获得更多股份。
一模一样的故事,实际上早在2018年的抖音上就已经发生过一次,彼时,刚涉足电商的抖音就已经开始筹划布局自己的电商生态,直到2020年,抖音开始在内部构建闭环电商,切断直播间内第三方来源的商品外链,加大了对抖音自有商家的扶持力度。到2021年底,抖音直接掏出了抖音盒子App,目标直指淘宝。
拼多多与京东的故事外界已颇为熟知,流量的尽头是电商,所有这些玩家都站在了淘宝的对立面,当工具属性拉满的淘宝,面对新形式的社交电商、特色鲜明的内容电商时,多数时候就只能一退再退。
流量见顶叠加新对手崛起,淘宝在国内的日子并不好过。根据各电商平台公布的GMV及公开数据,2021年,淘系市场份额为52%,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0%、15%、5%、4%,剩下4%的市场份额则由苏宁易购、唯品会、得物等平台瓜分。而在2015年,淘系还占据着国内电商市场75%的份额,2018年这一数字是70%。
实际上,这一问题早已摆在了阿里的桌面上。
早在2010年,阿里巴巴就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海外,先后成立了速卖通,投资了Lazada等海外电商公司。在战略方面,2014年阿里也提出全球化、农村电商和大数据三大战略,并在2019年重申为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无论如何变化,全球化都是阿里一直不曾改变过的战略。
然而,从现实来看,这三大战略里,全球化仍是最为薄弱的一环。据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海外市场消费者为3.01亿,距离其服务20亿全球消费者的愿景还有些遥远。不过,阿里并未放弃对于海外业务的憧憬,张勇在2021年财年全年业绩发布电话会上也表示,希望“在未来的几年,能够尽快地将海外消费者的基数翻一番”。
现在,这个重任落在了蒋凡的肩头。
02 阿里马失前蹄
对于现在的阿里来说,国际业务确实有点烂摊子的味道。据最新财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阿里国际零售业务(含Lazada、速卖通、Trendyol及Daraz)Q4营收116.06亿元,同比增长了14%,环比增长11.86%。
拉长时间线来看,阿里国际零售业务已连续3个季度营收超过百亿元,但这仍然无法掩盖业务整体增速表现一般的困境。数据显示,该季度的业务增速是2021年中增速数据最差的一个季度,直接从第二季度的77.39%掉到14%,下降63.39个百分点。
这一局面,相信是阿里与投资者们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
从2010年开始,阿里出海的动作就不曾停歇过,投资、收购、自建……阿里布局海外的决心越发强烈。截至目前,国际零售商业业务主要包括Lazada、速卖通、Trendyol及Daraz等子公司,其中速卖通主攻俄罗斯及欧洲市场,Lazada专注于东南亚,Trendyol是土耳其最大电商平台,Daraz专注于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南亚国家运营。
而这其中,曾经最被阿里看好、也最有潜力的当属东南亚的Lazada。
目前,东南亚市场拥有超6亿人口,其中有3.5亿是以移动端为主的互联网用户,人口基数巨大,而且30岁以下的人口超过50%,年轻的人口结构及快速发展的经济都有助于线上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其电商渗透率却仅有11%,未来空间巨大。因此,有人将东南亚称为“十年前的半个中国”——发展状况如同十年前的中国,人口规模接近半个中国。
2012年Lazada就是在这样一片热土上于新加坡成立,成立之初,Lazada就在东南亚最重要的市场印尼大做广告,一时间雅加达的大街小巷都是Lazada的广告,人们第一次知晓网购为何物。它还学习阿里,在印尼发起网购节Harbolnas(12月12日),短短3年之后,Lazada就凭借13亿美元的GMV成为了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
就在Lazada开始陷入增长的烦恼时,“救世主”到来了,手持20亿美元,阿里在两年内分两次直接控股了Lazada,随之而来的,则是阿里多年的电商运营经验、资本和技术。
