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610亿美元收购案背后,博通70岁华裔操盘手想打造一个王国

610亿美元收购案背后,博通70岁华裔操盘手想打造一个王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数智前线,作者|赵艳秋,编辑|游勇

博通CEO陈福阳(Hock Tan),是一位马来西亚华裔,今年70岁,看上去亲切慈祥,说话语速也不快,但人称“牛头犬”,是一位凶猛的资本大鳄。

5月26日,美国芯片巨头博通表示,将通过一笔高达61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交易,收购VMware。后者是一家美国软件公司,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领域具有领导优势。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很多行业人士称,这次收购有点突兀,人们想不到两家企业的协同性。即便是VMware前任CEO、英特尔现任CEO帕特·基辛格对这个交易也感到吃惊。

而熟悉博通和其操盘手陈福阳的业界资深人士告诉数智前线,像之前博通的收购一样,这仍是一次资本运作,“陈福阳想要打造一个类似美国GE那样的控股公司”。

01 “他想要的是一个GE公司”

“这些年我看到的博通,都是以资本运作为主。”前博通资深人士刘翰阳告诉数智前线。

芯片企业很少有跨界收购的,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但博通打破了这种状况。

“我所了解的陈福阳(博通总裁兼CEO),他觉得芯片毛利比不上软件,所以他最近几年都是在收购软件公司。”上述人士进一步说,“感觉他想打造一个类似美国GE那样的控股公司。”

这个目标让业界看到,这些年来,陈福阳都在通过他的“王国”,以资本方式控制一些比较有核心价值的科技公司,无论是芯片、硬件还是软件公司。而最近几年,博通的收购以软件为主。

“这也是我现在看不到博通和VMware合并的协同效应。”刘翰阳对数智前线说,两家公司没有技术共通性。

他认为,虽然VMware提供了云计算的基础性技术,即便在美国,大家采用最多的也是亚马逊AWS、微软Azure云等提供的云服务,越来越少的企业采用VMware。“所以说博通收购VMware是为了云市场,也是说不过去的。”

而另一位前VMware资深人士王卓告诉数智前线,这笔交易可能有两方面考量。

一个是VMWare前CEO帕特·基辛格特别推崇公司进入“云网融合”市场。“所以,当年VMware在没有任何工业行业部门强调自己是一个基础性、通用性技术供应商的情况下,也要做电信行业。”而博通的芯片,在通信市场有一定影响力。

另一个方向是智能网卡。智能网卡会影响未来整个数据中心的架构,因为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推动,智能网卡更是风靡业界。它把大量数据中心的负载都卸载在网卡上,CPU就是计算,GPU负责机器学习的负载,而所有节点之间的互连,全部都被卸载到智能网卡(或者称为DPU)上,虚拟化、云化也都在这上面实现。

王卓认为,VMware是一家非常典型的产品驱动型公司,它的运营成本也不是太高。“一般资本运作都是做效率,你把毛巾拧拧水,公司就更值钱了。”他称,“而VMware这方面的潜力不是太大。”

但刘翰阳告诉数智前线,博通和VMware的合并,仍有压缩成本的空间。此前,媒体报道,博通收购软件公司CA后,将其营销预算占比从29%砍到7%。

而有博通人士称,陈福阳根本不想投资长期的创新,“把股价弄高,是他的目的”。

不投入创新怎么保持竞争力?上述人士告诉数智前线,博通在交换芯片领域的市占率保持在80%。因为该市场不是非常大,博通又做了一二十年,其他企业也不会再专门投资去做,“赢家独赢,这个市场就是这样。利润也高,股票市场也给它好的价格”。

而一位头部云厂商的资深人士李然告诉数智前线,有一批传统客户比较喜欢VMware,毕竟它在业界时间比较久,提供了稳定的产品,口碑也比较好。他们一直在使用VMware的技术。而现在能够像VMware做底层技术、做系统的公司又越来越少。

由此也可以判断,VMware有它的独特价值和客户群。如果再叠加上博通和VMware两者可能产生的软硬件结合概念,打造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满足这些传统客户的需求,这在资本市场,是一个可以说得通的收购。

02 陈福阳的惯常手法

博通CEO陈福阳(Hock Tan),是一位马来西亚华裔,今年已经70岁,看上去亲切慈祥,说话语速也不快,但人称“牛头犬”,是一位凶猛的资本大鳄。

虽然他先后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硕士和哈佛大学MBA学位,但在职场上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财务人士”。陈福阳曾在通用汽车和百事可乐等公司财务部门工作,后进入芯片制造商ICS担任首席财务官,并最终晋升为首席执行官。

他善于资本运作,曾在华美半导体协会的年度晚宴上评价自己,“我并不是半导体人,但是我懂得赚钱和经营”。而他的妻子Lisa Yang退休前是位投资银行家。

2005年,以银湖资本和KKR为首的私募基金财团,收购了从惠普分拆出来的安华高科技(Avago),并安排该公司于200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这家公司的总部位于新加坡,在这一过程中,KKR请来了陈福阳。

