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5日 星期二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姓氏追远,在礼花氏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姓氏追远,在礼花氏

洛宁县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生彩编辑整理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雷冰审核

(一)在礼姓氏追远

(二)千古冤魂花用吉 在礼花氏

(三)文韬武略锁阁老 在礼锁氏

(四)进士门第 在礼马氏

(五)祖传世医、功同良相 在礼刘氏

(六)李门人才辈出 在礼李氏

(七)书香门第 教育世家 在礼张氏

(八)义举感天地 美德传古今 在礼郭氏

(九)在礼五王 在礼王氏

(十)耕读传家 故县陈氏 在礼陈氏

(十一)贺家大院兴衰记 在礼贺氏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姓氏追远,在礼花氏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姓氏追远,在礼花氏

始祖黄帝像、舜帝像 此图像来自新加坡

在礼村名起源于哪个朝代,今天在礼村民无人能说清。县地名志上记载在礼村名源于“天礼节义之所在”。这句话出自荀子“荣辱篇”。意为重礼重义重节,不辱于权,不辱于利。应做到仁、义、礼、智、信。用“在礼”做村名是对村民的要求与规范,即优良村风的展现。

远古流传:在礼村像凤凰,东西两街似翅膀,脖子伸到河沿儿上,尾巴翘到北坡上。这只金凤凰,喙吸洛水之精华,孕育了在礼灿烂的文化,哺育着在礼世世代代的百姓。

在礼村人口众,姓氏多。从宋代以来,这里曾居住过近四十个姓氏的村民。这些姓氏人口主要来自军屯、民屯、或移民,也有少数或因躲避灾难或投亲靠友到在礼定居。

明朝以前,在礼各姓居民都分居在广阔的村域上,居住分散。在礼村南街住有花氏、彭氏;北街住有郭氏、白氏、路氏;正北坡根住有郭氏、杨氏、郎氏;西北坡上有师氏、仝氏、皮氏等。宋朝末年,花用吉在朝为御史官,受奸人诬陷,遭满门抄斩,其它姓氏也有受诛连的。在礼人被杀数百口,有的被杀绝,有的则逃往他乡。在礼地面上仅留下花家祖祠、路家祖祠、白家堂、彭家堂、郎锅头、郭家寨、师家坑、皮胡子沟、仝家坡等遗址。

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和匪患,村民才集中居住,并筑寨墙形成现在格局。除村北的洞沟村和张家坡外,村民集中居住在北寨、中寨、南寨三个寨中,以求安全。现今,经风雨侵蚀,寨墙几乎毁尽。

如今,在礼有三十二姓,其中有家庙的,有8大姓氏。即:马姓、刘姓、李姓、张姓、锁姓、王姓、郭姓和董姓。

在礼马氏,原籍陕西扶凤。明洪武年间移居在礼,家庙位于南寨东街。马氏分支五门,人口最多,现居在礼第一。

在礼刘氏,原籍彭城(今徐州),后移居永宁陶峪。明洪武年间移居在礼村,家庙位于在礼村西南,庙号“追远堂”。支门多,人口现居在礼第二。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姓氏追远,在礼花氏

在礼李氏,原籍陇西人氏。明洪武年间移居在礼住南街,村正南有家庙,人口现居在礼第三。

在礼张氏,也系明朝洪洞移民。祖居陇西,南寨西街有家庙,现人口位居第四位,洞沟张氏系从福兴庄移入。

在礼锁氏,祖籍福建泉州,宋朝定居宜阳锁营。明初分徙永宁在礼,分为东西两支门,家庙在南寨西街。

在礼王氏,族氏复杂,据县志记载,在礼五王,说明并非一个族系,居住分散。主族系由孙珠迁入,家庙在中寨。

在礼郭氏,居在礼年代久远,宋朝花家遭难时就有郭姓。居住于中寨和南寨。家庙在中寨。

在礼董姓,由陇西迁入,居住集中在北寨内,此寨内有家庙。

除以上八姓外,还有吴、翟、杨、陈、任、卫、蔡七姓人口较多。

其它姓氏还有黄、秦、薛、韦、安、周、余、康、赵、彭、于、端木等。

故县移民定居在礼后,又增添八姓。分别是陈、贺、韩、邹、樊、丁、赵。其中陈姓、贺姓人口较多。

在礼现在分布共三十二姓,其中端木为唯一复姓。

在礼村民经常传颂着本村三个历史人物“花御史”、“锁阁老”、“马进士”。并以此为荣。据考证,花御史为宋代人,历经宋、金、元三朝。《民国六年县志》81页古邱墓篇中记载:“宋花用吉墓《李通志》载,墓在永宁县东吴村里。吉,均州安抚史”。这段史料说明花用吉是宋朝人,古墓在永宁县东吴村里。实际位置在金家庄村南,在礼北坡坡头十组地界内。花用吉曾任过湖北均州安抚史。

