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再富也富唔(不)过慈黉爷”ㅡㅡ暹罗米王:陈慈黉

陈慈黉(1843一1921年),人称“慈黉爷”,汕头澄海隆都镇前美村人。自幼天资聪颖,12岁时随父陈焕荣到香港从商,不久后接替卧病的父亲全面掌管香港乾泰隆行。28岁时到泰国创立陈黉利行和火砻,并在新加坡、越南、汕头等地设立分支机构,专营进出口贸易,尤其是以运输销售暹罗大米为主。在陈慈黉的经营下,陈氏家族财富不断激增,一时为泰国首富。当时潮汕民间便有句俗话:“再富也富唔(不)过慈黉爷”。

陈慈黉是老一辈潮籍华侨在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先驱之一。他慷慨出资,前后筑桥修路,改善交通状况,以方便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顺畅;带头捐资疏浚沟渠用以帮助农民灌溉,以保收成;兴办学校,让适龄学童都能免费就读。由他独资创办的隆都前美乡成德学校,是粤东地区最早的侨办学校。


“再富也富唔(不)过慈黉爷”ㅡㅡ暹罗米王:陈慈黉


人物生平

陈慈黉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自幼在家研读诗书。12岁时,因近亲族人陈宣岭参加官塘陈十爷反清被杀,殃及族人。他与家人逃藏于邻居吴厝内,幸免罹难。自此弃学从商,随父亲至香港。天资聪颖的陈慈黉在父亲的栽培下很快掌握了经商之道,随后不久便接替卧病的父亲全面掌管香港乾泰隆行。

1871年,陈慈黉在泰国曼谷对岸的吞武里火船廊开设了陈黉利行,并在新加坡、越南、汕头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了一个横跨南海各国的贸易体系,专营进出口贸易,尤其是以运输销售暹罗大米为主。由于数量大、需求多,陈慈黉在湄南河边开办了第一间火砻(即新式碾米厂),方便从船上卸货装米入仓和运米出海,因此生意红火,在这以后他又陆续开办多家火砻,成为闻名遐迩的火砻王。

十九世纪最后二三十年,在暹罗开火砻、做暹米买卖的华商数量不少,但像陈慈黉这般财大气壮的“行业大佬”却只有他一个,这得益于其父陈焕荣几十年商场打拼积累留下的“遗产”,不仅财产规模庞大,而且在经营方式上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族产业运作模式。

1880年,陈慈黉与族人合资在新加坡设立陈生利行。陈生利行将暹米销往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地,生意火爆。后来,陈慈黉独资再设陈元利行,接替陈生利行。陈元利行是他在暹罗之外的第二个货栈,在十八溪拥有一排栈房用来堆放货品,重点经营的仍然是暹罗大米的运输和销售,经陈元利行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及印尼等地,成了当地大米的主要供应商。

香港是陈家第一代掌门人陈焕荣设店的第一站,乾泰隆行在香港南北行中已成为一杆旗帜。既然是这样,乾泰隆的生意照旧去做。而陈慈黉又在文咸西街乾泰隆行的隔壁再设一间陈黉利分行,专门销售暹罗大米,以期占领香港的大米市场。12年下来,陈黉利分行在西环一带建起了许多栈房,一次可以堆放几十万包暹米,每一包重100公斤,折算起来就是上亿公斤的大米。有资料记载,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陈黉利分行是香港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大米批发商。

越南西贡是东南亚三大米市之一,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1899年,陈慈黉亲自带人来到西贡,一番考察后,便在堤岸巴黎街37号设乾元利行,并开办一间火砻和许多栈房。乾元利行的业务是将安南米经销到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由此可见,陈慈黉通过下辖的各大商行的联系往来交易,已形成一个国际性区域贸易网络。

1903年,陈慈黉返回故乡隆都前美颐养天年,把统辖黉利各埠企业的重任交给次子陈立梅。在家乡,陈慈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建树颇多。如带头创建前美新乡、兴办成德学校、修桥造路等,并经常为民众排忧解难,深得乡人敬仰。1921年,陈慈黉在家乡逝世,享年78岁。