控股协议达成后,阿里立即派了一支300多人的技术团队,通过“Voyager”项目,耗时半年将Lazada的技术平台全面升级为阿里技术引擎,包括无线端、搜索链路、用户、购物车、订单、退款、履约等系统,将数据全部迁徙到新系统,实现了Lazada全站重构。
当然,Lazada是阿里电商布局中最大的一个,但却不是唯一的一个。这些年,参照国内电商体系,阿里还投了印尼电商公司Tokopedia、Paytm Mall和Bukalapak,以及越南在线购物平台CrownX;在物流领域,阿里投资了新加坡物流企业NinjaVan、SingPost新加坡邮政和泰国物流企业FlashExpress,菜鸟网络则领投了环世物流;在支付领域,阿里投资了新加坡V-Key、印度Paytm、泰国Ascend Money等,蚂蚁金服则投资缅甸Wave Money。
与国内诸多阿里收购案类似,掌控欲极强的阿里,刚一获得控制权就开始将把自己人派向各个关键岗位,2018年3月,有"阿里一姐"之称的蚂蚁金服集团CEO彭蕾成为Lazada的首席执行官,同时,总计有上百名原阿里中层干部跟随彭蕾一起来到Lazada。
雷厉风行的彭蕾来到Lazada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账目,甚至不惜暂停推广,眼见对手扩张;关键岗位的人事更换,带来的则是Lazada联合创始人、首席市场官的出走和公司上下的人心惶惶;技术端的改变,让直通车、优惠券、详情装修、客服IM工具等淘宝积累了十几年的功能迅速上线,但也让东南亚卖家们一时间难以适应。
各项因素综合作用之下,Lazada的工作一度陷入了停顿,拥有腾讯背景的后来者Shopee则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实现反超。
2018年3月,Shopee在CEO冯陟旻的带领下敏锐地意识到了Lazada的混乱,并开始主动发动进攻。第一步是打广告,不惜血本邀请菲律宾的国宝级拳击手帕奎奥、马来西亚国民歌手茜蒂·诺哈丽莎等;第二步是“超低价”的补贴和社交网络渗透,商品甚至比Lazada便宜10%以上;第三步则是实行彻底的本地化。
根据东南亚电商比价与数据网站iPrice的报告,从2018年3月开始,Shopee和Lazada的访问量,从相差三四倍缩小到一度非常接近。到了2019年第二季度,Shopee全面反超Lazada,在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印度尼西亚,Lazada已落后于Shopee和本地市场的Tokopedia,仅排在第三。
目前,东南亚电商们的缠斗依然在继续,这一状态也依然困扰着Lazada和阿里。但已失先机的Lazada已经很难扳回一局,2021年三季度,iPrice的报告数据显示,Shopee在东南亚的月访问量稳居第一,已经是第二名Lazada的4倍以上。
反映到财报上,2021年第四季度,外界可以看到阿里国际零售业务整体订单同比增长约25%,阿里解释称,主要受Lazada及Trendyol分别录得52%及49%同比增长影响。但即便如此,阿里国际零售业务本季度依然只录得了116.06亿元,同比增长了14%,环比增长11.86%。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阿里再海外的投入远远没有结束,以投入换市场的低价竞争策略,为阿里带来了可观的订单增长,却没有带来相对应的营收与利润,价格战依然是阿里与对手竞争的主要手段。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新对手们却正在给阿里带来新的挑战。
03 蒋凡的考验与胜算
就在Lazada陷入旷日持久的缠斗、蒋凡即将赴任海外之际,阿里海外业务的另一条大腿——速卖通开始了转型变革。
资料显示,速卖通是帮助全球品牌出海的跨境B2C平台,2010年4月上线,脱胎于阿里B2B事业群旗下跨境B2B平台阿里国际站,在2013年完成了从C2C模式向B2C模式的进化,到2021年4月累计突破1.5亿用户,主要市场为俄罗斯及欧洲。
2021年11月到12月,速卖通释放多个调整政策,包括禁止个体商户入驻;提高大服饰类目入驻门槛,实行邀约入驻或者有资质的专业卖家入驻;并且增加考核,对店铺进行实时考核,清退僵尸店铺,一年以上的店铺进行销售考核等。
