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四知”美名留青史 清白家风传千年

“四知”美名留青史 清白家风传千年

党员干部参观杨震廉政教育基地。

“四知”美名留青史 清白家风传千年

杨震廉政教育基地。

“四知”美名留青史 清白家风传千年

潼关县四知街上的杨震雕像。

说起东汉名臣杨震这个人,也许你并不知道,但说起“天知、地知、我知、你知”这句话,你一定耳熟能详。这句流传已久的话语,其实就出自杨震之口。

那么,说出“天知、地知、我知、你知”的杨震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除了“四知”外,他在历史长河中又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8月下旬,记者走进潼关县杨震廉政教育基地,探寻杨震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财富。

1 “四知”高风传颂千古

8月25日,沿着319县道一路东行,车驶入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不一会儿,一座呈“门”字造型的高大石牌坊便映入眼帘,遒劲有力的“四知坊”三个大字熠熠生辉。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就坐落在此。

“杨震,字伯起,今潼关县人。”走进杨震廉政教育基地的四知堂,跟随讲解员赵倩的脚步,通过电子触摸屏、诗词水幕墙、幻影成像等现代声光电技术,约2000年前杨震和“天知、地知、我知、你知”的故事徐徐展开……

杨震自幼勤奋好学,精通经史,博览群书,被誉为“关西孔子”。20岁后,杨震自费开设学堂教授学生,坚持有教无类,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有弟子三千,多成栋梁之材,人称“关西夫子”。

大将军邓骘听说后,多次召请杨震做官,但他都推辞不受。邓骘更加钦佩,遂举荐其为“茂才”。杨震见推脱不掉,只好答应。此时他已经50岁。后来,杨震先后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职。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的故事,就发生在杨震从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的途中。

前往东莱郡时,杨震路经昌邑县(今山东省巨野县昌邑集一带)。昌邑县令王密因为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举荐过他,为了报恩,特备黄金十斤,乘夜深人静,送给杨震。谁知,杨震不但拒不接受,还严厉批评了王密:“我提拔你是因为我了解你,知道你对国家有用,你怎么就不了解我呢?”王密又劝他说:“现在三更半夜也没人知道,您就收下吧,又不会对老师有什么影响。”杨震正色道:“怎么会没人知道?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携金而来,你知道;赠金与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听完此话,王密羞愧而去。

为了弘扬杨震“暮夜拒金”的清廉作风,昌邑县的老百姓建了“四知堂”,后来又立了“杨震辞金碑”,“暮夜拒金”的故事遂成千古佳话,后人也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唐代诗人胡曾赋诗道:“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杨震后来官至司徒、太尉,多次上疏谏言,恪勤竭忠。汉安帝时因得罪宦官,杨震被诬陷罢官,回乡途中,忧愤之下,饮鸩而死。

杨震去世之时,潼关当地发生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北面,有一大鸟石像立于杨震墓前。赵倩介绍,这是“大鸟吊孝”。《后汉书》记载,杨震去世不久,有一只大鸟立于杨震的灵柩前,俯仰祭拜,悲啼哀鸣,落下的眼泪打湿了地面。直至灵柩安葬完毕,大鸟才离去。杨震的冤案也因为“大鸟吊孝”的事情上报到朝廷而得到彻底平反昭雪。此后,杨震墓所在的村子便被称为“吊孝村”,后传为“吊桥村”(潼关方言“孝”“桥”音相近),直至1999年才改名为“四知村”。

2 清白家风代代相承

在杨震廉政教育基地东西两面,各立有一块牌坊,分别写着“清白传家”“志除三惑”。

“‘清白传家’说的是杨震。”赵倩介绍,杨震为官十几年,生活十分简朴,不修豪华宅府,常以素菜为食,出门的时候坚持步行。有人见他做了大官,家里还是那样清苦,就劝他购置些产业。杨震却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个馈赠不是很优厚吗?”

“‘志除三惑’指的是杨震的三儿子杨秉。他自律极严,尤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人们赞其为‘淳白’。”赵倩介绍。

走进杨震廉政教育基地的浩然厅,翻阅杨震后裔的人生轨迹,他的子孙们深受清白家风的影响,不仅杨秉,其他4个儿子也都以清廉著称。杨秉之子杨赐,也就是杨震的孙子,同样具有杨震清正廉洁、慷慨激昂、无私无畏的气概。《后汉书》中载有杨赐的奏章,文中他弹劾贪官,锋芒毕露。杨赐之子杨彪,杨震的曾孙,为汉灵帝时的司空、司徒。据记载,公元189年,董卓想迁都关中,百官无人敢反对,杨彪挺身而出,唇枪舌剑与之辩论,董卓脸色大变,随后杨彪便被董卓上奏免官。杨奇是杨震的长门曾孙,学识渊博,清正廉洁,追随的门徒特别多,汉灵帝时为侍中。汉灵帝评价杨奇:“你脖项硬直,不低头屈项,真正是杨震的子孙,死后一定也会把大鸟引到你的墓前。”