另据《1991年版洛宁县志》512页载:“历代到洛宁探讨洛书的名人学者……宋有文彦博、司马光、邵雍、张俞、何颉、花用吉……”。这段文字是花用吉为宋代人的又一证据。时隔近千年,如今在礼已无花家后人,仅存花家祖祠和花家祖坟。花家从在礼村消失,只因历史上一场千古冤案。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姓氏追远,在礼花氏

一、花姓由来

在礼花姓,不是由华姓演化而来,更不是曾出过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山东东平花姓后裔,而是由范姓演化而来。范姓原是由一女真族姓氏而来。据《金史 •白华传》记载:“用吉者,本姓孛术鲁,名久住。初归入宋,谒制置赵范。将以计动其心,故更名范用吉。赵怒其触讳,斥之,用吉犹应对如故。赵良久方悟,且利其事与已符,遂擢置左右。凡所言动,略不加疑,遂易其姓曰花,使为太尉。改镇均州。未几,纳款于北。后以家人诬以欲叛,为同列所害”。 《姓起源》也有如下记载:花姓源于女真族,出自宋、金时期女真孛术鲁·久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金国时期,南宋皇族闽冲郡王赵范属下范用吉改为花氏,其后代子孙遂世代称花氏至今。范用吉,本名为孛术鲁·久住,女真族孛术鲁氏。孛术鲁·久住起初归入南宋,在北伐主帅、南宋皇族闽冲郡王赵范属下。他以聪慧计谋擅长,故更汉族姓名为范用吉。赵范因他姓范,触了自己的名讳,因而时常斥之,但范用吉犹应对如故。赵范良久方悟,发现他所处之事与自己的意愿非常相符,遂擢升其为亲信,言听计从,略不加疑,并易其姓氏为花氏,并晋升他为太尉,派去镇守均州(原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今已淹没在丹江水库之下),此后称花用吉。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农历3月,花用吉杀了均州长吏,送钱粮于蒙古军,遂因而北归于蒙古大元帅孛儿只斤·窝阔台帐下。不料,花用吉自己的家人却诬告他是南宋奸细,欲反叛,因此被一直十分嫉妒他的同列(归顺蒙古的女真官员)不加甄别,即借机所害。(同事实不符,应探讨。)

孛术鲁久住原为女真族将领,后来到中原,归降宋朝,军屯永宁在礼。在制置史(相当于明清总督)赵范手下为将。改姓更名为范用吉,成为一个标准的汉人姓名。随后又被赵范改为花用吉。后世子孙一直延用花姓至今。

二、花家遇难

1231年金占领汴京后,又占领了江北大半个中国,永宁也属于金地。花用吉是全子才的部将,为全子才出谋划策,起了关键作用。因南宋无道,1235年宋北路军将领纷纷归顺蒙古,也包括均州花用吉。

花用吉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历史名人。他既是南征北战的大将军,又是中原文化的崇拜者,他留住永宁就是为了探讨洛书。这在历史上也有记载。

