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中国姓氏系列

安字系

,读音ān,现行常见姓氏。《百家姓》中排在第七十九位。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 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东之高要,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马关、陇川、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朝鲜、回、藏、壮、满、傣、彝、蒙古、傈僳、布伦、裕固、锡伯、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 载。安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古代安息国人或安国人来中国留居者,以安为姓氏。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姬姓。三是少数民族姓氏。后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

中国姓氏系列

安姓

安息国的安姓入居中原,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安姓南迁。唐朝安禄山叛乱被镇压后,安禄山一支安姓分逃于各地。宋元时期,安姓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浙江等地。清代安姓入台湾,进而徙居于新加坡等国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安徽、河南三省为多。

①古帝皋陶封于安(故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因以为氏,见《姓源》。②汉时西域安息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布哈拉地区)遣王子世高入中国,居洛阳,遂留中国,以国为氏。晋魏间迁安定,后徙辽东姑臧,又徙武威,隋时居凉州。又,相传黄帝之子昌意之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故系出姬姓。此说系伪托。③河南安氏,系北魏时安迟氏所改,见《魏书·官氏志》。今本无此条,疑安迟为安息之异译。④柳城安氏,源出突厥胡,本姓康,唐时有名轧荦山者,其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师,轧荦山随母嫁虏将安延偃,唐开元初延偃携其归国,轧荦山遂冒姓安,名禄山,后为唐河东节度使,叛唐潜称燕。⑤唐时回鹘人有安姓。⑥唐末五代时沙陀人有安姓,见《旧五代史》。⑦五代十国时后唐吐谷浑人有安氏,见《新五代史》。⑧唐时奚人有安氏,见《通鉴》。⑨明时赐元人孟格、达色等姓安。⑩明清时云南寻甸军民府土知府、马龙州土知州、沾益州土知州、乌撒军民府(今贵州威宁府)土知州、永善县桧溪阿兴土千户等均姓安,为彝族。又,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等汉姓均为安。今彝族多安姓。⑪山东德州北营村安姓,为菲律宾苏禄国王之后。明永乐十五年,菲律宾东王访华回国途中病故,葬于德州城北,留王妃、王次子、三子等守坟,次子名温哈喇,三子名安都鲁,其后遂各以名之第一字为姓。⑫清贵州镇远府安姓土司,得姓始于宋朝。⑬藏族有“安温”氏,本部落名,以部为姓, 省易为“安”。⑭锡伯族安佳氏,汉姓为安。⑮达斡尔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汉姓均为安。⑯裕固族安帐氏,汉姓为安。⑰台湾土著、傣、土家、回、满、蒙古、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满族安姓为清代满族安德氏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现行傣族姓氏,今云南之孟连有分布,本非姓氏,乃姊妹排行第三个女儿之意。傣族女性在未有子女前,名字的构成为“排列+名”。 三女为“安”,故为“安×”。遂有人依汉族姓名构成习俗称姓“安”。裕固族有“天下头目都姓安”之说。为安帐文所改,安帐乃氏族名,或取其首音谐“安”而为单姓。达斡尔族安姓为达斡尔族“阿尔丹”氏所改,“阿尔丹”氏族名(哈拉),以之为姓。或取其首音谐“安”而为单姓。唐时李抱玉本姓安,耻与安禄山同姓,改姓李氏,见《唐书》。望出姑臧、河内、武威。该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120个姓之一。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25%。安徽、河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3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51%。

安姓历史人物有安成,汉时太守。安世高,东汉佛经翻译家,安息国太子。其出家学佛,致力于佛经翻译。

中国姓氏系列

安世高

安禄山,唐叛将。本姓康,随母改嫁后改姓安。 骁勇善战,通九蕃语。先讨好谄媚于杨贵妃,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 谋反,自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后为其子庆绪所杀。

中国姓氏系列

安禄山

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善骑射,安禄山叛乱称帝时,封晋王,后杀父自立为帝,后为史思明所杀。

中国姓氏系列

安庆绪

安丘,读音ān qiū,历史上罕见之复姓。春秋时莒子食邑,因氏,见《路史》。北海密县(故城在今河南新密)西南有安丘城,以邑为氏。亦作“安邱”。安丘望之,汉时京兆长陵人,少治《老子》,隐居不求仕。