家族成员

陈焕荣(1825-1890年),字宣衣,是陈慈黉的父亲。幼时因家贫,与其兄无法读书,只能长年累月到河溪池塘抓鱼摸螺,换些粮米,助家解困度日。因他个子矮小结实,自幼俗称“阿核”(意果核),后乡人见其成天浸泡在水里讨掠(以摸鱼虾为生计的意思),很有本事,遂号之为“水鬼核”。鸦片战争后,陈焕荣目睹时艰,不愿株守家乡,于是与陈氏族中青壮年到汕头、香港当船工。是时年仅十五、六岁的陈焕荣,随船南来北往装卸货物,他任劳任怨、克勤克俭,把每次领取的工钱(银元)尽量积存,装入随身携带的竹槌里。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年近十八岁的焕荣回乡娶妻成家,隔年生长子慈黉,由于有了妻儿,陈焕荣就更加拼搏,在外行船力争多赚多积蓄。后来,他自购船只,自任船主,开始自营货运经商,航行于上海、天津、青岛、汕头和南洋各地,成为当年樟林港最著名的红头船主。陈焕荣手头比较宽裕后,经常帮助照顾有困难的乡亲,人们遂称他“船主佛”。

陈立梅(1881—1930年),陈慈黉次子。陈慈黉对儿女的教育甚严,认为没有文化终将被淘汰,因此虽身在泰国,也不忘让子女回老家接受中国文化教育。于是在泰国出生的陈立梅,从小就在澄海前美村老家读书。待其青年时弃学从商,前往曼谷接替其父业务。1912年,陈立梅于泰国、香港、汕头分设黉利栈汇兑庄,并泰国、汕头广置房地产,承租挪威国船舶之中暹轮船公司,航行于曼谷、香港、汕头、新加坡以及日本等地,前后达40余年。1930年,陈立梅在泰国曼谷病逝。在病中,他将儿子陈守明叫到床头,再次交代了家族的规矩,无论何人、无论何时都不许变卖家业,包括所有的固定财产、土地、物业,家族后代必须接受教育,能考上学校的,无论是什么国家的什么学校,都必须由家族支付学费,学成回来,进入家族企业必须从最低层做起,不许越级,拿同等级的薪水,严防出败家子。

陈守明(1903—1945年),陈立梅次子。陈守明少年被父亲送回老家读私塾,接受中华文化教育。1922年遵父命偕三弟守镇赴泰,习练工商管理诸务。20岁继承先业,总理全家族辖下企业。1932年将黉利栈汇兑庄改为黉利栈银行,并开拓新兴事业,创立銮利保险公司。28岁起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历时4届8年。1936年被国民政府委任为外交部驻泰国商务专员,联络中泰商务事宜。抗战前期,历任国民参政会一、二届参议员,参与政事,宣传抗日。1938年,捐大米1万包支援抗战;1939年到重庆,捐资85万银元作为抗日经费。在陈守明的统辖下,黉利进入鼎盛时期,同时成为了泰华工商界执牛耳者。然而,在1945年8月16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翌日,陈守明却突遭暗杀身亡,陈守明为黉利走向鼎盛付出了一切,包括生命。陈守明的接任者是其三弟陈守镇。

慈黉爷起厝

当陈慈黉在泰国的大业已定时,陈焕荣即返梓颐养天年,回乡后,他不但乐善好施,兴学育才,重修村道和祖屋,而且从同治十年起,开始在祖居前美永宁寨的两侧营造宅第,可惜工程未完成陈焕荣即去世。陈焕荣去世后不久,年届六十的陈慈黉也和他的父亲一样,在事业巅峰时将家业交给陈立梅管理,自己告老回乡,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终于在七十岁时建成了三座“通奉第”、一座“仁寿里”和观察第以及三座“五间过”等巨宅。然而,陈慈黉不甘就此罢休,七十以后又开始在永宁寨寨外的东南面再择地创建“新乡”,营造规模更大的新宅。“新乡”于1910年动工,到11年后陈慈黉去世时,才建成了一座占地1.5万平方米,有厅房158间的“郎中第”。