御史,宋代朝中官职。大致相当于古代谏议大夫,现代中央部长级别。花用吉曾任过御史职,被村民世代传颂。但他任安抚史却并无人说起。更不知他曾是女真族大将的历史背景。

安抚史也是宋代设置的官职,自宋神宗时设安抚史,起初为履行某项使命,由朝庭临时委派官职,相当于钦差大臣。随后为地方常设官职,掌握地方军政大权。湖广均州安抚史即为均州地方最高长官。无论是钦差还是常设最高长官都说明花用吉曾在均州任过职。他任职期间清廉无私,刚直不阿,秉公执法,惩治了均州地方的贪官污吏,牵涉到朝中的权贵。奸臣奏本,朝廷失明,花家才遭灭门之灾。其真正原因是花御史在朝中为官,在均州为朝廷命官,但他却一直挂念故居在礼乡亲的安危。当时在礼西北坡各沟岔的山洪,溪源涧(北寨涧)的山洪,从村西北方向冲毁大片农田,且威胁着村庄的安全。花御史急乡亲之所急,动员家人组织村民在村西村北修筑护村堰。(解放初在礼村北,沿郑卢公路南侧,东至余庄村西,仍有七八尺高的护村堰。林科所北仍有高大的沙石土岗,为村西大坝坝基,现在原村西北大坝已毁)。从这些遗迹可以看出当时工程之浩大。朝中奸臣乘机诬陷花御史在家乡私修皇城,蓄意谋反。皇上听信谗言,下旨殊灭花家九族,牵连修堤主事总管郭家、路家、白家、师家等数姓,杀400余人。这一事实,从20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出土的数百个人头坑可以得到证实。(在礼村八组在北坡根建砖瓦窑时,挖出了几百颗人头骨)。

三、花家祖坟

花家被灭门后,幸免遇难的子孙纷纷逃离,花姓已从在礼村消失。有的甚至逃往外地,隐姓埋名。以后乡绅保本,永宁地方官上诉至朝廷,皇上方知真相,知花家蒙冤,但又不愿彻底认错为花家平反昭雪,只是随意说杀你一个肉头还你一个金头厚葬。传说当时从京城同时出殡十八口灵柩沿途埋葬,至故居在礼还有七付灵柩。这七付灵柩也同时发送,埋于洛河两岸,仅在礼就有三处。在礼村西有一处花家坟,洞沟村东有一处花家坟,村北坡头有一处花家坟。当时花家女儿抚棺哭诉:“金头、银头不如爹爹肉头。”在三处祖坟中以村北坡头金家庄村南一处规模最大,这就是县志中古邱墓宋花用吉墓。占地十余亩,坟内有石猪、石羊、石牛等石相生。这些石相生解放初期还存在。后来坟被平耕种,石相生被金家庄人用来当成坡池洗衣用的脚踏石。花用吉墓在礼人称为花家坟,金家庄老年人称为花将军坟,花家后人直接称为花御史坟,现在洛宁长水乡平峪村有花家后人,解放初期,还常来扫墓祭祖。据金家庄八九十岁老人讲,来扫墓祭祖的还有外地口音人,也称花用吉为祖先。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礼村修小水电站,挖引水渠时,在洞沟村东发现少量人头骨,三五颗一处,1987年故县移民移居洞沟,一户移民建房挖地基时,又挖出两筐人头骨,共20余个,仍未引起重视。90年代初董发得、马怀立两位村民在村北龙沟口西侧建砖窑时挖出一个巨大的人头骨坑。坑内人头骨大小不等,但排列整齐,一层一层,大约有三百个以上。因村民无知,用架子车把完整的人头骨移到沟内一大废窑中,破碎人头骨随处乱倒,毁坏了这一珍贵的历史史料。后来移入废窑的人头骨因修崛山水电站被埋于渠堰土方中。

花家冤案中几百具无头尸身葬于何处?金头又葬于何处?至今还是疑案。古来盗墓贼常垂涎金头,到处寻找。北坡头的古邱墓也曾多次被盗。老年人传说,盗墓者并未得逞,因墓内有一层流沙,盗墓者或葬身于墓内,或仓遑逃离,千古奇冤的冤魂岂能让灭绝人性之人贪欲得逞。

四、花家祖祠

花家祖祠位于在礼村最南头,南街尽头直穿稍偏西的位置。花家被灭门后,这里曾被村人称为冤魂庙。到明朝时,村人则把关帝爷请进花家祖祠,改名关帝爷庙。清末民初这里办过学堂,文化大革命时期,关帝爷塑像又被扫地出门。之后设过生产队仓库,近年来又恢复为关帝庙。现在他乡的花家后人有部分人还知道花家祖祠的位置。从来没见有人回来祭祀过,可能不愿提起祖先的悲惨往事。

村人把关帝爷请进花家家庙,原因或许有两个。一是镇庙,二是关帝爷乃是威武之神,忠义之神,财运之神,也是人们的保护神。花御史的业绩在某种程度上也同关帝爷相似,人们在祭拜关帝爷时也让花家祖先享用人间的祭祀,福祐在礼百姓。