安佳,读音Ānjiā,①清时满洲八旗姓。世居普塞屯村。《清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改为单姓安,此取原姓之第一个音节而得。②锡伯族姓。亦作“安加”。见《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后亦改单姓“安”。清正白旗满洲护军多奈之妻为安佳氏。

安其,读音Ānqí,《姓氏词典》引《中国姓氏汇编》收载,未详其源。

安国,读音ān guó,历史上罕见之复姓。汉侯公济太上皇于鸿沟之院,谥曰安国君,必其子孙以安国为氏(见《姓氏寻源》)。安国少季,汉时霸陵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见《姓氏英贤传》。安国谟,明时庆都人,万历中任赵州训导,见《赵州志》。

中国姓氏系列

安国姓

安尼,读音Ānní,彝族姓。四川德昌有此姓。

安居,读音ān jū,历史上罕见之复姓。《中文大字典》转引《姓名录抄》收载,未详其源。

安帐,读音Ānzhàng,裕固族姓。亚拉各家、贺郎格家、西八个家、五个家、东八个家、四个马家、大头目家、杨哥家、罗儿家、曼台等10个部落均有此姓。源出亚拉各家部落首领奄章之名,已有500多年历史,世居甘肃肃南,清末民初采用汉姓安。参见《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

安平,读音ān píng,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元和姓纂》注云:“(战国)齐将军田单封安平君,因氏焉。”此当以邑为氏。安平,齐邑,故城在今山东淄博东。望出安平。

安扎,读音Ānzā,清代满族姓氏。清镶黄旗满洲马甲杨寿之妻为安扎氏。

安批,读音Ānpī,现行藏族姓氏。今四川之道孚有分布,本为房名,以房名为姓。道孚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安是,读音ān shì,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姓氏英贤传》云:“晋厉公大夫安是叔施。”当为安是氏之始。老童娶安是女,见《世本》。

安期,读音ān qī,历史上罕见之复姓。以地为氏,安期故城在今山东莱芜南20里。琅邪人有安期氏,见《姓氏英贤传》。《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琅邪人有安期氏。见《英贤传》。以地为氏。”一作“安其”。望出齐郡、琅邪。汉代有安期生,蒯通之友。

中国姓氏系列

安期生

安温,读音Ānwēn,藏族姓氏。今甘肃之天祝有分布。本部落名,以部为氏。或省而为单姓“安”。见《中国人的姓名·藏族》。

安煦烈,读音Ānxǔliè,金时女真人姓。清《续通志·氏族略》作额苏哩氏。望出陇西。

安端,读音Ānduān,《姓氏词典》引《新五代史》称:“五代有安端少君。”未详其源。

安迟,读音Ānchí,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北魏孝文帝时改为安氏;一说“改为迟氏”。见《魏书·官氏志》。

安达拉,读音Āndálā,清代满族姓氏。世居黑龙江地方, 乃满洲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安邱,读音Ānqiū,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本为地名,后或以地为氏。汉有长陵三老安邱望之。或说他得仙道。一作“安丘”。

安都,读音ān dū,历史上罕见之复姓。见晋傅余頠《复姓录》及《姓苑》。汉文帝封齐悼惠王之子志为安都侯(故城在今河北高阳西南38里),其后为安都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汉悼惠王子志,封安都侯。其后为安都氏。”

安金,读音ān jin,历史上罕见之复姓。《姓氏考略》引《元和姓纂》收载,未详其源。后唐时有安金全、安金俊。按:后唐时安金全为沙陀人,姓安名金全,非姓安金。安金全为振武军节度使,其父安山盛为唐朔州牢城都校尉,其弟安金祐为沙陀部偏将,金全有4子,为安审晖、安审琦、安审通、安审信。现姑存安金一姓备查。

中国姓氏系列

安金全

唐有安金藏,长安人,官右骁卫将军。

中国姓氏系列

安金藏

安陵,读音ān líng,历史上罕见之复姓。①安陵,周时小国(故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其后以国为氏,见《国名纪》。②战国时楚王嬖臣封于安陵(故城在今河南郾城),是为安陵君缠(缠一作繵),子孙氏焉。安陵缠之女为楚王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战国策》注云:“战国时楚王嬖臣封于安陵,是为安陵君缠。子孙氏焉。”此当以国为氏。战国时有安陵丑。