杨氏“四世三公”的美誉由此流传于世。唐代诗人李白赞道:“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

杨震被公认为是杨氏家族的发脉始祖,“清白吏子孙”成为杨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杨氏后裔中因文韬武略、清正廉洁而载入史册的不乏其人,如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杨时,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明代名相杨士奇等。以杨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也遍布海内外,在浙江、福建、广东、河南、重庆等地甚至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都有杨氏后人为纪念杨震所建的祠堂,杨震流传下来的清白家风超越了时空。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袁义达说:“杨震以清廉正直的品德开创了杨姓‘清白传家’的家风。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孙也继承了这一性格和品质。杨震的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永远值得世人学习。”

3 廉政教育浸润人心

8月27日,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华州分局组织党员干部走进杨震廉政教育基地,了解杨震清廉为官的感人事迹及“暮夜拒金”典故中蕴含的“四知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扎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廉洁自律的践行者和表率者,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出积极贡献。

自2011年9月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建立以来,先后有50多万人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2000年来,一直都有杨氏后裔居住在杨震墓园附近,时常祭奠。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墓园都保存完好。”8月26日,潼关杨震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华向记者介绍了杨震墓园的兴衰,“后来,日本占领山西,隔着黄河对潼关古城和陇海铁路进行狂轰滥炸,杨震墓园未能幸免,被炸成一片废墟。直到1999年,杨焕海等杨氏宗亲才建设恢复杨震的墓冢。”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四知先生”杨震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和敬仰,参观者日渐增多。以此为契机,潼关县联合世界杨氏联谊会,倾力打造“四知文化”品牌。2011年9月,一座占地83亩的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在杨震墓原址基础上拔地而起。

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内建有四知堂,展示杨震生平事迹和杨震家族群英谱,重点突出“暮夜拒金”的廉政故事;正气厅,展示歌咏杨震、歌颂廉洁的500余幅书画;浩然厅,以杨氏溯源和征集的杨氏家风、家训等为主要内容,打造全球杨氏族人寻根问本、相互交流的平台;清风廊,展出从西周至清代共72位清官的人物事迹及名言警句。2018年11月,杨震廉政教育基地被省纪委监委命名为“陕西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

同时,潼关县创新宣传教育理念,依托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全面深化廉政文化阵地建设,先后编辑印发了《汉太尉杨震》《杨震故里 清廉潼关》等书籍1万余册;与省戏曲研究院合作排演大型秦腔历史廉政剧《太尉杨震》,该剧被省纪委监委作为精品廉政戏曲剧目在全省进行巡演;采用皮影和老腔的艺术手段改编制作皮影戏《暮夜却金》,拍摄制作《陕西潼关杨震:“四知”拒金 清白传家》家规专题片。此外,潼关县还在县城北部新建了“四知街”廉政文化长廊,在秦东镇建设了四知廉洁文化公园,为打造“清廉潼关”廉政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依托渭南市廉政文化“一轴四点”工程,潼关县对杨震廉政教育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对各个建筑进行修复、道路进行修补,并采用3D视觉、VR体验等多样化的展陈手段,更新近百幅展览图片,打造主题更突出、内容更翔实、视觉冲击力更强的展览。

潼关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李刚说:“杨震是潼关历史文化名人,杨震的‘四知精神’更是潼关廉政文化宣传的一个品牌,我们将依托‘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把廉政文化同黄河文化、关隘文化等结合起来,把廉政教育基地融入潼关县的文化产业发展之中,传承先贤遗风,培育文明新风。”(记者 田锡超文/图)

记者手记

为官清廉方能受人敬仰

采访结束时,笔者再次站在杨震廉政教育基地的杨震雕像前,伫立仰望。他身着汉袍,手持书卷,目视前方,那伟岸的身躯尽显正直与坚定。

秦汉以来,自函谷关至太华山之间,不知埋葬了多少达官显贵,但大都湮灭无闻。杨震葬于此处,屡经朝代更替、兵燹战乱,但后裔子孙守护周边,文人雅士凭吊兴叹,岁时祭祀香火不断。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巡游潼关之时就专门拜谒杨震墓,亲自撰文致祭。

为何杨震能流芳于世?考察杨震的一生行止,他确实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受人尊敬的清官。虽然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但清官给后人留下的廉洁奉公的作风,无时无刻不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在杨震廉政教育基地的清风廊里,跟杨震一样,周公、魏徵、包拯、王鼎等70多名清官也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和学习。

“深夜拒金公典型,千秋史册永垂青。词严义正四知德,应是为官座右铭。”杨震的“四知精神”和“清白吏子孙”家风,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历史财富,在如今全面从严治党正在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更加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田锡超)

上一篇新闻

首都博物馆画院执行副院长吕大江第24次参加中国书画30家太原展

下一篇新闻

话说川北苍溪历史上的王家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