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广州烟墩路幼儿园110岁了,这家人四代是它的园友…
“以前我上这家幼儿园的时候,是爷爷奶奶送我。后来,我又来这里接送外孙女。”
11月22日,广州市越秀区烟墩路幼儿园110周年园庆。
园庆现场,一位71岁的老园友练伯回园表演节目。从1909年建园至今,练伯一家,除他自己,还有他的父亲练老先生、外甥杨晓昕(化名)、外孙女晴晴四代人都毕业于这所广东现存最老的幼儿园。
这所百年老园,见证了练伯一家四代的童年时光,更见证了广州学前教育的百年因革和学脉延续。
①1925年,曾外公成家族第一代园友
和广州名人同班,课本译自国外幼教教材
1925年,晴晴的曾外公练老先生成为练家第一位入学烟墩路幼儿园的人;不过,当时幼儿园被称作“东山幼稚园”。
这所幼儿园最早于1909年由美国传道士时乐士夫人(Mrs E.T.Snuggs)创办成立。据烟墩路幼儿园现任园长陈永莉介绍,烟墩路幼儿园是广东省现存建园最早、最具历史感的百年老园。校园创办之初,还只能借用东山浸信会堂(即东山堂房屋)上课,直到1910年在培正路东入口建成自己的园舍。练老先生就是在当年建立的园舍里上课、玩游戏,这一旧址现在是培正中学的生活部。
练老先生出生于1922年,那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幼稚园被正式纳入广东的教育体系。到练老先生入园时,广东地区的教育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当时,练老先生要学的课程就包括知识课、算术课、音乐课甚至舞蹈课,教材大多译自国外,连歌曲、舞蹈、游戏等,也都是引进的。练老先生生前曾跟练伯讲,自己念幼儿园的时候,园长是一位美籍华侨,大家都尊称她“卢连夫人”。卢连夫人有三子,小儿子卢其芳与练老先生是幼稚园同班同学。班上还有另一个同学,他就是许多老东山人都熟悉的骨科学家邝公道。
“那时候东山人口不多,大家就像一家人。”还在幼儿园时的练老先生最喜欢有小朋友过生日,每逢同学生日,生日寿星的妈妈都会煮上很多红鸡蛋,送到幼儿园来,每个小朋友都会分到一个。
练老先生入园2年后,凌履端担任园长,幼儿园也被改名为“培灵幼稚园”。由于扩招,园内师生超过了200人,原有旧园舍不够用,1931年旧园舍卖给培正中学,1935年新园落成。后因日军轰炸,幼儿园迁到香港,甚至一度停办,直到1946年在凌履端的领导下回到广州复学招生。
②1953年,外公成第二代园友
最喜欢上音乐课,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
复园7年之后的1953年,练伯(晴晴外公)也成了烟墩路幼儿园的小朋友。同年入园的,还有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岭南派画家陈永锵先生。1952年,中国颁布了一份在苏联教育专家指导下拟定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中国境内英美式的幼儿园被改造为苏联式幼儿园。练伯入学那年,培灵幼稚园成为广州市东山区教育局直属的公办幼儿园,并更名广州东区第一幼儿园。
练伯回忆,幼儿园当时实行园长负责制,教职员工除原幼稚园留用的教职工外,还聘用了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应届生。
练伯在园时的音乐和舞蹈老师是一位从印尼归国的华侨张小梅,她还组建了一支幼儿舞蹈队。“那时我最喜欢音乐课,老师弹的钢琴曲很好听,我还爱看音乐书上那一排排爬上爬下的‘黑豆芽’。”练伯回忆道:“那时候音乐教室有一个小舞台,老师们还在舞台上装扮小绵羊,表演节目给小朋友们看。”练伯现在也是能歌善舞,经常出去唱歌、跳舞,跟在幼儿园的经历有关。在1935年建成的那栋二层砖木结构楼房里,练伯经常听老师讲格林童话里的故事《小红帽》,那时候没有电视,老师就把“大灰狼”“小红帽”的形象剪出来,然后粘上棉花,在大绒布前进行展示。
当时的幼儿园还有一个凉亭,凉亭后面有一个三四米宽的沙池,一排与广州市第七中学隔开的竹篱笆。练伯喜欢玩沙,还喜欢在院子里跟小朋友们一起“寻宝”:老师把熟鸡蛋、糖果、小玩具等藏在操场的角落、大树底、草丛中,让小朋友们去找,全部找完后再老师再分给大家。
老师们的名字,在练伯的记忆里早已模糊,只记得“老师们都很好,有一位老师瘦瘦的,喜欢穿旗袍。”
③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外宾经常来参观,表舅毕业向老师感恩鞠躬
1972年,幼儿园与其他3所幼儿园合并,更名为东山区烟墩路幼儿园。虽然,晴晴的妈妈到上幼儿园的年纪时,练伯一家已不住东山;但巧合的是,1985年春,晴晴的表舅杨晓昕(化名)由别的幼儿园转到烟墩路幼儿园上中班。“一直听姐夫(练伯)提起这家幼儿园,教学质量不错,我们也就搬到了东山。”杨晓昕的父亲杨伯说。
那时的幼儿园新建了一栋大楼,被称为“北楼”。杨晓昕回忆:“那时觉得新幼儿园好大好漂亮,院子里滑梯、荡桥等娱乐设施齐全,有别的幼儿园还没见过的大型LEGO积木,还有好多最新儿童画册、图书!”
