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璀璨,死如秋叶静美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肿瘤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生命是一种偶然的机遇,而死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向死而生”,选择坦然、从容面对死亡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作者丨王琳 中日医院国际部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幸福指数”,大家听过吧,但你们是否熟悉一个看似与其背道而驰的概念:“死亡质量”?
幸福指数主要包括五个大的指标:就业与物价指数、房价承担指数、税收负担指数、城乡收入差距指数、空气质量指数。可见,幸福指数关注的依旧是马斯洛需求中最底层的部分:生存。
然而,大家关注这种最低的需求,而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我们都将面对死亡。如何让我们在死亡来临时还保留尊严呢?
“死亡质量”,这个尚为一个陌生或被忌讳的概念,常用一项特别的指数来度量它:死亡质量指数。
死亡质量指数:由新加坡慈善机构连氏基金(Lien Foundation)委托进行排名。2015年10月6日,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该指数衡量了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缓和医疗的质量。它由20项定性和定量指标的得分构成,这些指标涵盖五大类别:缓和医疗的环境、人力环境、医疗护理的可负担程度、护理质量、公众参与。
在这80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名中,中国位列第71位。——或者说倒数第10,到底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死亡质量”?在对“死亡质量”的提高上,我们又该如何努力呢?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想先与大家分享我经历的一个故事。
不久前,我特护一位重症患儿,祐祐(化名)是个6岁女孩,患有恶性神经胶质瘤晚期,从发病到现在只有6个月。
起初我很不解,祐祐的病情非常危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应该转入ICU,行气管插管等对症的急救治疗,为什么来到我们科(国际部病房)呢?
在与祐祐爸的交流中得知,祐祐曾在日本进行了28次的放疗治疗,在这半年的治疗中经受了太多的痛苦,虽然闯过一关又一关,但这次经与医生沟通后得知已经回天乏术,希望能找个安静的地方陪在祐祐身边,并签署了拒绝一切抢救措施的知情同意书。
我明白了。
我们想尽了办法,希望尽可能延长祐祐的生命,但那一天还是来了。这一夜,祐祐的病情急转直下,虽然我用了各种降温方法,但祐祐的体温还是一直在上升,竟超出了水银体温表所能测得的最大值。
与之伴随的是大量的血性痰,必须经常吸痰,但吸痰带来的痛苦大家可想而知。尽管祐祐已经昏迷,但每次吸痰还是能看到她眼角的泪光。
祐祐的爸爸妈妈虽然已经接受了现实,但每当看到血氧饱和度回升一点点,爸爸就会对妈妈说:“别担心,你看祐祐又闯过了一关”。
话音刚落,血性痰转成了大量的鲜血,血量过大,导致鲜血从鼻孔流出,爸爸见状大声哭喊:“给我的祐祐用吗啡,用什么药都行,别让她再受苦了。”
家属慌忙的将爸妈拉出屋内,突然间,监护仪频繁的报警声转成了刺耳的鸣笛,屏幕上变成了一条一条直线,变得那么突然又那么自然。就这样,早6:50祐祐走了。
看着病床上的祐祐,我百感交集,祖国的花朵、我们未来的希望,就这样消失了,眼泪抑制不住的往下流。我一寸一寸擦拭着祐祐弱小的身躯,“祐祐,来,阿姨帮你梳头啊。”
从不迷信的我,开始幻想着祐祐可以听到,“小祐祐呀,阿姨帮你把衣服穿上好么?听你爸妈说,这是你最喜欢的衣服呀。”
一切准备妥当,我们才让爸妈进来。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爸妈感受到祐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没有痛苦、没有受罪、安详的离开的。
看着平静躺在病床上的祐祐,她仿佛误落凡间的天使,在经历这六年的磨难后,回归故里。
妈妈的精神已然恍惚,我握着她的手,“祐祐妈,你要坚强,即使是为了祐祐,也要好好的活下去,你放心吧,祐祐走的时候一点痛苦都没有,我一直陪在她身旁。”
隐约从妈妈的哽咽中听到了“谢谢”,便看到的是她泛红的直勾勾迷茫的双眼。爸爸跪在床前,抱着祐祐说,“宝儿,爸爸妈妈带你回家了。”
大家是否曾经想过,当你遇到这样的事或当你身患重病饱受痛苦之时,你会怎样想,会怎么做?
很多人认为我们医护人员见多了生死,因此冷漠。其实,每个医护人员心底,都有被触动过的生死故事,但那些曾经的悲伤、痛苦、自责、无助、放弃,种种情感不能总是背负在心头,因为我们还需要继续理性地工作。
临床上的患者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各异, 有人恐慌,有人平静;有人只想到自己,有人更多想到他人;有人怨天忧人,有人充满感恩;有人为多活一天可以放弃一切,有人选择有尊严的死。
至于患者家属,有悲痛欲绝的,有无奈放弃的,有气急败坏的, 有失去理智的,有宽恕感恩的,有平静接受的。总之,面临死亡之时,最能见人心。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高生活质量,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学会如何在有生之年享受生活的乐趣。
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平静地思考死亡这个话题,填写生前预嘱;希望长辈们在临终时能毫无顾忌的告诉我们你们的想法和心愿,能够平静安祥地离开人世;希望患病者能够珍惜生命,不再讳疾忌医,延误病情,最终导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希望医务工作者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医务人员的工作是“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作为医护工作者,有些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在拯救生命,更是在拯救心灵;希望年轻人和健康人,对生命能够有更多的思考,以便今后能坦然面对病痛和死亡,也能给予临终者更多的陪护,当生命如流星陨落的时候,才不会惶恐不安。
生命本是一场体验,我们唯有把体验感最大化,珍惜以及享受当下,感谢在生命中出现以及给予帮助的人,而当死亡来临时,则能从容、坦然的面对。
“生如夏花之璀璨,死如秋叶之静美。”这该多好。
缓和医疗专栏: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和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