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听说潮汕人从小讲外语,英语泰语马来语,信手拈来

听说潮汕人从小讲外语,英语泰语马来语,信手拈来

原创丨027 作者丨林如凤


相信各位看到标题,心里可能会有疑问,潮汕人从小就会说外语?!小编怕不是在开玩笑吧,实则不然,很多潮汕人在小时候就耳濡目染地学会了一些外语借词,而这些外语借词,也是潮汕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结晶。


接下来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年潮汕人说过的“外语”吧。


潮汕人说“英语”


潮汕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英语词汇大多都是借用,因为过去有很多潮汕人移民到东南亚和香港,他们把在东南亚和香港学到的英语带回潮汕。


潮汕话里的英语借词还不少呢,如:


“羽”(u2),指毛料(衣物),过去贫穷年代,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毛料衣物更是难得一见,故又有“真羽缀涂”的夸张传说。然而这里的“羽”与“羽毛”的“羽”的一致只是巧合,实际上只是英语单词wool的音译;


“述球”也就是射门的意思,其动作叫“述”,英语单词是“shoot”或“shot”;球出界了,球迷通常会拍着大腿说的“outside! ”,音译“沤屎”,英语原意为“出界!”,它在潮汕最早的使用就在球类活动中,当球出界时,人们便会说“沤屎”,后来则引申为“差劲”的意思;


“实巴拿”或者又叫“士巴拿”(sig8ba1na5),指扳手,源自英语spanner的音译,在粤语里也是如此;


“玛多猴”(ma1do1gao5),义指摩托车,英语词源为motorcar,新加坡潮州话又叫ma1do1sai1ge5(玛多西居),音译自英语motor cycle;


“菲林”(hui1lim5),即胶卷,中国的第一张菲林便是由是汕头的公元胶卷厂造出来的。


“目头”(mag8tao5),旧时指商标,音译自英语mark;


“司绿”(si1le"g8),指的是虫胶清漆,普通话又叫泡立水,是英文polish的音译。油漆家具还有一种说法叫做“突司绿”,英语为shellac;


有时在潮汕餐厅里叫男服务员,你会听见像在叫“dear”,其实就是“弟啊”音译过来的,英语原意为亲爱的;


“啰哩”即“lorry”,英语指货车;


“肉”是英语单词“net”的音译,就是“网”的意思。


诸如此类的词还有不少,在此就不一一介绍。


潮汕人说“马来语”


这是潮汕话从国外借进来的词语最多的语言,因为潮汕人“过番”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流行马来语的南洋地区。


“玛淡”(ma2dan6),义为逮捕。词源是马来语mata-mata,原义为警察,而警察在马来潮州话中叫“大狗”;

另外,潮汕话称警棍为“ma2dan6槌”;


“五脚砌”(ngou6ka1gih4),指的是骑楼下的人行道。旧时有刚刚“过番”到国外的祖先,描写其艰苦生活云:“所食薰囝蒂,所眢五脚砌”(义为抽的人家丢掉的烟头,睡的是行人来往的骑楼)。马来语kaki意为英尺,go是福建话“五”,gokaki即五英尺,因骑楼下人行道宽五英尺而得名;


“啰嘀”(lo5di1),在潮汕本土指一种带砂糖的圆型饼干。在新加坡和泰国,则是指一种小饼,马来语叫roti,一说来源于印度语;


“龟啤”(gu1bi5),指咖啡,在新加坡、泰国的潮州话又叫做“糕啤”(go1bi5),马来语词源叫kopi;


“动角”(dong6gag4),即手杖,马来语词源为tongket;


“朵隆”(do5long5),意为饶恕,马来语叫tolong;


“儗”(ghi6),意为痴呆。新加坡潮州话叫de"ng1a1ghi6,来自马来语tingagila;


“阿铅”(a1ing5),即铁丝,旧时用于箍木桶的铁丝圈叫“阿铅箍”,马来语词源为ayan;


“龟哩”(gu1li2),指伙计,店员。


“峇羽”(ba7u2),指气味,马来语为ba-u;


“需甲”(su1gah4),是合意,喜欢的意思,潮汕俗语“在人需甲”,马来语叫suka。


潮汕人说“泰语”


泰国作为现今潮汕人的移民大国,很多泰国番客也把部分泰语借词带到本土的潮汕话中,我们同样可以举个例子来看看:


潮汕有一“配粥神器”,名叫鱼饭,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巴鳞(巴浪)”的鱼,发音为【ba1 lang1】,其实“ba1”是泰语鱼的音译,“lang1”是潮汕话“鳞”,所以这个词其实就是泰语和潮汕话的结合物的体现;