此外,速卖通还加强了对大服装等类目入驻商家的考核。第一次考核日期为2022月1月14日。根据媒体消息,以大服饰类目为例,开店时间2年以上的老商家,店铺年交易额需要达到10000美元以上;而开店时间在1年以上但不到2年的新商家,店铺年交易额需要达到5000美元以上。
毫无疑问,现在的速卖通正在通过牺牲小卖家、引导品牌商家,来走向“天猫化”。
要知道,速卖通最初的成功就是源于卖家拿一张身份证就可以直接开店,此后形成了卖家与买家互相循环增长的良性局面,但也与初期的淘宝一样——假货横行。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早在2016年,速卖通就曾经多次照搬淘宝的经验尝试品牌化转型,最近的一次是在2020年初,速卖通通过“降低佣金”的方式,鼓励更多欧洲中小企业入驻平台,但一些大品牌却并不感冒。
当时,速卖通曾与Mango、Benetton及Cortefiel母公司西班牙时尚集团Tendam等知名品牌接洽,希望这些大品牌能够入驻到平台上,但结果并不如意。一家大型时尚公司高管声称,他们的品牌需要更“有抱负的竞争环境”,显然,他们认为入驻速卖通有损其品牌形象。
这一次的速卖通转型能否成功,这无疑是对蒋凡的一次重大考验。当然,蒋凡面临的考验还远不止这些。
2010年4月,刚刚毕业的蒋凡创办了移动开发者服务平台——友盟,三年后,阿里将其收购,蒋凡加入阿里。2013年,阿里提出“all in无线”,蒋凡被张勇委以重任——接管手机淘宝,并将阿里从PC时代带入移动互联网时代。2017年,蒋凡带领淘宝产品团队又完成淘宝网与手机淘宝的整合,并于当年出任淘宝总裁,不到两年,蒋凡又兼任了天猫总裁。
蒋凡的实力有目共睹,据媒体公开报道,蒋凡在阿里内部有“阿里流量王”的称号:用1年的时间,将手机淘宝的日活从3000万提升到1.1亿,其2016年布局的淘宝直播为淘宝流量和销售额带来新的增长点。
然而,阿里的流量之王,无可避免的在海外市场将与另一个流量之王——TikTok,发生正面较量,与速卖通和Lazada比起来,这才是蒋凡最大的挑战。
根据媒体消息,TikTok Shop(小店)近期新增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站点,已对商家开放。商家中心的注册指南显示,与此前的印尼和英国小店政策相同,新增的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小店只接受本土注册商家。跨境业务则接受中国内地和香港商家,目前面向英国市场。
相对于工具属性极强的Lazada、速卖通,TikTok电商的关键优势在于其天然的、自带的巨大流量。去年12月,追踪互联网流量的云基础设施公司Cloudflare 公布的数据显示,TikTok是2021年全球访问量最大的互联网网站。
流量巨大自然会吸引众多品牌商家的关注,快时尚品牌SHEIN在TikTok上通过一系列合作与活动获得了上百亿次的高强度曝光。接下来的故事,自然是变现。国内的抖音实际上已经进行了预演,抖音从2018年开始涉足电商,2020年便实现了约5000亿GMV,根据抖音官方数据,2021年1月至9月,抖音电商GMV同比增长了7.9倍,正在以远超淘宝、拼多多的速度增长。
不只有流量碾压,Tiktok的海外电商也展现了与大厂出海不同的一面。TikTok一位员工曾表示,他们团队首先是招募具有国际背景的员工,其次则是大量的实地调研。他们并不完全依赖第三方数据公司的调研报告和数据,而是细致到实地做每一位用户的调研。
反观承担阿里出海重任的Lazada和速卖通,还处在照搬国内经验的阶段。
一位从事出海业务的业内人士曾表示,不少巨头出海团队缺少对当地人文和环境的理解,去了新市场大多是通过迅速砸钱、铺资源,若无明显结果就会迅速转变策略,深耕考察市场的很少。“而且大厂唯KPI论英雄,考核严格,一段时间表现不好就会退缩,导致打法摇摆不定。”某跨境电商资深人士表示。
从此前的彭蕾到继任者Lazada联合创始人皮尔·彭龙、阿里巴巴原B2B事业群的首席技术官李纯,再到此后的戴珊,Lazada始终没有根治经验主义痼疾。蒋凡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这一局面呢?同时,面对TikTok携流量之势而来的冲击,蒋凡又将如何硬碰硬,再造自己的流量神话?
这些,都是摆在蒋凡面前,最为棘手的难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