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家”成为“噩梦”,各国反家暴都有何高招?

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幸免。为有效遏制疫情,部分国家采取了封锁措施。然而对某些人来说,“家”,这一本该是充满温馨的地方,由此变成了她们的“噩梦”。

根据联合国网站消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激增。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拨打求助热线电话的数量增加了5倍。与此同时,几十年来在性别平等和妇女权利方面取得的有限进展,也因疫情呈现出被削弱的趋势。

11月25日,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也被称作“国际反家庭暴力日”。联合国由此推出了名为“橙色点亮世界:资助、回应、预防、数据收集”的主题活动。

在疫情背景下,各国出现了哪些家暴事件?为应对家暴,各国又有何“高招”?

疫情之下,家暴事件激增

“家已经成为了最危险的地方”

据法国“24电视台”报道,从尼日利亚和南非妇女性侵案激增,秘鲁失踪妇女人口数量也在逐步攀升,巴西和墨西哥的女性甚至被残忍杀害,到欧洲妇女团体处理相关案件应接不暇,种种迹象表明,新冠疫情正在加重性暴力问题。

根据联合国2020年9月下旬发布的数据,全球各国均为遏制疫情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锁措施,这导致投诉或举报受到家庭暴力的电话增加,这一数字在阿根廷上升了25%,塞浦路斯和法国均上升30%,而在新加坡,因受到家暴而拨打求助电话的数量增加了33%。

“家”成为“噩梦”,各国反家暴都有何高招?

联合国妇女署发布事实和数据,呼吁结束对女性的暴力行为。/ 联合国网站截图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妇女和儿童被“封锁”在家中,“对于她们来说,家已经成为了最危险的地方”。

法国“24电视台”报道称,在尚未暴发疫情的时候,她们可以寻求法律帮助并找到“临时庇护所”,以此来远离施暴者。但在疫情期间,许多庇护所为减少感染风险而选择关闭,法院甚至暂不受理案件。

印度女性Heena表示,“我觉得自己与一个没有工作、吸毒,而且还会殴打我的丈夫一起被困在了房子里”。

“家”成为“噩梦”,各国反家暴都有何高招?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球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激增。/ 法国“24电视台”报道截图

联合国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全球已有48个国家将预防和应对暴力侵害女性和儿童的行为纳入“新冠病毒应对计划”,另有121个国家开始采取措施,以在新冠疫情期间,为受害女性提供帮助。但联合国同时指出,“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应对家暴,各国均有“高招”

“Mask-19”与“生命备忘录”

据BBC报道,在西班牙加纳利群岛,“性别平等研究所”发起了一场名为“ Mascarilla-19(Mask-19)”的运动。

根据规定,当女性遭受家暴却不便公开讨论时,可以前往就近的药房,对药房工作人员说出暗号。

“家”成为“噩梦”,各国反家暴都有何高招?

“性别平等研究所”发起了名为“ Mascarilla-19(Mask-19)”的运动。/ BBC网站截图

当这名女性说出“Mask-19”的暗号后,药房工作人员便会记录下她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并提供紧急服务。她可以选择回家,或者在原地等待警察的援助。

“Mask-19”运动发起者Kika Fumero表示,“当一名女性在家中遭到暴力时,她可以去最近的药房,要求使用‘Mask-19’,这或将挽救她的生命。在各个国家实施封锁期间,药房是少数几个人们仍然可以自由进入的场所,并且随处可见”。

目前,西班牙、德国、意大利、法国、挪威及阿根廷,都已开始采取这一方法,以帮助女性“逃离虐待”。

除此之外,法国还开设了一个名为“生命备忘录”的网站。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报道,法国自10月30日实施封锁措施以来,关于遭受家暴的投诉电话激增,与2020年春季相比增加了42%。

为帮助女性安全的存储各类信息,法国开设了“生命备忘录”网站,能够帮助女性存储照片、文本、电话录音、信件甚至医疗记录等信息,如果未来她们需要对施暴者提起诉讼,便能够从这一网站中导出信息。

反家暴典型案例

英国一起家暴致死案件,曾推动相关法案出台

在各国反家暴的典型案例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英国“克莱尔法案”(Clare's Law),这是以家暴受害者克莱尔·伍德的名字来命名的。

据《曼彻斯特晚报》报道,2007年,34岁的克莱尔刚刚结束一段婚姻,便在“脸书”上遇见了阿普尔顿。在相处10个月之后,克莱尔发现阿普尔顿还与其他4名女性有染,最终决定结束这段恋情。

2008年10月7日,是克莱尔提出分手的第5天,她前往警察局报告前男友对她的威胁。克莱尔表示,阿普尔顿不仅在语言上辱骂她,还威胁要烧毁她的房屋。为确保克莱尔的安全,当天,两名警察护送她回家。

“家”成为“噩梦”,各国反家暴都有何高招?