陈慈黉去世后,陈氏第三代人继续兴建,工程一直延续到1939年,因日本侵占潮汕而被迫停工,前后花了三十年功夫,才建成了包括“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和一座称“三庐”的书斋共四座互相依靠和连接的巨大建筑群落。它们总占地面积25400平方米,计有厅房506间,其中以最后修建的陈慈黉幼子陈立桐的“善居室”规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善居室”大门右侧有一个巨大的莲花池,傍着莲花池的是双层围屋和高高的望楼。走进大门,迎面是一个大理石铺地,平整阔大的广场式阳埕,阳埕之后才是儒雅肃穆、落落大方三进的宅院,由中间高大挺拔的宗祠“传叶堂”以及两边的四条巷子和双层护屋及空中走廊相联包抱而成,共九个院落,里面复道联廊,周阁相属,排空接翠;巧妙的设计据说即使行人在巨宅中信步穿行,仍能避免日晒和雨淋。

由于陈氏家族经济力量极其雄厚,建这么大的工程居然不要任何具体的图纸及方案。据一些参加过建造的老人讲,当时只请风水先生相地,然后凭慈黉爷的兴致和工头手上的竹杆,丈来量去,建到那算那,稍不合意,即推倒重建。经济上也毫无预算,该用多少用多少,从南洋和西洋运来的洋货如磁砖、彩色玻璃、“红毛灰”(本地称西洋人为“红毛”,至今仍称“水泥”这一外来建筑材料为“红毛灰”,以别于当地的土产“贝灰”)的应用成了时尚,甚至到了堆砌的程度。西方纹样、罗马柱、大面积玻璃窗等等也开始出现。最著名的是那些以西洋图案和瓷砖为外部装饰,以花岗石为内框,以闪亮的铜柱为窗棂,以泰国进口楠木为窗扇的形态各异数以千计窗子,据说当时一个专职开关的仆人,一早就挨门挨户开窗通气,全部开完已是中午,午后即逐个关上,到晚上还常常忙不过来,可知宅第之大,窗数之多了。

陈慈黉对工程的进度毫无要求,对待建造者的态度却极为宽厚和善。当时,无论是何人,只要拿得起工具都可以到工地来干活,无论干多干少,一天一个银元的工钱是不会少给的,如果慈黉爷发现你干快了,就会问你家内是不是有事,有事就先去办,工钱照付。所以几十年下来,这几座巨宅不知养活了多少人。“慈黉爷起厝”也成了澄海的一条熟语,成了富而好施,慢工出细活之代名词。

尽管“陈慈黉故居”大量采用西洋装饰,大宅里面大院套小院,大屋套小屋,结构复杂,还夹杂着双层的西式洋楼,数百间厅房使观者如入迷宫,但仍然以潮汕传统的“从厝式”民居(也称“府第式”民居)为“本”,以西洋装饰风格为“用”的建筑。这种建筑风格清末民初时在潮汕曾流行一时,这应是当时流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文化思潮在民居中的反映。

宗族后裔

陈守镇于1982年逝世,由于这一时期家族企业已经或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所以陈老爷子的离开,似乎未对黉利造成什么不利影响。随着家庭最后一位集权家长及精神领袖的失去,家庭成员皆拥有黉利的股份,因此,对家庭决策大事也都有权过问。这是由集权到分权、由传统到现代的一个大转变。黉利这一古老的家庭式集团企业完全进入了新黉利时代。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陈黉利家族却历经五代而不衰,至今更是老枝发新芽,这一商界奇迹令多少研究者着谜,也更令那些曾经富过的人们深思。经过160年的漫漫洗礼,这个巨富家族不仅家财亿贯,人丁也极兴旺。今天的黉利后代分布在世界各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而且都受到很好的高等教育,成为各个行业的拔尖人才。船主佛、慈黉爷、陈立梅、陈守明、陈守镇这些家族史上的先辈在九泉之下应该会为子孙们感到骄傲。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700年历史简述|追溯至1299年

下一篇新闻

潮汕人何为“从暹罗到猪槽”?其中原由你可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