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1日 星期六

了解汕头开埠后的建筑文化,老一辈人的记忆。

中西合璧 古今相融:汕头开埠后的建筑文化

在潮汕的发展史上,1860年汕头开埠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1860年,这个普普通通的纪年,像一个路标,把潮汕的历史截然分为两个不同的时代路段。

了解汕头开埠后的建筑文化,老一辈人的记忆。

在地域文化发展方面,汕头开埠成为潮汕人文进程的一个分水岭。如果说在此之前,西方文化仅仅是通过海外移民(华侨)以双向交流的方式稍稍影响着潮汕本土的话,那么,开埠之后西方文化就开始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进入,迅速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一、西方价值观随着帝国资本以强加的形式进入潮地;其二、随着潮人向外移民量的激增,与家乡在感情和经济上的紧密维系而致西方和南洋的艺术理念时刻改造着五千年历史形成的文化道统,出现了东西文化的“杂交”现象。

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就体现在建筑上。潮汕传统建筑源于封建礼教,讲究“尊古法制”,伦理纲常,天人合一,所谓“潮汕厝屋皇宫起”。开埠以来,西方列强在汕头沿海岸一带兴建了领事馆、别墅以及教堂、学校、医院等西洋建筑,这些建筑是洋人从国外带来图纸,指导本地工匠所建,典型的西式风格。自此,异域的建筑理念极大地影响着汕头的传统建筑,更在技术层面上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与创新。骑楼建筑,便是近代汕头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表征。同一时期的汕头民居也反映出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当年,一些敢开风气之先的富商巨贾,纷纷投巨资在家乡大兴土木、置地盖房,逐渐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异国建筑材料带到汕头,从而使传统民居开始展现出“中西合璧”的娇美风姿。这是潮人具有较强接纳心态和开放意识的一个展示。

所以,近代以来,对汕头而言是一个历史的渊薮,特定的历史造就了一个开放的汕头,也造就了一个多元的汕头,近代建筑充分体现这种精神诉求,那就是“中西合璧”和“古今相融”。

汕头,从此多了一种开放和合的城市精神。

了解汕头开埠后的建筑文化,老一辈人的记忆。

小公园骑楼

了解汕头开埠后的建筑文化,老一辈人的记忆。

了解汕头开埠后的建筑文化,老一辈人的记忆。

徜徉于小公园的“四永一升平”,会发现汕头埠老街的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汕头近代商业建筑的标志——骑楼。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是“汕头百载商埠”个性魅力的体现和历史见证。

小公园片区是汕头开埠的原点(发祥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资本和文化,首先在此抢滩登陆,所以楼房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南方炎热、多雨、夏季多台风,骑楼建筑就应运而生,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寻本溯源,应是地中海国家“卷廊”建筑与岭南地区传统干栏式建筑的有机结合。

骑楼一般分为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在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可看到山花和女儿墙。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和花饰,设计成曲线形和半圆形。小公园骑楼建筑中的山花,成为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有的加入西方柱饰,呈显欧洲风格;有的则在上面雕饰各式各样的图案。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又称“压檐墙”,骑楼主体上,凹阳台最为常见,立面中部由栏杆或其他胸墙围起来,栏杆呈直条或方块状,偏重实用;骑楼底空间净高4-6米,有的高达8米,栋栋相连,组成贯通的人行道。

小公园骑楼以其熔铸“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形成和谐统一、丰富多彩的街景而蜚声中外,也是汕头的一大标志,成海外游子心中深深的怀念。

了解汕头开埠后的建筑文化,老一辈人的记忆。

慈黉故居

了解汕头开埠后的建筑文化,老一辈人的记忆。

陈慈黉故居是汕头开埠后潮汕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大型民居建筑群,由著名华侨陈慈黉的家族建造。

陈慈黉家族对故居的建设始于1851年,终于二战之前,时间跨度近百年,共建造大宅十余座,今天称为“陈慈黉故居”的,仅为其中四座,即前美新乡的“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和“三庐”。这四座建筑规模宏伟、结构奇特。既有潮汕民宅建筑的严谨与皇家建筑的富丽,又有西方建筑的典雅,中西合璧,蔚然壮观。