中国姓氏系列

安陵姓

安阳,读音Ānyáng,《姓氏词典》引《康熙字典》收载,未详其源。(按: 《中国姓氏大全》注云:“历史上的罕 见姓,以邑为姓。”不知其所本。)或说,周武王封周章(仲雍曾孙)次子斌于无锡之安阳,后因氏,见《风土记》。亦见《广韵》。

安韩,读音Ānhán,白彝之姓,祖籍云南昭通,汉姓为韩,四川雷波有此姓。

安骆,读音Ānluò,彝族姓。属尔恩阿尔安恩家支,四川普格有此姓。

阴字系

,读音Yīn,现行较罕见姓氏。《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八十三位。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江西之金溪、永修,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分布。阴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地名为姓氏,源于管姓。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之后,管仲七世孙修,从齐国逃到楚国,任阴邑大夫,其后人因以为姓。二是以采邑为姓氏。阴为周王朝的采邑,有大夫阴忌、阴不佞,其后以邑为姓氏。

中国姓氏系列

阴姓

①古帝阴康氏之后,见《风俗通》。②虞夏时有阴国。商时阴长生有诗云:惟予之先,佐命唐虞。所指即阴国,见《姓考》。以国为氏。③阴,周时采邑(故城在今河南卢氏东北)。以邑为氏。④春秋时齐管仲之孙管修,自齐奔楚,为阴大夫,因以为氏,见《风俗通》。⑤鲜卑人姓氏。郑樵注:“后周赐姓邱月阴氏,隋复旧姓。”(按:邱月阴,当为“邱目陵” 之误)。亦作零、霒。望出南阳。台湾台北、台中、台南、高雄、黑龙江尚志、牡丹江、山西汾阳、北京、河南郑州、荣阳、陕西渭南等地均有此姓。

阴氏后人奉管修为阴姓始祖。河南是阴姓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后代陆续向全国各地迁移。阴姓望族居于河南南阳,至南北朝于甘肃武威显赫一时。

阴姓历史人物有阴铿,南朝陈文学家。阴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在当时很有名,曾在 梁任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他的诗歌创作 成就很高,善于描写自然景物,注重字词的使用,今存《阴常侍集》。

中国姓氏系列

阴铿

阴丽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美丽贤惠,未曾显赫时,刘秀就说过这样的话:做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后果如愿,他当上皇帝后,想封阴丽华为皇后,但阴丽华却坚持要立郭妃为皇后(郭妃的父兄为光武帝夺得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于是,郭妃被立为皇后,但后来因事被废,阴丽华成为皇后。

中国姓氏系列

阴丽华

阴竟,商末时人,见《史记·龟荚传》。阴寿,隋时武威人,以功进位上柱国,拜幽州总管,封赵国公。汉代阴长生,新野人,隐士。宋有阴信臣、阴络,登科;又有阴悼,凤翔人。明代阴子淑,内江人,荆门知州。

阴康,读音Yīnkāng,历史上罕见复姓。以古帝号为氏。《郑通志·氏族略》有载,其注“阴氏”引《风俗通》云:“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里人。”陰(阴),或作零、霒。

犴字系

,读音hān,罕见姓氏。春秋时吴国大夫胥犴之后。一作“豻”。《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汉书·梁孝王传》注云:“吴大夫胥犴后。汉有犴反,或作‘豻’。望出睢阳。”《中国姓氏大全》则注:“战国时吴大夫胥犴的后代以犴为姓。”公元前473年吴即为越所灭。而“战国时(期)”,一般上自公元前475年下迄于公元年256年。故吴国之存,不在“战国”,而为“春秋”。望出睢阳。犴反,汉时睢阳人,见《汉书·梁孝王传》。

岸字系

,读音àn,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①汉时西羌人姓,其据《后汉书·张奂传》注云:“西羌姓。”②一为古人东岸之后,以名为氏。其“云:当是东岸之后。以名以氏。”东岸,《中国姓氏大全》称其为“古人”; 《姓氏词典》称“系东汉(人)”,不置其可。浙江普陀、四川云阳等地有此姓。