而潮汕人在生活饮食里经常接触的沙茶(沙爹),发音为【sa1 dê5】,就是从泰语中借来的。


潮汕人把行李箱也叫做“咭哔”,发音为【gag4 big4】,这个其实就是泰语中行李箱的发音。


潮汕话里的外来词非常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年代里,潮汕的少年儿童又怎会讲这些外来语呢?又怎么会有一些英语、泰语、马来语等外来词的存在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旧时为谋生活,乘坐红头船劈波斩浪去“过番”的潮汕祖先们从南洋或者香港带回来的。


“过番”义指离开故土,到“番邦”谋生。番邦,通常泛指国外,多指南洋,也就是现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潮汕人把出国谋生称之为“过番”,把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的潮汕人称为“番客”。


潮汕地区历来是著名的侨乡。明、清以来,就有大批潮汕人漂洋过海、外出谋生,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潮籍华侨、华人的身影,其人数几近于潮汕本土的潮人人数。


潮人“过番”已为历史,但其在语言(方言)方面却保留了“红头船”劈波斩浪的痕迹,保留下潮汕人民“过番”与侨居国人民交际及其影响的痕迹。


听说潮汕人从小讲外语,英语泰语马来语,信手拈来

侨批

侨批,简称作“批”,俗称“番批”、“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


据《潮汕侨批简史》载:仅仅在1869年到1948年,潮汕“过番”总人数就达580余万。到20世纪末,人数不少于1000万人,几近于潮汕本土的潮人人数,又因潮汕侨人在外素有团结爱乡的美誉,这就形成了“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历史现象。


关于过番,潮汕人更有“三死六留一回归” 暹罗峇囝,有人食人,无人食影”的说法,由此我们更可见我们的潮人祖先“过番”之路的艰辛。


而当我们回头看看这些和红头船一同回来的外来词,显然它们已经成为了潮汕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接触的见证,成为了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当然,文化的接触是双向的,有海外的潮人带来了“番语”,就有人把潮汕话带去异国。


曾有泰国当代著名学者、《泰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朱拉隆功大学名誉博士披耶阿努曼拉查东指出:“泰语也采用了汉语的词汇。有关华人特有的某些物品和食品的名称以及一些与贸易有关的词汇,很大部分用于口头方面,但是许多已被全盘移植进泰语。泰语中的汉语词是潮州或汕头的方言”。


其中就有潮汕人生活中日常可见的“桌”(酒席)、“交椅”、 “豉油”、“菠薐”、“井缸”、“当归”、“桐油”、 “芥蓝”、“浙醋”、 “粿条”等等。而rujin一些潮汕人不再用的词,泰国潮人也仍在使用,如肉--ba,肉松--ba绒,肉脯--ba脯,碾米厂--火砻,百货商店--洋行等等。


由此可见,语言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文化的发展亦同样如此。


听说潮汕人从小讲外语,英语泰语马来语,信手拈来


“红头船精神”

“红头船精神”寓意潮汕人敢拼敢闯


虽然远赴异国他乡的不少番客已在国外落地扎根,成为他国公民,其后辈子孙,也生长于异邦,与前辈父祖的生活习俗迥异。但他们的心却时刻与国人一体,在潮汕大地,各个角落,几乎都有关于华侨的痕迹。


例如,众多的华侨故居,华侨捐助而建的学校、医院、敬老院等等;华侨兴办的工厂等实业。他们也在用着自己的力量回报祖国。


潮汕先祖远赴异国他乡打拼的精神,为的是改变贫困的生活,为的是换取家庭的温饱,当年远离家乡的“红头船”在若干年后载回来的是一帮为国效力的华侨华商,而当年的毛头小子也早已褪去青涩,成为了一个个有担当的男子汉,而他们“乘风破浪”的精神,也传递给了一代代“后生仔”,告诉他们要在最美好的年纪去拼去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红头船下南洋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红头船精神”永不过时,甚至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的进步、家乡的发展而熠熠生辉。

听说潮汕人从小讲外语,英语泰语马来语,信手拈来

听说潮汕人从小讲外语,英语泰语马来语,信手拈来

听说潮汕人从小讲外语,英语泰语马来语,信手拈来


参考资料:

林伦伦《潮汕方言中的“外语”》

《【潮汕方言】林伦伦‖暹罗峇囝,有人食人,无人食影 》

行走潮汕《这些潮汕话原来都是外语?瓦们都是外语八级的潮汕人》

上一篇新闻

控油神器✌️Pony大神力荐

下一篇新闻

国乒赛程预告!10场比赛2中、日对战成焦点!3世青赛冠军全胜过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