那时的烟墩路幼儿园还是广州有接待外宾资质的两所幼儿园之一,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瑞典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千余人次。外宾参观的课程包括学工课、音乐课、体操、模仿性游戏、创造性游戏等,还有宣传队的节目表演。
杨伯回忆,幼儿园的老师都很好,有两位老师,一位姓刘,一位姓陈。毕业告别那天,杨晓昕听爸爸的吩咐,向两位老师深深鞠躬,感谢老师对他的教育和关爱,两位老师感动得泪流满面。后来,杨晓昕入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就直接留在新加坡工作。
④2008年:
时尚“达人秀”走进晴晴的幼儿园生活
2003年,兜兜转转一大圈,晴晴的外公又把家搬回了东山。
2008年,到了晴晴要上幼儿园的年纪时,全家一致决定:让小晴晴上烟墩路幼儿园。练伯说:“一眨眼,小晴晴成了曾外公、外公和表舅的小校友了。”
晴晴上幼儿园后,练伯每天都去接送孙女。“以前我上这家幼儿园的时候,是我的爷爷奶奶接送我;后来,变成我到这里来接送外孙女。”练伯感慨着,时光一代一代地流转,那份情感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练伯说他常常给晴晴分享当年自己入读时的幼儿园印象;而对晴晴能入读烟敦路幼儿园,他也格外上心,他常常用笔记录着晴晴的幼儿园生活。
其中一篇,练伯写道:“2008年8月31日,烟敦路幼儿园为小班新生举办亲子日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们一起体验幼儿园的生活。昨晚晴晴就开始兴奋了。今早上学出门时还摆了个如此趣怪Pose。晴晴说:‘我喜欢新幼儿园。’”
2003年,烟墩路幼儿园内增加了一栋四层楼高的南楼。晴晴在红墙绿瓦的教学大楼里学习,在宽敞明亮的音乐室里唱歌跳舞,还可以在游泳池里、小喷泉下玩耍嬉戏。
晴晴的幼儿园生活比曾外公、外公和表舅上学时更加多姿多彩。烟墩路幼儿园还将专业表演常态化,举办“达人秀”活动,邀请音乐达人来参加广场音乐会,晴晴可以见到民乐show、笛子达人、萨克斯达人,自己也可以表演情节剧、粤语音乐剧、T台秀等。
如今,晴晴上初三了,长成了一个酷酷的女孩儿。而烟墩路幼儿园又建了一座“音乐树屋”。
11月22日,
是烟墩路幼儿园110周年园庆,
园友们纷纷回到了他们成长的地方,
从小学生到白发苍苍的爷爷都回来了……
练伯见到了幼儿园的同班同学,
还在园庆中表演了节目。
“我们一家对烟墩路幼儿园的一花一木、
一院一室有着特殊的情感和热爱。”
练伯感慨道。
■广州幼教历史沿革
1908年第一家幼儿园成立,到上世纪20年代增至20多家
1840年前后,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德国创办第一家幼儿园,之后,福禄贝尔的理念漂洋过海,被热心的留学生带入中国,播下了幼稚园教育的第一颗种子。
1907年,官方颁布《奏定女学堂章程》,正式为女学开禁。广东官办女子初级师范学堂正式开学。1908年,广东官立女子师范学堂最早附设幼儿园,广州从此有了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幼儿园,也率先在全国萌发出了幼儿教育的新芽。
到了20世纪20年代,广州的幼儿园已增添至20多家,2000多名儿童在这里得到了荡秋千、玩跷跷板和滑滑梯的乐趣。这些不时引起普通市民好奇心的小小学园,是广州“开风气之先”的象征之一。
20世纪三十年代
幼稚园集聚东山西关,游乐设施引市民旁观
女子师范附设的蒙养院是官方教育改革的产物,但作为新生事物的幼稚园在广州星星点点,散播开去,民间力量更不可忽视。
1909年,美国幼儿教育家碧卢夫人在西关逢源街开设慈爱幼稚园,之后,真光小学、岭南小学、淑正小学、女青年会小学纷纷附设幼稚园。根据相关统计,到1934年,广州已有了16家私立幼稚园,其中大多数身处西关和东山。西关是传统富庶之地,东山是当时都市新贵聚集之处。其实,那毕竟是个动荡的时代,广州一大半的孩子是读不起书,能够在童年时代享受跷跷板和摇摇马的,全市总共也只有两千多个孩子。这就难怪当时的市民呼朋唤友看热闹。
一座百年幼儿园,
见证了一家四代的童年时光,
更见证了广州学前教育的
百年因革和学脉延续,
折射出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
引发了老广们的集体回忆。
百年烟幼栉风沐雨,
春华秋实一路飞歌。
“亲爱的烟墩路幼儿园,
祝你永远充满童真与欢乐!”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刘春林
图片:受访者提供
广州学前教育历史资料详见广州日报报道:《 广州幼儿园已有107年历史》(2015年7月30日)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彭姣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