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周年:武汉,苏醒
3月11日,游客在武汉东湖樱园赏花游玩。(新华社)
2020年6月的一天晚上10点多,雨下得很大,陈嘉慧和同事们一起去吃海底捞,发现居然要等位了。半个小时的等位时间,没有让她不耐烦,反而令人愉悦——这提醒着她,这座城市正在恢复,烟火气又回来了。
24岁的武汉女孩陈嘉慧,要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招募数千名员工,这是她所在公司万人招聘计划中的一部分。
2021年2月底,武汉2021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共有215个重大项目启动、总投资达3305.4亿元,涵盖引领性科技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基建和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陈嘉慧所在的公司也是其中之一。
一个月后,在武汉市一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上,又有112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签约总金额3462亿元,腾讯(武汉)数字产业总部、猿辅导科研运营中心、黑芝麻智能科技总部、多弗集团华中总部、德邦华中总部智慧产业园、新加坡银石资本华中总部、美的武汉软件中心等齐聚于此。
这座曾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按下暂停键的城市,在疫情之后启动快进键,在科技创新引领的新经济领域奋起直追,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爆发力。
正如2021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作为封控时间最长、重启时间最晚、疫情影响最大的城市,在去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断崖式下跌的情况下,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全年好于预期,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十,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2021年4月8日,武汉解封一周年。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企业、居民们,在疫情期间患难与共、同舟共济,正以一种更加实务、进取、开放的态度,拥抱新的机遇和挑战。
烟火气又回来了
留学遇阻,复工艰难。陈嘉慧的2020年颇为波折。
她是武汉大学2019届毕业生,毕业后赴丹麦留学,2020年初回武汉过年,正赶上疫情。
她每天都数着日子,在家整整待了72天。社区刚封闭时,物资有限,家里只剩大白菜和萝卜,没什么新鲜菜可吃。留学时就馋得不行、心心念念的周黑鸭,回来后也因为疫情迟迟买不到。
后来,在商务部组织下,九省联保联供协作机制发挥了作用,八省份支援武汉、湖北,调运各类物资10.6万吨,“一元菜”“爱心菜”在社区不断投放,保证价格稳定。
2020年2月底,快递恢复运转,陈嘉慧迫不及待地在淘宝下了鸭脖子的订单。
外卖与快递支撑起了这座城市的最初需求。“2020年4月7日及以前每天外卖订单量大约10万单,现在每天有20多万单订单量,已经翻番了。” 在武汉解封之初,武汉餐饮行业协会会长刘国梁对媒体表示,“从这个信号来讲,行业已经在复苏。”
同多数年轻人一样,陈嘉慧在平日里依赖着外送服务。4月公司开工第一天,她还线上点了杯COCO奶茶。
考虑海外疫情的发展,陈嘉慧决定留在武汉工作。2020年2月,经过前期电话沟通、三轮视频面试,她成为一家在线教育机构的HR。
公司复工那天,是她疫情期间第一次出门。上班地点靠近地铁光谷广场站——这个曾经被人们调侃为“宇宙中心”的地铁站,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一个“挤得看不见脚”“永远找不到座位”的地方。
那天,陈嘉慧第一次在二号线上坐到了座位。她从来没见过那么空的光谷广场站,那个瞬间她有点想哭。
当时在武汉的人们,出门去到任何一处,都开始使用并熟悉起了那一套流程:签字、扫通行码、测温、消毒,与他人保持距离。
陈嘉慧的照片记录了一些“武汉街头凝固的时间”。2020年4月17日,往日最热闹的广场上,大大小小的餐饮商铺仍未开业,玻璃上贴着老板们的贴心承诺——“春节放假,正月初八正常营业”“回家过年,初八开业”。关店两月有余,那些冒着热气的牛肉粉、热干面、豆皮和生煎,并没有如期回来。
这座城市逐渐恢复活力,主要受益于2020年5月14日-6月1日,武汉千万人口完成核酸检测,筛查出300名无症状感染者,检出率仅十万分之三。
3月30日,在楚河汉街,人们在璀璨的夜灯下逛街。(新华社)
武汉安全了。很快,老板们出摊了,热气腾腾的夜回来了。户部巷的四季美汤包里,江汉路步行街的涂记油酥饼,吉庆街的吹拉弹唱声,遍布街头的芝麻酱香味……喷涌而出的路边摊,既是保就业、稳民生、留住“马路市场”烟火气的引导,也是市民们的自救之举。
2020年6月的一天晚上10点多,雨下得很大,陈嘉慧和同事们一起去吃海底捞,发现居然要等位了。半个小时的等待,没有让她不耐烦,反而令人愉悦——这提醒她,这座城市正在恢复,烟火气又回来了。
危中寻机
艰难困苦,玉汝以成。面对疫情,各行各业也纷纷展开自救。
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拼多多、字节跳动、快手、苏宁、斗鱼等互联网企业,借助直播新模式,帮助武汉本地农产品上线打开销路。“武汉重启•抖来助力”“百星百亿”等大型公益直播活动,开展“带货”直播超117场次,销售包含农产品和农副食品在内的各类商品近7000种,现场销售额6.17亿元。
疫情催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包括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网购等在内的信息服务业逆势上涨。
面对疫情,医疗健康领域反应最快,市场需求也最大。阿里健康、腾讯健康、丁香医生等平台均开通在线义诊服务,远程医疗迅速得到普及与发展。
企业延期开工、学校延期开学,在线办公、在线教育也成为一个重要风口,成为武汉经济恢复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为响应“停工不停学”的号召,不少在线教育机构开放了免费直播课。