按字系

,读音àn,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忻州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初见于《姓苑》,未详其源。元代有按摊,官海北、海南宣慰使。

中国姓氏系列

按姓

按摊脱脱里,读音àntāntuótuólǐ,元时蒙古人姓。元太祖时,命木华黎伐金,分探马赤为五部,以阔阔不花为五部前锋都元帅。阔阔不花,姓按摊脱脱里。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库库布哈,“阿勒坦多托尔”氏。

按赤歹,读音ànchìdǎi,元时人姓。八思八花,按赤歹氏,元太祖时积功授宣抚使。曾孙阔里吉思,元至元中授司农少卿,大德年中官至云南左丞相。

桉字系

,读音Ān,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

俺字系

,读音Ăn,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姓氏词典》引《新元史》收载,“元有俺已孩。”未详其源。《中国姓氏大全》注云:“现代罕见姓氏。”回族亦有此姓。

案字系

,读音Àn,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长治、晋城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亦不见载于古籍。

胺字系

,读音àn,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

豻字系

,读音Àn,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犴”云:“吴大夫胥犴之后。……或作‘豻’。望出睢阳。”《姓氏词典》引《姓谱》亦收,注云:“系犴姓分族。”则犴、豻不同氏而同源。

中国姓氏系列

豻姓

庵字系

,读音Ān,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运城、台湾台北有分布。《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隋代有庵罗; 唐代有庵铄。

盒字系

,读音Hé,源出不详。山东新泰有此姓。

中国姓氏系列

盒姓

菴字系

,读音Ān,见《姓觿》。望出南宫。

唵字系

,读音Ăn,《姓氏词典》引曹玉林、鄂木尔《新编注音千家姓》收载,见《中日姓氏汇编》,未详其源。

中国姓氏系列

唵姓

钳字系

,读音Qiá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香河、香山,山西之太原、朔州、临汾,浙江上虞、北京等地均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①古有善御者钳旦。其后有钳氏。其注据《淮南子》云:“古有善御者钳旦。”(按:《中国姓氏大全》亦注:“相传古有钳旦善于驾车。为此姓之始。”)②系自姬姓。周文王之父王季第四子虔仁之后有钳耳氏,钳耳氏后改为钳氏。注:“为钳耳氏所改。”钳耳,关西地区羌人姓。望出鲁郡。钳耳,字知命,唐元和中长兴令。又有钳牟岑。

中国姓氏系列

钳姓

钳甘,读音Qiángān,罕见姓氏,未详其源,见《中华姓府》。

钳耳,读音Qiáněr,历史上关西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①周文王之父,名季历,称王季,其第四子虔仁居于湟水(源出青海东北噶尔藏岭),西羌音讹为钳耳。郑樵注云:“周王季之后,为虔仁氏,音讹为钳耳氏。”《姓氏考略》亦云:“周王季第四子虔仁,居湟水,西羌音讹为钳耳。遂改为王 氏。”②郑樵注引《姓氏英贤传》曰:“本胡姓,梁天监初,有钳耳期陵,自河南归化。” ③西羌虔人种之后裔。钳耳为羌中强族,其先姓王,后改姓钳耳,见《魏书·王遇传》。《姓氏考略》据《魏书·王遇传》云:“西羌姓,为羌中豪强,其先姓王,后改姓钳耳。”后改为王氏。一作箝耳。今大陆仍有此姓。

