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封城日记 | 请不要拿“放大镜”看客工问题
上午特意去了趟旧马城的超市,买了一些饼干和牛奶。下午好送去工人宿舍,给穆斯林的工人过斋月可以食用。
选择旧马城,是因为远离组屋,觉得应该人少,果不其然,人不多。
中午老板紧急召集会议,商讨“员工的精神状况”。会议要求,所有的新加坡籍项目董事、项目经理和各分公司老板,要每周只少两次保持与员工沟通,要去鼓励和看望外籍劳工,照顾好工友的生活。
早在18日我就在日记提起要关注员工的精神状况了。不要说在客工宿舍里感染风险与日俱增的客工,一些在有家庭的本地员工也是有精神问题,据报道新加坡的家暴事件增加了25%。
但最近的媒体报道,政府部门,普通民众,人权组织都在关注客工宿舍问题。
劳工问题被“放大”
客工本来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虽然干着最累最脏的活,但依然生活在城市边缘。
这次的疫情,总是让人措手不及,似乎总往喜欢弱点、盲点处钻。
随着客工感染人数的暴增,诸多客工有关问题就暴露在大众眼球之下,似乎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客工、同情客工,似乎政府和雇主都是不作为的“恶老板”。
各个渠道都自发赞助和援助各类劳工,甚至有人鼓励大众“一对一”结交、援助客工朋友。凡是拿放大镜看问题,总是能发现有问题。我们的措施必须要“可持续性”,不能一下子心血来潮,一阵热风而已。
根本来源:
大众对客工的不包容
造成客工宿舍集中管理最根本的来源是大众对客工的不包容。
前几年,当客工住在工地宿舍的时候。
本地居民经常投诉、抱怨:“客工只穿短裤,随便走动啦,影响市容”,“工地宿舍环境脏、乱、差啦”。
于是,政府逐渐取消在工地建宿舍,让业者投标规划用地来建集中宿舍,提高“工人的福利和环境卫生居住条件”。
人力部网站名下43个业者应声而起,政策的产物,还特地成立“宿舍协会”,本次客工感染人数最多的S11,还是宿舍经营“优秀奖“获得者。
集中管理是好意
效果却适得其反
客工宿舍集中管理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为了让工人远离组屋区,集中是为了更好、更方便的管理,给工人更好的卫生居住条件。
但能大规模这么租地、建设宿舍和运营的,往往是具有资金雄厚的管理公司,背后有不少资本大亨。
如前几天报道的胜捷企业(Centurion)还是一家上市公司。刚刚还报道西雅丰盛港宿舍保持零感染没几天,可惜昨天说新增了11起病例。这个病毒,总是在不经意之处给你“啪啪”打脸。
一个上市公司经营宿舍,你说是为了利润,为了股东,还是为了管理工人的情怀?
所有的小雇主们都清楚,没有工人就没有雇主。千万别讲情怀,小雇主们会流泪。
小雇主
辛苦却不被理解
小雇主们这两年的辛苦有目共睹。但是“雇主”的不易好像是自作自受,谁让你要当雇主的。
自己的辛苦,又好像是被时代自然淘汰,是市场优胜劣汰的产物,是生产力提高下的不适应的,有时候想想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仿佛淘汰是应该的。
像“Core Trade”工人技术提升,像生产力生产的预制技术,像减少30%外劳计划和减少外劳配额。
反正小雇主们心知肚明,手下工人的证书越来越多,技术水平却是越来越差。哦,对了,听说专门负责工人培训起家的AKS,买下了整排店屋作为培训场地。
政府的政策压力
背后奉献不被看见
政府一连窜“组合拳”,不断发出新的规定和指导建议,压的大部分雇主都喘不过气来。
偶尔的一次发泄或不配合,立刻引来客工、政府、媒体和公众的指责,被指“不负责”、“不良”、“黑心”雇主,恨不得戴高帽上街游行了。
别忘了,是6万2千多名雇主的负重前行,默默照顾着33万多名客工,几十年如一日。
给社会解决就业,聘请了近5万名的当地员工,上缴了几十亿税收,给社会和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
其中还包括那些为之奋斗而“牺牲”淘汰甚至破产的建设者们。是几代建设者耕耘付出,才有今天“花园城市”的美名。
社会爱心温暖
又可怕
非常感谢各种外劳协会和民间组织的帮忙和捐助,让客工和小雇主们感觉人间的温暖和爱心。
甚至有些慈善人士,不辞辛劳,在各个微信群里大声疾呼,呼吁大家捐款捐物,仿佛不捐者全是没有爱心的。
然后私自联系客工,送钱送物。
还不时传一些“第一手”客工拍的视频,引起社会的同情和共鸣,追讨雇主的“不作为”。这样的爱心,我们心领了,但也很害怕。
但请你们的慈善爱心与雇主们一起行动,雇主们肯定比你更懂客工兄弟,更懂得如何帮到他们。每个雇主,照顾好自己的客工,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外劳援助资金
小雇主力所不能及
昨天《联合早报》报道,“每雇有一名外劳,雇主可获援助达2600元”。不知道是不是出自人力部长之口,早报的华文翻译水平,也不想去评论了。
但2600元的来源,倒要请教一下。
雇主们只是拿到了750元劳工税回扣,按照报纸的说法,另外一个750元能不能拿到不仅难说,已经发了的750元还可能被收回。
“免除1100元的劳工税”,这个说法引起巨大反响。很多雇主纷纷抱怨,“工人不能上班,没有产生效益,免除劳工税是应该的吧。
以往政策工人回家休假,也是可以申请免除两个月的劳工税。”,“每个劳工每年给政府缴税,少则四五千,多则上万,一年交了几十亿,难道回扣一些不应该吗?”,“冤枉啊,没拿到那么多啊,‘臣妾’做不到啊”,哀声一片。
一天下午的“疫起来加油”邀请包括部长在内各方对话,显示大家都很努力,部长的话很暖心,“当局非常理解很多雇主在这段时间面对很大的压力,尤其人力部一直不断发出新的规定和指导建议。
”她说:“我们自己都会觉得喘不过气,更何况雇主呢。他们要配合政府,也要付出很大的力。”读之,温暖了无数雇主的心。
中国大使馆也十分关注在新加坡的务工人员。公参张徐民出席节目说:“我们大使馆不会缺席,我们会和我们的工人们在一起,来做我们一切能做的事情。”他还提到“陆续出现一些工人遭到当地解雇的情况。。。
但随着阻断措施的延长,不排除后期仍然会出现一些工人遭解雇的情况”。
在建筑业,近年来中国工人越来越少,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高薪”技术人才。在我公司,中国工人都是“宝贝”,凡是介绍工人来的还给奖励(没拿到的请不要砸我)。
正如公赞所说有解雇的工人,我倒十分愿意接收,为其重新安排工作。疫情之下,那些在“借工人”公司名下的工友估计就比较困难一些。
客工问题,已成了新加坡政府抗疫的“重中之重”,可谓全民关注。但也请不要拿着“放大镜”去看客工和建筑业,我们都应该检讨和反思以前的政策和措施,思考如何做“可持续性”的发展和措施。
就如杨部长所说:“我们要探讨的范围应该比较广,不仅是客工住宿条件,我们也必须去考虑如何坚强国家整体的医疗监测,还有还有改善客工福利。我觉得这是值得也必须做的完整检讨。”
相信疫情过后的新加坡外劳政策,是政府、雇主和客工都能满意的就业典范。
本文作者:狮城小谷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