大量学员的涌入对教育机构是一场考验,因为系统在短期内无法接受大量的并发请求。陈嘉慧所在的公司猿辅导为了上线50000分钟免费网课,紧急投入10000台云服务器,以保障500万人同时正常上网课。为此,春节期间,陈嘉慧的技术同事们加班加点组织云端扩容,以确保课程的进行足够顺畅。
此外,他们对教师的需求量也骤增。这家原有两千余名员工的公司,需要在一年内扩招三倍于现有数量的新员工,且必须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庞大的人才缺口,在武汉得到了及时填补。这座城市拥有各类高等院校83所,在校大学生数量在100万以上,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31.7万人,较2019年增长9.3%,创历史新高。
原本,疫情对应届生就业是利空,也是困扰,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看重武汉的科教、人才优势,在武汉落地生根,将它变成了一个双赢的结果。
武汉对于人才素来重视,自2017年便率先提出“5年内留住百万大学生”的口号,开展“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四大资智聚汉工程。
武汉“解封”第一天,武汉市政府举办“云招商”首场活动,阿里巴巴、小米科技、沃尔玛、中国联通等六十余家企业参加,签约项目总额突破两千亿元。企业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持武汉发展,扩大在武汉的投资、增加武汉就业岗位。
光谷的人才需求量增加尤为明显。东湖高新区人社部门的数据显示,小米、科大讯飞、小红书等80多家企业落地光谷, 2020年新增中高端就业岗位数万个,其中字节跳动为武汉提供近2000个工作岗位,猿辅导新增员工数超过6000人……
“我们认为,在线教育对武汉经济复苏最大的驱动,是对就业的拉动。”猿辅导区域发展部负责人葛汝勇告诉南方周末,在线教育是人才高度密集的行业,而武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高校在校生数量最多,高校人才质量名列前茅。
武汉也牢牢抓住了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线上经济,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占比超过40%,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42户,达到6259户,同比增长41.7%。在2021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被总结为“危中寻机倒逼转型升级”。
产业聚集
随着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依托人才和科研的优势,武汉的产业聚集效应正在多个行业发生,除了汽车、商贸等传统优势产业,这里已经形成了“光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产业链,也有着千亿级生命健康产业基地。
以在线教育为例,目前全国约110多家在线教育企业,有30多家将总部或第二总部设在武汉。在今年2月份武汉光谷一季度重大项目开工仪式上,猿辅导武汉科研运营中心正式开工建设。这是这家企业此前在武汉封城时许下的承诺——解封后,在光谷东建设科研运营中心,以实际行动长期支持武汉。
武汉“光谷”企业生产忙。(新华社)
2020年7月,武汉东湖高新区出台“光谷互联网+教育十条”新政,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在线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光谷“互联网+教育”产业成为仅次于北京的第二高地。
“在线教育服务产业已呈现出强劲发展趋势,有望在较短时间内成为高新区一个新的千亿产业。”东湖高新区科创局负责人曾向媒体介绍。
目标远大,但实现起来并不遥远。围绕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武汉从政策、资金到人才、平台,一系列的动作都已经展开。
2021年3月,东湖高新区出台《关于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对企业进入后备库、获得知识产权授权、首次认定、重新认定、成长发展、搬迁落地高新区等方面均有奖励,同时,对培育高企的双创孵化载体和优质服务机构也给与引导支持,如新晋“独角兽”奖励500万元等。
作为武汉的科创高地,东湖高新区希望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两大支柱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新消费两大新兴业态,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培育更多的大企、强企、高企,力争通过5年努力,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00家。
武汉科技局副局长徐涛对南方周末表示,武汉接下来会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引导企业产业的发展,建设高能级的创新平台。
2020年底, 武汉提出要建设国家科创中心,这一战略围绕怎样把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更多的任务,也作出更多的贡献。
2021年4月,湖北省首单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在深交所成功发行。这意味着武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发展有了更多资金的支持,光芯屏端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核心前沿科创领域将有望助推实体经济创新升级。
从疫情中心,到今天中国经济疫后发展的风向标,武汉正用实力演绎“王者归来”。对于这座英雄城市的未来,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甚至放出豪言:“投资武汉就是投资未来!”
对于未来,陈嘉慧也有自己的想象。曾经一心想去北上广的她,下定决心留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她期待着新办公楼落成之日。那是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的作品,草地和树林从地面向上蜿蜒,她似乎看到朴实的生活里尽是旺盛的生命。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