中国姓氏系列

钳耳姓

钳耳静,北魏时冯翊太守。钳耳大福,唐时安禄山将。西魏有钳耳康买;隋有钳耳文彻,恒山郡九门县令。

暗字系

,读音àn,罕见姓氏。①《中文大字典》 转引《姓苑》收载,未详其源。②元时唐兀人暗伯,从世祖出征有功,累官枢密院事,卒谥忠,其后或以暗为氏。元代有暗普。

鞍字系

,读音Ān,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亦未见载于古籍。

谙字系

,读音Ān,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

中国姓氏系列

谙姓

谙石剌,读音Ānshílá,金时女真人姓,见《金史》。清《续通志·氏族略》作“乌实拉”。望出金源。

闇字系

,读音àn,源出不详。台湾屏东有此姓。

卬字系

,读音áng,亦音Yǎng,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获鹿、吉林牡丹江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①其据《姓源韵谱》注云:“宋公子卬之后。” 卬,为春秋时宋穆公之子。此当系出子 姓,乃以祖父名字为氏。②其注引《姓考》曰:“周大夫卬叔之后。”望出荥阳。《姓氏词典》据《希姓录》以为此源于姬姓。如此,则卬当为周邑,以邑为氏。③朝鲜族姓。一说,亦见《姓苑》。春秋时郑穆公子卬之后,以王父字为氏。但郑穆公子为印段,非卬,误。汉代有卬疏;卬祗(按:《姓氏词典》引作“卬秪”),汉时御史大夫。卬攀,五代后蜀李寿部先锋。

中国姓氏系列

卬姓

仰字系

,读音Yǎng,现行较罕见姓氏。《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六位。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忻州,安徽之贵池、泾县、霍山等地有分布。仰姓以江浙一带为主要分布区。仰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出自上古虞舜时的大臣仰延之后。相传仰延将八弦瑟增至二十五弦。仰延当为仰姓之始。亦见《姓苑》。《姓氏考略》注云:“舜时仰延益瑟为二十五弦(见《吕氏春秋》),为仰姓之始。钱镠时湖州有仰氏。望出汝南、钱塘。”郑樵则称:“出《姓苑》。今新安、只兴并有此姓。”二为秦惠王之子公子卬之后。卬,古为仰字的右半部,其支庶子孙以祖字为姓,加一人旁,遂成仰姓。《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 云:“ (望出)河 南郡,系出赢姓。秦惠王子公子卬之后。卬,古仰字,子孙以祖字增‘人’为仰氏。”

中国姓氏系列

仰姓

仰姓历史人物有仰祗,汉时御史大夫。仰忻,宋代孝子,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相传其母过世,他亲自背土垒坟,并在旁建屋守墓。明代有仰瞻,长洲人,大理寺卿; 又有仰昇、仰儒,俱进士。

仰不来木,读音Yǎngbùlàimù,佤族姓。世居云南西盟中课寨。

肮字系

,读音Kēng,《姓氏词典》引《中国姓氏汇编》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

中国姓氏系列

肮姓

昂字系

,读音áng,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青海之天峻,安徽之贵池、泾县、合肥、滁县、淮南,云南之路南、河口、邱北、马关、泸西,江苏高淳,上海嘉定,台湾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藏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 一并收载。其源不一:①汉族姓氏,见《姓苑》。②或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为少数民族姓氏所改。《姓氏考略》注云:“今合肥有昂氏。宜为西夏昂星之后。” 昂星,西夏西南都统,其后有昂氏,此当出自古羌族之党项人。(按:《姓氏词典》据《姓苑》亦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系西夏昂星的后代。”云云。《姓苑》乃南朝宋何承天所撰,焉能记“西夏”人事?显见所据绝非《姓苑》)。③又云:“否则元人昂吉儿之后”,此当出自蒙古族。昂吉儿,姓野蒲氏,官至尚书右丞。④《云南通志》载:“明弥勒州土官昂普德,率众向化,亦以昂为氏。”弥勒州,元代所置,乃“此莫徒蛮之裔弥勒所据”,其地即今之弥勒县。⑤明清时广西府(故治在今云南泸西)知府昂氏,系彝族。今彝族姓。⑥哈尼族姓。昂普德,明时云南弥勒州土官。元代有池州录事昂吉,本唐兀氏,世居西夏。昂绍善,清康熙丁未年进士。

中国姓氏系列

昂姓

昂佳,读音Ángjiā,锡伯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收载,未详其源。(按:疑其后改为单字姓“昂”。)

昂刚,读音Ánggāng,清代满族姓氏。清镶红旗满洲护军达穆吉之妻为昂刚氏。

昂努特,读音Ángnǔtè,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镶黄旗蒙古领雅穆寿之妻为昂努特氏。

昂吉岱,读音Ángjí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译作“翁吉歹”。

昂吉尔,读音Ángjíěr,元代蒙古族姓氏。《姓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元史·列女传》云:“哈喇布哈妻托克 托鼐,昂吉尔氏”;又,《萨奇苏传》:“世祖即位,以萨奇苏为北京宣抚,赐宫人昂吉尔氏及金帛章服。”

