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近七成人愿采购市场化养老服务,险企加速布局养老产业

近七成人愿采购市场化养老服务,险企加速布局养老产业

近日,新华保险召开寿险与康养业务协同启动会,首次对外阐述康养产业的规划及最新发展情况。该险企确定了活力养生型、持续照料型、康复护理型三条养老服务产品线,基本形成了城郊结合、南北呼应的养老产业布局。截至目前,旗下北京莲花池项目、海南博鳌项目已经投入运营,北京延庆项目一期工程将于年底正式亮相。

新华保险大举进入养老产业的背后,是养老市场巨大的市场需求。《2020中国家庭保险需求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未来养老生活,只有14.8%的消费者选择“子女或亲戚照顾”,近七成人群愿意采购市场化养老服务,这预示市场化养老将迎来巨大发展前景。

瞄准这一市场需求,近年来不少险企纷纷抢滩养老市场。但保险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出现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完整的行业规范,养老社区的运营管理、医养服务等“软实力”是亟待补齐的短板。

近七成人群愿意采购市场化养老服务 养老市场前景可期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60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即意味着步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已成为全球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8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2.49亿的老年人也意味着2.49亿的市场机会。据统计,2018年我国养老市场规模为4.6万亿,预计2021年将达到9.8万亿。

大家保险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一直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9073”的养老格局,即90%身体状况比较好的,愿意和子女在一起的老年人,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由中心提供日间照料;3%的老年人通过养老机构养老。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养老观念悄然在发生变化。《2020中国家庭保险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关于未来养老生活,只有14.8%的消费者选择“子女或亲戚照顾”,近七成人群愿意采购市场化养老服务,其中,选择“在城区的养老机构养老,与原居住地/子女距离较近”的占比最高,达到24.5%,选择“在家养老,采购上门护理及日常养老服务”居第二位,占比23.1%。

“这反映出中国人家庭观念强烈,不愿意给子女增加负担,又依赖家庭和熟悉环境的心理状态。”上述业内人士称。

调查发现,“在城区靠近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养老”的方式对于部分消费者是刚需,其家人曾经有过被急救经历的,尤其关注离三甲医院的距离,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甚至愿意接受急救中心作为替代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养老需求方面,“定期体检服务”“就医绿色通道”“上门基础服务护理”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需求。“这说明随着国人的财务积累和消费升级,品质养老已成为刚需。如何满足这些新的养老需求,成为养老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上述业内人士称。

险企抢滩养老市场 探索“医养融合”新模式

看好养老市场的广阔前景,近年来不少险企纷纷抢滩养老产业,这里面有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大家保险、前海人寿等众多险企的身影,不管是经营多年的头部险企,还是刚刚建立不久的新险企,保险资本纷纷抢滩养老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养老社区由寿险公司来做最合适,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养老社区的融资和运营成本,还将使寿险产业链拉长20年。”一位业内人士称。

医养融合成为养老社区的发力点。在泰康人寿旗下的粤园社区,入住社区的每位老人身边围绕着一个专业团队,这个团队由全科医生、康复师、社工、生活管家、健康护理人员、营养师构成,老人的起居生活由他们来照顾。

“我们根据老人特点,建立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慢病康复—老年护理’医疗保健体系,这是一个以长期健康管理为目标,整合急症转诊、长期护理、预防保健及康复治疗的医养康护体系。”泰康保险相关负责人称。

医养模式下,养老社区的位置通常需要临近综合性三甲医院,方便老年病和慢性病的日常诊疗,如遇突发情况,还能保证救治的及时性。大家保险集团已在北京市三环内核心区域锁定三家高品质养老机构,打造集“养老服务+医疗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为一体的“城心养老”模式。据悉,在城市核心区打造高品质养老机构,主要是为了满足老人就近医疗、不脱离熟悉生活圈的核心诉求。

为了满足老人对医养康护的需求,新华保险目前已在全国 19 个城市开设健康管理中心,其在北京建设的新华卓越康复医院已对外营业。此外,该公司还与爱康国宾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共享其遍布全国 43 个城市的 131 家体检与医疗中心。

养老产业尚处起步阶段 “软实力”成短板

保险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行业需求巨大,但目前的养老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出现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完整的行业规范。“缺乏规划和指导”“产品质量低”“服务供不应求”“缺乏支撑与动力”等问题,成为困扰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目前的养老行业存在供需错配现象,城市核心区养老服务供给尚仍待补足。大型养老机构多位于远郊区县,地理位置偏远,周边医疗等配套设施不足,老人要入住养老机构,只能远离子女和熟悉的生活圈。

截止2018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近3万个,养老服务床位746.4万张,但床位空置率居高不下。调查显示,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空置率超过40%,川渝地区养老地产项目空置率更高达47.5%。

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核心区高品质养老机构的严重供给不足。自2014年11月接受预订以来,泰康广州粤园得到了珠三角地区老人的积极反馈,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的老人也不少,这其中高级知识分子、企业高管、党政机关干部和资深专业人士占比超过四成;北京燕园运营仅一年多,独立生活区入住率高达95%。

业内人士指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门可罗雀”的冰火两重天现象,暴露出我国养老需求和现实供给之间的巨大鸿沟。此外,养老产业多数项目缺少可持续、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目前多数养老机构仅能满足老人吃住、照料、安全的基本生活需求,但缺乏专业护理、康复训练、医养结合等服务,难以满足老人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新需求。“就算一些高端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上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水准,但养老社区的运营管理、医养护理等‘软实力’仍是亟待补齐的短板。”大家保险集团业内人士指出。

【记者】谭冰梅

【作者】 谭冰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上一篇新闻

重磅丨爱康国宾将从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退市,三年私有化之路终结

下一篇新闻

豪门云集!格力刚刚上演罕见一幕!25家实力机构角逐424亿股权收购,百度、厚朴、高瓴等实力最深厚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