在这之后,陈福阳开始了他的资本并购之路。其中较为知名的案例是在2013年,以66亿美元,买下老牌芯片供应商LSI,其后留下其核心存储产品线,出售了非核心资产。

2015年,陈福阳领导的安华高科技又拿出370亿美元,收购全球半导体巨头博通,这也是当年半导体行业最大的一笔并购案。当时博通的年营收为84亿美元,几乎是安华高的1倍,无论从规模还是名气上,博通都在安华高科技之上。因此,合并之后的新公司保留了博通的品牌。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博通“消失”在媒体视野里。实际上,“新博通”在兼并“老博通”后,撤裁了公关部门,但与业界分析师还保持着紧密联系,并透过他们向外界传递一些它愿意分享的信息。

在经历了这次并购的博通资深人士杨浩看来,陈福阳通常在一家企业股价低迷的时候买入,交易完成后就立即进行重组,留下硬邦邦的产品线,果断打包出售一些并不具备竞争优势,或盈利不多又投入过多的部门,并进行裁员,专注提升公司利润率。因此,公司的财务报表也很漂亮。

比如,在安华高收购博通后,公司之前大力推广的Wi-Fi物联网产品线被出售。虽然物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毛利润太低,达不到陈福阳规定的30%及格线。与此同时,公司也裁撤了大部分行政人员,连高管的秘书也被裁掉。

“所有这些都是在低调未公开情况下发生的。”上述人士说。

同时,陈福阳直接对芯片涨价25%,如果客户不同意就断货。即便是华为这样的大客户,也被要求将未来一年的需求提前下单,才能保证老价格供货。“一般芯片的价格是逐年下降,陈主导的涨价,让客户很难受。”

此后,新博通的战略一直延续了陈福阳的思路,即通过资本运作,以兼并收购的方式,借别家之“名”或“长”,来扩张自己的疆域,软硬统吃,把公司市值做大,建成全球最大的软硬兼备的“王国”。

2017年,位列全球芯片公司第五的博通,又宣布要以13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排名第四的高通,这遭到了高通的全力反对。高通CEO安蒙后来告诉数智前线,高通是一家注重创新的企业,博通对高通的收购,不利于高通的创新。

此后,博通收购高通一事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原因否决。杨浩告诉数智前线,这次受挫后,陈福阳看准风向,开始对软件大举兼并。“这些并购在当时备受业界瞩目和质疑,但后来被认为是明智之举。”

2018年,陈福阳以近19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企业软件供应商CA Technologies,一年后又以107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网络安全集团赛门铁克(Symantec)的安全业务,但又在收购不到12个月的时候,低调地将赛门铁克卖给Accenture,完成了一次资本运作。

虽然他的领导风格激进,但受到许多投资者的青睐。银湖与陈福阳合作已久,陈福阳主导的收购,背后都有银湖的身影。

03 “聪明的同事保留下股票”

有博通员工告诉数智前线,在安华高科技收购博通的时候,聪明的同事保留了股票,因为知道它会被推高。

果然,新博通的股票从被收购时的每股几十美元,在五六年后涨到670美元。如果没有急着卖的同事都获益颇丰。

分析师Justin Sullivan称,博通最近几年的收购,比如收购CA软件公司,都是比较成功的。2018年底,收购CA之后,博通受到质疑,股价出现了下跌。但2019年,博通股价反弹至300美元,并在2021年底,股价达到670美元的高点。

博通这次收购VMware,总体来说,也是在VMware的低点。在交易谈判前,VMware的股价已较2019年的峰值下跌约一半,较今年初股价也下跌了20%。

收购消息正式出来之前,市场上有负面声音,但鉴于博通此前的合并收购成绩,投资者应该有些信心。而VMware的高利润率和稳定性收入,使博通有能力迅速偿还并购产生的债务。“总体而言,博通是捡了一个便宜。”因为目前和未来几年,可能VMware的业绩都不会太好。

交易结束后,现博通软件集团将更名为VMware,将博通的现有基础设施和安全软件解决方案纳入扩展的VMware组合。

该交易将使博通的销售额从2021的270亿美元增长到400亿美元左右,半导体的收入占比从75%将下降到51%,而基础架构软件和VMware的收入占比达到49%。博通将成为一家软硬件混合的公司。

但Justin Sullivan称,他根据目前的财务状况分析,觉得这笔交易风险太大。博通股价不见得不会涨,毕竟市场看好,但他本人更愿意去看涨幅更高的机会。

对于这个收购,VMware前任CEO、英特尔现任CEO帕特·基辛格评述:“如果它帮助VMware成为一个更有吸引力、更具创新性的增长故事,那很好。如果它没有,那就很糟。”

而习惯了陈福阳资本运作的前博通人士李然则称,这次收购的深层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而他现在的问题是,博通下一个收购目标会是谁?

上一篇新闻

这家台企产能跟不上 或使全球“缺芯”持续到2025年

下一篇新闻

一块芯片的全球化之旅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