昂喇,读音ánglǎ,清代满族姓氏。清正白旗满洲马甲刀哥之妻为昂喇氏。

昂噶,读音ánggá,清代满族姓氏。清正蓝旗满洲马甲满泰之妻为昂噶氏。

昂日,读音Ángrì,门巴族姓。历史上父系氏族之姓,未详其他。见《中国人的姓名·门巴族》。

昂旺,读音ángwàng,源出不详。台湾台北有此姓。

昂格,读音ánggé,彝族姓。

枊字系

,读音àng,源出不详。清时山西大同府蔚县有此姓。

䍩字系

,读音yǎng,罕见姓氏。见《集韵》。

中国姓氏系列

䍩姓

盎字系

,读音àng,极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①“以器为姓”。盎,古代一种腹大口小的器皿。②又:“一云:爰盎子孙以为氏。望出河南。”爰盎,一作袁盎,汉文帝时吴王相,为梁王所杀。亦见《姓苑》。

中国姓氏系列

盎姓

骯字系

,读音Āng,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亦不见载于古籍。

中国姓氏系列

骯姓

䩕字系

,读音Yǎng,《姓氏词典》引《中国姓氏汇编》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

《汉语大字典》音áng,又音yīng,未注明其为姓。

中国姓氏系列

䩕姓

凹字系

,读音Āo,现行罕见姓氏。今云南之盈江有分布。傣族姓氏,住该县之旧城乡。此姓系盈江县公安局提供。又彝族姓。云南巍山有此姓。

抝字系

抝兀居,读音Ǎowùjū,女真人姓,见《三朝北盟会编》。

浇字系

,读音jiāo,一音Ào,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出自寒浞之子浇。”寒浞,夏时诸侯。其子名浇,亦为诸侯,国有过。《左传·哀公元年》:“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浔, 灭夏后相。”后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一说即傲姓 。成化间副总兵浇彧,曾征松茂,谋勇过人(见《万姓统谱》)。

中国姓氏系列

浇姓

敖字系

,读音áo,现行较罕见姓氏,《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七十五位。敖姓望族出于谯郡(今安徽亳州),后来,逐渐迁徙至广东。明初,江西敖姓散居于云南、贵州等地。如今敖姓在全国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尤以江西、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台湾等地为多。今天津之武清, 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贵州之从江,四川之合江,云南之 路南、河口、陇川、邱此、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蒙、白、土家、傈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

中国姓氏系列

敖姓

敖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帝颛顼之师大敖的后人以祖辈名字命姓,有敖姓。二是出自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凡是被废或被弑得不到谥号者,均称之为敖,其后有敖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①相传颛顼之师大敖之后有敖氏,见《风俗通》。郑樵注云:“颛帝师太敖之后。”或说,相传高阳帝别号大敖,其后有敖氏。又,黄帝裔孙封于敖,谓之大敖,见《姓谱》。《诗经》:搏兽于敖(故城在今河南孟津东北之故河阴县西),是其地,故因地为氏。②出自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凡是被废或被弑得不到谥号者,均称之为敖,其后有敖姓。《姓氏词典》引《新纂氏族笺释》注云:“羋姓的分支,系春秋时楚国公族后代。 凡被废弑不成君者 (按:原引作‘郡者’误。径改。) 曰敖,如若敖、诸敖之类,其后为敖代。”③清代满族姓敖佳氏、鄂济氏,均改为敖氏。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满族仍有此姓。④或为达斡尔族之敖拉氏、敖嫩氏、敖沃勒氏所改, 盖取其首音谐敖而为单姓。又,爱协金氏出自敖拉哈拉(姓),故从其哈拉(姓)或改为单姓“敖”。今达斡尔族仍有此姓。⑤鄂温克族敖拉氏,汉姓为敖。⑥鄂伦春、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出谯郡,谯国,鲁国。

敖姓历史人物有敖陶孙,南宋诗人、文艺理论家。性直而重义,权相韩侂胄执政,指责理学为伪学,朱熹被贬外任。敖陶孙当时在太学,写诗送朱熹,触怒韩侂胄而遭追捕。他是江湖派诗人,曾因《江湖集》被毁版而受株连贬官。其诗多为古 体,风格雄浑深厚。也擅长评诗,其《臞翁诗评》以直感来形象地描述诗人特点,如“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 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等,后世流传颇广。