花御史生前为防山洪修堤为村民造福,却被奸人陷害惨遭灭门之灾。在其死后几百年里他修建的大堤阻挡了山洪,保护了在礼村百姓的生命财产。

如今在礼80岁以上的老人都还记得在花家祖祠正殿前丈余处偏东的位置,有一棵古柏。柏树东南、西北方向枝繁叶茂,浓绿葱郁,唯独东北方突出一枯枝,当时已成五六尺长的干橛儿,上挂一口直径约70厘米的铁钟,钟上有花纹,但无铭文,这就是明清时在礼人称的一百单(柏担)一钟。为当时在礼一景。时光流失,无人能说清钟是什么人挂起,挂钟何意,谁也说不清。只知古柏和铁钟均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的年代。一柏担一钟留下的寓意只任后人去遐想。曾有老人们讲干枝悬钟寓意花家一枝虽灭绝,但为世代忠臣,警钟长鸣,警示在礼后人不忘花家恩惠,牢记花家英魂。发扬广大花祖为民献身,福祐百姓的遗风。一枝枯换来万枝荣。

关帝庙内立有一座新碑,追述关帝爷于明朝请入花家祖庙的史实,从而再次证明花用吉为宋代人。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姓氏追远,在礼花氏

五、浓浓乡情

我们放下花御史眷恋乡亲,为乡邻造福搭上全族性命的故事不讲,单说在礼版的“程婴救孤”。当年花家遭满门抄斩之际,在礼其他姓氏的村民纷纷掩护花家子孙逃难。其中郭姓就曾保护了一位花家儿男,虽说这个孤儿是郭家的外甥,但也确实难能可贵,是冒着灭门之险的举动。事实是花家被灭门之际,郭家也被杀几十人,这段史实原在郭家祖庙碑文中有记载,告诫后人,郭家为救花家后代也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杀人数也不比花家少。花家后代被保留了下来,但改为郭姓,从此郭姓后人确实 “郭”、“花”难分。文化大革命后这块石碑遗失,至今不知下落。遇难时逃离家园的花家后人,家族也繁衍下来,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洛宁境内花姓人口有123人。仅长水平峪一支就已繁衍十三世,百十余口人,其余罗岭等地也还有花姓。宜阳有花姓人,偃师姓化的也说是花姓,后改为化。不论花姓人逃往何方,只要见到在礼人就说是老乡。清朝乾隆七年(壬戊年)荷月为在礼无极山朝阳洞庙立碑者就有花家后人花义的名字,可见花家后人并没有忘记花家在礼故居。

花家人不忘故居,在礼人牢记花家,近千年花御史一直被在礼人世代口碑相传,标注史册。从出土的人头坑及家庙设关帝像,庙院内古柏挂钟均说明在礼人对花家的敬重。

六、为“兵部”喊冤

洛宁人都知道,一出《三上桥》唱红了崔兰田,却唱苦了张鼎延。本来张兵部与崔氏女风马牛不相及,但因剧中恶少叫张炳仁,同兵部连音,却让张兵部背上不白之冤。炳仁为人名,张家炳字辈人,如有此人。如果是张兵部嫡亲,也不知相隔了多少代,而兵部乃是官职。洛宁名人张鼎延文武双全,曾为清初兵部侍郎。告老返乡后与当时在礼星魁锁阁老合修《清顺治十年永宁县志》。张鼎延在朝为兵部右侍郎。硬说兵部、炳仁不是一个人也是亲兄弟,再远一步也是兵部的子孙,这种强加之罪谁人能辩清。据悉张鼎延的孙子辈也不是炳字辈。这些欺男霸女的勾当与张兵部何相干?

我们说在礼花御史,为何又涉及张兵部,为何要为张兵部喊冤呢?因村民中现在有种说法,明清时期张兵部,花御史、锁阁老同朝为官,互相忌妒。张、锁奏本参花,置花于死地,遭满门抄斩。这真是天大的冤枉。明、清时的张、锁岂能超越时空到宋朝去奏本呢?况且锁阁老连同村乡邻的情意也不讲,违背人情常理,在此我们应尊重史实,为兵部伸冤昭雪,不要再误传。

花用吉以全族人生命为代价,取得了在礼人的赞颂。他为民造福的伟业永存人民心中,他崇拜中原文化的精神值得发扬,他无私为村民做好事而献身的精神永垂不朽。(本节由花铁锁审订)

未完待续......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在礼姓氏追远,在礼花氏

作者简介:马老虎,住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农民,70岁。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现住洛宁县委家属院。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国庆庆典参与人数限制1200人 必须完成疫苗接种

下一篇新闻

致敬警察节 | 国外怎么庆祝警察节?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