“克莱尔法案”活动家迈克·布朗的女儿被谋杀,但他不想再让任何人遭受痛苦。/ 《曼彻斯特晚报》报道截图

然而,克莱尔却未能摆脱前男友的控制。2009年2月,阿普尔顿将36岁的克莱尔勒死在家中,并焚毁了她的尸体。6天后,阿普尔顿被发现上吊自杀身亡。

据BBC报道,在随后的调查中,警方发现阿普尔顿有针对女性的严重暴力与犯罪史,也曾恐吓威胁过其他女性,但克莱尔对此毫不知情。

克莱尔的父亲迈克认为,如果克莱尔能了解更多关于阿普尔顿的背景信息,她就不会被杀害。此后,迈克发起了一项新的法律运动,旨在帮助女性识别潜在的暴力伴侣。在他与英国各大反家暴组织的推动下,“家暴揭露计划”(the Domestic Violence Disclosure Scheme),又名“克莱尔法案”得以出台。

“家暴揭露计划”不仅给予了个人“询问权”与“知情权”,如果人们担心他们的伴侣存在暴力记录,或有实施暴力及虐待的风险,他们可以通过该计划向警察查询。如果被问询对象确实存在暴力记录,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警察可以向问询人公开信息。如果发现问询者处于被家暴的威胁之中,警方也可以立即采取行动保护问询者的安全。

2012年9月,“家暴揭露计划”在大曼彻斯特郡、格温特郡、威尔特郡、诺丁汉郡4地试点实行;2014年3月,该法案在英格兰与威尔士全面推行。

中国法学会专家:“家庭暴力已成社会病之一”

在法律上,各国对于家庭暴力的认定有何不同?家暴案件呈现了哪些共同特点?各国在反家暴法案上又取得了哪些进展?新京报记者就此对话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蒋月,听她讲述对家暴案件的观察。

“界定当事人范围越广,法律干预的强度越大”

新京报:就您了解而言,各国在法律上对“家庭暴力”的认定,有哪些区别?

蒋月:“家庭暴力”最常见的区分为三类: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各国法律在认定家庭暴力时的主要区别,在于涉及家庭暴力的当事人范围不尽相同。

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将涉及家庭暴力的当事人范围限定在具有合法婚姻家庭关系和其他亲属关系的人之间,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则把原配偶、原同居伴侣、原公婆与儿媳、原岳父母与女婿、恋人或者原恋人等亲密关系者和曾经有的亲密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暴力,也纳入其中。

201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已将“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纳入其中,这说明我国界定的当事人范围是比较宽泛的。一般可以说,界定当事人范围越广,法律干预家庭暴力的强度越大。

“具有时间持续性及隐蔽性等特点,含多种施暴手段”

新京报: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家暴案件呈现出哪些特点?

蒋月:家庭暴力,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重要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病之一。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生率较高,大约为20%。

首先,无论中外,家庭暴力案件主要发生在共同生活的家人和亲属之间,施暴者与受害人之间具有特定亲属身份关系或者曾经具有特定亲属关系,所以,“家庭暴力”一词用之概括这类现象。

其次,家庭暴力具有时间持续性。施暴者在不同情形下、在不同时间段,利用不同借口,多次或者对长期对同一个或几个受害人实施家庭暴力。

其三,家庭暴力常具有隐蔽性。通常,施暴者是在家里或者室内采用打骂、侮辱、性侵等手段对受害人施暴,外界不易及时获知,尽管也有少部分家庭暴力发生在公共场所。相当多的施暴者在家外,看上去道貌岸然,“不像是会对家人实施暴力的人”。如果受害人不主动积极寻求外界帮助,外力难以介入和干预。为此,许多家庭暴力事件未能在早期、中期被阻止,而后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最后,施暴者的施暴手段“多种多样”,既有肉体伤害,又包括精神伤害。前者,例如殴打、体罚、饥饿,性侵等;后者,例如感胁、恐吓、讥讽、羞辱,折磨,限制人身自由,故意毁坏财产等。

“在反家暴立法方面,各国已取得显著成效”

新京报:各国在反家暴立法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蒋月:随着人权观念深入人心,人权保障意识和保障水平的提高,各国法律积极干预家庭暴力,其成效显著。

以英国为例,1996年《家庭法》规定了“禁止侵扰令“,法院有权颁布此类命令,禁止被告侵扰申请人或者其共同生活之人;禁止对象可以是一般侵扰行为人,也可以特定侵扰者,或者兼具前两者;法院还有权要求被告提供保证;若保证达不到法院要求或者被告未提供保证的,法院可以在下达“禁止侵扰令“时附加逮捕权,即被禁止对象一旦违反法院命令,警察即有权将其逮捕。2004年,英国颁布了《家庭暴力与犯罪及受害人法》,规定违反禁止骚扰令的行为构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则引入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等新制度,为家庭暴力受害人和已经面临遭受家庭暴力的紧急危险的人提供一般保护、紧急保护。不过,该法律实施欲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新京报记者 钱雅卓 栾若曦

编辑 马瑾倩 校对 李世辉

上一篇新闻

拉美专家组团来取经,湘雅二医院这个科室真了不起!

下一篇新闻

艺术经济学家Clare McAndrew透视最新环球艺术市场报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