中国姓氏系列

敖陶孙

敖英,明代人,正德年间进士,由南京刑部历任陕西、河南提学副使,官至江西右布政使。善于写诗,其诗作意境幽远,独辟蹊径,深得好评。敖知言,宋时朝散郎,大观中知尚安军。敖文祯,明时江西高安人,万历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唐代有敖颍,进士。

中国姓氏系列

敖颍

宋代有敖颍士,登进士第;明代有敖宗庆,广西按察使。

敖佳,读音Áojiā,清代满族姓氏。世居玛察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或改为单姓“敖”。

敖佳特,读音áojiātè,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镶蓝旗蒙古马甲杨乌利之妻为敖佳特氏。又,镶黄旗蒙古鸟枪护军齐齐克之妻为敖雅特氏,“敖雅特”似即敖佳特之异译。

敖伦,读音Áolún,鄂伦春族姓氏。出自白依尔哈拉(氏族)。原意为驯鹿,或指以养鹿见长之人。久之,或以技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鄂伦春族》。

敖屯,读音Áotún,满族姓氏。汉意为槽盆。或谐“槽”音而改为单姓“曹”。见《中国人的姓名·满族》。

敖托,读音Áotuō,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本金代女真族姓氏。或译作“奥敦”、“奥屯”,至清,融为满族,或译作“鄂托”。世居赫图阿拉、叶赫、乌喇地方,为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或改为单姓“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敖拉,读音Áolā,少数民族姓氏。①清代满族姓氏。世居乌拉及黑龙江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 略》收载。后或改为单字姓“单”。清驻防索伦、达虎里之打牲、萨瓦图、诺恩等地的满洲镶黄、正黄旗中均有敖拉氏。其后裔即今黑龙江鄂温克族。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②达斡尔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引《黑龙江志稿》收载,或作鄂拉、敖沃勒,意为“山”,或取其首音谐“敖”、“鄂”而为单姓;或以“山”为姓;或以“山”音谐“单”(shàn)而为姓。又为杨、阎、多、杜等姓。一作敖沃勒。敖拉科玛,清满洲正黄旗人,以三等侍卫从征金川。

敖拉托欣,读音Áolātuōxīn,清代满族姓氏。世居黑龙江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敖拉尔,读音áolāěr,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镶白旗蒙古马兵常海之妻为敖拉尔氏。

敖提,读音Áotí,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敖沃勒,读音Áowòlè,达斡尔族姓氏。敖沃勒系哈拉名,意为山,原居于黑龙江北俄罗斯境精奇里河附近。此哈拉下属五个莫昆:敖沃勒、亚尔兹、德贡、索多尔和克力彻尔。或作“敖拉”,亦作“鄂嫩”,后或改为单姓“敖”、“单”。敖,乃取敖沃勒之 首音谐“敖”而得;“敖沃勒”汉意为“山”。以 “山”音谐“单”(shàn)而成“单”姓。又,即清满洲八旗敖拉氏。

敖汉,读音áohàn,清代满族姓氏。清正蓝旗满洲马甲阿岱之妻为敖汉氏。

敖纳尔,读音áonàěr,达斡尔族姓氏。达斡尔族十八哈拉之一,或作鄂嫩,亦作“俄嫩”,发祥于鄂嫩河(黑龙江之旧称),因以河名为姓。下有两个莫昆,爱协金和坤奇。后或取其首音谐“鄂”;或谐其尾音“嫩”而为单姓。又有单姓“吴”。见《中国人的 姓名·达斡尔族》。

敖色喇库,读音áosèlǎkù,清代满族姓氏。清镶蓝旗满洲步甲勒尔泰之妻为敖色喇库氏。

敖诺思,读音áonuòsī,清代满族姓氏。清驻防达虎里镶黄旗中有敖诺思氏,世居打牲、诺思必拉等地。

上一篇新闻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八大姓氏:有你的姓氏吗?

下一篇新闻

时尚圈亚裔新秀男模,苏格兰混血华裔,身高一米八三前途无量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