这四座建筑共占地24000平方米,有大小厅房506间。据说有一专司开关门的佣人,早上开扇毕,已是中午,下午关扇毕天就黑了。

慈黉故居的主体格局是传统的“四点金”外加“双背剑”,座与座之间是西式的天台和通道,点、面、线纵横交错,形成内低外高的“四水归一”大庭院。内部装饰上,最突出的是集聚了潮汕传统建筑工艺之精华,潮州木雕、石雕、嵌瓷精巧绝伦,而西方建材和装饰艺术的运用,更是体现出主人的阅历、眼光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生态。令人眼花缭乱的是镶嵌在建筑物上的意大利釉面瓷砖,历百年风雨艳丽如初,一些廊、拱、柱则是西方哥特式建筑的吸收和消化;门窗的装饰,富于变化,有的全为中式,有的中体西辅,有的西体中辅;门顶、门框的图案,千变万化,有的灰塑,有的石膏浇铸,各取中西浮雕艺术之精粹,融于一体,相得益彩;尽管如此,在文化精神上仍紧紧把握住潮汕民居建筑的“藏风得水”的理念,坐向、行墙、布局、点缀,均有深刻意蕴,体现了“天人合一”东方文化的精髓。

西 园

西园位于潮阳区棉城,潮阳人肖钦于1875-1908年建造,聘请岭南名匠肖眉仙设计,园占地面积1330平方米,水庭和水石庭串联式布局,是广东著名的私家园林。

整座园林分北庭和南庭。北庭从西面的门楼进入,主体以荷花池为中心的水庭。池北为住宅部分,“六角拉长亭”支越水上。右转经一石洞门,沿临水长廊至船形大厅,栏槛交错,临池景观颇为别致。往东行至书斋,向西折则是南庭,北庭和南庭以船厅和长廊为空间分隔。

南庭为曲尺形的江南园林景观。面对水楼,坐观峭壁,高不见顶,有临崖之感。跨过天桥和蹬道,是与北庭相望的船厅,船厅东南,假山拔潭而起,山高水深;从壁山至对岸有

三条通道:东北接船厅东隅为一岩洞,与寒潭融为一体,题曰“潭影”,洞顶石梁飞架,接船厅天台;中间以曲折的石板桥沟通两岸,连接假山的螺旋梯,曰“螺径”,循径至寒潭底部,但见玻璃围罩,仅容一席,如置身水晶宫。水窟之上建一台,为“橘隐”;西南面,山壁与水楼衔接,三层石砌复道,洞顶又有石板通屋面平台。小小天地,经营得曲径通幽,回旋往复,四通八达,首尾相连,真是方寸之间、芥子之中可容大千世界。

西园其实不大,但在有限的空间,营造了如此之多的景致,集“奇、巧、透、趣”于一体,融铸了江南传统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和潮人精神内核的审美意趣,又巧妙地引入了西洋的装饰工艺,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商业建筑

汕头开埠后,有着英国皇家背景的渣甸怡和洋行首先登陆,在汕设立由英美控制的潮海关。1862年,德记洋行、鲁粦洋行、太古洋行等外资贸易机构相继在汕设立。随后,由列强控制的邮政、银行、招商局纷纷落户汕头,主要的经济命脉控制在洋人之手。在开埠浪潮的冲击下,潮汕的民族资本也在夹缝中发展起来,如华侨和爱国人士在汕头集资兴办轮船公司,发展海运,同时建设潮汕铁路和市政设施,成为建设汕头的重要力量。

所以,这些华资商业建筑,构成了一个特定的时代标识,历史价值十分重要。 胡文虎大楼。也即永安堂制药厂,是新加坡华侨胡文虎于1927年独资建成,楼高七层,是当时汕头最高的洋楼,主要生产“虎标万金油”成药,广销东南亚各国。该建筑物设计风格独特,中西合璧,气势恢宏,承载着商埠深厚的文化意蕴。

南生公司

了解汕头开埠后的建筑文化,老一辈人的记忆。

南生公司创办于1920年,由华侨独资开办,经营百货。公司大楼则建于1932年,位于小公园中心商业区,当时大楼的一、二层经营日用品,三、四层开设中央酒楼,五、六、七层为中央旅馆,集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是粤东最大的商业场所,后来逐渐成为一个商业符号。大楼底层为骑楼,二层外挑,五、六层平移后退,使整幢建筑物富于变化。立面装饰细腻丰富,西式的爱奥尼柱头和中国花卉图案浮雕被广泛使用,体现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大门入口则是强烈的巴洛克特征,营业大厅还安装了汕头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梯。

太古公司住宅楼。

太古公司作为首批登陆汕头的英资洋行,当然已然成为一张时代标签。英国太古公司于1878年在汕开办仓储、进出口和保险业务,位于濠江区石的太古公司的住宅楼是该司于1920年从德记洋行及英国人李质逊处购得土地后建造,具典型的西洋风格。

上一篇新闻

一旅客携“炮弹果”入境澳门被截 若炸裂威力大

下一篇新闻

酒店也可以摇滚范儿!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